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铜鱼和圆口铜鱼的早期发育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比较系统地观察了长江和汉江铜鱼和圆口铜鱼鱼卵、鱼苗的胚胎发育,记述了两种铜鱼胚胎发育的各个阶段的形态特征,比较两种铜鱼早期发育的相似性状和主要差别。这些差别主要是:雏形胚体出现的迟早、眼基和肌节出现的先后、眼睛大小、胸鳍长短以及颌须出现的迟早和长短等,依据这些差异,可以把两种铜鱼在早期发育阶段准确地区分开来。本文还对长江兴修水利枢纽与两种铜鱼资源的关系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郑曙明 《四川动物》1991,10(3):31-32
有关鱼类细胞核DNA含量的研究,国外有较多的报道,国内自八十年代初陆续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并通过测量DNA含量来探讨鱼类种群关系〔2〕、倍性关系〔1〕和杂交育种等。现采用血涂片,Feulgen染色,显微吸收光度法对长江中的铜鱼Coreius heterodon和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的红细胞核DNA含量进行了初步测定。1材料与方法材料于1989年5月取自长江上游的四川省泸州市,每种鱼各取5尾。1.1制片用肝素作抗凝剂,用注射器从鱼尾静脉取血,涂布于洁净载玻片的一端,用公鸡血细胞作对照标准,即从公鸡腋静脉取血,涂布于该载玻片上的另一端。涂片空…  相似文献   

3.
金沙江中游圆口铜鱼早期资源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会元  杨志  高少波  陈金生  张轶超  万力  乔晔 《四川动物》2012,31(3):416-421,425
2010年6月至7月在金沙江中游攀枝花格里坪金沙滩(26°35°28.96″N,101°31°52.01″E)设置同定采样断面,开展了金沙江中游圆口铜鱼早期资源现状的调查.结果表明,金沙江中游有金安桥、朵美、皮拉海、灰拉古、观音岩5个圆口铜鱼产卵场,产卵总量为3078.2万粒.圆口铜鱼的产卵行为和产卵量受江水的温度、流量、涨落水持续时间等多个因素的影响.调查期间圆口铜鱼的产卵初始时间为6月7日,盛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近几年来,圆口铜鱼的产卵规模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产卵场的位置也有所改变.通过了解金沙江中游江段圆口铜鱼早期资源分布状况,为金沙江中游圆口铜鱼资源保护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
2010年春季(4—5月)、夏季(8月)和秋季(10月)在长江上游合江江段采用三层流刺网以3h为间隔昼夜24h连续采集圆口铜鱼样本,对其食物组成、昼夜摄食节律及季节摄食节律等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显示圆口铜鱼的食谱较广,其食物种类包括软体动物、甲壳动物、鱼类、水生昆虫、寡毛类和植物碎片等,其中以淡水壳菜的相对优势度最高,说明圆口铜鱼是以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平均饱满指数和平均充塞度的昼夜变化显示其昼夜摄食节律在春季表现为白昼型,而在夏季和秋季为晨昏型。摄食率随季节变化逐渐降低,春季摄食率最高,达93.33%;秋季摄食率最低,仅为78.21%;充塞度和饱满指数均表现出相似的季节变化,即春季摄食强度明显高于夏季和秋季,而夏秋两季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葛洲坝水利枢纽兴建后长江干流铜鱼和圆口铜鱼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  &#  &#  &#  &#  &#  &#  &#  H. A. C. C. PERERA  &#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5,39(5):861-868
为了解三峡水库蓄水后鱼体重金属富集现状及其潜在的生态风险和食品安全, 测定了三峡水库上、中、下游不同年龄组铜鱼(Coreius heterodon)和圆口铜鱼(C. guichenoti)肌肉和肝脏中重金属含量。利用等离子吸收光谱法、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检测样品中Cu、Zn、Cr、Pb、Cd、Hg、As 等 7种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 7 种重金属在铜鱼和圆口铜鱼体内的含量水平基本一致, 重金属在铜鱼和圆口铜鱼肌肉中含量大小均为Zn Cu Cr Hg AsPb Cd, 在铜鱼肝脏中含量大小为Zn Cu Pb Cd Cr As Hg, 而在圆口铜鱼肝脏中含量大小为Zn Cu Pb Cr Cd Hg As。铜鱼和圆口铜鱼肝脏中重金属含量显著高于肌肉(P0.05)。两种鱼类间大部分重金属在库区上、中、下游无显著差异(P 0.05)。铜鱼和圆口铜鱼肌肉(可食用部分)中7 种重金属含量均未超过国家食品安全卫生标准, 属于安全食用范围;肝脏中除Cd 和Pb 外的其他元素含量均未超过国家标准。相关结果反映了三峡水库175 m 蓄水后底栖土著经济鱼类重金属的污染状况, 对了解该地区水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及水产品安全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了葛洲坝水利枢纽兴建后,长江干流铜鱼和圆口铜鱼的产卵场分布、产卵规模、产卵季节以及促使产卵的主要外界条件等。指出葛洲坝水利枢纽截流后,大坝附近江段铜鱼产卵场的变化情况。分析和讨论了大坝对两种铜鱼的影响程度、两种铜鱼产卵与水文条件的关系及其资源的保护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长江上游圆口铜鱼生长方程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2005~2007年在长江上游鱼类资源调查中采集到的476尾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 Sauvage et Dabry标本的数据,对其生长方程进行了分析.圆口铜鱼鳞片半径-体长的函数关系在雌雄群体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并符合方程L=85.429S0.8125 (R2=0.9635),推算体长表现出Lee氏现象;运用非线性混合模型方法,对基于4种备选生长方程(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VBG)、Richards生长方程、Gompertz生长方程和Robertson生长方程)的36种不同模型分别以生长推算数据进行拟合,并根据AIC选择最优生长模型,得到不同备选方程对圆口铜鱼生长描述的优劣顺序为:VBG、Richards、Gompertz、Robertson方程,其中最优生长模型为VBG Model 6:Lt=602.9(1-e-0.1693(t+0.024)) (雌雄群体间在0.01水平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圆口铜鱼的生长特征指数φ=4.7891±0.01612.对于存在Lee氏现象的鱼类,在使用生长推算数据构建生长方程时,建议使用非线性混合模型以对参数值进行较合理的估计.本文为圆口铜鱼种群动态及资源保护提供了基础资料,并为不同种鱼类、同种鱼类不同生活史阶段表现出的不同生长模式的识别提供了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9.
金沙江中下游圆口铜鱼的繁殖生物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13—2014在皎平渡圆口铜鱼产卵场的定点亲鱼收集(n=206)和2006—2014年在金沙江中下游金安桥至巧家干流江段的流动亲鱼采集(n=70), 对圆口铜鱼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初步研究。定点亲鱼收集的结果显示: 圆口铜鱼雌性最小性成熟个体全长330 mm, 体质量441.0 g, 年龄4龄; 雄性最小性成熟个体全长352 mm, 体质量396.6 g, 年龄3龄; 50%个体达到性成熟的年龄和全长分别为雌性4.32龄 406 mm, 雄性4.44龄 412 mm; 繁殖群体雌雄性比为1.37﹕1, 繁殖群体中雌性年龄为4—7龄, 雄性年龄为3—7龄; 雌雄个体的性成熟系数平均值均以6龄个体最高, 分别为10.55%和3.45%; 平均卵径为0.16 cm, 卵径分布呈双峰型。定点和流动亲鱼收集的雌性性成熟个体的结果表明: 圆口铜鱼绝对繁殖力变动范围为4055—137900粒/尾, 平均值为22817粒/尾; 相对繁殖力变动范围为5—73粒/g, 平均值为20粒/g, 75.68%个体的绝对繁殖力在10000—30000粒/尾之间, 70.27%个体的相对繁殖力在15—20粒/g之间; 绝对繁殖力和相对繁殖力均随着体长和体质量的增加而增加, 其中全长、体质量与绝对繁殖力呈指数分布函数正相关, 而与相对繁殖力呈二次项函数正相关。研究结果可为长江流域圆口铜鱼资源的保护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上游江津和宜宾江段圆口铜鱼资源量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的种群数量及分布,2007~2009年对江津和宜宾江段的渔业捕捞情况和渔获物组成进行了调查,根据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对该江段的年渔获量进行了统计分析,采用FISATⅡ渔业评估软件中体长股分析模块对圆口铜鱼的资源量进行了估算。2007、2008和2009年,江津江段鱼类年总渔获量分别为267 850、689 975和586 575尾,宜宾江段鱼类年总渔获量分别为485 100、108 075和169 950尾;其中,江津江段圆口铜鱼的年渔获量分别为56 932、98 323和100 620尾,宜宾江段圆口铜鱼的年渔获量分别为66 099、16 952和32 812尾。渔获个体主要分布在80~220mm体长组。估算出2007~2009年江津江段圆口铜鱼年资源量分别为319 416、905 715和1124 470尾,年均值为783 200尾;以质量计,年资源量分别为25.33、129.72和244.48 t,年均值为133.18 t。宜宾江段圆口铜鱼年资源量分别为469 395、191 207和200 197尾,年均值为286 933尾;以质量计,年资源量分别为60.18、43.11和15.14 t,年均值为39.48 t。以上结果表明,长江上游江津江段圆口铜鱼年均资源量大于宜宾江段;2007~2009年宜宾江段圆口铜鱼资源量呈下降趋势,而江津江段圆口铜鱼资源量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中、上游铜鱼的生长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铜鱼是长江中上游的重要经济鱼类和天然捕捞对象,1990—1995年作者利用在长江中上游收集的1030尾标本,对铜鱼的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其体重和体长的关系为W=0.005413L~(3.113)(r=0.9982),生长方程为L_t=60.0229[1-e~(-0.2325(t 0.6108))];W_t=3261.9137[1-e~(-0.2325(t 0.6108))]~(3.113),体重生长拐点t=4.2龄,相应的体长41.05cm、体重973.03g。按生长指标值分析,阶段生长可明显地划分为两个时期,即4龄前的生长迅速期和4龄后的生长减缓期。因此,天然渔业的捕捞规格应控制在约1000g以上的个体,目前在葛洲坝以下的中游江段主要捕捞幼鱼的现状应该改变。  相似文献   

12.
以线粒体Cytb和CoⅠ基因作为分子标记,对金沙江中下游江段的圆口铜鱼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种群历史动态分析.结果显示,393尾圆口铜鱼样本共检测出91个串联基因序列单倍型,呈现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0.936±0.006)和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0.00489±0.00009);基于单倍型构建的分子系统发育树及Median-j...  相似文献   

13.
铜鱼线粒体控制区的序列变异和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PCR和DNA测序技术研究长江中上游野生铜鱼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学特征,从9个采样点共获得100尾铜鱼,用于分析的线粒体DNA控制区的片段序列为946bp。在100个序列中,共检测出变异位点47个(其中增添/缺失位点8个),单倍型41种。9个地理群体的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d)和平均核苷酸多样性(Pi)分别为0.9257±0.0162和0.004178±0.002337,表现出较贫乏的遗传多样性。群体间的分化指数(FST值)、平均基因流(Nm)、分子方差分析(AMOVA)和平均K2-P遗传距离均表明9个铜鱼地理群体间存在广泛的基因交流,未明显发生群体遗传分化。另外,共享单倍型比例较高,约为34%(14/41)。单倍型的UPGMA分子系统树和简约网络图显示单倍型的聚类与地理分群没有相关性。上述结果表明9个铜鱼地理群体属于同一种群。    相似文献   

14.
芍药胚和胚乳早期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芍药(Paeonia lactiflora)的胚和胚乳的早期发育,主要结论是:1,开花后4—20天,合子核反复分裂形成多核原胚。2.原胚及胚乳游离核分裂均以有丝分裂为主,晚期有无丝分裂和多倍体核;3,细胞壁形成可由纺锤丝间和自由壁两种方式进行。原胚壁形成由合点端向珠孔端进行,胚乳则由胚附近向合点端发展。我们支持 Cave 等基于多核原胚提出的 Paeonia 与裸子植物平行演化的意见,同时认为 Paeonia 的多核原胚演化趋势是原胚由珠孔端至合点端功能分区的特化。  相似文献   

15.
During germination of the spore of Schizaea pusilla, the first division of the protoplast was perpendicular to the polar axis and resulted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rhizoid. The next division parallel to the polar axis of the spore gave rise to the protonemal initial. Following this “Vittaria”-type germination, the protonema that developed was characterized by an extensive branching to produce uniseriate filaments and rhizoidophores.  相似文献   

16.
EARLY DEVELOPMENT OF THE NEW PHYTOLOGIST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The New phytologist》1985,100(1):1-4
  相似文献   

17.
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是一种呈群同步发育繁殖的鱼类, 对其卵巢成熟各时期特征分析, 可进一步了解鱼类卵巢成熟的分子调控机制, 并为人工催产实践提供理论支持。研究以野生雌性圆口铜鱼不同发育时期的卵巢为研究对象, 通过现场卵巢解剖观察以及实验室内组织学分析, 收集处于Ⅲ、Ⅳ和Ⅴ期的卵巢组织样本进行转录组分析。研究显示野生圆口铜鱼卵巢组织在其成熟发育各阶段具有明确的组织学和转录表达特征。研究采用全序列转录组测序分析, 以鲤科模式鱼类斑马鱼的基因序列作为主要参考序列, 共检测得到11 495 bp基因片段。聚焦内分泌/自分泌信号分子的转录表达, 发现促乳素(Prolactin, prl)、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 fsh)、雌激素(Estrogen)、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 PGE2)合成酶类、生长/分化因子9(Growth/differentiation factor 9, gdf9)、激活素(Activin)、和抗穆氏管激素(Anti-Mllerian hormone,amh)等转录表达和卵巢发育成熟呈现出显著的关联动态变化。通过对样品中卵巢成熟诱导激素(Maturationinducinghormone, MIH)合成酶分子的表达水平的观察, 发现涉及MIH的17, 20-dihydroxy-4-pregnen-3-one的合成酶分子表达水平较高, 而另一种MIH分子11-deoxycorticosteron的合成酶的表达水平处于检测水平之下,因此, 提示17, 20-dihydroxy-4-pregnen-3-one可能是圆口铜鱼卵巢成熟后期的主要促进因子。同时, 发现了完整的胆酸合成酶系列分子在卵巢转录组中的存在, 这是鱼类卵巢组织中具有合成胆酸能力的首次报道, 其生理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总之, 作为一种群同步发育的鱼类, 此项研究为鱼类卵巢成熟发育过程中的内分泌信号调控网络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