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道重庆市江北县家鸭肠内获得标本10条,经鉴定为多形属一新种——重庆多形棘头虫。本文详细描述了此新种的形态并与近似种台湾多形棘头虫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我国寄生于鱼类的棘头虫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我国寄生于鱼类的棘头虫,过去已有Van Cleave(1926),Harada(1938),Achmerow(1959),汪溥钦(1966,1980),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等(1973),左文功等(1974),毛国良(1979)等的研究报告。我们近年来在福建沿海和山区采集鱼类寄生虫,又采得一些种类。此外,云南水产研究所鱼病室郭起治同志赠送昆明鱼类棘头虫标本,华中农学院鱼  相似文献   

3.
长江中游鱼类寄生棘头虫区系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经过3年10次调查,剖检湖北省宜都、黄冈两处江段所产72种鱼类,共计766尾。收集棘头虫10种,其中包括2新种和1新组合,即蛇鮈新棘吻虫(新种)Neoechinorhynchus saurogobi sp.nov.,长江丽棘虫(新种)Brentisentis yangtzensis sp.nov.(Illiosontidae),鲤丽棘虫(新组合)B.cyprini comb.nov.。对长江中游鱼类寄生棘头虫区系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聂品 《水生生物学报》1994,18(4):381-382
钩虾(Gammarus sp.)是一类栖息于水底及聚集于水草丛的端足类动物.我国对钩虾的研究主要是种类鉴定,而且也主要是近几年的研究成果1.钩虾作为棘头虫的中间宿主,在国外已有很多报道2,3.然而在国内对棘头虫生活史的研究甚少,特别是对鱼类的棘头虫4.    相似文献   

5.
猪巨吻棘头虫在欧洲、北美、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是猪只重要害虫之一。在印度也是猪的常见寄生虫(Singh,1959)。我国的福建(Maxwell,1921)、广东广州(陈心陶,1936)、安徽炳辉 (林孟初等,1958)、贵州(危粹凡等,1960)、北京、上海、济南、甘肃,(吴淑卿等,1960)江西和东北等地猪只都发现有此虫寄生。感染率一般3.0~7.4%(汪溥钦,1962)。个别地区如辽宁高达76% (旅大市第二人民医院安波分院,1977)。猪巨吻棘头虫的人体感染国外报告的病例不多(Craig等,1970;Pradatsudarasar等,1965;Ci相似文献   

6.
福建棘头虫记述Ⅱ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寄生于脊椎动物的棘头虫(Acanthocephala Rudolphi,1808),作者(1966)曾报告过40种。近年来,在福建各地又采得一些种类,经初步鉴定有11种,其中有7个新种,兹记述于后。标本保存于福建师范大学寄生动物研究室。 一、四旋棘科Quadrigyridae Van Cleave,1920  相似文献   

7.
辽宁淡水鱼类棘头虫及一新种的描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寄生在鱼类肠中的棘头虫以其能伸缩和具有强大吻钩之吻部钻进肠壁内.轻则破坏肠壁的完整性,重则引起肠发炎、穿孔,鱼体消瘦甚至死亡,对淡水渔业具有一定的危害。在国内对该类寄生虫的研究尚少。尹文英等(1962)在辽河鱼类中采到9种。郎所、李慧珠(1962)在太湖鱼类中搜集7种。汪溥钦(1966)在福建鱼类中发现12种。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1973)在《湖北省鱼病病原区系图志》一书中记载了7种。左文功、陈锦富等(1974)报道了沙市刺棘虫(新种)。作者(1964)在辽河、鸭绿江的17种鱼类(238尾)中获得5种,分隶于3科、5属,其中除3种已为前人报告外,一种为未定种,一种为新种。兹将上述种类的分类研究结果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8.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4,38(2):351-361
通过长距离PCR方法,克隆了鳜(Siniperca chuatsi Basilewsky)肠道内寄生虫强壮粗体虫(Hebesoma violentum Van Cleave)线粒体基因组全长序列,共13393 bp (GenBank登录号:KC415004),有36个基因,其中蛋白编码基因12个,核糖体基因2个,tRNA22个。所有基因均由线粒体基因组同一条链按同一个方向转录。利用该线粒体基因组和已经报道的一些轮虫纲种类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构建了棘头虫和轮虫的系统发育树。系统发育研究表明:包括强壮粗体虫、隐藏新棘虫Pallisentis celatus(Van Cleave)和Paratenuisentis ambiguous(Van Cleave)在内的始新棘头虫纲(Eoacanthocephala)与古棘头虫纲(Palaeacanthocephala)亲缘关系较近,聚为一枝后再与原棘头虫纲(Archiacanthocephala)聚在一起;棘头虫与双巢类轮虫(Bdelloid)亲缘关系最近,聚为一枝,然后再与单巢类轮虫(Monogonont)聚在一起,表明棘头虫和轮虫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9.
福建棘头虫记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棘头虫(Acanthocephala)是脊椎动物(成虫)和无脊椎动物(幼虫)的寄生虫,大多数是寄生在鱼类和鸟类的肠中。根据Golvan(1958—1962)的记载已知有547种,分隶于90属22科。在苏联Petrotschenko(1956,1958)曾汇编有家畜和野生动物棘头虫一书。我国学者对这一类动物研究尚少,近年来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即所、李慧珠(1962)在太湖作  相似文献   

10.
辽宁猪巨吻棘头虫扫描电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外学者曾先后以光学显微镜观察猪巨吻棘头虫Macracamhorhynchus hirudinaceus(Palias,1781)Travassos 1916,生活史各期的形态,但用电镜观察报道甚少。1982年作者等用扫描电镜观察研究了猪巨吻棘头虫的成虫、童虫、棘头体和虫卵的形态结构,初步结果介绍于下,对于深入了解和灭虫防病将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蛭形巨吻棘头虫Macrccanthorhynchus hirudinaceus(猪棘头虫),虫体粗大、构造特殊。为便于教学,笔者摸索出能显示该虫内部构造的标本制法。取经水洗净的新鲜虫体,置37℃含2—10%敌百虫的生理盐水中2—3天,虫体外膜即出现圆形、椭圆形宽径3—15mm的水泡多个。用眼科剪小心剪破虫体前端较大的一个水泡壁,勿伤及虫体内壁一肌肉层,再用眼科镊夹住已剪开之水泡壁缘向一端轻拉,扩大泡壁裂口,使露出一环虫体内壁,然后左手镊夹住外壁断缝后方,右手镊夹住外壁裂缝前缘向前端轻拉,使内外体壁分离,露出吻突,前段外膜即全部蜕掉。再用左手镊移夹无外膜,…  相似文献   

12.
长江黄州江段长须黄颡鱼肠道内寄生棘头虫的生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解剖检查了 133尾捕自长江黄州江段的长须黄颡鱼 ,发现寄主感染长江丽棘虫的感染率为 4 8.9% ,感染强度为 5 .4 (虫 /尾 ) ,平均密度为 2 .6 (虫 /尾 ) ,感染鲇异棘虫的感染率为 2 1.8% ,感染强度为 5 .5 (虫 /尾 ) ,平均密度为1.2 (虫 /尾 ) ,两种棘头虫在长须黄颡鱼种群中均为聚集分布 ;当两种棘头虫共同寄生在宿主肠道内时 ,其感染强度和单独感染时相比没有显著差异 ,但是 ,各自的生态位宽度均变小 ;两种棘头虫的正关联关系显著。  相似文献   

13.
黄颡鱼肠道内寄生棘头虫位置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丽棘虫和黄颡异1钩棘头虫单独在黄颡鱼肠中分布的相似性比例PS=0.684。它们共同寄生在黄颡鱼肠道内,长江丽棘虫的寄生部位向前移,黄颡异钩棘头虫的寄生部位明显向后移,生态位宽度变窄,生态位重叠值下降。但是,它们的平均感染强度并未降低,种间正关联显著。  相似文献   

14.
通过长距离PCR方法,克隆了鳜(Siniperca chuatsi Basilewsky)肠道内寄生虫——强壮粗体虫(Hebesoma violentum Van Cleave)线粒体基因组全长序列,共13393 bp(GenBank登录号:KC415004),有36个基因,其中蛋白编码基因12个,核糖体基因2个,tRNA22个。所有基因均由线粒体基因组同一条链按同一个方向转录。利用该线粒体基因组和已经报道的一些轮虫纲种类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构建了棘头虫和轮虫的系统发育树。系统发育研究表明:包括强壮粗体虫、隐藏新棘虫Pallisentis celatus(Van Cleave)和Paratenuisentis ambiguous(Van Cleave)在内的始新棘头虫纲(Eoacanthocephala)与古棘头虫纲(Palaeacanthocephala)亲缘关系较近,聚为一枝后再与原棘头虫纲(Archiacanthocephala)聚在一起;棘头虫与双巢类轮虫(Bdelloid)亲缘关系最近,聚为一枝,然后再与单巢类轮虫(Monogonont)聚在一起,表明棘头虫和轮虫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5.
魏刚 《动物分类学报》1998,23(4):342-345
本记述丽棘虫属一新种,即重庆丽棘虫Brentisentis chongqingensis sp.nov.与其它相似种进行了比较。新种体呈梭形;吻部细长,雄虫的吻大小为(1.58 ̄1.78)mm×(0.14 ̄0.20)mm;吻钩12纵行,每行有吻钩22 ̄24个;吻腺很长,延伸到身体后部;前、后精巢的大小分别为(0.28 ̄0.61)mm×(0.24 ̄0.35)mm,(0.25 ̄0.56)mm×(0.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了1984年大连地区甲虫体内定居猪巨吻棘头虫的幼虫(棘头体)情况。大牙锯天牛的成虫定植率为10.2%,低于1974年的38.8%。本次调查发现铜绿丽金龟、蒙古丽金龟和灰粉锶金龟,共4种金龟体内都有棘头体定居,其定植率依次是23.8%,23.8%,16.1%和33.3%。前3种金龟体内定居着棘头体为大连地区首次报告。调查证明上述天牛和金龟6种甲虫也是本地区流行的猪巨吻棘头虫病的重要媒介,如采  相似文献   

17.
从70%酒精保存液中取出的纯虫、棘头虫标本直接入高氏洋红中染色,再在乳酸液中透明,结果:虫体透明时间只需3-5min,虫体结构更为清晰。  相似文献   

18.
沙市刺棘虫(新种)及其所引起鱼病的治疗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2年6月下旬,湖北省沙市市胜利鱼场一口 4亩多的鱼池,饲养的2—3厘米的草鱼发生大批死亡,通过反复详细镜检,最后确定系由刺棘虫引起,过去未见过因棘头虫寄生引起的严重病例,这次是首次发现。 从患病草鱼肠道中我们检得较多雌、雄棘头虫标本,经鉴定属于四旋棘科(Quadrigyri-dae)刺棘属(Acanthosentis)的一新种,定名为沙市刺棘虫 Acanthosentis shashiensis sp.nov.。 现将新种的描述及其病例治疗方法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19.
王翠霞  邓立君 《动物学报》1992,38(2):220-221
本文作者继1986年用扫描电镜研究猪巨吻棘头虫 Macracanthorhynchus hirudinaceu(Pallas,1781;Travassos,1916)的成虫、童虫、棘头体和虫卵之后,又对其成虫体内的吻腺、原肾球、子宫钟、睾丸、粘液腺和交合伞等形态结构进行了研究,初步结果介绍于下: 材料和方法 猪巨吻棘头虫成功收集于沈阳市肉食品加工厂屠宰车间,从猪小肠肉取出新鲜活虫体,经生理盐水充分洗涤干净,用锋利解剖刀剖开虫体,取得标本按常规方法制备扫描样品,置临界点干  相似文献   

20.
邓崇新  关绍卿 《遗传》1987,9(4):9-10
在研究动物细胞染色体中,寻求和发现染 色体数目少、体积大的类型,对细胞遗传学的研 究有着重要意义。猪巨吻棘头虫(Macranthorynchvs hirvainaceus)的染色体恰是此种类型。 Robinson [21认为猪巨吻棘头虫的染色体数目是 2n - 6,国内何麟等[Ell报道为2n - 12。但用 显带技术的分析,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