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教学要点绿色植物的水分代谢包括水分的吸收与水分的散失。重点是渗透吸水,难点是渗透吸水过程中的渗透压问题。植物细胞在形成液泡之后,主要靠渗透吸水,渗透是由扩散引起的。 1.什么是扩散作用放实验投影(图1)。  相似文献   

2.
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细胞可以通过渗透作用从外界环境中吸水。在中学教学中这是一个难点,为了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什么是渗透作用以及细胞的吸水原  相似文献   

3.
渗透作用是高中生物学“绿色植物水分代谢”中的一个难点。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才能使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绿色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因此,课本上安排了一个证明植物细胞渗透吸水原理的演示实验。由于原实验在设备上存在一些弱点,常常给教学带来一些麻  相似文献   

4.
邢卫东 《生物学通报》1997,32(11):36-36
随着教育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已逐步进入中学生物课堂中,其辅助教学的作用越来越被广大生物教师所认识。本文以“水分代谢”第一课时为例,探讨如何发挥计算机在生物教学中的辅助作用。1教材分析“水分代谢”第一课时是研究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1)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及部位;(2)吸水的方式;()植物细胞渗透吸水的原理。其教学重点为植物细胞的渗透吸水,教学难点为渗透吸水的原理。通过教学,要使学生理解植物细胞发生渗透吸水的条件,以及质壁分离及复原的原因。2教学方法设计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  相似文献   

5.
“渗透吸水”教学点滴钟珏(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二中学830002)在高中《生物》课本“水分代谢”一节中,渗透作用这个概念的引入是以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来说明的。若根据《生物》课本所说:“水分子能自由通过,而蔗糖等大分子不能通过”半透膜的话,那么究竟多大...  相似文献   

6.
水分代谢中渗透吸水的原理,是细胞吸收水分、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矿质代谢等教学内容的理论基础,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我用卵壳膜作为半透膜进行渗透吸水原理的实验获得成功,从而突破这一难点。  相似文献   

7.
渗透作用是植物水分代谢教学内容的一个难点,做好渗透作用演示实验是突破难点的重要教学手段。但是我感到,按照教材中渗透作用示意图来做这个实验,存在一些问题:(1) 用膀胱膜或肠衣作为半透膜,取材处理不太容易。(2) 长颈漏斗口的直径较大,半透膜受到蔗糖溶液的压力而下沉,影响液面高度的正常变化。(3) 实验装置比较大而沉重,不便于巡回演示。针对上述问题,采取了下面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前言植物细胞的吸水,归纳起来有两种方式。一是被动吸水,这是水分顺热力学梯度的移动,包括渗透作用和吸涨作用。二是主动吸水,这是水分逆热力学梯度的传输,依赖细胞中的产能代谢过程。渗透作用是植物细胞吸水的基本机理。尽管对细胞渗透吸水研究较多,但是长期以来对这个问题存在着争  相似文献   

9.
关于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 ,高中教材设置的渗透作用示意图和实验九《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 ,都是证明生物膜与外界溶液确实发生了渗透作用 ,生物膜的确是一个选择透过性膜 ,正如教科书上提到的 ,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 ,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水分子也可以通过 ,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 (如蔗糖分子 )和大分子 (蛋白质 )则不能通过 ,其实关于渗透作用演示实验 ,已有不少老师提出很多好的改进建议。笔者认为 ,书上的渗透作用示意图和实验九《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都使用的是蔗糖 (0 .3g/ml) ,这固然是证明生物膜能选择透过某些…  相似文献   

10.
水势是水分代谢教学的难点,教学中一般用渗透作用实验来引入和解释这一概念,以说明水分移动的方向。为了使渗透作用的示教更紧密地与水势概念结合起来,我们对该实验做了一些改进,在教学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实验时取长颈漏斗用刻度尺和记号笔在颈部标上刻度,记录液面高度,颈部顶端用橡皮塞密封(要求不透气)。再向漏斗内倒入浓度为mol/L的蔗糖溶液,并在其中加一滴红色染料,区分漏斗内、外溶液,倒入蔗糖液的量以达到漏斗颈部为宜。然后,在漏斗口扎上半透膜置于装有一定量纯水的烧杯中,漏斗内、外液面持平。观察漏斗内液面上升,…  相似文献   

11.
高中《生物》课本在阐述水分代谢时,引用了渗透压,吸水力等概念。关于渗透压和吸水力,不同的教科书和文献有不同的提法,现在的高中教材对这部分内容自1982年以来已改动多次,它是教学中的难点。实际上渗透压、吸水力等概念是不够准确,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的。现在人们根据热力学原理,提出了水势、渗透势等一系列新概念来代替旧术语,对渗透作用作了较好的说明。  相似文献   

12.
秦立松 《生物学通报》2001,36(12):32-32
渗透吸水原理是“水分代谢”一节的难点 ,而渗透吸水演示实验是突破难点的理想方法 ,按课本的演示实验示意图演示需要的时间较长 ,而且观察液面上升现象不明显 ,不能在课堂上让学生心服口服。本人对原演示实验进行了改进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1 制备半透膜选用鸡蛋的卵膜代替膀胱膜或肠衣。取生鸡蛋轻敲稍尖一端 ,捣破约 1cm直径的小孔 ,倒出蛋清和蛋黄 ,然后轻轻剥去蛋壳 ,取出较完整的卵膜备用。2 实验操作过程2 .1 用 5 0 0 m L广口瓶盛半瓶清水 ,取双孔橡皮塞 ,一孔插入玻璃管作通气用 ,另一孔插入渗透装置。2 .2 渗透装置安装 ,用…  相似文献   

13.
影响链霉菌原生质体形成、再生的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生长培养基成份,菌丝生育期,溶菌温度及再生培养基成份等对庆丰链霉菌,吸水链霉菌井冈变种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 1.生长培养基中添加适量甘氨酸,和/或蔗糖,能增加菌丝细胞壁被溶菌酶消化的敏感性。2.对数生长期菌丝比静止期菌丝原生质体的再生活性高得多。3.菌丝溶解温度庆丰链霉菌以28℃为宜,吸水链霉菌井冈变种则以32℃为最适。4.再生培养基中高渗稳定剂的浓度对原生质体再生影响很大,对吸水链霉菌井冈变种来说,再生培养基R_2YE中的蔗糖以0.3M为宜,R_3中的琥珀酸钠以0.2M为宜。文中并对甘氨酸,蔗糖的作用机理及不同链霉菌原生质体制剂中含有不同比例的渗透敏感单位(即真正原生质体)的可能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渗透实验”是类比推理“原生质层具有选择性”的前提,是学生理解成熟植物细胞渗透吸水和失水的基础。鸡蛋卵壳膜是渗透实验中充当半透膜的最佳材料,简化了人教版教材的渗透装置,优化了实验设计,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经历了一次“科学是如何工作的”研究旅程。  相似文献   

15.
陈维 《生物学通报》2006,41(9):48-49
“渗透现象”是高中生物学新课程在讲述“水分的跨膜运输”这部分知识点时,设立的演示实验。对这一实验,各个版本的新教材安排的演示内容有所不同。人教版新教材基本延用了原先教材的图式,安排了“水分通过半透膜进入蔗糖溶液”的演示实验(见图1)。笔者经过此部分内容的多次教学实践发现,这一实验还存在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补充。  相似文献   

16.
在植物生理教学中 ,渗透作用是一个重点问题 ,为使学生透彻理解、灵活运用相关知识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改进的图例 ,对渗透作用的讲解进行了一些改进。       图 1 渗透现象            图 2    1.实验开始时  2 .经过一段时间  首先讲解教材中的渗透作用实验图 (图 1) :绑有半透膜 (蚕豆种皮或猪膀胱 )的漏斗中装入蔗糖溶液 ,放在盛有清水的烧杯之中 ,半透膜两侧的水势差推动水分从高水势的烧杯流向低水势的漏斗中 ,致使漏斗中液面升高。在液面逐渐上升的过程中 ,由这段液柱造成的液体压强也逐渐增大 ,漏斗中…  相似文献   

17.
渗透吸水实验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使高中《生物》课本“水分代谢”一节中的实验更容易操作 ,特作如下改进 :1)将“动物的膀胱膜、肠衣”改为“蛋壳内膜”。方法为 :取鸡蛋 1个 ,在一端打一小孔 ,倒出蛋清和蛋黄 ,把空蛋壳放入浓盐酸中浸泡 2 min,蛋壳内膜外的石灰质部分便会与浓盐酸发生反应 ,产生氯化钙而脱落 ,剩下的就是蛋壳内膜即半透膜。2 )把渗透装置的“长颈漏斗和烧杯”改为“带单导管塞子的广口瓶”,使我们容易把蛋壳内膜口端封在塞子下端的玻璃管口上。3)把“蔗糖溶液”改为“淀粉溶液”。课本中讲到液面上升证明水分子能通过半透膜 ,而蔗糖不能。为了更简单、…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究从斑马鱼(Danio rerio)胚胎裂解液中纯化的卵黄脂磷蛋白(lipovitellin, Lv)进入培养的人成纤维细胞的分子途径,该研究用Sephadex G-200色谱柱结合QAE-Sephadex A50阴离子交换色谱柱从斑马鱼0 h胚胎裂解液中分离纯化出Lv。FITC标记的Lv(FITC-Lv)预先分别与Hepes、牛组蛋白、鱼精蛋白、卵磷脂、0 h胚胎胰蛋白酶水解物或者斑马鱼胚胎裂解液孵育,再加入至opti-MEM培养基中培养人成纤维细胞,培养一定时间后,用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发现Hepes和组蛋白可以促进Lv进入细胞。制霉菌素是陷窝介导的内吞作用(caveolae-mediated endocytosis)的抑制剂,氯丙嗪和蔗糖是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作用(clathrin-mediated endocytosis)的抑制剂,阿米洛利是巨胞饮作用(macropinocytosis)的抑制剂。为了证实Lv进入细胞的分子途径,在FITC标记Lv与人成纤维细胞的培养体系中,分别加入上述抑制剂。结果发现氯丙嗪和蔗糖可以抑制Lv进入细胞。该研究获得如下结论:纯化的斑马鱼Lv单独...  相似文献   

19.
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着重知识的介绍,或照本宣科,或满堂灌,一味强调知识的记忆,忽视有关能力的培养。笔者将高中生物《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加以改进,采用探索教学法,在能力培养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现就这节实验课的教学,谈谈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先看这堂课的教学设计: 一、目的: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过程,了解具有液泡的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的情况,并进一步理解细胞渗透吸水与失水的原理。二、材料:紫色洋葱(培养几天至有根尖出),1%-60%的蔗糖溶液,5%的硝酸钾溶液。其余同课本。  相似文献   

20.
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是“细胞结构与功能”一节的难点内容之一,也是第2章“渗透作用原理”,“根对矿质离子选择吸收”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如能把学生带进实验室,使用直观手段教学,不但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引起学生对科学实验的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