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2.
二乙基亚硝胺诱发的大鼠肝癌癌前病变γ-GT活性定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大鼠腹腔一次性注射二乙基亚硝胺(DEN)作为启动剂结合部分肝切除的短期诱癌实验模型,应用图像分析法测定肝癌癌前病变内γ-谷氨酸转肽酶(γ-GT)活性的变化。实验结果发现Ⅰ组(DEN+PB)γ-GT活性高于Ⅱ组(DEN+H2O);Ⅰ组第20周γ-GT活性高于第12周,表明苯巴比妥可以诱导γ-GT活性重现,且随着实验过程延长,γ-GT活性逐渐增高。本实验说明图像分析法可以结合形态学变化在组织原位测定肝癌癌前病变内的γ-GT活性,简便、易行,优于生化法,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3.
探讨多烯磷脂酰胆碱(PPC)对肝癌大鼠肝脏细胞的保护作用.将7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肝癌模型组、联苯双酯阳性对照组、PPC低、中、高剂量组6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及PPC低、中、高剂量组均采用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构建肝癌大鼠模型,低、中、高剂量PPC组在模型组的基础上分别给予100、200、300 mg·(kg·d)-1ppC灌胃,治疗6周后,腹主动脉取血测定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以及总胆红素(TBIL)含量,然后处死大鼠,测定肝脏湿重,计算肝脏指数,同时测定肝匀浆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EN诱导的肝癌模型组中肝脏指数、AST、ALT、TBIL、MDA水平显著升高(p<0.01);SOD、GSH-Px活力则显著下降(p<0.01).PPC和联苯双酯能依耐性的逆转DEN所致的上述改变,表现为肝脏指数、AST、ALT、TBIL、MDA显著降低,SOD、GSH-Px活力则显著上升,PPC高剂量组作用最为明显,随着PPC摄入量的增加,PPC对肝癌大鼠肝细胞的保护作用也相应增强. 相似文献
4.
本文证明DENA诱发的大鼠肝癌结节中维生素K依赖性羧化酶活性显著降低,外源多肽羧化酶活性只有正常大鼠肝脏中的62.6%,而内源蛋白质前体羧化酶活性仅为27%。华法令能在正常大鼠肝脏中诱导羧化酶的合成,而这种诱导能力在诱癌晚期的肝癌大鼠肝脏中明显下降。上述结果说明肝癌细胞中维生素K依赖性羧化酶的合成受阻,造成肝癌组织中羧化酶的缺乏。诱癌过程中大鼠肝脏维生素K依赖性羧化酶活性和血浆异常凝血酶原水平形成良好的对应关系。随着肝癌组织的增大,肝癌细胞分泌入血的异常凝血酶原水平显著升高,诱癌第20周时的大鼠血浆中异常凝血酶原含量为正常大鼠的2.5倍。由此认为,肝癌组织由于不能合成足量的维生素K依赖性羧化酶,导致凝血酶原在成熟过程中羧化受阻,分泌入血形成高水平的异常凝血酶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诱导大鼠肝癌发生中肝癌组织CLDN1基因表达及其启动子甲基化的规律。方法65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选择40只作为模型组,其余作为正常组。模型组在1-12周饮用含DEN80mg/L的饮水以诱癌(每日8mg/kg),各组在造模过程的第4周、8周、12周、16周随机5只取肝,第20周剩余大鼠取肝,应用RT-PCR方法检测肝组织CLDN1mRNA的表达,应用MSP法检测肝组织CLDN1启动子甲基化和非甲基化。结果模型大鼠病死率为10%(4/40),正常组无死亡。至第20周,成瘤率达到100%。RT—PCR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在16周和20周CLDN1 mRNA表达下调(P〈0.05),其他各周两组差异不显著。MSP结果表明,模型组肝组织CLDN1甲基化率达77.78%,而正常肝组织甲基化率为24%,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CLDN1启动子甲基化及CLDN1基因表达下调与大鼠肝癌病变相关,对其机制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建立诱发性大鼠肝癌动物模型,研究用刺参酸性粘多糖(SJAMP)对大鼠诱发性肝癌的干预作用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50只随机均分为5个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3个SJAMP干预组(A组,B组和c组),模型组和SJAMP干预组灌胃0.2%DEN生理盐水溶液以诱发肝癌,同时SJAMP干预组按照不同剂量(0.175μg/g,0.35μg/g,O.7μg/g)给予SJAMP,至16周处死大鼠,取血,无菌取脾、胸腺,计算脾指数、胸腺指数。比较各组〉3mm和〉5mm的结节数以及最大结节的体积,计算肿瘤抑制率。贴壁法纯化巨噬细胞,用中性红吞噬实验检测巨噬细胞吞噬功能,MTT法检测巨噬细胞杀伤功能。结果:SJAMP干预组〉3mm和〉5mm的结节数明显少于模型组,最大结节的平均体积明显小于模型组(P〈0.05);与模型组相比,SJAMP干预组脾指数和胸腺指数明显升高(P〈0.05),SJAMP干预组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和杀伤功能显著提高(P〈0.05)。结论:刺参酸性粘多糖对大鼠诱发性肝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刺激免疫器官生长,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能力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建立诱发性大鼠肝癌动物模型,研究用刺参酸性粘多糖(SJAMP)对大鼠诱发性肝癌的干预作用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50只随机均分为5个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3个SJAMP干预组(A组,B组和C组),模型组和SJAMP干预组灌胃0.2%DEN生理盐水溶液以诱发肝癌,同时SJAMP干预组按照不同剂量(0.175μg/g,0.35μg/g,0.7μg/g)给予SJAMP,至16周处死大鼠,取血,无菌取脾、胸腺,计算脾指数、胸腺指数。比较各组>3mm和>5mm的结节数以及最大结节的体积,计算肿瘤抑制率。贴壁法纯化巨噬细胞,用中性红吞噬实验检测巨噬细胞吞噬功能,MTT法检测巨噬细胞杀伤功能。结果:SJAMP干预组>3mm和>5mm的结节数明显少于模型组,最大结节的平均体积明显小于模型组(P<0.05);与模型组相比,SJAMP干预组脾指数和胸腺指数明显升高(P<0.05),SJAMP干预组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和杀伤功能显著提高(P<0.05)。结论:刺参酸性粘多糖对大鼠诱发性肝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刺激免疫器官生长,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能力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观察肝脏组织中Sonic hedgehog(Shh)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用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制备诱发型肝癌模型,利用光镜技术观察诱癌过程中肝组织的形态学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和RT-PCR技术检测Shh蛋白和mRNA的表达.根据形态学观察将诱癌过程分为正常对照组、肝损伤组、肝增生-硬化组和肝癌变组.Shh蛋白阳性表达的细胞主要分布在小叶间胆管上皮、肝细胞增生结节、癌周组织和癌结节中,在对照组、肝损伤期、肝增生-硬化期和肝癌变期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6.67%、30.00%、52.94%和78.57%(χ2=17.49,P<0.05).Shh mRNA表达率随着肝癌的发生发展有逐渐增高的趋势(χ2=13.35,P<0.05),对Shh mRNA表达阳性的电泳条带进行图像分析结果显示Shh mRNA表达量随着肝癌的发生发展逐渐增高(F=110.26,P<0.05).Ptch mRNA表达率随着肝癌的发生发展有逐渐增高的趋势(χ2=19.83,P<0.05),对Ptch mRNA表达阳性的电泳条带进行图像分析结果显示Ptch mRNA表达量随着肝癌的发生发展逐渐增高(F=68.28,P<0.05).实验结果提示,Shh在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异常活动,导致Shh信号通路激活并作用于肝的细胞,参与了诱导肝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四氯化碳(CCL4)联合二乙基亚硝胺(DEN)对小鼠(Mus musculus domesticus)精巢的毒性作用。将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12只个体。实验组每周2次腹腔注射含有15%CCl4的花生油溶液,同时自由饮用0.07‰的DEN溶液,连续诱导8周。对照组每周2次注射花生油,饮用蒸馏水。分别于第3、6、8周处死实验组及对照组小鼠各4只,对其精巢组织进行常规固定、包埋、切片、H.E染色,观察精巢的形态及精子数量的变化。与实验组比较,对照组小鼠体重明显增加,且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睾丸系数以及精子存活率均显著减少。对照组小鼠精巢都具有正常的生精小管结构,管腔中存在大量精子;第3周,实验组小鼠的精巢与对照组类似,生精小管较为完整,生精细胞稍有散乱;第6周,实验组生精小管变形,生精细胞排列疏松,精子数目减少且畸形;第8周,实验组生精小管残缺不全,生精细胞和精子散乱排列,精子数量大大减少且变形更为严重。实验说明,CCl4联合DEN能够造成小鼠精巢组织的损害以及精子数目的减少和畸变。 相似文献
10.
提纯人血浆运铁蛋白(Tf),经链霉蛋白酶水解,再经肼解法制备Tf中的二天线N糖链,后者经还原末端的氨基吡啶(PA)化进行荧光标记,再切除外链的唾液酸和半乳糖残基,获得Gn_2Man_3Gn_2-PA荧光标记糖链,以此制备的糖链为受体底物,UDP-GlcNAc为供体底物,用反相HPLC分离底物和产物,建立了N乙耽氨基葡萄糖转移酶V(GnT-V)的测定法。用GnT-V作为肿瘤生化标志物,观察到在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的过程中,此酶在诱癌第4周轻度上升,第6周恢复,第10周后持续升高,至18周达正常鼠肝的20倍以上,与病理学上的癌变期相一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53在肝癌组织中表达及临床意义,为肝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6年1月~2009年8月收治的40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中抑癌基因p53的表达,并分析不同肿瘤分化程度患者p53的表达。结果:p53阳性表达率在在肝癌组、癌旁组分别为47.5%和2.5%,在正常组未检测到p53阳性表达,三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6.515,P=0.024);高分化癌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低,中低分化癌P53蛋白阳性表达率高,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低分化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肝癌组织中存在p53基因的高表达,其阳性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2.
Kangmei Chen Weimei Shi Zhenhui Xin Huifen Wang Xilin Zhu Xiaopan Wu Zhuo Li Hui Li Ying Liu 《PloS one》2013,8(10)
Background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GWAS) have identified three loci (rs17401966 in KIF1B, rs7574865 in STAT4, rs9275319 in HLA-DQ) as being associated with 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BV-related HCC) in a Chinese population, two loci (rs2596542 in MICA, rs9275572 located between HLA-DQA and HLA-DQB) with hepatitis C virus-related HCC (HCV-related HCC) in a Japanese population.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sought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se SNPs are predictive for HBV-related HCC development in other Chinese population as well.Method and Findings
We genotyped 4 SNPs, rs2596542, rs9275572, rs17401966, rs7574865, in 506 HBV-related HCC patients and 772 chronic hepatitis B (CHB) patients in Han Chinese by TaqMan methods. Odds ratio(OR)and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were calculated by logistic regression. In our case-control study,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between rs9275572 and HCC were observed (P = 0.02, OR = 0.73, 95% CI = 0.56–0.95). In the further haplotype analysis between rs2596542 at 6p21.33 and rs9275572 at 6p21.3, G-A showed a protective effect on HBV-related HCC occurrence (P<0.001, OR = 0.66, 95% CI = 0.52–0.84).Conclusion
These findings provided convincing evidence that rs9275572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HBV-related HCC. 相似文献13.
目的观察p21HBsAg/HBsAg转基因小鼠肝癌细胞凋亡。方法用透射电镜观察p21HBsAg/HBsAg转基因小鼠肝癌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结果细胞凋亡早期,细胞核染色体发生边集,核形不规整,核膜表面凹凸;凋亡中期,核内染色质凝聚,趋边呈月牙状,核膜孔消失,核膜呈波纹状皱缩;凋亡晚期,核固缩,细胞膜出芽形成小泡,可见凋亡小体。结论p21HBsAg/HBsAg转基因小鼠肝癌细胞凋亡具有典型性病变特征,是研究HBV感染诱发肝癌发病机理的合适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研究聚[ADP-核糖]聚合酶2(Poly[ADP-ribose]polymerase 2, PAPR2)表达对干细胞癌模型小鼠肿瘤生长和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影响。方法:未转染的(对照组)、空载质粒转染(空载组)和si-PARP2转染(si-PARP2组)的Huh7细胞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体外化疗药物对不同Huh7细胞克隆形成数目和凋亡率。通过腋下皮下注射不同Huh7建立肝细胞癌模型小鼠,采用结晶紫染色观察并计数克隆形成数目;Annexin V-FITC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检测Huh7细胞凋亡率;排水法测定肿瘤组织体积;免疫印迹法检测PARP2, 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 Bcl2)和Bcl-2-Associated X蛋白(Bcl-2-Associated X, Bax)蛋白表达。结果:在体内外,转染si-PARP2均显著降低肝癌细胞中PARP2蛋白表达(P<0.05)。在体外,对照组和空载组Huh7细胞形成的细胞克隆数目和化疗药物诱导的凋亡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si-PARP2组Huh7细胞形成的细胞克隆数目显著低于对照组和空载组(P<0.05),而化疗药物引起的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空白组和对照组(P<0.05)。在体内,si-PARP2组小鼠肝癌移植瘤重量和体积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空载组(P<0.05)。此外,与对照组和空载组相比,肝癌移植瘤组织内细胞经阿霉素治疗后细胞凋亡率、Bax和cleaved-caspase 3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5),而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PAPR2基因敲低可以显著抑制肝癌模型肿瘤生长和增强肝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其机制可能与PAPR2基因敲低促进肝癌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抗VEGFR-2嵌合Fab抗体对裸鼠肝癌原位移植瘤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建立裸鼠肝癌H22细胞原位移植瘤模型,随机分成生理盐水组(n=12)和抗体组(n=12).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法对两组肝脏移植瘤进行血管染色,观察其微血管密度(MVD)情况.结果:成功建立裸鼠H22肝癌原位移植瘤模型,HE染色显示肝脏移植瘤为肝细胞肝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肝脏实体瘤内微血管密度抗体组较生理盐水组显著性减少(25.64± 1.53 vs 8.65± 1.79,P<0.05).结论:抗VEGFR-2嵌合Fab抗体能够抑制裸鼠肝癌原位移植瘤的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mTOR信号通路对大鼠肝部分切除术后肝细胞蛋白质合成功能及肝细胞大小的影响。方法:采用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70%肝切除模型和肝细胞分离与培养方法,在术后不同的时相点分离残肝的肝细胞,进行培养。实验分组:分离的残肝肝细胞分两组:对照组(Control组、C组)、雷帕霉素组(Rapamycin组、R组)。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磷酸化mTOR蛋白在不同时相点的变化;采用3H-亮氨酸(3H-Leucine)掺入法测定肝细胞蛋白质合成;扫描电镜(AMRAY 1000B,US)获取肝细胞图像,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北航CM2000B)测定细胞面积。结果:1)C组中,磷酸化mTOR蛋白的含量由0h开始升高,6h达到高峰,以后即降低,而R组明显较C组含量降低;2)在术后的各时相点,C组的肝细胞的蛋白质合成率较R组显著升高(P<0.05),而且随时间点的延长,蛋白质合成率呈上升趋势;3)在2h和6h时相点C组肝细胞面积较R组显著增大(P<0.05)。但是,在C组肝细胞24h时相点面积较2h和6h减小(P<0.05)。结论:体外实验证实,肝部分切除术后mTOR信号通路即活化,促进肝细胞的蛋白质合成和细胞生长。因此,我们推测mTOR信号通路在肝再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王旭霞刘震雄赵曙光李慧艳王景杰秦明卢王闻勤生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7):1205-1207
目的:茶多酚对NASH大鼠肝脏组织VEGF及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茶多酚治疗组。正常组普通饲料喂养,模型组喂高脂饮食,茶多酚治疗组在高脂饮食12周后茶多酚(150mg(/kg.d)灌胃治疗,16周末处死各组大鼠,留取肝脏组织,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病理改变,测定其肝脏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Ⅰ、Ⅲ型胶原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SOD活性降低而MDA含量以及VEGF、Ⅰ、Ⅲ型胶原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组。茶多酚治疗可减轻肝纤维化程度,显著升高肝组织中SOD活性、降低MDA含量以及VEGF、Ⅰ、Ⅲ型胶原表达水平。结论:茶多酚可通过抑制肝纤维化组织VEGF表达,降低肝组织氧化应激水平而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
已在许多肿瘤中发现AKR1C2基因的异常表达 .为研究启东肝癌中AKR1C2基因异常表达的意义及其在肝癌发生中作用 .通过制备兔抗人AKR1C2多克隆抗体、免疫组化、蛋白质印迹、RT PCR、RNA印迹、原位杂交、cDNA表达芯片、免疫共沉淀、体内外致瘤试验等方法 ,对 68例启东肝癌标本、 8例正常肝组织、QGY 770 3启东肝癌细胞株中AKR1C2表达及作用进行分析 .并研究了AKR 1C2蛋白、mRNA表达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 ,侵袭性间关系 .研究表明正常及癌旁肝组织中AKR1C2蛋白为膜染色 ,偶见弱的细胞浆染色 .95 3 %肝癌显示胞浆或核染的累积型 .癌及癌旁肝组织中标记指数(LI)分别为 61 4± 2 7 8,10 2± 8 7(P <0 . 0 1) .较高的LI与HCC侵袭性密切相关 .蛋白质印迹显示癌组织中AKR1C2表达升高 .RT PCR显示 ,肝癌中AKR1C2表达指数 (EI)高于癌旁及正常组织 ,而且存在序列差异 .RNA印迹显示 91 2 %为上调表达 .原位杂交显示肝癌细胞胞浆中染色强于癌旁及正常肝 .AKR1C2过表达与肝癌转移潜能有关 .AKR1C2过表达刺激QGY770 3细胞中DNA合成与阻止细胞凋亡 .转染AKR1C2基因的QGY770 3细胞在软琼脂上集落形成能力增强 ,并能促进QGY770 3在裸鼠体内肿瘤形成能力 .cDNA表达芯片显示转染AKR1C2后导致QGY770 3细胞中一些基因表达改变 .AKR 相似文献
20.
已在许多肿瘤中发现AKR1C2基因的异常表达.为研究启东肝癌中AKR1C2基因异常表达的意义及其在肝癌发生中作用.通过制备兔抗人AKR1C2多克隆抗体、免疫组化、蛋白质印迹、RT-PCR、RNA印迹、原位杂交、cDNA表达芯片、免疫共沉淀、体内外致瘤试验等方法,对68例启东肝癌标本、8例正常肝组织、QGY7703启东肝癌细胞株中AKR1C2表达及作用进行分析.并研究了AKR1C2蛋白、mRNA表达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侵袭性间关系.研究表明正常及癌旁肝组织中AKR1C2蛋白为膜染色,偶见弱的细胞浆染色. 95.3%肝癌显示胞浆或核染的累积型.癌及癌旁肝组织中标记指数(LI)分别为61.4±27.8, 10.2±8.7(P<0.01).较高的LI与HCC侵袭性密切相关.蛋白质印迹显示癌组织中AKR1C2表达升高.RT-PCR显示,肝癌中AKR1C2表达指数(EI)高于癌旁及正常组织,而且存在序列差异.RNA印迹显示91.2%为上调表达.原位杂交显示肝癌细胞胞浆中染色强于癌旁及正常肝.AKR1C2过表达与肝癌转移潜能有关.AKR1C2过表达刺激QGY7703细胞中DNA合成与阻止细胞凋亡.转染AKR1C2基因的QGY7703细胞在软琼脂上集落形成能力增强,并能促进QGY7703在裸鼠体内肿瘤形成能力.cDNA表达芯片显示转染AKR1C2后导致QGY7703细胞中一些基因表达改变.AKR1C2介导NF-κB阻止抗-Fas对QGY7703的抑制作用,并且在细胞内AKR1C2能与Cdk4结合,产生免疫共沉淀.AKR1C2的异常表达在启东肝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