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用DSS喂饲小鼠建立小鼠IBD模型,在建模的第0、8、13天分别用碘帕醇灌胃加腹腔注射的方法造影并micro-CT扫描降结肠壁厚度,结果第8天和第13天分别为O.4586±0.04 mm和0.40325±0.03 mm,显著(P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实验性哮喘小鼠模型在诱导哮喘发作不同时间点外周血中细胞因子IL-13、Eotaxin、MCP-1和TNF-α以及肺部浸润的炎症细胞数量变化。方法:将25只健康6-8周龄的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成模型组和对照组。利用卵清蛋白(OVA)诱导建立小鼠哮喘模型,模型组(Asthma)小鼠于第0、7天经腹腔注射卵清蛋白(OVA)致敏小鼠。第14-20天连续7天用1%OVA雾化激发小鼠哮喘发作,每次20 min,观察临床症状。正常对照组(Control)小鼠以0.9%NaCL代替0VA进行腹腔注射和雾化吸入。比较两组小鼠肺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结果、肺泡灌洗液(BALF)中炎性细胞分类计数及细胞因子IL-13、Eotaxin、MCP-1和TNF-α的浓度变化。结果:模型组小鼠BALF中IL-13的水平在试验早期(致敏2天)即开始上升达68.9±4.34,此时Eotaxin和MCP-1未见明显升高;致敏7天时IL-13、Eotaxin和MCP-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88.3±3.39、67.4±4.24和38.9±3.1;激发1天组小鼠BALF中IL-13、Eotaxin和MCP-1浓度持续增高至最后一次激发后1天;而TNF-α在激发1天时出现明显升高达136.9±11.9,持续到最后一次激发后1天;从激发1天肺泡灌洗液染色显微镜下观察明以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肺组织HE染色显示哮喘组小鼠气道上皮有不同程度脱落,支气管平滑肌显著增厚,血管周围水肿,炎性细胞浸润。结论:在哮喘发生过程中,IL-13水平在致敏初期即开始升高,随着继续给予OVA,Eotaxin和MCP-1水平呈现显著增高;并伴随越来越多炎症细胞在肺部浸润,TNF-α水平出现缓慢增高,进而加重哮喘发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嗜酸乳杆菌BCW和DNA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结肠粘膜上皮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雌性BABL/c小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嗜酸乳杆菌BCW组、嗜酸乳杆菌DNA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除正常组小鼠外,其余各组自由饮用1.5%DSS7天建立小鼠结肠炎模型,随即给予嗜酸乳杆菌BCW(20ug/10g)、嗜酸乳杆菌DNA(0.2ug/10g)和生理盐水灌肠7天,每天观察小鼠情况,实验结束时处死小鼠,去结肠组织行HE染色观测结肠炎症情况,并行结肠上皮NF-κB免疫组化。结果:饮用DSS小鼠DAI积分显著增高,结肠组织粘膜破坏、炎症细胞浸润,结肠上皮NF-κB表达增加(9.15±0.43),嗜酸乳杆菌BCW和DNA能降低小鼠DAI积分,减轻粘膜损伤,降低结肠上皮NF-κB的表达(4.67±0.56/6.03±0.60)。结论:嗜酸乳杆菌BCW和DNA能缓解急性溃疡性结肠炎,降低结肠上皮NF-κB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嗜酸乳杆菌BCW和DNA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结肠粘膜上皮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雌性BABL/c小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嗜酸乳杆菌BCW组、嗜酸乳杆菌DNA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除正常组小鼠外,其余各组自由饮用1.5%DSS7天建立小鼠结肠炎模型,随即给予嗜酸乳杆菌BCW(20ug/10g)、嗜酸乳杆菌DNA(0.2ug/10g)和生理盐水灌肠7天,每天观察小鼠情况,实验结束时处死小鼠,去结肠组织行HE染色观测结肠炎症情况,并行结肠上皮NF-κB免疫组化。结果:饮用DSS小鼠DAI积分显著增高,结肠组织粘膜破坏、炎症细胞浸润,结肠上皮NF-κB表达增加(9.15±0.43),嗜酸乳杆菌BCW和DNA能降低小鼠DAI积分,减轻粘膜损伤,降低结肠上皮NF-κB的表达(4.67±0.56/6.03±0.60)。结论:嗜酸乳杆菌BCW和DNA能缓解急性溃疡性结肠炎,降低结肠上皮NF-κB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陈蕾  林琳  陆宗海  李学良  张红杰 《生物磁学》2009,(13):2480-2483
目的:观察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在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实验性结肠炎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表达的意义。方法:健康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模型组小鼠予5%DSS溶液自由饮用制备小鼠急性实验性结肠炎模型,正常对照组小鼠予蒸馏水自由饮用。每日观察小鼠的一般状况及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于实验第5、9天分批处死小鼠,取小鼠结肠行组织学损伤评分;ELISA法检测小鼠血浆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浓度;Western blot法检测远端结肠组织中NE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在实验第5天及第9天DAI评分显著升高(P〈0.001)、结肠组织学损伤评分明显升高(P〈0.01)、血浆NE浓度明显升高(P〈0.01)、远端结肠NE蛋白表达增加显著(P〈0.001)。在实验第5天及第9天,模型组小鼠DAI评分与组织学损伤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血浆中NE浓度及结肠中NE蛋白的表达与DAI评分、组织学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NE在实验性结肠炎小鼠血浆及结肠组织中表达明显增加,且与疾病活动指数及组织学评分呈正相关,提示NE可能参与实验性结肠炎小鼠的发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地衣芽胞杆菌BL63516对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的缓解作用和可能机制,为临床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用BALB/C雌性小鼠构建动物模型,将30只小鼠分为CON组、DSS组和BL组,每组10只,除CON组外,其余两组均给予3%(m/v)DSS自由饮用,并给予地衣芽胞杆菌BL63516干预。第8天摘眼球处死小鼠,取血、结肠、粪便样本。以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和结肠研磨液中的细胞因子。用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方法分析小鼠肠道菌群结构。结果 DSS组小鼠血清IL-10及结肠MPO水平均与CON组有明显差异,地衣芽胞杆菌干预后有不同程度改变;使用非加权成对算术平均算法(UPGMA)对PCR-DGGE图谱中各泳道条带类型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各组小鼠结肠菌群结构具有显著差异,其中BL组增加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 saguini及疣微菌门的噬黏蛋白阿克曼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数量。结论地衣芽胞杆菌可以有效改善DSS诱导的结肠炎症状,其作用机制与肠屏障功能和肠道菌群的调节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携带IL-10基因的双歧杆菌对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血浆及结肠组织一氧化氮(NO)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携带IL-10基因的双歧杆菌治疗UC的相关机制。方法筛选出能稳定表达具有生物活性hIL-10蛋白的BL-hIL-10菌株。用5%DSS诱导UC小鼠模型,50只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UC模型组、BL治疗组、BL0治疗组和BL-hIL-10治疗组,每组10只。计算小鼠DAI、HE染色评估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ELISA法测小鼠血浆及结肠组织IL-13、VEGF-A和NO的含量。结果 (1)BL-hIL-10可以降低UC小鼠DAI,减轻UC小鼠结肠组织炎症程度。(2)BL-hIL-10能降低UC小鼠血浆和结肠组织NO、VEGF-A和IL-13水平。结论口服BL-hIL-10对UC小鼠的治疗作用可能与抑制NO产生及下调VEGF-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LCMV-CL13慢性感染小鼠模型,分析其作为B细胞受体高频突变研究模型的可能性。方法 C57BL/6N小鼠经尾静脉途径接种2×106 PFU剂量LCMV-CL13病毒,感染后第10、20、30、40、50、60、70天采集样品,通过qPCR检测组织病毒载量,流式检测分析外周血CD4+T、CD8+T、CD19+B细胞及脾生发中心B细胞比例,免疫组库测序分析BCR V区基因丰度及突变率。结果 在LCMV-CL13病毒感染小鼠体内检测到1×106 copies/μL水平的病毒复制;在感染平台期,小鼠外周血CD4+T细胞比例逐渐升高(13.15%±0.72%),CD8+T细胞先降低(2.17%±0.40%)后逐渐恢复(6.65%±0.52%),CD19+B细胞以及生发中心B细胞比例分别增加至(40.32%±0.46%)和(10.03%±0.60%);测序结果证明BCR重链V基因使用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利用高频小动物心脏超声对C57BL/6小鼠冠状动脉进行评价的可行性,为小鼠冠状动脉相关疾病动物模型的制备及其功能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Vevo770型高分辨小动物超声仪,频率30mHz的宽频探头,对20只健康C57BL/6小鼠于4、8和12周龄时冠状动脉的情况进行观察。测定和分析不同周龄小鼠冠状动脉内径值的变化。结果全部20只小鼠超声均成功检测到冠状动脉。超声心动图显示小鼠4周龄时左冠状动脉主干内径检测值为0.36±0.02mm,右冠状动脉主干内径值为0.29±0.03mm;8周龄时左冠状动脉主干内径值为0.38±0.06mm,右冠状动脉主干内径值为0.37±0.02(mm);12周龄时左冠状动脉主干内径值为0.38±0.02mm,右冠状动脉主干内径值为0.39±0.03mm。结论利用高频小动物心脏超声可获取正常小鼠清晰的冠状动脉图像,并能准确反映小鼠冠状动脉内径值动态变化。为小鼠冠状动脉疾病模型的制备及其功能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子代小鼠维生素D的干预,探讨维生素D对子代小鼠行为的重要影响,为孕期补充维生素D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建立孕鼠维生素D缺乏的实验模型。将子代小鼠分为三组:肌注维生素D的低剂量饮食组(a组,补充组)、肌注生理盐水的低剂量饮食组(b组,缺乏组)和正常饮食组(c组)。在第24天和第60天时,采用旷场实验、Morris水迷宫实验、社交试验对子代小鼠的行为进行监测。结果:孕期维生素D缺乏对子代小鼠的维生素D水平有显著的影响,子代小鼠出生10天时血清维生素D的浓度分别为:低剂量饮食组12.98±0.65μg/L,正常饮食组35.38±1.13μg/L,两组浓度值差异显著(P0.05)。旷场实验中,第24天时,缺乏组子代小鼠的运动总路程为1044±89.21 cm,显著少于补充组(1701.56±150.5 cm)和正常组(1755±154.2 cm),而其在中央区停留的时间为34.84±3.54 s,显著高于补充组(21.36±3.05 s)和正常组(21.77±3.64 s),其在周边停留的时间为265.2±3.54 s,显著少于补充组(278.6±3.05 s)和正常组(278.2±3.64 s);第60天时缺乏组子代小鼠在中央区停留的时间为28.79±3.68 s,显著高于补充组(17.21±2.59 s)和正常组(18.37±1.99 s),其在周边停留的时间为271.2±3.68 s,显著少于补充组(282.7±2.54 s)和正常组(281.6±1.99 s)。缺乏组在第60天时行动总路程为1653±141 cm低于其他两组,但差异不显著。Morris水迷宫实验中,三组子代小鼠第24天的穿越次数均显著高于第60天,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缺乏组的降低趋势更为明显。平台停留时间方面,三组子代小鼠在第60天均多于第24天,呈增加趋势。社交实验中,第24天时三组小鼠探索空笼子的时间没有明显差异,但缺乏组小鼠与代表新伙伴的陌生鼠1接触的时间低于与空笼子的接触时间,而正常组和补充组小鼠与陌生鼠接触的时间明显多于空笼子。第60天时三组小鼠探索空笼子的时间也没有明显差异,虽然缺乏组小鼠与陌生鼠的接触时间略高于与空笼子的接触时间,但差异不显著,而正常组和补充组小鼠与陌生鼠接触的时间仍明显多于空笼子。结论:向维生素D缺乏的子代小鼠补充维生素D能够对子代小鼠的兴奋性、空间认知能力、学习记忆能力和社交行为产生良性影响,在发育早期进行维生素D补充具有重要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凝血酶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基因转染兔髂动脉损伤模型后,对动脉血管内膜增生狭窄的防治作用。方法:用注射式加压转染的方式对兔动脉壁转染pcDNA3.1/hTM质粒,再制造动脉损伤-阻滞模型,于术后3天、7天、14天、28天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TM蛋白在各组血管腔内的表达,术后14天、28天用彩色多普勒观察活体吻合口内径和血流流速;再做病理切片Verhoeff染色,观察血管内膜增生的程度、部位,计算血管内膜面积、中膜面积和血管狭窄率。结果:术后3天、7天、14天、28天hTM质粒转染组中hTM表达一直保持在高水平,7天达到高峰,14天、28天虽有所下降但是表达强度仍然高于载体质粒转染组合空白对照组。在术后14天、28天彩色多普勒观察测量吻合口内径:hTM质粒转染组分别为1.93mm±0.34mm,1.89mm±0.28mm;载体质粒转染组为1.59mm±0.43mm,1.38mm±0.28mm;空白对照组1.46mm±0.25mm,1.44mm±0.32mm。在这两个时间点,hTM质粒转染组血管狭窄率为32±23%,37±14%;载体质粒转染组为58±21%,63±17%;空白对照组为58±19%,61±23%。结论:hTM基因在转染动脉壁后能减少动脉损伤-阻滞模型在后期的血管内膜增生,改善血管的狭窄状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羧甲基壳聚糖(CMC)促进小鼠皮肤毛囊再生修复的组织形态学结构变化,并与新生小鼠皮肤毛囊的组织形态学结构对比。方法:通过切除皮肤组织建立小鼠背部皮肤组织全层缺损模型,随机分为4组:CMC组、清得佳组、生理盐水组与空白对照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3组每天分别连续给药,第21天处死;为评估造模后小鼠皮肤毛囊组织的再生修复程度,另取新生小鼠36只,每日处死3只;应用Image J技术观察并测量各组小鼠皮肤组织创面修复率;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新生小鼠皮肤组织厚度、毛囊及"腺泡样"结构数量;对比分析各组小鼠模型第21天和新生小鼠皮肤毛囊的组织形态学结构。结果:第3天和17天各组小鼠模型皮肤创面再生修复率:CMC组为33.07±9.52%和96.75±2.11%,清得佳组为24.18±6.14%和92.22±0.62%,生理盐水组为21.06±11.59%和87.38±2.79%,空白对照组为8.66±2.27%和85.15±1.34%;采用线性模型重复度量方差分析法,对CMC组与清得佳组、生理盐水组和空白对照组小鼠皮肤创面第17天再生修复率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F=11.970,17.666,8.828,P0.05)。新生小鼠皮肤厚度、毛囊及"腺泡样"结构数量随小鼠日龄增长而增加(r=0.983,0.922,P0.05)。与新生小鼠皮肤毛囊的组织形态学结构相比,第21天CMC组、清得佳组、生理盐水组及空白对照组小鼠模型皮肤组织再生修复程度分别相当于新生小鼠皮肤毛囊发育后期、中期、初期及瘢痕组织。结论:CMC具有促进皮肤毛囊组织形态学结构再生修复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七味白术散及七味白术散提取物对肠道菌群失调小鼠小肠黏膜IL-8的表达和血清中IL-8含量的影响。方法用头孢曲松钠和林可霉素联合中药番泻叶药液灌胃造模,观察小鼠大便性状、腹泻次数和粪便细菌培养结果确立造模成功后,将小鼠分成4组分别为模型组[MG,造模成功后不给予任何治疗又称自然恢复组(ZFG)],七味白术散组(QG),七味白术散提取物组(QTG),并设正常对照组(NG)。各治疗组给予相应药物0.4 m L/(只·次·d)灌胃,模型组、正常组小鼠给予等量的蒸馏水灌胃。分别于造模的第3天、7天、9天、11天和13天心脏采血处死小鼠,取血清采用ELISA法测IL-8的含量,取小肠行病理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测小肠黏膜上皮细胞IL-8的阳性表达。结果血清IL-8含量变化与肠黏膜上皮细胞IL-8阳性表达变化趋势相一致:先升高后逐渐下降。模型组在造模3 d时IL-8表达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小鼠比较(P0.05),7、9、11和13 d表达逐渐下降,但仍然高于正常和各治疗组(P0.05);七味白术散组与提取物组IL-8的表达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个时间点IL-8的表达均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7、9 d时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13 d时逐渐恢复正常,与正常组小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味白术散及其提取物均能降低肠道菌群失调小鼠IL-8的表达,从而抑制肠道炎症反应,减少肠道黏膜的免疫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小鼠急慢性结肠炎模型,并探讨小鼠结肠上皮组织分离技术的可行性。方法:将40只8周龄C57小鼠随机分为急性和慢性结肠炎模型DSS组和急慢和性结肠炎对照组,每组10只小鼠。急性结肠炎模型:给予C57小鼠3%DSS自由饮水7天,蒸馏水3天;慢性结肠炎模型:给予C57小鼠2.5%DSS水5天,换蒸馏水自由饮水7天,再给予2.5%DSS水5天后换蒸馏水水7天,重复3个循环,共36天,对照组蒸馏水自由饮水。期间每天观察并记录小鼠体重、便隐血、大便性状并评分。造模完成后对结肠组织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评价有无组织学炎性损伤。小鼠肠上皮分离采用运用机械涡旋的方法。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小鼠急性结肠炎模型小鼠体重减轻明显(P0.001)、便隐血阳性、大便性状发生改变,结肠长度明显缩短(P0.01)。小鼠慢性结肠炎模型小鼠体重随着DSS和蒸馏水的交替出现下降和上升的变化趋势,HE染色提示急性和慢性小鼠结肠炎模型结肠上皮发生急性和慢性的炎症伤;分离得到的肠上皮组织样本提取总蛋白证实蛋白未发生降解,Actin和GAPDH内参条带清晰。结论:小鼠急性和慢性结肠炎模型的建立成功,本实验采用的小鼠结肠上皮分离方法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观察特定双歧杆菌菌株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Balb/c小鼠结肠炎的影响,探讨该双歧杆菌菌株对炎症性肠病(IBD)的防治作用及其可能机制。将小鼠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DSS组)、实验组(DSS+Bf组)。用已挑选好的双歧杆菌菌株预先处理小鼠4周后,用4%DSS溶液诱导急性结肠炎。实验结束后,检测每组小鼠结肠的长度及结肠炎炎症程度,利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小鼠肠道派伊尔结细胞中IL-10的表达,利用免疫组化实验检测肠道黏膜中IL-10分泌阳性细胞。结果实验组小鼠结肠的平均长度为7.80 cm±0.21 cm,虽较正常对照组(9.10 cm±0.82 cm)缩短,但较模型组(6.80 cm±0.31 cm)其缩短程度减少;结肠炎炎症程度肉眼评分结果:模型组和实验组分别为8.60±0.24分和6.60±0.68分,两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显微镜下评分结果为实验组(6.80±0.73分)较模型组(8.80±0.37分)明显减少(P<0.05);实验组小鼠肠道派伊尔结细胞IL-10的表达和肠道黏膜IL-10分泌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模型组。该实验所用的双歧杆菌菌株减轻了DSS诱导的小鼠肠道炎症反应,并且增强了肠道免疫细胞的IL-10的表达及分泌。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CD11b在炎症性肠病模型小鼠结肠组织中的表达及定位,探讨鼠李糖乳杆菌(LGG)对CD11b的调节作用。方法将28只SPF级小鼠随机分为3组:Ctrl组8只、DSS组10只、DSS+LGG组10只,给予3%DSS自由饮用建立急性结肠炎模型,DSS+LGG组小鼠提前1周管饲LGG共14 d;模型建立期间观察小鼠一般状态变化、粪便性状改变并记录每日体质量;于DSS饮用第8天处死小鼠留取腹主动脉血液及结肠标本,检测外周血荧光素异硫氰酸酯-葡聚糖(FITC-dextran)浓度以评估肠道通透性,光镜下观察结肠病理变化,并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及Western Blot明确CD11b表达情况。结果 DSS组小鼠较Ctrl组体质量下降及便血情况明显,疾病活动指数(DAI)明显升高;DSS+LGG组小鼠症状缓解,与DSS组相比体质量下降不明显(t=3.894,P=0.001 3),DAI评分明显下降(t=2.390,P=0.029 5),外周血FITC-dextran浓度下降(t=2.406,P=0.028 6),光镜下结肠组织病理评分明显下降(t=3.450,P=0.003 3);应用免疫组化染色发现CD11b在正常结肠组织中几乎不表达,DSS模型中表达在黏膜下中性粒细胞聚集处,受损的黏膜表层也有少量表达;DSS+LGG组阳性表达细胞较少;应用Western Blot半定量检测发现LGG干预后CD11b表达减少(t=3.039,P=0.012 5)。结论 CD11b在急性结肠炎小鼠结肠组织中表达明显增加,LGG干预可降低小鼠疾病活动度,改善肠通透性,抑制结肠组织CD11b的表达,说明LGG可能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产生趋化因子来发挥炎症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术对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的疗效,以及对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的影响。方法选用雄性小鼠48只,完全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治疗组,每组16只。模型对照组与hUC-MSCs治疗组通过口服5﹪葡聚糖硫酸钠诱导UC模型。对hUC-MSCs治疗组小鼠经尾静脉注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观察各组疾病活动指数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量各组小鼠血清中TNF-α、IL-8的表达水平,各组数据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比较使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模型对照组与hUC-MSCs治疗组DAI评分从第2天开始上升,直至实验结束分别为8.72±0.71、4.01±0.35均高于正常对照组0.21±0.2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 300.66,P0.01);模型对照组与hUCMSCs治疗组比较,在造模期间及治疗的第4天DAI评分分别为7.95±0.71、8.01±0.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4,P=0.08),在治疗的第5天hUC-MSCs治疗组DAI评分开始下降为7.23±0.82,且与模型对照组8.01±0.8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1,P=0.01)。造模第7天,模型对照组与hU C-MSCs治疗组两组TNF-α分别为(363.32±15.84)pg/ml、(375.52±16.21)pg/ml,均高于空白对照组(112.14±11.23)pg/ml(F=624.12,P0.01);模型对照组与hUC-MSCs治疗组两组IL-8分别为(65.32±10.12)pg/ml、(57.21±8.71)pg/ml均高于空白对照组(25.02±7.81)pg/ml(F=34.29,P0.01),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次干细胞注射7 d后即实验结束时,模型对照组与hUC-MSCs治疗组TNF-α分别为(453.23±15.63)pg/ml、(276.84±17.91)pg/ml,仍高于空白对照组(134.32±12.31)pg/ml(F=642.41,P0.01);模型对照组与hUC-MSCs治疗组两组IL-8分别为(75.23±6.72)pg/ml、(39.12±4.42)pg/ml仍高于空白对照组(27.12±5.91)pg/ml(F=113.90,P0.01),但hUC-MSCs治疗组水平较造模结束时有所下降,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结论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术对UC小鼠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且能降低血清中TNF-α、IL-8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吲哚丙酸(IPA)对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肠道巨噬细胞和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方法 将SPF级6~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葡聚糖硫酸钠组(DSS模型组,饮用3%DSS7 d)及IPA组(在DSS给药前2 d行IPA灌胃),每组12只。每日观察小鼠体质量变化;DSS给药第7天处死小鼠,测量结肠长度及评定病理学评分,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肠道巨噬细胞M1/M2比例,并用16S r RNA基因测序技术检测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DSS模型组小鼠体质量显著下降,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肠道巨噬细胞M1/M2比值显著升高,结肠长度显著缩短(均P<0.05);与DSS模型组比较,IPA组小鼠体质量下降程度降低,结肠长度增加,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肠道巨噬细胞M1/M2比值均降低(均P<0.05);增加了肠道菌群丰度及多样性,显著增加了普雷沃菌属丰度,减少了拟杆菌属和肠球菌属的丰度。结论 IPA可以通过调节肠道巨噬细胞M1/M2的比例和增加肠道菌群多样性缓解UC小鼠的症状。  相似文献   

19.
用原位杂交法检测小鼠肾组织中细胞周期调控基因Rb的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及缺口末端标记法观察小鼠肾组织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增殖与凋亡:结果表明,Rb基因主要在肾上皮细胞表达,随胎龄增长而表达颜色加深。肾组织在第13天有一个较大的增殖增长,到第14天生长趋于稳定。以上结果说明Rb基因在小鼠胚胎肾发育中期有表达,该基因在胚胎肾发育中期起一定的作用;同时胚胎发育中期肾细胞增殖与凋亡相伴存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Akkermansia muciniphila在结肠炎相关结肠癌中的作用以及Akkermansia muciniphila通过影响肠道黏膜屏障延缓结肠炎癌变的机制。方法 C57BL/C小鼠共30只,分为对照组、结肠炎相关结肠癌组、结肠炎相关结肠癌+AKK组,每组10只,在建模结束后采用断头法处死小鼠,HE染色检测结肠病理结构,计算成瘤率。采用ELISA法检测3组小鼠结肠组织IL-1β、IL-6、TNF-α水平,免疫荧光双染法检测3组小鼠ZO-1和E-cadherin的表达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3组小鼠结肠组织Occludin-1、 N-cadherin、GPCR41、GPCR43、Bcl-2、 Bax等蛋白的水平,GC-MS法检测3组小鼠短链脂肪酸的水平。结果 HE发现结肠炎相关结肠癌组小鼠的结肠组织炎症浸润,肠腺水肿,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型增生,结肠炎相关结肠癌+AKK组小鼠的结肠水肿和出血减轻,肠腺结构清晰。结肠炎相关结肠癌组中小鼠IL-1β、IL-6、TNF-α水平(pg/mL)(9.12±0.36、 6.36±0.42、 45.20±3.63)较对照组(3.80±0.38、 0.06±0.89、 2.10±0.14)升高(Tamhane’s T2分别为0.001、2.549、12.831,均P<0.05),经Akkermansia muciniphila灌胃后,IL-1β、IL-6、TNF-α水平(3.92±0.19、3.54±1.28、18.20±8.47)下降(Tamhane’s T2分别为6.553、2.414、5.743,均P<0.05)。免疫荧光双染法显示ZO-1和E-cadherin主要定位在结肠柱状上皮和肠腺,结肠炎相关结肠癌组ZO-1和Ecadherin的表达(ng/mL)(0.04±0.01、0.34±0.55)比对照组(0.10±0.18、0.48±0.13)降低(Tamhane’s T2分别为0.681、4.379,均P<0.05),而经Akkermansia muciniphila处理后显著上调小鼠结肠的ZO-1和E-cadherin的表达(0.08±0.05、1.08±0.28)(Tamhane’s T2分别为7.059、5.873,均P<0.05)。免疫组化显示结肠炎相关结肠癌组Occludin-1、 GPCR41、 GPCR43、 Bcl-2表达(ng/mL)(0.36±0.06、 0.48±0.13、 0.38±0.13、 0.34±0.55)较对照组(1.08±0.08、 0.74±0.06、 0.48±0.13、 1.64±0.11)减低(LSD-t分别为2.369、 0.304、 8.119、 2.298,均P<0.05),Bax表达(ng/mL)(1.34±0.27)较对照组(0.48±0.13)增加(LSD-t为7.727,P<0.05),与结肠炎相关结肠癌组相比,结肠炎相关结肠癌+AKK组小鼠的Occludin-1、GPCR41、GPCR43、Bcl-2表达(0.84±0.06、0.60±0.19、 1.08±0.08、 1.08±0.28)上调(LSD-t分别为1.153、 4.111、 9.472、 5.873,均P<0.05), Bax表达(0.34±0.58)下调(LSD-t为8.785,P<0.05)。短链脂肪酸检测结果显示,结肠炎相关结肠癌组丙酸丙酯水平(μg/mg)(0.000 066±0.000 025)较对照组(0.000 244±0.000 035)下降(LSD-t为7.448, P<0.05),而经Akkermansia muciniphila干预后,结肠炎相关结肠癌+AKK组的丙酸丙酯水平(0.000 276±0.000 049)上升(LSD-t为8.779, P<0.05), 3组中戊酸丙酯、异己酸丙酯、己酸丙酯的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kkermansia muciniphila可降低结肠炎相关结肠癌小鼠IL-1β、IL-6、TNF-α水平,可能通过短链脂肪酸介导GPCR调控ZO-1、E-cadherin、Occludin-1等结肠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增强结肠的黏膜屏障,从而降低结肠炎相关癌变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