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从对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妊娠妇女实施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以预防母婴垂直传播以来,HIV母婴阻断成功率明显上升。而部分抗病毒药物,如依非韦伦和替诺福韦,也逐渐被证实用于妊娠期妇女对胎儿是安全的,这增加了HIV母婴阻断药物的选择范围。  相似文献   

2.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即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造成的一种严重免疫缺陷,并发一系列机会性感染及肿瘤,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的综合征。目前,艾滋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世界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30年来,全球科学家和医学家对其病毒学、免疫学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希望能够寻找出预防、治疗该疾病的方法,但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根据抗HIV药物作用靶点的不同,可将抗HIV药物分为六大类,即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融合抑制剂、入胞抑制剂或辅受体拮抗剂、整合酶抑制剂。治疗药物虽然不能完全治愈艾滋病,但可以抑制HIV的复制,降低病毒载量,延缓病情发展,改善症状,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3.
现行抗反转录病毒治疗药物的联合应用可有效抑制艾滋病进程并显著延长患者寿命,但由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HIV-1)潜伏库的存在,艾滋病迄今尚无法治愈。近年发现抗HIV广谱中和抗体能有效降低患者体内病毒载量并延缓疾病进程,为研发艾滋病疫苗和治愈策略带来了曙光,尤其是序贯免疫策略的使用极大推进了广谱中和抗体的开发和应用进程。2018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了第1个临床应用的广谱中性单克隆和抗体,无疑为抗HIV单克隆抗体药物的研发注入了一支强心剂。本文围绕近年来抗HIV广谱中和抗体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未来广谱中和抗体研发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γδT细胞是表达γ和δ链的一群T细胞亚群,在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γδT细胞识别HIV、与HIV相互作用及其在临床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除了最近证实的融合抑制物enfuvirtide(T-20)外,所有已确认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药物都以病毒的两个酶作为作用靶:反转录酶和蛋白酶。尽管抗反转录病毒联合疗法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由于病毒抗药性的出现和由于药物强烈的不良反应和复杂的服药方案造成患者不配合现象,  相似文献   

6.
HIV-1辅受体及针对辅受体的艾滋病治疗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引起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传染病,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虽然近年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明显提高了AIDS的临床疗效,但由于HIV的高度变异性、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及价格昂贵等因素,多种新的抗HIV药物的开发研究仍有增无减[1].HIV-1辅受体的发现不仅有助于理解HIV-1感染靶细胞的发病机理,而且为抗HIV治疗提供了新的作用靶点.HIV-1辅受体及其抑制剂已成为目前抗HIV-1治疗研究的热点,现将有关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而引起的慢性进行性致死性传染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目前无有效治愈的方法,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现今,艾滋病治疗药物主要包括逆转录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进入抑制剂、整合酶抑制剂四大类化学药物和一些中草药制剂。抗HIV药物虽然不能完全治愈艾滋病,但可以控制艾滋病病情的发展,延长患者的无病生存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就艾滋病发病机制、HIV抑制药物的抗病机制、副作用及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由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储存库的存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即便接受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也无法完全清除体内的潜伏病毒.本文就HIV在人体内可能存在的解剖学储存库、病毒储存库...  相似文献   

9.
随着有效的联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combination antiretroviral therapy,cART)的普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的生存期逐步延长。这一过程中,HIV感染者自身免疫反应对免疫系统功能的恢复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HIV感染激活干扰素信号通路,诱导干扰素刺激基因(interferon-stimulated gene,ISG)上调表达,从而发挥抗病毒作用。其中,类泛素蛋白ISG15在HIV感染者中显著上调,通过ISG化抑制HIV颗粒的出芽和释放;而HIV的非结构蛋白则通过干扰ISG化过程或结合干扰素信号通路关键分子,逆转ISG15对病毒的抑制作用。本文从ISG15的生物学特性、在不同细胞亚群中的表达、抗病毒功能及病毒逃逸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为进一步解析ISG15在HIV感染中扮演的角色、探索如何获得以抗HIV感染宿主因子为契机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0.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发病率与致死率很高,已成为人类健康的一大威胁,其中约50%的HIV感染者最终因侵袭性真菌病而死亡。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应用大大降低了 HIV感染者深部真菌病的发生率。因此,深入研究HIV与深部真菌病的关系,对预防、诊断和治疗HIV感染者深部真菌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归纳了HIV感染者深部真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诊断与治疗进展,有助于临床医师预防和诊治HIV感染者深部真菌病,也为将来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1.
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传染病,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虽然近年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明显提高了AIDS的临床疗效,但由于HIV的高度变异性、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及价格昂贵等因素,多种新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是引起病毒性乙肝的主要病原体,依然是影响人类健康的全球性问题。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是国内外获批上市的主要抗乙肝病毒药物。替诺福韦和恩替卡韦在国外抗乙肝病毒药物市场上占据巨大的份额,而早期推出的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因其耐受性和安全性等原因所占市场份额逐年减少。国外有39种抗乙肝病毒新药正处于临床阶段。国内临床上使用更多的是口服核苷(酸)类似药物,尤其是恩替卡韦近年来占近一半抗乙肝药物市场。抗乙肝病毒药物城市零售前10的企业市场份额占整个零售的91.8%,市场集中度较高。虽然国内乙肝新药研发水平与欧美还存在较大差距,但是在国内创新政策推动下,出现了东阳光、正大天晴等20余家从事研发企业,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基于我国抗乙肝病毒药物发展困境,提出了继续完善抗乙肝病毒药物医保政策、部署和实施乙型肝炎重大专项等研发项目、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HIV-1蛋白酶是HIV病毒蛋白成熟过程中的关键酶,对病毒的复制有着重要的影响。HIV-1蛋白酶抑制剂是抑制HIV感染的一类重要药物,但随着HIV耐药株的不断出现以及药物本身存在着副作用和生物利用度低等缺点,寻找新型的HIV-1蛋白酶抑制剂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近年来HIV-1蛋白酶抑制剂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希望为寻找新的抗艾滋病药物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人类最严重的单一病因疾病,以全身免疫系统严重损害为特征。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的应用已经成功地将艾滋病从一种致死性疾病转变为慢性可控性疾病。但长期接受HAART治疗的艾滋病患者一旦停药,患者体内潜伏的HIV会迅速反弹。艾滋病无法彻底治愈的原因是患者体内HIV病毒潜伏储存库的存在。"Shock and kill"策略是使用HIV潜伏感染激活剂(Latency-reversing agents,LRAs)诱导潜伏HIV前病毒复制及表达,然后联合HAART将病毒一网打尽,同时由于细胞病变效应和/或HIV特征性免疫反应使潜伏细胞的半衰期大大缩短,最终达到功能性治愈的目的。因此,高效、安全且特异性促进潜伏库衰减的LRAs成为现今艾滋病治愈研究的热点。本文聚焦国内外前沿研究,对具有临床发展前景的HIV潜伏感染激活剂做一综述,为未来LRAs药物的研发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构建基于萤光素酶的单次复制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细胞模型,用于抗HIV药物的筛选。方法:构建含萤光素酶报告基因的假型慢病毒质粒,将疱疹性口炎病毒外膜糖蛋白(VSV-G)的表达质粒、HIV-1 Rev蛋白表达质粒、HIV Gag-Pol蛋白表达质粒和含萤光素酶报告基因的重组慢病毒质粒共转染HEK 293FT细胞,制备假型慢病毒;在假型慢病毒生产和再感染新鲜HEK 293FT细胞的过程中加入逆转录酶和蛋白酶抑制剂(如AZT),检测再感染的细胞中萤光素酶的表达水平,从而判断药物对HIV的抑制作用。结果:构建了含萤光素酶报告基因的重组慢病毒质粒pLenti-Luc;利用已知抗HIV药物AZT进行测试,发现HIV药物处理组细胞中萤光素酶活性远低于对照组。结论:建立了基于萤光素酶的HIV药物筛选细胞模型,该系统使用单次复制的报告病毒,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而使用萤光素酶基因作为报告基因使该系统具备极高的敏感性,该系统适合于进行高通量药物筛选。  相似文献   

16.
杨文思  王洋 《生物磁学》2012,(23):4560-4562,4565
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而引起的慢性进行性致死性传染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目前无有效治愈的方法,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现今,艾滋病治疗药物主要包括逆转录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进入抑制剂、整合酶抑制剂四大类化学药物和一些中草药制剂。抗HIV药物虽然不能完全治愈艾滋病,但可以控制艾滋病病情的发展,延长患者的无病生存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就艾滋病发病机制、HIV抑制药物的抗病机制、副作用及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结核病(Tuberculosis, TB)至今仍是世界三大传染疾病之一。2014年,TB导致的死亡人数已经超过HIV。二线抗TB药物是临床治疗耐多药TB(Multidrug-resistant TB, MDR-TB)的主要药物,然而某些MDR-TB患者由于未及时诊断、治疗方案不合理、所处区域医疗条件差等原因,逐渐发展成为广泛耐药TB(Extensively drug-resistant TB, XDR-TB),使治疗更加困难,其死亡率甚至与肺癌接近。目前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的耐药性机制研究已经转向非一线药物,如二线、三线和一些新研发的抗TB药物,揭示这些非一线药物的耐药机制对于耐药TB的治疗和新型抗TB药物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目前临床上使用的主要非一线药物的耐药机制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目前常用的TB耐药性诊断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归纳比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构建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假病毒模型,用多种HIV逆转录酶和蛋白酶抑制剂作用于该模型,以检测其是否能有效用于HIV抑制药物的筛选。方法:通过载体改造获得最终慢病毒载体puc18-NL4-3-LUC-stop,其中含有萤光素酶基因,将该载体与包膜质粒VSV-G共转染293FT细胞,包装产生HIV假病毒,在假病毒包装和病毒感染293FT细胞的过程中加入蛋白酶和逆转录酶抑制剂,通过检测感染细胞中萤光素酶的表达来检测该模型的有效性,并利用此模型检测药物的抗病毒效果。结果:将HIV逆转录酶和蛋白酶抑制剂作用于该假病毒模型时发现萤光素酶的表达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结论:建立了HIV假病毒药物筛选模型,该模型以萤光素酶基因作为报告基因,快速灵敏,在抗HIV药物筛选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根的抗HIV蛋白酶活性成分及其分子对接机制,采用硅胶、MCI、Sephadex LH-20等多种色谱分离方法,对越南槐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采用HIV蛋白酶对化合物进行体外抗HIV活性筛选,运用分子对接手段初步探究活性化合物与HIV-1蛋白酶的结合机制。结果表明,从越南槐中共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根据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三叶豆紫檀苷(1)、苦参碱(2)、N-acetylnicotinamide (3)、2′-O-甲基腺苷(4)、毛蕊异黄酮苷(5)、玫瑰花苷(6)、环广豆根素(7)、芒柄花苷(8),此外还分离得到塑化剂衍生物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9)和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10)。抗HIV蛋白酶活性测试显示化合物1和2的IC50分别为13.2和38.6μg/m L,分子对接表明其与HIV蛋白酶有一定的结合作用。化合物3~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和2显示中等的抗HIV蛋白酶活性。  相似文献   

20.
1例艾滋病并发弓形虫脑病的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弓形虫脑病(TE)为中枢神经系统(12NS)的一种致命性感染,通常发生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晚期阶段.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TE在HIV感染者中极为常见,平均年感染率为0.4~0.7/100人,而且在CD4 细胞计数低下者中更为常见[1].随着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出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出现机会性感染的概率大大降低,当然也包括CNS感染,如TE[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