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生物学通报》2007,42(7):24-24
在6月14日出版的最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了发现于中国内蒙古二连盆地的、从大约8000万年前沉积岩石中产出的巨型似鸟恐龙化石的研究论文。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内蒙古国土资源系统的学者长达两年的研究确认。2005年,在我国内蒙古二连盆地晚白垩世二连组地层中发现的一具巨型兽脚类恐龙化石,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罕见的似鸟恐龙化石,并成为在这一盆地近年来发现的第4种新的恐龙属种。  相似文献   

2.
报道了内蒙古豆科黄耆属一新记录种--单小叶黄耆(Astragalus vallestris Kamelin).该种隶属于丁字毛类群的糙叶组(Sect.Trachycercis Bunge),最早发现于蒙古,最近的文献记载它在中国新疆有分布,而在内蒙古发现该种使其分布区有了新的扩展.  相似文献   

3.
2007年8月17日在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北部的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野生动物多样性调查时,首次发现双斑锦蛇(Elaphe bimaculata),随后又分别于2008年8月、2009年10月4次在保护区内发现该蛇种,2次为成年个体,1次为幼体,经核查鉴定该蛇为内蒙古蛇类新纪录。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农业大学螺旋藻课题组从1995-2003年经过九年的研究,对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碱湖螺旋藻的种质资源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首次发现了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Nordst.)Geitl),又称节旋藻(Arthrospira platensis(Nordst.)Gomont)。 一、钝顶螺旋藻的生态环境 内蒙古的钝顶螺旋藻分布于鄂尔多斯高原毛乌素沙  相似文献   

5.
灵长类化石在内蒙古二连地区上始新统的首次记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记录了内蒙古晚始新世的3种原始灵长类化石(Eosimias sp.A,Eosimias sp.B和Pseudo- loris erenensis sp.nov.)。Eosimias sp.A系该属个体较大者,仅小于E.paukkaungensis。Eosi- mias sp.B个体较小,齿冠较低,主尖较细小。Pseudoloris erenensis的主要特征为:个体小,m2的下次小尖较靠舌侧,无颊、舌侧齿带等。Eosimias在内蒙古上始新统的发现,表明内蒙古在晚始新世时也是高等灵长类活动的舞台。过去已知仅分布于欧洲的Pseudoloris在内蒙古上始新统的发现表明,哺乳动物在晚始新世时,在亚、欧问已有某种交流。上述发现还表明,内蒙古地区晚始新世的气候可能属亚热带型,有过树木繁茂的林地。  相似文献   

6.
鄂尔多斯中华弓鰭魚的发現及其在地层上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几年来在陕西、甘肃、宁夏及内蒙古諸地相继发现了中华弓鳍角化石。首先西安地质調查处106队(1956)在内蒙古桌子山东麓苦节儿头的灰黄色砂岩中发现了这类角化石,依該队記载,含魚的层位是属于“新召层”,卽相当于涇川层。此后,該处的野外队(1957)又在甘肃环县合道川的灰白色砂岩中发现了大量的同一类魚化石,共生的还有龟  相似文献   

7.
甘肃西北部及内蒙古西部早二叠世头足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早二叠世头足动物群,以往多发现于南方。近年来,随着各省、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深入开展,甘肃、内蒙古、吉林都相继有所发现。本文记述的头足动物群,其中虽有些属种见于南方,但总的面貌却和华南不同。由于甘肃、内蒙古和吉林的地层分区属于  相似文献   

8.
<正> 1985年6—7月,内蒙古地质矿产局区调二队三分队,在内蒙古东部、赤峰市幸福之路地区进行1:5万区域化探重砂测量过程中,发现了脊椎动物化石点6处.化石保存较好,其中不少肢骨尤为完整.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等室第四纪组鉴  相似文献   

9.
本文记述了在内蒙古首次发现的晚始新世托氏戈壁兔 (Gobiolagus tolmachovi) 上颊齿之形态.  相似文献   

10.
杨榅 《昆虫学报》1962,(4):426-427
作者于1959年在内蒙古东部的布特哈旗等地的玉米上,发现了一种新的害虫,经北京农业大学杨集昆先生鉴定,学名是Helotropha leucostigma laevis(Butler)。此虫在国内系初次发现,在分类学上属鳞翅目夜蛾科,作者拟定中名为“玉米枯心夜蛾”。据目前所知,东北的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也都有发生。  相似文献   

11.
谢艳  白学良  宋丽  王宇 《西北植物学报》2015,35(7):1476-1481
通过对采自贵州省梵净山和内蒙古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的苔藓植物标本进行鉴定,发现了丛藓科的2个新分布种——卷叶薄齿藓(Leptodontium pungens)和北美赤藓(Syntrichia amphidiacea)。卷叶薄齿藓为中国新记录种,首次在中国贵州省梵净山发现,其主要特征为茎无中轴分化,具透明层,常分布于火山和温带高海拔地区。北美赤藓为内蒙古新分布种,发现于内蒙古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其主要特征为叶腹面近叶尖处生有大量芽胞,成熟芽胞棕色,多细胞,圆柱状。本研究对卷叶薄齿藓和北美赤藓的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进行了具体描述,并提供了图版和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12.
文本报道了日本(竹蜓)(Nipponitella)在内蒙古苏尼特右旗的发现,对这一动物群的特征及地质时代进行了讨论。文中记述了(竹蜓)及珊瑚化石3属、3种及一亚种,其中2新种,一新亚种。  相似文献   

13.
<正> 呼和勃尔和陡坎,位于二连浩特市西南40余公里,在苏尼特右旗额仁诺尔公社所在地——毛登正东20余公里,即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中亚考察团所谓“马捷茨营地”(CampMargetts)之所在地区(见 Radinsky,1964)。过去在此地区发现的早第三纪化石哺乳类,屡有报道,唯所记述之化石均注以“伊尔丁曼哈组(或层)”,莫一例外。1975—1977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内蒙古区测队以及内蒙古  相似文献   

14.
记述了在内蒙古阿左旗乌兰塔塔尔早渐新世乌兰塔塔尔组中发现的鬣齿兽一新种——内蒙古鬣齿兽(Hyaenodon neimongoliensis sp.nov.)。新种在大小和特征上与Hyaenodonpervagus相近或相似,但它的pl为单齿根,前面的下前臼齿之间有齿隙,下颊齿无舌侧齿带。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晚始新世土克木层发现之原雷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额尔登敖包相当于晚始新世的土克木层中发现了原雷兽(Protitan)化石.这是在该层位中时隔60多年(1926-1991)之后发现的第四种动物.也是首次发现的大型哺乳动物.  相似文献   

16.
1971年秋天,我们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郊区黄马牙玉米大田中,发现一株顶穗(雄穗)结实的玉米。顶穗形状很象圆柱型谷穗,其上密布着高梁柱大小的玉米籽粒。自1972年开始在呼和浩特市地区连续观察了四个生长季,并  相似文献   

17.
遗鸥在鄂尔多斯中部的分布暨一新巢群的发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漠池,继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之后,1991年于毛乌素沙漠腹地的敖贝诺尔又发现遗鸱一更大繁殖群体,共624巢,为迄今所知的最大巢群。本文还对遗鸥在毛乌索沙漠中的分布态势及数量问题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2002年9月,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接到内蒙古正蓝旗政府的邀请——对当地进行一次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前期考察。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一个多学科的专家考察队组成了。十几位专家匆匆赶到集合地点,登上一辆中巴向口外方向驶去……。吸引专家们的是正蓝旗位于浑善达克沙地的腹地,而在浑善达克沙地建立保护区则是许多专家早就萌动的心愿。 展开内蒙古地图,当我们用彩笔草草地将浑善达克沙地的轮廓勾勒出来时,惊奇地发现它的外形宛如一只雄鹰在内蒙古草原上盘旋。不过,人们对它的了解可没有这样诗意,因为“浑善达克”这个本来很陌  相似文献   

19.
<正>2014年8月3日,赤峰市鸟类摄影爱好者赵国君在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西拉沐沦河上游的上弯子水电站(42°56'57.46″N,117°13'58.75″E)湖岸边树上发现一只黑白花斑鸟种,使用佳能EOS-1DX,佳能800 mm定焦镜头拍摄了照片。笔者随后到现场调查,于8月11日和13日又在上述区域2次发现该鸟,并进行了观察和拍照取证,查阅有关文献(常家传等,1995;颜重威等,1996;马敬能等,2000;郑作新,2002),鉴定为冠鱼狗Megaceryle lugubris。经检索文献和观鸟记录,未见其在内蒙古分布  相似文献   

20.
1991年7月至9月,内蒙古博物馆和四子王旗文管所在四子王旗乌兰镇砖厂对发现的古生物化石露头进行了发掘,发现犀牛化石骨架二十多具。这些犀牛化石均属于第三纪中新世晚期的大唇犀。大唇犀在我国北方地区分布广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