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本研究旨在揭示果蝇乳酸菌类肠膜魏斯氏菌Weisellas paramesenteroides对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利用选择性培养基分离黑腹果蝇成虫肠道乳酸菌,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鉴定菌株。通过统计从卵至蛹化和羽化的时间检测果蝇发育历期,并以幼虫体表面积为指标检测果蝇生长速率。利用qPCR检测产卵后不同时间生长激素信号通路基因(dib,E74B和PTTH)及胰岛素信号通路基因(DILP2,DILP3和InR)的表达。通过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3龄幼虫血淋巴中的葡萄糖水平。【结果】从黑腹果蝇成虫肠道内分离到类肠膜魏斯氏菌,并可以在果蝇肠道内有效定殖。类肠膜魏斯氏菌通过提高果蝇生长速率缩短果蝇卵至蛹化和羽化的时间。qPCR结果显示,类肠膜魏斯氏菌增加了dib,E74B和PTTH的表达量,同时增加了DILP2和DILP3的表达量,降低了InR表达量和幼虫血淋巴中的葡萄糖水平。【结论】类肠膜魏斯氏菌是黑腹果蝇的一种共生菌,通过激活蜕皮激素和胰岛素信号通路,促进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2.
<正>细胞谱系分析技术G-TRACE(Gal4 technique for realtime and clonal expression)是近年来新开发的一种技术,可用来追踪基因在组织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和区域的变化,精确地追踪细胞的分化情况。果蝇是经典的模式生物,但其肠道不同细胞谱系的分化关系尚缺乏深入研究。山西大学应用生物学研究所张徐波等采用黑腹果蝇Drosophila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明确短时高温对绿豆象Callosobruchus chinensis (L.)各虫态及其后虫态生长发育与繁殖能力的影响。【方法】以27℃饲养的绿豆象为对照,在30、33、36、39、42和45℃条件下分别对绿豆象卵、幼虫、蛹和成虫进行3 h的短时高温处理。【结果】短时高温对绿豆象卵的孵化率、幼虫的化蛹率和蛹的羽化率均有显著影响,但对卵和幼虫的后续发育影响不显著;幼虫耐高温的能力最强,经短时高温处理后化蛹率均在90%以上;蛹经45℃短时高温处理后虽表现出较高的羽化率,但羽化后成虫的寿命和产卵量均显著降低。卵期、幼虫期和成虫期绿豆象对短时高温的耐受性均有性别差异,其中,卵期和蛹期雄虫耐热性强于雌虫,成虫期雌虫强于雄虫。短时高温处理对绿豆象成虫的繁殖能力影响显著,经45℃处理后成虫的产卵量为32.30粒/头,显著低于对照。【结论】39℃以上的短时高温对绿豆象处理虫态及雌雄性别比有明显的影响,对其后虫态发育的影响仅见高温处理蛹后导致成虫繁殖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人工饲养条件下眼斑芫菁Mylabris cichorii Linnaeus不同发育阶段体内斑蝥素含量的变化。【方法】收集不同发育阶段的眼斑芫菁,通过热碱浸提法提取斑蝥素,而后以气相色谱法检测含量。【结果】在幼虫期,1龄幼虫斑蝥素相对含量最高,2龄幼虫斑蝥素相对含量降到最低点;以后随着虫体的发育,幼虫体重和斑蝥素含量都逐渐增加。羽化后的成虫经隔离饲养,雄虫在羽化后5~30天大量合成斑蝥素,而雌虫体内斑蝥素含量则极低,具有典型的性二型现象;雌雄混合饲养组中,20~30天雌虫体内可以检测到大量斑蝥素,而同期雄虫斑蝥素含量远低于隔离饲养组。【结论】幼虫期斑蝥素含量随虫体发育而增加;成虫期主要由雄虫合成斑蝥素。混合饲养组成虫平均单头斑蝥素含量高于隔离饲养组雌雄虫平均斑蝥素含量。成虫身体各部位的斑蝥素含量以腹部最高,胸部次之。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布拉迪小环腹瘿蜂Leptopilina boulardi的生物学特性,明确该寄生蜂寄生对寄主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运用形态成像和统计学的方法,对布拉迪小环腹瘿蜂的发育历期和寄生效率等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同时对布拉迪小环腹瘿蜂寄生后寄主黑腹果蝇发育历期以及蛹期体长和体重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布拉迪小环腹瘿蜂的卵期平均为0. 98±0. 22 d,幼虫期为10. 22±0. 57 d,雄虫蛹期为8. 09±0. 19 d,雌虫蛹期10. 07±0. 30 d,雌蜂平均比雄蜂约晚2 d羽化。布拉迪小环腹瘿蜂寄生黑腹果蝇2龄幼虫后,黑腹果蝇幼虫出现明显的黑化包囊反应,幼虫发育显著延缓,蛹长和蛹重也显著降低。【结论】布拉迪小环腹瘿蜂是黑腹果蝇的专性寄生蜂。本研究的结果为寄生蜂调控寄主的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小地老虎变态期间马氏管超微结构与酯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用光镜和电镜观察了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 Rottemberg幼虫在变态期间马氏管超微结构的变化及成虫马氏管的重组过程,同时还研究了变态期马氏管酯酶的活性.结果表明:(1)变态期间马氏管外形完整,除至预蛹期隐肾复合体解体外,其余无明显变化.(2)变态期间管壁细胞变化显著.幼虫6龄末期马氏管细胞结构开始变化,主要特点为:细胞质电子密度高,充满了核糖体颗粒,微绒毛萎缩,线粒体从萎缩的微绒毛中退出进入细胞质,基膜内褶破坏.进入预蛹期幼虫马氏管细胞解体:基膜内褶、顶端微绒毛、线粒体及细胞质内的其它细胞器消失,并形成自体吞噬泡,细胞质内仅存细胞核及各种类型的液泡.但是在变态期间因底膜始终存在,故马氏管外形不变;至蛹后期,成虫马氏管细胞在原位重组,基膜内褶由浅变深,微绒毛由短变长,线粒体内嵴从无到有.(3)变态过程中羧酸酯酶和酸性磷酸酯酶的活性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以六龄幼虫最强,预蛹期次之,蛹期最低.  相似文献   

7.
小地老虎变态期间马氏管超微结构与酯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长琨  朱荣生 《昆虫学报》1991,34(3):284-288
本实验用光镜和电镜观察了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 Rottemberg幼虫在变态期间马氏管超微结构的变化及成虫马氏管的重组过程,同时还研究了变态期马氏管酯酶的活性.结果表明:(1)变态期间马氏管外形完整,除至预蛹期隐肾复合体解体外,其余无明显变化.(2)变态期间管壁细胞变化显著.幼虫6龄末期马氏管细胞结构开始变化,主要特点为:细胞质电子密度高,充满了核糖体颗粒,微绒毛萎缩,线粒体从萎缩的微绒毛中退出进入细胞质,基膜内褶破坏.进入预蛹期幼虫马氏管细胞解体:基膜内褶、顶端微绒毛、线粒体及细胞质内的其它细胞器消失,并形成自体吞噬泡,细胞质内仅存细胞核及各种类型的液泡.但是在变态期间因底膜始终存在,故马氏管外形不变;至蛹后期,成虫马氏管细胞在原位重组,基膜内褶由浅变深,微绒毛由短变长,线粒体内嵴从无到有.(3)变态过程中羧酸酯酶和酸性磷酸酯酶的活性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以六龄幼虫最强,预蛹期次之,蛹期最低.  相似文献   

8.
豌豆彩潜蝇幼期各虫态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豌豆彩潜蝇Chromatomyia horticola (Goureau)是我国蔬菜上常见的一种重要害虫,目前尚未见该虫幼期卵到蛹各虫态形态特征的系统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野外取样和室内饲养的方法收集豌豆彩潜蝇的卵、不同龄期的幼虫以及蛹,对该虫从卵期到羽化成成虫的全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并通过测量幼虫口钩和头咽骨的长度对幼虫龄期进行了划分。【结果】卵期观察到了豌豆彩潜蝇及其他潜蝇科昆虫中从未记述过的卵的呼吸角。利用口钩和头咽骨长度将幼虫划分为3个龄期,并对不同龄期幼虫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比较和描述,确定了通过骨化结构对幼虫龄期准确鉴定和通过外部形态快速鉴定的方法。根据豌豆彩潜蝇蛹期发育的形态特征变化将蛹期划分为5个明显的发育阶段。【结论】本研究记述了豌豆彩潜蝇卵到蛹期的形态特征并对幼虫龄期进行了划分,为潜蝇幼虫和蛹的形态学及豌豆彩潜蝇生物学、生理学和防治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瓜实蝇Bactrocera cucurbitae(Coquillett)对低温的耐受性,分析其不同发育阶段耐寒力差异。【方法】以不同发育阶段瓜实蝇为实验材料,分别测定并比较了过冷却点、水分、脂肪、甘油和糖类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其不同龄期的过冷却点差异显著,5日龄蛹的过冷却点最低,为﹣17.04℃,1日龄幼虫的过冷却点最高,为﹣11.82℃,同一日龄的雌、雄成虫之间的过冷却点无显著差异;其幼虫期和蛹期虫体的含水量随着龄期的增长而下降,从1日龄幼虫79.64%下降到5日龄蛹65.31%,5日龄蛹的含水量显著低于其他龄期瓜实蝇,成虫期各龄期雌成虫含水量均显著高于雄成虫;5日龄幼虫脂肪含量最高,为32.90%,1日龄雄成虫和14日龄雄成虫脂肪含量最低,均为15%;幼虫期甘油含量随着龄期的增长而下降,从3.32μg/mg下降到1.12μg/mg,而蛹期逐渐上升,14日龄雌成虫甘油含量最高,为5.90μg/mg;1日龄幼虫总糖、海藻糖和糖原含量均最高,分别为7.51、0.94和1.93μg/mg,显著高于其他龄期瓜实蝇,蛹期糖类含量逐渐下降,而成虫期糖类含量随龄期增长而逐渐升高。【结论】本研究结果可为正确评估瓜实蝇的地理适应性和低温检疫处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析家蚕Bombyx mori糖基转移酶基因Bmttv在家蚕翅发育过程中的功能。【方法】通过RACE克隆家蚕Bmttv的CDS全长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使用qRT-PCR检测Bmttv在家蚕不同发育阶段(5龄幼虫、游走期幼虫、预蛹、蛹和成虫)和5龄幼虫不同组织(表皮、翅原基、精巢、马氏管、气管、丝腺、头、血淋巴、脂肪体和中肠)中的表达量;构建过表达载体,瞬时转染BmE细胞,通过免疫荧光对BmTTV进行亚细胞定位,利用qRT-PCR检测家蚕翅发育关键基因BmHippo,Bmwg,BmDpp,Bmsotv和BmHh的表达量。【结果】成功克隆到家蚕Bmttv的CDS全长序列,长2 228 bp; BmTTV蛋白具有两个特殊结构域,均与硫酸肝素聚糖(heparan sulfate proteoglycans, HSPGs)的合成相关,与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和智人Homo sapiens TTV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达45%左右,与鳞翅目昆虫TTV的亲缘关系更近。Bmttv主要在家蚕蛹期开始高量表达,在5龄幼虫中肠、精巢和翅原基中高量表达。BmTTV主要...  相似文献   

11.
螟黄赤眼蜂的个体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螟黄赤眼蜂广泛应用于多种农林害虫的生物防治,常用米蛾卵进行规模化繁育。本文观察了螟黄赤眼蜂在米蛾卵中的个体发育过程。结果发现,在26℃±1℃的条件下,螟黄赤眼蜂从产卵到成虫的个体发育过程历时8 d,其中胚胎期26 h,幼虫期36 h,预蛹期48 h,蛹期84 h,在产卵后的192 h后成虫开始羽化。螟黄赤眼蜂卵为白色透明的棒状,随着胚胎发育时间的增加,其长径和短径逐渐变大,但两者之比逐渐减少;刚进入幼虫期的虫体长径与短径之比较大,虫体上下宽度基本相等,但体积随取食而快速增加;虫体出现梅花斑和米蛾卵卵壳颜色变黑是进入预蛹期的标志;蛹的头、胸和腹部明显分界,梅花斑消失,腹部二条黑带逐渐横贯整个腹背面,复眼随着时间的增加逐渐加深,最后为深红色。经过192 h的发育,螟黄赤眼蜂成虫羽化,咬破米蛾卵壳而出。  相似文献   

12.
松墨天牛表皮蛋白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中昆虫表皮蛋白(ICP)基因在幼虫各组织中和不同发育阶段的时空表达模式。【方法】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方法(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 RACE) 克隆了松墨天牛表皮蛋白基因,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了该基因在幼虫体内和不同虫态中的表达。【结果】克隆获得的松墨天牛幼虫表皮蛋白基命名为MoalICP(GenBank 登录号:AGX00998.1),开放阅读框长408 bp,编码135个氨基酸,推测得到的蛋白的分子量为14.51 kDa。由MoalICP推导的蛋白与桑天牛Apriona germari ICP (AAM66718.1)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为79%;与丽蝇蛹集金小蜂Nasonia vitripennis ICP (NP_001161297.1)、果蝇Drosophila mojavensis ICP (XP_002005461.1)、玉带凤蝶Papilio polytes ICP (BAM18876.1)等19种昆虫表皮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在35%~45%之间;在第10-26位氨基酸位处含有一个跨膜片段。MoalICP在幼虫头、体壁、脂肪体、血细胞、中肠和马氏管均有表达;在蛹和成虫中的表达量分别是在幼虫中的44%和161%。【结论】MoalICP与其他昆虫有较高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MoalICP在松墨天牛幼虫内广泛表达;在各个发育阶段中,以成虫中的表达量最高。本文为进一步研究松墨天牛表皮蛋白基因的生理功能和松墨天牛的表皮化学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蝇蛹金小蜂Pachycrepoideus vindemmiae(Rondani)是杨梅园等果园果蝇类害虫蛹期常见寄生蜂种类,在对果蝇类害虫的生物防治上具有重要价值。本文旨在探讨使用家蝇蝇蛹为替代寄主繁育蝇蛹金小蜂的方法。【方法】探讨分别以家蝇蛹和果蝇蛹繁育的蝇蛹金小蜂对家蝇和果蝇蝇蛹的选择性,并比较了在两种寄主上繁育的蝇蛹金小蜂在大小、寿命、产卵期、后代产量和性比等方面的差异。【结果】结果表明与果蝇蛹相比,家蝇蛹明显较大,在家蝇蛹上发育的蝇蛹金小蜂后代个体也明显较大;家蝇蛹和果蝇蛹发育的寄生蜂雌蜂寿命为(13.4±4.11)和(3.94±2.49)d、产卵期分别为(11.4±4.11)和(3.13±2.42)d、单头雌蜂后代雌蜂数量分别为(34.31±31.83)和(7.88±3.58)头,在家蝇蛹上繁育的寄生蜂明显具有较长的寿命和产卵期、更多的雌雄蜂后代数量;在对家蝇蛹和果蝇蛹的选择上,繁育自家蝇和果蝇的蝇蛹金小蜂雌蜂选择频率的差异不大。【结论】利用家蝇蛹繁殖的蝇蛹金小蜂在寄生果蝇蛹时具有更大优势,在繁殖蝇蛹金小蜂控制杨梅园等果蝇的为害时,可以选择家蝇蛹作为替代寄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落叶松尺蠖Erannis ankeraria Staudinger的发生规律及生物学特性。【方法】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结果】在集宁市落叶松尺蠖1年1代,以卵越冬,越冬卵在翌年4月下旬、5月上旬孵化,6月中下旬开始入土化蛹,成虫于9月初羽化、产卵。在温度为20℃,RH=70%的条件下,落叶松尺蠖幼虫期(19.96±0.86)d,预蛹期(3.93±0.95)d,蛹期(108.4±13.17)d。蛹分布于树干基部30~90cm范围内,深度4~8 cm。雄虫在6:00—8:00及12:00—16:00羽化,早于雌性,雌虫在20:00—24:00羽化,羽化若干小时后可交尾,交配持续时间20~260 min,可多次交尾。20℃下交尾雌虫寿命为(5.56±1.47)d,雄虫为(3.95±0.95)d,产卵量为(162.2±69.9)粒;不交尾雌性为(8.03±2.90)d,雄性为(4.38±1.59)d,产卵量为(164.1±81.3)粒,但卵不能孵化;15℃条件下不交尾雌雄寿命分别为(14.48±6.67)d,(6.64±1.76)d,产卵量为(145.7±76.8)粒。【结论】落叶松尺蠖危害期短,蛹期较长,雌雄成虫羽化时间有差异;温度和交尾对寿命和产卵量都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幼虫期短时高温暴露对二点委夜蛾存活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夏季短时极端高温发生的频率逐渐增加。本研究旨在探明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幼虫期对高温的适应性。【方法】将二点委夜蛾不同日龄(1,6,12和18日龄)幼虫在不同高温(35,38和41℃)条件下暴露不同时间(0.5,1,2,4和6 h)后转移至适温(26℃)继续饲养,观察短时高温对其存活率、发育历期、化蛹率、羽化率、雌虫寿命、单雌产卵量及次代卵孵化率的影响。【结果】幼虫期短时高温暴露的温度和时间对二点委夜蛾幼虫的存活率和发育历期有显著影响,而对化蛹率、成虫羽化率、雌虫寿命、单雌产卵量以及次代卵孵化率影响不显著。随着温度的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幼虫存活率逐渐降低,发育历期逐渐延长。其中,18日龄的幼虫最为敏感,38℃和41℃暴露6 h后存活率分别为58.3%和17.7%,显著低于对照,发育历期分别为25.5 d和29.2 d,较对照显著延长。【结论】幼虫期经历短时高温暴露仅对幼虫的存活和发育历期有影响,而对后续蛹和成虫的生长发育及成虫繁殖力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刘影  刘韩菡  李胜 《昆虫知识》2009,46(5):673-677
程序化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分为I型PCD细胞凋亡(apoptosis)和II型PCD细胞自噬(autophagy)。果蝇等完全变态昆虫有2种类型的器官:即细胞内分裂器官(如脂肪体、表皮、唾液腺、中肠、马氏管等)和有丝分裂器官(复眼、翅膀、足、神经系统等)。在昆虫变态过程中,细胞内分裂器官进行器官重建,幼虫器官大量发生细胞凋亡和细胞自噬到最后完全消亡,同时成虫器官由干细胞从新生成;而有丝分裂器官则由幼虫器官直接发育为成虫器官。在果蝇等昆虫的变态过程中,细胞凋亡和细胞自噬在幼虫器官的死亡和成虫器官的生成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简要介绍细胞凋亡和细胞自噬在果蝇变态过程中的生理功能和分子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自然条件下铜绿蝇Lucilia cuprina蛹期蛹壳颜色变化和蛹的形态发育规律从而为死后间隔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的推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室外自然条件下饲养铜绿蝇直至其化蛹,每12 h取蛹10头,固定、观察,并利用图像分析系统收集并分析蛹壳颜色的变化信息;在体式显微镜下剥离蛹壳,观察蛹体外部形态变化并拍照记录,描述蛹期发育特征。【结果】自然条件下,铜绿蝇蛹壳颜色随时间呈现逐渐加深趋势,尤其在化蛹初期和临近羽化时变化明显,根据采集到的蛹壳颜色RGB值可做出标准色板。蛹的形态发育呈规律性变化,可将蛹期划分为8个阶段,包括隐头期、显头期、棕翅期、黑鬃胸期、黑鬃腹期、半红眼期、红眼期和预成虫期。【结论】在案发现场,蛹壳颜色标准色板可用于目视比色,初步粗略估算蛹期,同时依据蛹期发育阶段进程表可进一步推算化蛹后时间,从而推断PMI。  相似文献   

18.
庭疾灶螽中肠及马氏管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旨在以庭疾灶螽Tachycines asynamorus为例探索驼螽消化系统和排泄系统在结构上与其生活环境的适应关系。【方法】运用解剖学方法、石蜡切片技术、冰冻切片技术及超薄切片技术对庭疾灶螽中肠及马氏管的结构进行研究。【结果】庭疾灶螽中肠向前延伸出3个胃盲囊包围着前胃。中肠上皮由再生细胞、柱状上皮细胞和内分泌细胞构成,具有典型的再生细胞龛;闭合型内分泌细胞紧贴在再生细胞龛的外围,基底区聚集大量的分泌颗粒。柱状上皮细胞内聚集有2类大的分泌颗粒:线团状颗粒和电子密度很高的球状颗粒;中肠管腔内有明显的围食膜结构,中肠基底部由基膜和肌肉层组成。马氏管着生在中后肠的交界处,从横切面看马氏管管壁具有3~5个细胞,细胞近管腔端部具有大量长微绒毛,细胞质内分布着电子致密的同心圆球晶体,基底膜内折形成膜迷路。【结论】庭疾灶螽中肠柱状上皮细胞的线团状颗粒由微丝包裹;内分泌细胞由再生细胞龛中的细胞分化而来,产生内分泌颗粒并将其排到血腔;中肠基膜发达,包含微丝与复合糖成分,基膜通过对中肠上皮细胞的支撑作用为肠道蠕动提供保障。庭疾灶螽马氏管细胞中可见大量颗粒和大量同心圆球晶体,推测可能是一种储存排泄。  相似文献   

19.
张迎春  漆一鸣 《昆虫学报》2008,51(5):504-508
【目的】通过研究苯醚威对印鼠客蚤 Xenopsylla cheopis (Rothschild,1903)的早 3 龄幼虫和未吸血新羽化成虫的组织学变化,探讨其灭蚤机理,为鼠疫媒介蚤种的防治提供基础资料。【方法】以微量点滴法将苯醚威施药于印鼠客蚤早3龄幼虫和未吸血新羽化成虫,采用组织学、显微摄影及统计学方法观察组织变化。【结果】经苯醚威作用后,印鼠客蚤的早 3 龄幼虫的表皮增厚、卵巢芽生殖细胞萎缩、睾丸芽精原细胞间质减少;未吸血新羽化成虫的睾丸塞消失快、唾液腺细胞破坏严重、中肠上皮细胞萎缩。【结论】(1)苯醚威通过干扰印鼠客蚤幼虫的变态,引起幼虫表皮、生殖芽异常改变,不能发育为成虫而死亡;(2)苯醚威可加速印鼠客蚤新羽化雄性成虫的睾丸塞吸收;(3)苯醚威可破坏印鼠客蚤新羽化成虫的唾液腺细胞,并引起中肠上皮细胞萎缩。  相似文献   

20.
【背景】蝇蛹俑小蜂是蝇类害虫蛹期重要的寄生蜂,该蜂可寄生家蝇、瓜实蝇、橘小实蝇和南瓜实蝇等多种蝇类害虫。研究蝇蛹俑小蜂对寄主的选择性及在不同寄主上的发育情况有助于该寄生蜂的扩繁和利用。【方法】在温度(26±1)℃、相对湿度(70±5)%,光周期L∶D=14 h∶10 h的条件下,研究了蝇蛹俑小蜂对瓜实蝇蛹、南瓜实蝇蛹和橘小实蝇蛹的寄生率及子代蜂发育、寿命的影响。【结果】蝇蛹俑小蜂在瓜实蝇蛹、橘小实蝇蛹和南瓜实蝇蛹上均能产卵并发育至成虫,其对瓜实蝇蛹的选择系数和寄生率分别为0.37和55.33%,显著高于其对另外2种实蝇蛹。在非选择条件下,蝇蛹俑小蜂在瓜实蝇蛹上的出蜂量最高,发育历期最短。在同一寄主条件下,蝇蛹俑小蜂雌蜂的发育历期、寿命显著较雄蜂的长,雌蜂的质量显著大于雄蜂。【结论与意义】蝇蛹俑小蜂可用于瓜实蝇的防治,瓜实蝇蛹是扩繁蝇蛹俑小蜂的理想寄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