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深圳福田的红树林群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的红树林是以桐花树占优势的桐花树、秋茄和白骨壤混交群落,其重要值分别为71.67,19.00和9.33,该群落叶面积指数为3.8,胸面积指数为0.028。本红树林植被可分为5个带,生态系列不明显,林下有少量幼苗,无幼株。 相似文献
2.
深圳湾福田红树林群落演替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对深圳湾福田凤塘河红树林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结构、物种组成、多样性变化及演替趋势的研究结果表明:(1)演替各阶段群落均由秋茄(Kandelia candel)、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及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5个种类组成。(2)演替早期(4 a)群落高度增长较快,之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至17 a时趋于稳定,之后增长速度缓慢。(3)4 a和17 a的群落立木级均分布在Ⅱ级—Ⅳ级,56 a和73 a的群落立木均达到最高级Ⅴ级,该两群落立木在Ⅱ级—Ⅴ级均有分布。(4)随着演替的进展,除了73 a群落盖度较56 a群落稍有下降外,其它演替群落盖度逐渐增加;群落胸高断面积表现出与盖度一致的变化趋势;群落个体密度则逐渐下降;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不断提高,群落优势度则逐渐下降;群落相似性系数的变化表明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组成结构没有发生明显变化。(5)群落变化及演替为:秋茄+桐花树群落→秋茄群落→白骨壤+秋茄群落→白骨壤群落。 相似文献
3.
深圳福田自然保护区红树林土壤的化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深圳福田红树林土壤的调查显示各种土壤化学特征指标沿横向断面(大致平行于海岸线)的变异很大,而沿纵向断面(自岸向海方向)的变异则相对较小。总的来说,由于受污水的影响,福田红树林土壤中多种重金属和磷素的含量增高。福田红树林土壤中黄铁矿的累积状况似乎与土壤所含有机质的丰度无关,表明有机质并不是该区土壤中黄铁矿累积的制约因子。虽然从EC和HCl可提取铁与无机还原态S的弱相关关系可推断出土壤水溶性硫酸根和可反应铁的增加有利于黄铁矿的累积,但两者对黄铁矿在土壤中累积方面单独所起的调控作用实际上有一定限度。 相似文献
5.
洪湖水体藻类藻相特征及其对生境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藻类是水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分,它的群落结构、细胞密度变化与水环境相适应,随水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因此藻相变化是评价水体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2009—2010年在洪湖水面不同方位布点采样,对水体的浮游藻类藻相(群落结构、密度)和水质状况(水位(water level,H)、水温(water temperature,tw)、透明度(transparency,SD)、总氮(total nitrogen,TN)、总磷(totalphosphorus,TP)、高锰酸盐指数(permanganate index,CODMn)和叶绿素含量(chlorophyll a,Chl-a)等)进行了逐月的调查、监测,采用湖库营养状态指数法对湖泊富营养化评价,并运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建立水体藻类与生境因子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洪湖水体总体上已达到轻度富营养化状态;藻类以蓝藻门、硅藻门和绿藻门为主,共鉴定出7门65属,藻细胞密度为1.14×106—3.24×107个/L,藻相季节变化特征明显。藻类组成以蓝藻门密度最高(52.93%),硅藻门(25.96%)和绿藻门(16.83%)次之,隐藻门(1.98%)、金藻门(1.64%)、裸藻门(0.42%)和甲藻门(0.25%)相对较低。藻类藻相及优势种在不同季节有所差异,冬春季节(12—5月)以硅藻门的直链藻、小环藻和针杆藻为优势种,夏秋季节(7—11月)以蓝藻门的鱼腥藻和微囊藻为优势种;湖泊藻类细胞密度与tw、CODMn呈正显著相关关系,与H、TN、TP、SD相关关系不显著;藻细胞生长逐步回归方程为y=3.7815+0.0794tw+0.5670CODMn-1.3467SD,藻细胞生长主要受水温和有机污染物等的影响,氮磷不是藻类生长的控制因子;在湖泊不同区域,环境条件存在差异,导致藻类生长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环境因子存在一定的差异,蓝藻生长主要受tw、CODMn和SD控制,绿藻生长主要受H、tw和CODMn影响,而硅藻生长决定于水体CODMn。 相似文献
6.
【目的】揭示民勤地区沙拐枣叶功能性状在不同生境的变异规律,探明沙拐枣对干旱荒漠环境的适应策略。【方法】以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为对象,采用样方法采集样株东西南北4个方向中部生长良好的叶片,用土钻采集植株根系附近深度为0—60 cm的土壤样本,比较分析丘间低地与流动沙丘2种生境下沙拐枣叶功能性状特征及相关性,揭示沙拐枣叶功能性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1)沙拐枣叶功能性状的变异系数介于2.39%~24.94%,比叶面积(SLA)变异系数最大(24.94%),稳定碳同位素(δ13C)变异系数最小(2.39%);沙拐枣叶片的全碳(LCC)、全磷(LPC)含量在样地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而SLA、LPC在2种生境间存在显著差异。(2)在丘间低地与流动沙丘2种生境下沙拐枣叶片含水量(LWC)与干物质含量(LDMC)分别呈极显著、显著负相关关系,LWC是2种生境下沙拐枣叶功能性状中综合排名前3的共同指标因子。(3)全氮(STN)、pH值和土壤含水量(SMC)是影响民勤沙拐枣叶功能性状变异的主要土壤因子。【结论】沙拐枣通过改变叶... 相似文献
7.
在室内模拟环境条件下, 研究了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对鳗草(Zostera marina)、裸沙和石块生境的选择性和偏好性, 比较分析了刺参在不同生境的平均聚集率、行为特征(爬行、摄食与排泄行为)和生理状态(刺参肌肉ATP含量、体腔液多巴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皮质醇含量)。结果显示: (1)刺参对鳗草生境的选择和偏好显著高于裸沙生境与石块生境, 其在鳗草生境的平均聚集率达到64%, 是裸沙生境的4.5倍; (2)刺参在鳗草生境的行为活动显著高于石块生境与裸沙生境, 其爬行行为和摄食行为的出现频率是石块生境的2倍, 排泄行为明显, 刺参粪便的长度和厚度分别是裸沙生境的1.9倍和2.5倍; (3)刺参在鳗草生境的肌肉ATP含量是裸沙生境和石块生境的2倍。结果表明, 刺参对鳗草生境具有明显的选择性, 其在鳗草生境行为活跃, 免疫功能提高, 说明鳗草草床是刺参绿色生态牧场构建的优良生境。 相似文献
8.
用1995~1996年在广西英罗港红树林区取样所得的资料探讨了英罗港红树林昆虫群落及其多样性特点.结果表明,英罗港红树林昆虫种类有195种;主要优势种为黑褐举腹蚁(Crematogaster rogenhoferi)、东京弓背蚁(Camponotus tokioensis)和三条螟蛾(Dichocrocris chorophanta);内滩昆虫群落多样性高于中滩、外滩.潮汐和风暴对昆虫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是决定群落结构水平的重要因素;内滩、中滩和外滩影响多样性的主要成分是均匀性. 相似文献
9.
10.
深圳福田红树林鸟类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深圳福田红树林鸟类自然保护区由红树林、基围鱼塘洼地、陆域林地和外海域滩涂等部分组成,各部分互相依存,维持着整个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主要生物有植物、鸟类、鱼类、底栖动物、浮游生物和昆虫等。本文研究了各类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变化,为保护和开发利用红树林湿地生物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深圳福田红树林的群落学研究:Ⅱ.多样性与种群格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Simpson指数、Shannon一Wiener指数、种间相遇率(PIE)和均匀度公式研究了深圳福田红树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结果为:Simpen指数为1.40,Shannon一Wiener指教为0.78,PIE为0.28,均匀度为18.98%。生态优势度为0.56.与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相比,红树林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明显偏低,生态优势度则偏高。利用方差/均值法测定了种群分布格局,结果表明,3个种均趋于集群分布。 相似文献
12.
赤水河是目前长江上游为数不多的仍然保持着自然流态的大型一级支流,同时也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基于2007—2016年连续十年的渔获物监测数据,对赤水河不同江段鱼类群落结构的年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调查期间,赤水镇、赤水市和合江县3个调查江段共采集到鱼类7目20科84属133种,其中包括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和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2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以及36种仅分布于长江上游地区的特有鱼类。鱼类物种数量呈现出随河流梯度向下游延伸而逐渐增加的趋势,其中赤水镇江段采集鱼类47种,赤水市江段采集鱼类90种,合江县江段采集鱼类120种。聚类分析和排序分析显示,赤水河不同江段鱼类群落结构均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年际变化。主要表现为部分大中型鱼类在渔获物中的比例持续降低,其中赤水镇江段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和白甲鱼Onychostoma sima的相对丰度由2007—2011的12.19%和14.26%降低至2012—2016年的0.6...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在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部荒漠景观下的磁窑堡地区,选取典型荒漠草原区(DS)、人工柠条林种植区(CCL1,CCL2)及流沙人工封育区(SDE1,SDE2,SDE3)3类生境共6块样地,于2010年4月至8月以巴氏罐诱法采集该地区拟步甲科昆虫,研究该地区拟步甲科昆虫多样性及其对生境的指示作用。结果共获得标本3406头,计12属22种,其中东鳖甲属Anatolica和小鳖甲属Microdera为优势属,波氏东鳖甲Anatolica potanini Reitter、阿小鳖甲Microdera kraatz alashanica Skopin、小丽东鳖甲Anatolica amoenula Reitter和尖尾东鳖甲Anatolic amucronata Reitter为优势种。在流沙人工封育区的SDE1样地物种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最高,SDE3样地个体数量和优势度指数最高;人工柠条林种植区的CCL1样地个体数量最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流沙人工封育区与荒漠草原区、人工柠条种植区在物种组成及生境相似性方面差异较大。利用指示值法确定不同生境的特征指示种类,结果显示波氏东鳖甲、谢氏宽漠王Mantichorula semenowiReitter、尖尾东鳖甲可作为流沙封育区特征指示种;突角漠甲Trigonocnera pseudopimelia(Reitter)、中华砚甲Cyphogenia chinensis(Faldermann)和纳氏东鳖甲AnatolicanuretiSchusteretReymond可作为荒漠草原特征指示种;蒙古漠王Platyope mongolica Faldermann、多毛宽漠甲Sternoplax setosa setosa(Bates)、克小鳖甲Microdera kraatzi(Reitter)是生境恢复的监测种;小丽东鳖甲Anatolica amoenula Reitter等种类可作为生境退化的监测种。 相似文献
14.
近30年来白洋淀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机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湿地是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其景观格局极易受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利用1984—2014年的11期遥感影像数据,综合运用GIS技术和景观格局指数方法,对白洋淀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4—2014年期间,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呈减少趋势,农田和居民点持续快速增长,纯水体为"增加—减少—再增加"的趋势,林地和裸土地变化幅度不大。其中挺水植物一直是白洋淀最主要的景观类型,占研究区总面积比例达到37%—61%。农田的平均斑块面积最大,挺水植物的最大斑块指数和分维度指数最高,挺水植物和农田的聚集度指数最大,居民点、林地和裸土地空间分布离散,破碎化程度高,连通性差。1989—2004年白洋淀景观多样性指数呈减少趋势,景观格局趋于不稳定,同期聚集度指数上升,湿地连通性增加;1984—1989年和2004—2014年期间白洋淀多样性指数上涨,聚集度指数逐年下降,景观异质性增加。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是影响白洋淀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近30年来京津冀地区湿地景观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湿地是水陆生态系统的转换区,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在快速城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下,京津冀地区湿地生态环境面临较大地威胁。利用1980年代末到2015年7期土地生态遥感解译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了京津冀地区湿地景观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1)1980s末—2015年期间,京津冀地区湿地面积的变化呈现从略微增长到快速减少趋势,近十年减少趋势略有减缓。湿地总面积减少了2695.05 km2,较1980s末年减少了20.08%;河北省湿地面积减少最多,且天然湿地减少占据主导地位,其次是天津市和北京市。(2)湿地面积损失较为严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环渤海区域、北京市和河北省张家口市和唐山市。湿地受损主要是水田和滩涂向非湿地转换引起的。(3)水田和水库坑塘构成的人工湿地是京津冀地区优势景观类型。湖泊、河渠、滩地破碎度增加,且空间分布离散,连通性差。(4)选取9个驱动因素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人类活动是影响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城市扩张和农业发展是侵占湿地的主要表现形式,此外气候和政策等因素也对湿地变化存在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以我国雷州半岛红树林为调查与研究对象, 采用样方调查方法对红树林区系组成、群落结构和分布特征开展调查分析。调查结果表明: 雷州半岛红树林的群落可分为24个类型, 其中白骨壤群落面积占比高达60.55%, 占有绝对优势; 雷州半岛红树林包括真红树植物8科13种, 占全国真红树植物物种的50%, 半红树植物8科10种, 占全国半红树植物物种的83.33%;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0.09—1.08, 部分研究区域之间数值差异较大; 从向陆林缘至向海林缘, 物种多样性沿潮间带的变化趋势比较一致, 为高潮间带>中潮间带>低潮间带; 白骨壤为雷州半岛重要的优势种, 在高、中和低潮间带均有分布, 聚集分布为高潮间带<中潮间带<低潮间带; 与2008年雷州半岛国家“908”专项红树林调查结果相比, 该地区所记录的红树物种由14种增加到了23种, 受2008年寒害所影响而枯死的红海榄又逐渐恢复; 附城镇1995年引进无瓣海桑, 与乡土种白骨壤、秋茄一起成为当地的优势种, 说明无瓣海桑的引进对于当地红树林群落恢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虽然雷州半岛物种组成较为丰富, 但是红树林群落结构仍然不够合理, 对残次天然纯林进行改造和人工多物种造林, 是日后雷州半岛红树林群落恢复和重建的重要方向; 同时也要加强乡土红树植物物种恢复, 维持雷州半岛红树林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与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7.
不同居群唐古特白刺叶片解剖特征对生境的响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河西走廊不同生境的3个天然居群(WMX、ZGL、JGC)唐古特白刺为研究对象,对叶片进行解剖观察,测定其叶片长、宽、厚,表皮毛长、宽及密度,气孔器长、宽、面积及密度,角质层厚,表皮细胞厚,栅栏组织厚,海绵组织厚,主脉直径,支脉直径,含晶细胞直径,粘液细胞长、宽,贮水组织长、宽;并对栅海比(P/S)、叶片组织结构紧密度(CTR)、疏松度(SR)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同一指标在3个居群间的差异,以探讨其叶片的形态解剖特征对不同生境的适应性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3个天然居群唐古特白刺除叶片长、宽、长宽比及下表皮毛宽外,其余各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差异,其中叶厚、叶面积、上下表皮毛长度及密度、上下气孔器长度及密度、上表皮细胞厚度、上下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P/S、CTR、维管束直径以及粘液细胞长宽在3个居群间均显著差异。(2)3个居群的综合指标变异系数和可塑性指数的均值排序一致,指标均值的排序均为JGC>WMX>ZGL,表明3个居群唐古特白刺的生态适应性强弱为JGC>WMX>ZGL。(3)3个居群唐古特白刺的栅栏组织、海绵组织、表皮毛、角质层的可塑性指数均相对较高,说明在应对不同环境时这些组织起着主导作用,这可能是唐古特白刺叶片解剖特征对不同生境条件的适应性响应机制。 相似文献
18.
深圳福田红树林鸟类自然保护区水禽生态环境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深圳福田红树林鸟类自然保护区水禽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水禽在保护区各地段的分布,繁殖规律,种类数量的变化及其变化原因;并阐明水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及其建设措施。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