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钟海英  张雅林  魏琮 《昆虫学报》2020,63(4):421-432
【目的】本研究通过合哑蝉Karenia caelatata成虫消化道的形态学、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研究,进一步了解蝉科(Cicadidae)代表种类的消化道形态和功能分化。【方法】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对合哑蝉雄成虫消化道的整体形态以及食道、滤室(中肠前端及后端、马氏管基部、后肠基部)、滤室外中肠(锥形体、中肠环)、后肠(回肠、直肠)的一般形态和超微结构进行了详细观察,同时对滤室的组织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结果表明,合哑蝉消化道由食道、滤室、滤室外中肠及后肠组成。食道狭长,被有上表皮和内表皮。中肠前端、中肠后端、马氏管基部以及后肠基部被一肌肉鞘包围形成滤室构造。组成中肠前端和后端的细胞基膜高度内褶,顶端的微绒毛发达。中肠后端分布许多线粒体和高电子密度的分泌颗粒。滤室外的中肠包括膨大的锥形体、中肠环。其中,锥形体由两种细胞组成;中肠环分为前、中、后3个不同的区段。前中肠细胞包含大量的分泌颗粒、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和溶酶体;中中肠细胞含有分泌颗粒;后中肠细胞包括许多低电子密度的分泌颗粒和滑面内质网。类铁蛋白颗粒零星分布于中肠环的前、中区段。组成锥形体和中肠环前端的细胞顶端微绒毛被...  相似文献   

2.
刘佳宁  秦道正 《昆虫学报》1950,63(9):1125-1135
【目的】明确斑衣蜡蝉Lycorma delicatula雌成虫生殖系统整体形态及超微结构特征,为蜡蝉总科昆虫分类及系统发育探讨提供更多形态学证据。【方法】采用光学显微镜与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斑衣蜡蝉雌成虫生殖系统整体形态和各主要器官的超微结构。【结果】斑衣蜡蝉雌成虫生殖系统主要包括1对卵巢、1个中输卵管、1个交配囊、1个交配囊管、1个前阴道、1个后阴道、1个受精囊、1个受精管和2根受精囊附腺。卵巢为端滋式,由14根卵巢小管组成,卵室由固有膜、滤泡细胞和卵细胞组成,卵巢小管中的滋养细胞清晰可见;中输卵管位于前阴道基部,由中输卵管腔、上皮细胞、肌肉鞘和基膜组成;交配囊膨大呈圆球状,囊壁由上皮细胞、肌肉层和基膜组成;交配囊管呈圆柱状,连接交配囊和后阴道,由肌肉鞘、上皮细胞层和管腔组成;前、后阴道超微结构相似,主要由肌肉鞘、基膜、上皮细胞和管腔组成,但后阴道上皮细胞细胞核周围存在分泌颗粒,且管腔内有大量微绒毛,而前阴道壁内包含有大量囊泡结构;受精管从中输卵管末端延伸至受精囊,由基膜、厚层肌肉鞘和管腔组成;受精囊为受精管近末端略膨大的囊状结构,由肌肉鞘、基膜、上皮细胞和囊腔构成;雌性受精囊附腺着生于受精囊末端,为均匀的螺旋管状,主要由肌肉层、上皮细胞层和附腺中心管腔组成。【结论】斑衣蜡蝉雌性生殖系统与已报道的蜡蝉总科其他类群的雌性生殖系统结构相似,但卵巢小管数目有差异;蝉亚目中不同总科雌成虫雌性附腺与受精囊附腺的形态特征存在明显区别;斑衣蜡蝉雌性生殖系统超微结构与叶蝉总科和沫蝉总科昆虫也存在部分差异。这些差异是否可以作为头喙亚目高级阶元的划分依据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对蝉次目3个总科(蝉总科,沫蝉总科,角蝉总科)代表类群(12种成虫)的足、消化道和马氏管的形态结构及其分化进行了比较形态学研究,提出蝉次目昆虫消化道及马氏管整体结构可被划分为两种类型的观点(蝉总科和沫蝉总科消化道及马氏管整体结构为同一种类型,角蝉总科消化道及马氏管整体结构为另一种类型),并分别绘制了两种类型的模式结构图;基于成虫的马氏管比较形态学研究,提出蝉次目昆虫成虫马氏管可被划分为6部分的观点,并分别绘制了角蝉科、叶蝉科、蝉科和沫蝉科成虫的马氏管区域分化模式结构图。研究结果表明,蝉次目昆虫的足、消化道、马氏管的形态、功能分化与其生物学、行为生态学特性等密切相关,其形态学特征既为蝉次目各类群的单系性提供了重要支持证据,也为进一步从行为学、生态学、生物学等方面探讨蝉次目的系统演化历史提供了新的信息;研究结果支持蝉总科和沫蝉总科为姊妹群的观点,即蝉次目3个总科的系统关系为角蝉总科+(蝉总科+沫蝉总科)。  相似文献   

4.
刘佳宁  秦道正 《昆虫学报》2020,(9):1125-1135
【目的】明确斑衣蜡蝉Lycorma delicatula雌成虫生殖系统整体形态及超微结构特征,为蜡蝉总科昆虫分类及系统发育探讨提供更多形态学证据。【方法】采用光学显微镜与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斑衣蜡蝉雌成虫生殖系统整体形态和各主要器官的超微结构。【结果】斑衣蜡蝉雌成虫生殖系统主要包括1对卵巢、1个中输卵管、1个交配囊、1个交配囊管、1个前阴道、1个后阴道、1个受精囊、1个受精管和2根受精囊附腺。卵巢为端滋式,由14根卵巢小管组成,卵室由固有膜、滤泡细胞和卵细胞组成,卵巢小管中的滋养细胞清晰可见;中输卵管位于前阴道基部,由中输卵管腔、上皮细胞、肌肉鞘和基膜组成;交配囊膨大呈圆球状,囊壁由上皮细胞、肌肉层和基膜组成;交配囊管呈圆柱状,连接交配囊和后阴道,由肌肉鞘、上皮细胞层和管腔组成;前、后阴道超微结构相似,主要由肌肉鞘、基膜、上皮细胞和管腔组成,但后阴道上皮细胞细胞核周围存在分泌颗粒,且管腔内有大量微绒毛,而前阴道壁内包含有大量囊泡结构;受精管从中输卵管末端延伸至受精囊,由基膜、厚层肌肉鞘和管腔组成;受精囊为受精管近末端略膨大的囊状结构,由肌肉鞘、基膜、上皮细胞和囊腔构成;雌性受精囊附腺着...  相似文献   

5.
袁飞敏  魏琮 《昆虫学报》2021,64(10):1205-1217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无鼓膜发音器的华蝉族(Sinosenini)昆虫在蝉总科(Cicadoidea)的系统发育地位。【方法】依据在陕西宁陕采集的合哑蝉Karenia caelatata成虫标本,对华蝉族的合哑蝉K. caelatata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测序、注释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与蝉总科其他类群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了比较,然后利用最大似然法(ML)和贝叶斯法(BI)分别构建了蝉总科分子系统发育树。【结果】合哑蝉线粒体基因组长14 960 bp (GenBank登录号: MN922304),其基因组成、蛋白编码基因的核苷酸组成和密码子使用等,与蝉总科其他类群具相似特征。核苷酸多样性分析表明,atp8, nad6和nad2为易变基因,而cox1比较保守。非同义替换率和同义替换率比表明,蝉总科昆虫线粒体基因组进化处于高水平的纯化选择下。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支持蝉次目(Cicadomorpha)的单系性,该次目3个总科的关系为:角蝉总科Membraciodea+(蝉总科Cicadoidea+沫蝉总科Cercopodidea)。无鼓膜发音器的哑蝉属与蝉亚科(Cicadinae)的蜩蝉族(Dundubiini)相关类群聚在一起,且与寒蝉属Meimuna关系最近;黑蝉族(Cicadatrini)的草蝉属Mogannia和音蝉属Vagitanus则与姬蝉亚科(Cicadettinae)相关类群聚在一起;日宁蝉属Yezoterpnosia并非一个单系群。【结论】华蝉族应从姬蝉亚科转移至蝉亚科并与蜩蝉族(Dundubiini)合并,而黑蝉族应从蝉亚科转移至姬蝉亚科。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解析具有不同发声机制的蝉科昆虫系统演化提供了新信息。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明晰蝉科昆虫的精子形态及其在分类和系统发育分析方面的意义,本研究对蝉亚科的蒙古寒蝉Meimuna mongolica、黑蚱蝉Cryptotympana atrata、蛉蛄Pycna repanda及姬蝉亚科的蟋蝉Tettigetta sp.的精子进行了比较研究。【方法】分别通过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这4种蝉科昆虫的精子形态特征。【结果】蒙古寒蝉、黑蚱蝉、蛉蛄和蟋蝉这4种蝉科昆虫精子形态基本相似,但精子长度在种内和种间都有明显不同,均表现出多态性。根据精子长度,蛉蛄精子可被分为长精子、中长精子和短精子3种类型;蒙古寒蝉、黑蚱蝉和蟋蝉的精子被分为长精子和短精子2种类型。4种蝉的精子结构也基本相似,头部包含顶体和细胞核,颈区由中心粒和中心粒侧体组成,尾部一般由一根轴丝和一对线粒体衍生物组成,轴丝微管为9+9+2模式。但蝉亚科3个物种的部分精子具有多个线粒体衍生物;首次在蛉蛄精子尾部发现一个电子致密的三角形区域,该结构在蝉科其他昆虫精子中未曾发现。蝉科不同类群的精子中心粒侧体存在显著差异,姬蝉亚科的蟋蝉精子中心粒侧体为片层状结构,蝉亚科昆虫则为鞘状结构。【结论】与蝉次目的角蝉总科和沫蝉总科昆虫精子相比,仅蝉科昆虫的精子表现出多态性,是该科的特有衍征。精子尾部可具多个线粒体衍生物的现象在蝉亚科物种中是否普遍存在有待进一步研究。蝉科不同类群在精子形态方面的差异,为蝉科昆虫分类及蝉次目系统发育分析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昆虫精子的超微结构在昆虫种类鉴定和亲缘关系探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蜡蝉总科(Fulgoroidea)昆虫的精子超微结构,可以为目前仍存较大争议的该类群发育关系分析提供更多证据。【方法】采用超薄切片法并结合光学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透明疏广蜡蝉Euricania clara Kato精子形态和超微结构。【结果】透明疏广蜡蝉的成熟精子聚集成束,单根精子无多态性,由头部、颈区和长鞭毛组成。头部包括双层顶体复合体和精子细胞核;颈区可见中心粒和中心粒侧体;长鞭毛主要由一对D形的线粒体衍生物、一对鱼钩状副体和典型的9+9+2微管型轴丝结构组成。【结论】透明疏广蜡蝉的鱼钩状副体与已报道的其他蜡蝉类群的该结构大体一致,但与头喙亚目其他类群的副体结构有显著差异;此外,透明疏广蜡蝉精子线粒体衍生物的数量、大小及横切形状与组成与其他昆虫类群有较大差异,而在头喙亚目内表现出一定的一致性,但也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可以为蜡蝉总科昆虫系统发育分析提供科学资料。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宽翅曲背蝗Pararcyptera microptera meridionalis雌虫受精囊的形态、组织结构与超微结构,为更好地认识昆虫受精囊的功能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以宽翅曲背蝗已交配雌成虫为实验材料,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受精囊的形态、组织结构和超微结构。【结果】宽翅曲背蝗受精囊由一个端囊和一条长的受精囊管组成,端囊用于储存精子。端囊和受精囊管有相似的组织学结构,由外到内依次为肌肉层、基膜、上皮层及表皮内膜。上皮层含上皮细胞、腺细胞和导管细胞3种细胞类型。腺细胞具有一个被有微绒毛的细胞外腔。腺细胞的分泌物经细胞外腔通过分泌导管进入到受精囊腔。分泌导管由导管细胞形成。【结论】在宽翅曲背蝗受精囊的端囊和受精囊管上,内膜和腺细胞的细胞外腔结构均存在差异,由此推测,端囊和受精囊管的功能存在一定差异。上皮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显示上皮细胞具有支持、分泌和吸收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运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分别对中国角蝉总科18种昆虫(叶蝉17种,角蝉1种)的成虫“网粒体”进行了超微结构及合成部位研究.研究结果证实体表网粒体均合成于马氏管第三区( MT3)管壁细胞的高尔基体;这些网粒体可被分为4种类型:小球形网粒体(SB)、棒状网粒体(RB)、多室大球形网粒体( LMB)及少室大球形网粒...  相似文献   

10.
庭疾灶螽中肠及马氏管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旨在以庭疾灶螽Tachycines asynamorus为例探索驼螽消化系统和排泄系统在结构上与其生活环境的适应关系。【方法】运用解剖学方法、石蜡切片技术、冰冻切片技术及超薄切片技术对庭疾灶螽中肠及马氏管的结构进行研究。【结果】庭疾灶螽中肠向前延伸出3个胃盲囊包围着前胃。中肠上皮由再生细胞、柱状上皮细胞和内分泌细胞构成,具有典型的再生细胞龛;闭合型内分泌细胞紧贴在再生细胞龛的外围,基底区聚集大量的分泌颗粒。柱状上皮细胞内聚集有2类大的分泌颗粒:线团状颗粒和电子密度很高的球状颗粒;中肠管腔内有明显的围食膜结构,中肠基底部由基膜和肌肉层组成。马氏管着生在中后肠的交界处,从横切面看马氏管管壁具有3~5个细胞,细胞近管腔端部具有大量长微绒毛,细胞质内分布着电子致密的同心圆球晶体,基底膜内折形成膜迷路。【结论】庭疾灶螽中肠柱状上皮细胞的线团状颗粒由微丝包裹;内分泌细胞由再生细胞龛中的细胞分化而来,产生内分泌颗粒并将其排到血腔;中肠基膜发达,包含微丝与复合糖成分,基膜通过对中肠上皮细胞的支撑作用为肠道蠕动提供保障。庭疾灶螽马氏管细胞中可见大量颗粒和大量同心圆球晶体,推测可能是一种储存排泄。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明确与广翅蜡蝉Ricaniaspeculum空间上跟随关系密切的优势种天敌,为合理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防治广翅蜡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地学统计学法和灰色关联度法相结合,综合评判与广翅蜡蝉在空间上跟随关系密切的优势种天敌。【结果】年度间比较,2015年和2016年乌牛早茶园与广翅蜡蝉空间跟随关系密切的前四位天敌依次是鳞纹肖蛸Tetragnathasquamata、锥腹肖蛸Tetragnathamaxillosa、茶色新圆蛛Neosconatheisi和八斑球腹蛛Theridionoctomaculatum。2015年和2016年白毫早茶园与广翅蜡蝉空间跟随关系密切的前四位天敌依次是粽管巢蛛Clubiona japonicola、八斑球腹蛛、茶色新圆蛛和草间小黑蛛Erigonidium graminicolum。两茶树品种间比较,广翅蜡蝉前四位天敌中相同的天敌,2015年是锥腹肖蛸和粽管巢蛛,2016年是草间小黑蛛和八斑球腹蛛。【结论】对两种茶园2015年和2016年密切指数总和及序号总和的综合分析,与广翅蜡蝉空间上跟随关系密切的前三位天敌是八斑球腹蛛、粽管巢蛛和茶色新圆蛛。研究结果明确了两种茶园合理利用和保护蜘蛛天敌的种类。  相似文献   

12.
管氏肿腿蜂毒液器官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了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a guani毒液器官的超微结构.毒腺由基膜层、分泌细胞层、导管细胞层和内膜层构成,分泌细胞内含内质网、末端附器、分泌囊泡、分泌颗粒、液泡等细胞器,其内合成的毒液由末端附器输送至毒腺的腔体.毒囊由肌肉鞘层、上皮细胞层和内膜层组成,肌肉鞘内的肌纤丝规则排列不交错,上皮细胞层内细胞器稀少,内膜层呈波浪状均匀加厚.  相似文献   

13.
小地老虎变态期间马氏管超微结构与酯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用光镜和电镜观察了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 Rottemberg幼虫在变态期间马氏管超微结构的变化及成虫马氏管的重组过程,同时还研究了变态期马氏管酯酶的活性.结果表明:(1)变态期间马氏管外形完整,除至预蛹期隐肾复合体解体外,其余无明显变化.(2)变态期间管壁细胞变化显著.幼虫6龄末期马氏管细胞结构开始变化,主要特点为:细胞质电子密度高,充满了核糖体颗粒,微绒毛萎缩,线粒体从萎缩的微绒毛中退出进入细胞质,基膜内褶破坏.进入预蛹期幼虫马氏管细胞解体:基膜内褶、顶端微绒毛、线粒体及细胞质内的其它细胞器消失,并形成自体吞噬泡,细胞质内仅存细胞核及各种类型的液泡.但是在变态期间因底膜始终存在,故马氏管外形不变;至蛹后期,成虫马氏管细胞在原位重组,基膜内褶由浅变深,微绒毛由短变长,线粒体内嵴从无到有.(3)变态过程中羧酸酯酶和酸性磷酸酯酶的活性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以六龄幼虫最强,预蛹期次之,蛹期最低.  相似文献   

14.
小地老虎变态期间马氏管超微结构与酯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长琨  朱荣生 《昆虫学报》1991,34(3):284-288
本实验用光镜和电镜观察了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 Rottemberg幼虫在变态期间马氏管超微结构的变化及成虫马氏管的重组过程,同时还研究了变态期马氏管酯酶的活性.结果表明:(1)变态期间马氏管外形完整,除至预蛹期隐肾复合体解体外,其余无明显变化.(2)变态期间管壁细胞变化显著.幼虫6龄末期马氏管细胞结构开始变化,主要特点为:细胞质电子密度高,充满了核糖体颗粒,微绒毛萎缩,线粒体从萎缩的微绒毛中退出进入细胞质,基膜内褶破坏.进入预蛹期幼虫马氏管细胞解体:基膜内褶、顶端微绒毛、线粒体及细胞质内的其它细胞器消失,并形成自体吞噬泡,细胞质内仅存细胞核及各种类型的液泡.但是在变态期间因底膜始终存在,故马氏管外形不变;至蛹后期,成虫马氏管细胞在原位重组,基膜内褶由浅变深,微绒毛由短变长,线粒体内嵴从无到有.(3)变态过程中羧酸酯酶和酸性磷酸酯酶的活性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以六龄幼虫最强,预蛹期次之,蛹期最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目前存在争议的宽广蜡蝉属Pochazia和广翅蜡蝉属Ricania代表种的前翅形态特征进行研究,为这2个近缘属的属征厘定和种的合理归属提供更多信息。【方法】选取宽广蜡蝉属和广翅蜡蝉属共10种169头标本,每个标本前翅选取9个同源标点和前翅外轮廓(由60个半标点组成),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和典型变量分析(canonical variate analysis, CVA)方法,对前翅翅脉和翅轮廓进行量化分析,探讨这2个属的翅形变化规律。【结果】在对宽广蜡蝉属和广翅蜡蝉属10个代表种的前翅分析中,前3个主成分、典型变量分别能解释翅脉和翅轮廓74.945%和88.096%的变异,明确了CuA脉分叉点是变异度较高的位点,翅外缘、翅前缘和翅后缘端半部均有较高变异度;这2个属PCA中第1主成分方向上离散度高,印证了CuA脉分叉点、翅外缘、翅前缘和翅后缘端半部形状可作为属间分类依据;种间CVA中10个代表种聚集度良好,种间离散度较高,基于马氏距离显著性分析显示差异非常显著。【结论】几何形态学分析可用于宽广蜡蝉属和广翅蜡蝉属分类,但...  相似文献   

16.
描述了缘蛾蜡蝉Salurnis marginella(Guérin-Meneville)、八点广翅蜡蝉Ricania speculum(Walker)、斑衣蜡蝉Lycorma delicatula(White)及中华彩象蜡蝉Raivuna sinica(Walker)等4种蜡蝉的雌性生殖系统,并提供了相应的形态特征图。研究结果表明:4种蜡蝉的雌性内生殖系统均为双孔类型;交配管通过阴道与交配囊相连,不直接与交配囊相连;卵巢管为端滋式;阴道、交配囊和受精囊均为双层膜质结构,而卵巢管、侧输卵管则为单层膜质结构。明确了蜡蝉总科昆虫总输卵管与侧输卵管的连接方式,总输卵管为一端固定于阴道内膜,另一端游离于阴道内膜与外膜之间,朝向侧输卵管合并处的透明膜质管状结构。此外,雌性生殖系统中的交配囊、第1产卵瓣、阴道附腺、内生殖突、内生殖瓣等形态特征差异较大。研究标本保存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昆虫博物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柚木野螟Eutectona machaeralis主要取食危害珍贵树种柚木。本研究旨在观察研究柚木野螟成虫复眼的形态、组织结构和超微结构,分析其复眼结构特征,为更好了解该物种复杂的视觉行为与感光、趋光机制的关系奠定基础。【方法】运用光学显微镜以及扫描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了柚木野螟成虫复眼的形态、组织结构和超微结构。【结果】柚木野螟成虫复眼着生于头部触角基部,呈椭球形,属对称性复眼。雌、雄成虫复眼分别有2 300~2 755和1 950~2 316个小眼。小眼呈正六边形,表面密被角膜乳突,间隙偶有感觉毛。每个小眼由1个角膜、4个晶锥细胞、1对初级色素细胞,6个次级色素细胞、不同水平面分布的12个视网膜细胞和基膜等组成。沿小眼纵轴11个视网膜细胞的向心侧细胞膜特化成细丝状微绒毛,形成放射状排列的视小杆,组合呈融合型视杆;第12个视网膜细胞位于小眼基部。基膜上方,视网膜细胞和次级色素细胞末端膨大,以轴突形式穿过基底膜。【结论】柚木野螟复眼为典型的重叠像眼,雌、雄成虫小眼排列方式及内部结构无明显差异,但雌、雄虫小眼数量和大小具有明显的性二型现象。  相似文献   

18.
【目的】广翅蜡蝉科昆虫是果园、茶园和园艺植物上的重要害虫之一,对其种类进行自动判别是实现其种群自动监测的基础。本研究拟通过获取3种广翅蜡蝉前翅轮廓特征探讨在其种类和性别鉴定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图像处理与分析技术,对3种广翅蜡蝉前翅轮廓形态特征进行提取和分析,并使用SPSS v22.0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同一种广翅蜡蝉左右翅在轮廓形态上无显著差异,雌雄间各参数在不同种类广翅蜡蝉中差异性不同,其中5个实际测量参数在雌雄间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只有透明广翅蜡蝉的周长不显著。除周长和雄虫圆形度外,其它各类参数在种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通过典型判别分析,认为所选用的3种广翅蜡蝉,通过其前翅轮廓特征可以进行种间判别,其原始判别和交叉验证判别的正确率均超过90%。【结论】通过提取前翅轮廓特征可以实现3种广翅蜡蝉种类的识别,为此类昆虫的自动鉴定和种群监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由电光叶蝉Recilia dorsalis传播的水稻条纹花叶病毒(rice stripe mosaic virus, RSMV)目前在我国华南稻区大面积发生并对水稻生产造成严重危害。本研究旨在明确RSMV对介体电光叶蝉生长繁殖及取食行为的影响。【方法】通过生物学实验测定RSMV侵染后电光叶蝉的生长和生命表参数;利用刺吸电位(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 EPG)技术比较携带和未携带RSMV的电光叶蝉成虫在健康水稻上的取食行为差异;采用Y型嗅觉仪测定电光叶蝉成虫对感染和未感染RSMV水稻的寄主选择倾向性。【结果】与无毒电光叶蝉相比,携带RSMV的电光叶蝉若虫发育历期延长,而若虫存活率、成虫羽化率、雌虫繁殖力和卵孵化率下降。无毒电光叶蝉成虫倾向于选择取食RSMV侵染的水稻,而带毒电光叶蝉成虫倾向于选择取食健康水稻。与无毒电光叶蝉相比,带毒电光叶蝉成虫取食健康水稻所产生的刺探波、障碍波和唾液分泌波次数和持续时间均显著增加,被动取食波和休息波次数减少但时间均延长。【结论】与无毒电光叶蝉相比,感染RSMV使带毒电光叶蝉若虫发育历期延长且不利于其种群的繁殖。R...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寄生茶小绿叶蝉的丝状真菌进行鉴定和分生孢子培养研究。【方法】采用形态特征比较和转录间隔区(ITS)序列构建系统树进行分析,分生孢子培养通过单因素筛选和正交试验进行产孢条件优化。【结果】根据形态特征比较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该真菌为渐狭蜡蚧菌Lecanicillium attenuatum ZareW.Gams。最优产孢条件(质量体积比)为:蛋白胨2%,麦芽糖1%,蚕蛹粉1%,氯化钾0.05%,磷酸氢二钾0.1%,七水硫酸镁0.05%,琼脂1.5%,蒸馏水1 000 m L,25°C。【结论】通过形态特征比较和分子序列分析表明,罹病茶小绿叶蝉上的真菌为已知种——渐狭蜡蚧菌,并对该菌株进行了产孢条件的优化。研究结果为该菌株应用到茶小绿叶蝉的生物防治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