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指导棉铃虫防控中化学杀虫剂和天敌昆虫协调使用,本文采用浸叶法和玻管药膜法测定了4种双酰胺类杀虫剂对棉铃虫3龄幼虫和松毛虫赤眼蜂成蜂的毒力.结果表明,供试双酰胺类杀虫剂中氯虫苯甲酰胺、氟苯虫酰胺和氟氰虫酰胺对棉铃虫幼虫表现出了较高的毒力水平(LC50分别为0.2882、0.3894、0.8609 mg/L),稍低于对照药剂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简称:甲维盐)(LC50为0.06493 mg/L);而溴氰虫酰胺对棉铃虫的毒力(LC50为3.7638 mg/L)明显低于甲维盐.从对天敌昆虫安全性来看,氯虫苯甲酰胺、氟苯虫酰胺和氟氰虫酰胺对松毛虫赤眼蜂的毒性(LC50分别为1.0060、0.9933、1.1541 mg/L)明显低于甲维盐(其LC50为0.1646 mg/L),表现出了较高的安全性;但是,溴氰虫酰胺对松毛虫赤眼蜂毒性较高(LC50为0.4952 mg/L),安全性较差.本研究将为棉铃虫防控中药剂与天敌协调使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5种杀虫剂对滇东白背飞虱种群的毒性及其田间药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为持续有效防控白背飞虱,研究云南东部白背飞虱种群对常用5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及药剂的田间防治效果。【方法】采用室内稻茎浸渍法测定白背飞虱种群对5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同期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评价5种杀虫剂对白背飞虱种群的防治效果。【结果】与敏感种群比较,噻虫嗪、噻嗪酮、吡虫啉、吡蚜酮和毒死蜱对滇东白背飞虱种群的LC_(50)分别为0.208、0.459、0.608、3.108、1.256 mg·L~(-1),抗性倍数分别为2.2、10.4、5.6、6.5、5.3倍;白背飞虱对噻虫嗪无抗性,对吡虫啉、吡蚜酮和毒死蜱为低水平抗性,对噻嗪酮为中等水平抗性;5种杀虫剂药后1、5和10 d对白背飞虱种群的田间防控效果均有显著差异。除了吡蚜酮外,其他药剂的防效均在80%以上,其中以吡虫啉和噻嗪酮的持续期较长,药后10 d仍在90%以上;噻虫嗪和吡虫啉药后1和5 d的防效达90%以上;吡蚜酮药效在供试药剂中防效最低,在64.88%~77.82%之间。【结论】滇东师宗白背飞虱种群对噻嗪酮为中等水平抗性,对吡虫啉、吡蚜酮和毒死蜱均为低水平抗性,对噻虫嗪无抗性,田间防控效果以吡虫啉和噻嗪酮为最好。建议滇东稻区可以使用吡虫啉和噻嗪酮药剂防控白背飞虱,注意控制吡蚜酮的使用次数与用量。  相似文献   

3.
23种农药对松毛虫赤眼蜂的急性毒性及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管测药膜法测定了23种常用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对松毛虫赤眼蜂的急性毒性,并参考各药剂的田间推荐剂量进行了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在供试的7种杀虫剂中,噻唑膦、噻虫胺、虫螨腈、硫双威、啶虫脒和烯啶虫胺对松毛虫赤眼蜂成蜂均表现为极高风险性,多杀菌素为高风险性,在田间放蜂期应避免喷洒上述杀虫剂。供试的10种杀菌剂和6种除草剂对松毛虫赤眼蜂的风险普遍低于杀虫剂。其中,仅杀菌剂代森锰锌和戊唑醇对松毛虫赤眼蜂表现为高风险性;杀菌剂乙嘧酚磺酸酯、氰霜唑、百菌清和除草剂氟唑磺隆、五氟磺草胺、草甘膦异丙胺盐具有中等风险性;杀菌剂甲基硫菌灵、苯醚甲环唑、啶氧菌酯、氟啶胺、粉唑醇和除草剂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高效氟吡甲禾灵、甲基二磺隆具有低风险性,但在生产应用中仍需谨慎操作,以减轻对天敌昆虫的杀伤作用并保护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4.
<正> 为了掌握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Matsumura的发育规律,以保证出蜂期和田间害虫产卵盛期相吻合,提高防治效果;我们在25℃恒温下系统地观察了松毛虫赤眼蜂寄生于柞蚕卵中各虫态发育情况。结果卵至成虫经12天可发育为一个世代,需有效积温235日度(松毛虫赤眼蜂发育起点温度为5℃)。为便于判断其发育情况和温度的关系,经镜检把其发育进度分为十二个等级(见表1及图)。 参照表1和图,我们就可从实际记录的有效积温中知道松毛虫赤眼蜂虫态的发育进度,或者通过显微镜下挑检观察其虫态特征,即可判断出虫态的级别,根据害虫产卵盛期及天气情况,便可算出出峰期,必要时作不同温度的调节,使出蜂与害虫产卵盛期相吻合。为了验证松毛虫赤眼蜂的发育与温度的关系,我们对5月中旬几批寄生卵进行自然温度下系统观察,证明是可行的(表2)。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明确感染Wolbachia的松毛虫赤眼蜂孤雌产雌品系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效果。【方法】2012和2013连续两年于沈阳地区玉米田间释放松毛虫赤眼蜂孤雌产雌品系和两性生殖品系。【结果】2012年孤雌产雌品系对1代亚洲玉米螟卵寄生效果为66.39%,对2代玉米螟卵寄生效果为69.53%,与对照(松毛虫赤眼蜂两性品系)相比无显著差异(分别为56%,79.73%)(P≥0.05),2013年孤雌产雌品系对1代亚洲玉米螟卵寄生效果为56.20%,对2代玉米螟卵寄生效果为82.10%,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分别为52.24%,75.71%)(P≥0.05)。收获前期剖杆结果表明,2012年孤雌产雌品系及对照对玉米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22.50%、27.50%,2013年分别为38.28%、21.09%,连续两年的防治效果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从田间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孤雌产雌松毛虫赤眼蜂品系可取得与生产用两性松毛虫赤眼蜂品系同期的防治效果,且孤雌产雌松毛虫赤眼蜂在种群增长速率、降低规模化培养成本、低密度种群下进入新生境并建立种群等方面都要优于正常松毛虫赤眼蜂品系,因此其具有很好的生防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6.
温湿度对松毛虫赤眼蜂种群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施祖华  刘树生 《生态学报》1993,13(4):328-333
在13—33℃、35%—95%R.H.范围内的7个恒温、13个温湿度组合下,测定了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的发育、存活和生殖情况。结果表明,该蜂在13—30℃(75%R.H.)范围内,卵至羽化的发育速率与温度呈逻辑斯蒂曲线关系;发育起点温度为10.1±0.03℃,有效积温常数为140.2±0.29日度;幼期存活率在26℃左右最高;成虫寿命随温度升高而缩短,生殖力以23—28℃最高;内禀增长力(r_m)随温度升高而增大,28℃时达最大,随后急剧下降,至31℃时巳为负值。低湿和高湿在低温下有使发育速率减缓,而在适温和高温下则有使发育速率加快的趋势;低温低湿和高温高湿有使幼期存活率下降的趋势;在低温、高温下,75%R.H.对成虫存活、生殖最有利,95%R.H.次之;在适温下湿度对生殖力无影响,成虫寿命在低湿下最短。33℃下,3种湿度下均未产生雌性后代。  相似文献   

7.
松毛虫赤眼蜂对不同植物的行为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伯钧  邱鸿贵 《昆虫知识》1991,28(6):359-361
松毛虫赤眼蜂是马昆松毛虫卵的重要寄生蜂,亦能寄生亚洲玉米螟卵,但平均寄生率很低,仅为5%。在松毛虫赤眼蜂对植物定向中,颜色是一个因素,但寄主植物散发的气味显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天敌和寄主长期协同进化中,松毛虫赤眼蜂对其寄主植物互利素(Synomone)的专一性形成了极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8.
松毛虫赤眼蜂应用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桃源  杨其佑 《昆虫知识》1991,28(3):160-162
在森林害虫天敌中,松毛虫赤眼蜂是应用面积最大的一种天敌昆虫。但在实际应用中常发现有局限性和一些问题,如防治对象主要是鳞翅目昆虫;效果尚有不稳定现象;幼龄林中利用适宜,中龄林高树林地的效果明显降低,甚至无效果;特别是大量中间寄主来源困难等等。正是如此,国内在研究和应用中发展不平衡,时起时伏。但从大量的实践和连续十多年的应用中,充分地证明了松毛虫赤眼蜂在松毛虫防治的应用方面是经济有效的,特别在低虫口的控  相似文献   

9.
七种杀虫剂对美洲斑潜蝇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慕卫  刘峰  孙增平 《昆虫知识》2002,39(4):309-310
美洲斑潜蝇LiriomyzasativaeBlanchard于1 996年在山东省泰安地区发现其危害扁豆和丝瓜 ,近几年在山东全省及全国范围内发生逐渐加重 ,已对蔬菜生产构成严重威胁[1] 。由于其潜入叶片表皮下取食危害 ,常规药剂防效较差 ,一些有内吸、渗透作用的高毒农  相似文献   

10.
六种常用杀虫剂对八种蚜虫的选择毒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高希武  曹本钧 《昆虫学报》1990,33(3):274-279
作者自1982年开始研究了乐果、氧化乐果、抗蚜威、氰戊菊酯、溴氰菊酯和氯氰菊酯等6种杀虫剂对8种蚜虫的选择毒性.以桃粉大尾蚜Hyalopterus amygdali Blanchard为标准,氧化乐果对桃粉大尾蚜和瓜蚜Aphis gossypii Glover之间的选择毒性指数最高为163.77,乐果和抗蚜威分别是373.24和34.70,而氰戊菊酯仅为1.37.氰戊菊酯最高的选择毒性指数是在桃粉大尾蚜和麦长管蚜Sitobionavenae(F.)之间,也只有6.86,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杀虫剂对不同蚜虫的选择毒性与乙酰胆碱酯酶(AChE)对巯基试剂(DTNB)的敏感度有明显的相关性,说明其选择毒性与AChE的巯基结合部位有关.同时还发现,抗蚜威对洋槐蚜Aphis robiniae Macchiati和瓜蚜AChE的150值与其LC50值表现一致.这些都说明了这两类杀虫剂对不同种蚜虫的选择毒性与AChE有关.氰戊菊酯和溴氰菊酯对蚜虫的选择毒性与α-乙酸萘酯羧酸酯酶的活性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而与β-乙酸萘酯羧酸酯酶的活性则无任何关系.氯氰菊酯的选择毒性与上述两种酯酶的活性没有任何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松毛虫赤眼蜂防治果树害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大面积试验示范表明,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苹果小卷叶蛾、梨小食心虫,寄生率可达90%左右,效果好于化学防治。放蜂园松毛虫赤眼蜂寄生率始终稳定在80.8~98.65%的范围内,而对照园波动幅度颇大。果园赤眼蜂释放技术主要是:①适期放蜂,用性诱剂诱捕,确定始蛾期,后推3~5天即为放蜂始期;②在害虫产卵盛期末前,分4次将蜂放完;③在虫情发生稍重时,亩放12万头蜂即可获得较高寄生率。  相似文献   

12.
棉田四种常用杀虫剂对玉米螟赤眼蜂不同虫态的杀伤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永明  黄佩忠 《昆虫知识》1994,31(6):330-332
棉田四种常用杀虫剂对玉米螟赤眼蜂不同虫态的杀伤力差异显著。溴氰菊酯、氰戊菊酯、久效磷、甲胺磷对玉米螟赤眼蜂成虫的杀伤力均很强;溴氰菊酯和甲胺磷对玉米螟赤眼蜂卵至蛹各个虫态的杀伤力较强;而氰戊菊酯对卵、久效磷对幼虫有较强的杀伤力。久效磷对玉米螟赤眼蜂成虫的残留毒杀力最强。玉米螟赤眼蜂成虫是玉米螟赤眼蜂一生中对农药最敏感的时期,其次是卵和幼虫,而预蛹和蛹耐药性较强。  相似文献   

13.
释放使用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不同数量,分别在龙江县错海林场、桦川县横头山林场、鸡西市柳毛林场进行2.5万头/亩、3万头/亩和3.5万头/亩防治落叶松毛虫的试验,释放后对部分释放地进行了跟踪调查,统计寄生率和虫口密度;结果表明,防治寄生率分别为:42.73%,39.25%,44.20%;根据分析,在赤眼蜂释放数量相同的条件下,其寄生率随每株卵量增加而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其数据表明,对于株卵量较大的落叶松人工林可采取连续释放赤眼蜂控制松毛虫的虫口密度。由于松毛虫种群密度逐渐被压低,尽管每年释放同样的蜂量,其最高寄生率可提高9.5%以上。该结果可为今后针对不同虫口密度确定赤眼蜂的释放数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新烟碱类杀虫剂拌种对麦蚜田间防效及药剂残留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分析两代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和噻虫嗪拌种对麦蚜的防治效果的差异以及2种药剂在小麦叶片内的残留动态,采用吡虫啉和噻虫嗪有效剂量0.5、1.0、2.0和4.0g/kg小麦种子在播种前进行1次性拌种处理,随后调查了不同处理下田间麦蚜的种群密度,并对不同时期小麦叶片内的药剂残留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吡虫啉有效剂量2.0和4.0g/kg,噻虫嗪有效剂量1.0、2.0和4.0g/kg小麦种子播前拌种能有效的降低田间麦蚜的种群数量。在4月10日前,吡虫啉在小麦叶片内的含量明显高于噻虫嗪,4月28日后两者差异不明显。与吡虫啉相比,噻虫嗪对麦蚜具有更高的生物活性和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5.
松毛虫赤眼蜂触角板状感器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戴玲美  关敦肃 《昆虫学报》1990,33(3):319-322
以扫描电镜观察到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触角板状感器呈穹形长板状隆起在触角的表面.在透射电镜下感器的横切面是一个角质多孔的长圆顶结构,两侧的角质内陷而将感器分成一个中央管和两个侧管.中央管较短,宽为0.7微米,而侧管不明显.树状突远端部分的少量分枝在中央管内成纵行排列,继而分出大量分枝到达圆顶的顶部,每一分枝中包含一根神经小管.感器外部的角质孔板厚为0.19—0.25微米,嗅孔细管位于孔室中,它和树状突分枝的膜相接触.板状感器由神经细胞体、树状突的近端部、纤毛区、树状突的远端部及其分出的分枝等组成.树状突的远端部分横过感器的纵轴呈90°角进入中央管,其分枝到达感器圆顶的顶部.从超微结构研究,它有嗅孔细管存在,说明板状感器有嗅觉作用.  相似文献   

16.
赭色松毛虫Dendrolimus kikuchii Matsumura是马尾松、黄山松和海岸松的大害虫。近年来我场对此虫的生活习性进行了研究,还利用虫卵对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进行了繁殖试验。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7.
松毛虫赤眼蜂对假卵不同内含物的产卵反应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利用假卵测试了不同内含物对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产卵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种L型氨基酸中,只有亮氨酸、苯丙氨酸和异亮氨酸有促使产卵的效果,产人前二种氨基酸的卵量与产入柞蚕蛹血淋巴的卵量相似,后一种稍低于产入柞蚕蛹血淋巴的卵量。它们促使产卵的适宜浓度分别为200,400,320毫克/100毫升,较高浓度时,赤眼蜂依然能产入相当数量的卵。另外供试的17种氨基酸除在组氨酸内产入极少量卵以外,均未见在其它氨基酸内产卵。将亮氨酸、苯丙氨酸和组氨酸混合使用时,促使产卵效果更好,它们混合的最佳浓度分别为600,400,425毫克/100毫升,每假卵中的产卵量平均高达878.7粒,多于含血淋巴的假卵。 除氨基酸外,各种盐类(NaCl,KCl,MgSO4等),糖类(葡萄糖、蔗糖、果糖、海藻糖等),混合有机酸,维生素均不促使产卵。在赤眼蜂人工培养中常用的成分如鸡胚提取液、牛奶、鸡蛋黄、牛血清、酵母液等促使产卵的效果很差,但与有促产卵效果的氨基酸混合时不降低后者的作用。基本培养液分别加入少量鸡胚提取液、牛奶或鸡蛋黄时,促使产卵的效果接近血淋巴。由于这样的培养液能使卵发育到幼虫,因而可用于大量蜂卵的收集。 假卵试验表明,赤眼蜂借产卵器上的感受器来识别假卵的内含物,触角对卵面探测所起的作用与产卵的关系很小。赤眼蜂可在大型假卵内产入大量卵,不受已产入卵的影响。但在小型假卵内的产卵是受影响的,这种差别可能是通过产卵器对卵内物质的感受而产生。  相似文献   

18.
小麦蚜虫对六种杀虫剂的抗药性及田间药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掌握山东小麦蚜虫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及田间防治效果,进一步筛选出对小麦蚜虫高效、低毒的药剂品种。【方法】2013-2014年,采用玻璃管药膜法测定了山东省阳谷县和汶上县小麦蚜虫对6种杀虫剂(吡虫啉、高效氯氰菊酯、氧乐果、溴氰菊酯、抗蚜威和氟啶虫胺腈)的抗药性,并于2015年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在汶上县对8种杀虫剂防治蚜虫田间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除了2014年阳谷县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已经产生低水平抗性外,两地区禾谷缢管蚜其他种群和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对这6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均较高,处于敏感水平。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50%氟啶虫胺腈WG、20%啶虫脒WP、10%吡虫啉WP和50%抗蚜威WP速效性好,药后3 d对麦蚜的防治效果达76.9%~85.6%;50%氟啶虫胺腈WG、20%啶虫脒WP、10%吡虫啉WP、40%氧乐果EC、25%吡蚜酮WP、50%抗蚜威WP和40%毒死蜱EC持效性好,药后7 d对麦蚜的防治效果达80.0%~97.5%;25 g/L高效氯氟氰菊酯EC药后7 d对麦蚜的防效仅为74.8%,极显著低于其他药剂。【结论】在小麦生产中,可选用高效低毒的氟啶虫胺腈、啶虫脒、吡虫啉、抗蚜威和吡蚜酮对小麦蚜虫进行防治,注意不同类型药剂之间的轮换和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19.
8种杀虫剂对稻纵卷叶螟的田间药效试验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8种杀虫剂对稻纵卷叶螟的田间药效试验表明:20 d后,1.8%阿维菌素乳油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达90.52%,20%三唑磷的防治效果为40.12%,18%杀虫双的防治效果为67.77%;阿维菌素乳油比杀虫双和三唑磷防效分别提高22.75和50.4个百分点,且防效时间长、经济省力、无药害现象发生,在水稻上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25%吡蚜酮SC、3%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ME、25%噻虫嗪WG、14%氯虫·高氯氟ZC、15%高氯·毒死蜱EC、2.5%高效氯氟氰菊酯EW和40%毒死蜱EC 7种杀虫剂对小麦吸浆虫和蚜虫的防治效果,为科学、合理用药防治小麦害虫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喷雾法和剥穗调查法,研究它们对小麦吸浆虫成虫和麦蚜的防效,及防后对小麦吸浆虫幼虫危害损失的影响。【结果】参试药剂药后1 d对小麦吸浆虫成虫防效均高于90%,药后3~5 d防效为84.81%~93.93%,防后挽回损失76%以上;对麦蚜药后1、3、5 d防效分别高于75%、80%和85%。在供试的7种药剂中,15%高氯·毒死蜱EC药后3~5 d对两种害虫防效、挽回吸浆虫危害均超过90%,应用效果最好;其次为25%噻虫嗪WG和40%毒死蜱EC,药后3~5 d对吸浆虫防效高于90%、对麦蚜防效分别高于86%和90%,挽回吸浆虫危害损失88%以上。【结论】供试药剂对小麦吸浆虫和麦蚜防效存在显著差异,15%高氯·毒死蜱EC对两种害虫防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