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悬铃木方翅网蝽是一种外来入侵害虫,该虫近几年在石家庄发生普遍,为害严重.调查了悬铃木方翅网蝽在石家地区的寄主植物、为害特点和发生规律,观察描述了其形态特征、生活史和生活习性,测试分析了树冠喷施不同药剂对悬铃木方翅网蝽的防效.  相似文献   

2.
悬铃木叶片对悬铃木方翅网蝽为害的生理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鞠瑞亭  王凤  李博 《昆虫学报》2010,53(9):1009-1014
为了认识近年来入侵中国的外来害虫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 ciliata刺吸为害对寄主的影响,将室内饲养虫源接入野外悬铃木Platanus×acerifolia叶片上,利用光合作用仪和比色法,测定了不同受害级别下悬铃木叶片几种生理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受害级别的增高,叶片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总体呈下降趋势。叶片不同受害级别与胞间CO2浓度(Ci)呈正相关(P< 0.01)。悬铃木方翅网蝽刺吸悬铃木叶片组织后, 叶片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都较对照降低,且随着被害级别的增高,降低程度逐渐增大。叶面积受害级别与叶绿体色素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 0.01)。随着叶片受害级别的增大,可溶性糖含量呈下降趋势,而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变化则无规律性。这些结果说明, 悬铃木方翅网蝽的刺吸为害能造成寄主植物光合作用的减弱及叶片其他生理生化指标变化。  相似文献   

3.
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 ciliata是一种入侵性害虫,专一性为害悬铃木属植物,导致寄主植物叶片褪绿变色、提前脱落,给园林绿化带来严重为害。该虫原产北美,20世纪60年代传入欧洲,2002年在我国湖南省首次发现,目前其分布范围已扩大到湖北、上海、山东、河南和北京等地,并在多地呈暴发态势。悬铃木方翅网蝽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对高温和低温均有较好耐性。近年来,有关悬铃木方翅网蝽信息素的研究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部分生物活性分子和嗅觉分子机制已被解析,为制定该虫的生态防治措施提供了依据。本文综述了现阶段国内外有关悬铃木方翅网蝽生物学、危害特性、传播规律、化学生态学、环境适应性及其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并从绿色防控方面展望了该虫需重点开展的研究方向,以期为该领域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悬铃木方翅网蝽与红带网纹蓟马的竞争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背景】悬铃木方翅网蝽是仅危害悬铃木的外来入侵物种,而红带网纹蓟马寄主广泛,可吸食悬铃木叶片汁液,2个物种客观上发生了竞争关系。【方法】以悬铃木方翅网蝽与红带网纹蓟马共同发生的悬铃木种植街区为研究地点,每10d调查15根悬铃木枝条,记录各枝条各叶片上2个物种的数量,进而评价悬铃木方翅网蝽入侵对红带网纹蓟马的竞争排斥能力。【结果】悬铃木方翅网蝽在整个调查期间的种群数量明显高于红带网纹蓟马;悬铃木方翅网蝽在悬铃木上的时间生态位宽度和重叠指数均大于红带网纹蓟马,两者的时间生态位竞争系数达0.7022,明显高于对悬铃木枝条和叶片的竞争强度;悬铃木方翅网蝽和红带网纹蓟马对悬铃木枝条和叶片的竞争强度较低,且具有阶段性,空间竞争主要发生在6月中旬至7月下旬的2个种群发生高峰期;悬铃木方翅网蝽与红带网纹蓟马在悬铃木上的繁殖生态位出现了明显的时间分化,红带网纹蓟马仅秋季世代产卵于悬铃木叶片上,而悬铃木方翅网蝽所有世代均产卵于悬铃木叶上,但2个物种在悬铃木上共同繁殖期间,红带网纹蓟马选择产卵的枝条和叶片均有悬铃木方翅网蝽产卵,表明2个物种对产卵枝条和叶片具有相似的空间需求。【结论与意义】悬铃木方翅网蝽与红带网纹蓟马在悬铃木上整体的时空生态位竞争强度较弱,且2个物种的营养生态位差异较大;悬铃木方翅网蝽的入侵对红带网纹蓟马的生存和种群发展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正>悬铃木方翅网蝽是半翅目(Hemiptera)网蝽科(Tingidae)昆虫,原产北美洲,20世纪60年代开始分别入侵欧洲,目前在欧洲、南美洲、澳洲和亚洲都有该虫危害,也是我国的重要入侵害虫。悬铃木方翅网蝽以成虫和若虫刺吸悬铃木(Platanus spp.)的叶片吸食汁液,致使叶片褪色,严重时叶片枯黄或提前脱落,影响光合作用导致树木生长衰弱并影响景观效果。本期封面照片于2015年9月30日拍摄于北京市朝阳区中国科学院奥运园区。  相似文献   

6.
悬铃木方翅网蝽在中国的首次发现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悬铃木方翅网蝽原产北美地区,首次在中国区系中发现.该种新入侵害虫在湖北武汉等城市危害三球悬铃木.介绍了方翅网蝽属和悬铃木方翅网蝽的鉴别特征、分布和为害情况.  相似文献   

7.
绿盲蝽对性信息素类似物和植物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为了更好地利用性信息素类似物与植物挥发物对绿盲蝽Lygus lucorum进行监测和生物防治, 本研究采用电生理学方法测试了绿盲蝽成虫对9种性信息素类似物和12种植物挥发性物质的触角电位(electroantennogram, EAG)反应。结果表明: 在测试的这21种化合物中, 绿盲蝽对丁酸酯类化合物和绿叶气味物质的EAG反应较强; 雄虫对性信息素类似物比雌虫更敏感, 而雌虫对植物挥发物更敏感。其中性信息素类似物中, 绿盲蝽对反-2-丁酸己烯酯的EAG反应最强; 植物挥发物中, 绿盲蝽对反-2-己烯醛的EAG反应最强, 雌虫对反-2-己烯醇、反-2-己烯醛、顺-3-己烯醇等绿叶气味物质的EAG反应相对高于萜类化合物的反应。剂量反应曲线表明, 在测定的浓度范围内, 雄虫对反-2-丁酸己烯酯的反应比雌虫显著高, 而对β 蒎烯的反应则比雌虫显著低。绿盲蝽成虫对性信息素类似物和植物挥发物的EAG反应存在的两性差异具有生态适应意义: 雄虫对性信息素类似物更敏感将更有利于其寻找交配对象, 而雌虫对绿叶气味物质更敏感将更有利于其寻找产卵寄主。  相似文献   

8.
悬铃木方翅网蝽寄主范围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室内选择上海地区的19科27种园林植物对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 ciliata(Say)进行寄主专一性测定。非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悬铃木方翅网蝽对一球悬铃木(Platanus occidentalis)、二球悬铃木(Platanus acerifolia)、三球悬铃木(Platanus orientalis)、红叶李(Prunus cerasifera)、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和红花槭(Acer rubrum)6种植物有取食现象,其中若虫在前5种植物上取食量较大,而对红花槭只表现为轻微取食;成虫在前4种植物上的取食量较大,而对构树和红花槭只有少量取食。在所有植物中,悬铃木方翅网蝽只能在一球悬铃木、二球悬铃木、三球悬铃木上完成完整的发育世代。选择性试验表明:成虫嗜食一球悬铃木、二球悬铃木、三球悬铃木,部分取食红叶李,而不取食红花槭和构树。成虫产卵显著偏爱于一球悬铃木、二球悬铃木、三球悬铃木,而不在其它植物上产卵。因此,悬铃木方翅网蝽的寄主范围较为单一,只有悬铃木属植物是其寄主。  相似文献   

9.
悬铃木方翅网蝽: 一种正在迅速扩张的城市外来入侵害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鞠瑞亭  李博 《生物多样性》2010,18(6):638-27
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 ciliata)是新近入侵我国城市生态系统的外来害虫, 严重危害城市行道树悬铃木(Platanus spp.), 自2002年该虫在湖南长沙首度报道以来, 已在我国11个省(直辖市)的25个城市发生, 尤其在长江流域呈现爆发态势。本文系统介绍了悬铃木方翅网蝽的生活史、生活习性、繁殖潜力等生物学特性, 以及扩散速度与方式、影响发生的主要环境因素、种群的耐寒耐热能力等生态学特性。最后, 在分析该虫的寄主及危害特点的基础上, 对其控制与管理对策进行了综述, 以为其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寄主植物挥发性化合物往往对昆虫产卵场所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影响,为了明确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众多寄主中是否存在特定的挥发物能够引诱桔小实蝇雌成虫产卵,本研究对桔小实蝇3种寄主(番石榴、橙子和芒果)果实的挥发物进行了鉴定,并测试了相关挥发物对桔小实蝇产卵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3种寄主果实均能引诱桔小实蝇产卵并且β-石竹烯是3种寄主果实中共有的挥发物;Y型嗅觉仪和四臂嗅觉仪测试均表明低浓度β-石竹烯(9 μg/mL)对桔小实蝇雌成虫具有引诱作用,但高浓度β-石竹烯对桔小实蝇没有引诱作用;增加寄主番石榴果实中β-石竹烯的含量也会显著降低果实对雌虫产卵的诱集效果.本研究证实了特定浓度的β-石竹烯在桔小实蝇产卵行为中的作用,为开发该虫防治中的推拉策略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摸清温度、日龄和性别对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 ciliata成虫飞行能力的影响,分析其远距离扩散轨迹。【方法】本研究通过飞行磨系统、高空系留气球和HYSPLIT-4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悬铃木方翅网蝽飞行能力及模拟其种群随气流远距离扩散轨迹。【结果】飞行磨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悬铃木方翅网蝽日龄的增加其飞行距离和飞行时间逐渐增加,10日龄成虫飞行距离和飞行时间最长,随后逐渐下降。不同测试温度(19℃,22℃,25℃,29℃和31℃)下,10日龄成虫飞行距离和飞行时间在19℃时最小,随着温度的升高飞行距离和飞行时间都逐渐增加,在25℃时两者都达到最大,随后逐渐降低,在25℃时的飞行距离显著大于其他测试温度下; 28℃时平均飞行速度最快,显著高于其他测试温度下。雌虫在飞行距离和飞行时间上显著高于雄虫。高空系留气球观测结果表明,在5和10 m处悬铃木方翅网蝽种群密度较大,随着高度的上升诱捕数量逐渐下降,在35 m高度处种群数量最低,随后又随着高度的升高诱捕数量逐渐增加,65 m以上高度未能诱捕到试虫。利用HYSPLIT-4模型模拟了2015年悬铃木方翅网蝽由南向北的扩散路线为:河南省郑州市-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长治市沁县-沂州市繁峙县-河北省张家口市。【结论】室内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在10日龄、25℃温度下飞行能力最强。田间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可随气流上升至65 m高度,具备随气流进行低空扩散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上海地区悬铃木方翅网蝽的生活史及发生情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 ciliata(Say)在上海的生活史和生活习性,并对其在上海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悬铃木方翅网蝽在上海1年发生5代,第5代成虫于10月中下旬主要在悬铃木主干和支干的树皮下越冬,4月上旬越冬成虫上树为害,4月下旬开始产卵,5月上旬始见第1代若虫,第1代若虫期17~18d,世代历期约30d,7~8月间世代重叠现象明显。悬铃木方翅网蝽在上海11个区均有发生,株被害率最高的4条道路分别为徐汇区龙华西路、肇嘉浜路、松江区人民北路及长宁区延安西路,为害率达100%。为害程度最严重的的3条道路分别为松江区人民北路、长宁区延安西路和水城南路,虫情指数分别达95.6%、76.7%和72.2%。  相似文献   

13.
运用生态位模型MaxEnt和GARP对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 ciliate(Say)在我国的潜在分布进行了模拟,并结合其寄主植物悬铃木在我国的分布进行了分析。实验采用悬铃木方翅网蝽在我国的分布数据,结合6种气候变量和海拔数据构建模型,并将MaxEnt和GARP的输出结果进行合意。研究显示MaxEnt和GARP的模拟结果基本一致,均能较好的模拟悬铃木方翅网蝽在我国的分布,二者均显示山东西南部和中部、四川中部和东部、重庆、陕西中部、河南中部和东部、安徽、江苏、上海、贵州、湖南、江西、浙江、福建中部和北部、云南中部等地区为悬铃木方翅网蝽的适宜分布区,此外,河北中部和南部、山东东部,广东和广西的北部亦具潜在分布的可能性。与MaxEnt输出结果相比,GARP相对较为保守。MaxEnt输出结果显示年平均气温和极端低温对悬铃木方翅网蝽地理分布的限制作用最大。考虑到该虫对高低温度的耐受性,我国二球悬铃木栽培的南界(南宁和广州)和北界(大连、北京、石家庄、太原)需要重视和监控起来。  相似文献   

14.
桔小实蝇对几种寄主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桔小实蝇寄主范围广,可危害芒果、柑橘、咖啡和红辣椒等250多种水果和蔬菜,现已成为中国、东南亚、印度次大陆和夏威夷群岛一带的危险性果蔬害虫。本文利用触角电位(electroantennogram,EAG)技术,测定了桔小实蝇雌雄成虫对8种寄主挥发物标准化合物(1,8桉叶素、α-蒎烯、β-石竹烯、柠檬醛、香草醛、乙醇、芳樟醇和月桂烯)的EAG反应。结果表明:上述标准化合物均能引起EAG反应,EAG反应值随着浓度增大(0.1μg/μL、1μg/μL、10μg/μL和100μg/μL)而显著不同。当柠檬醛和月桂烯浓度为100μg/μL时,桔小实蝇雌虫交配前、后的EAG反应值存在显著性差异。浓度为100μg/μL的1,8桉叶素对桔小实蝇交配后雌虫和雄虫的刺激反应存在显著性差异。桔小实蝇交配前雌虫和雄虫对浓度为100μg/μL乙醇的EAG反应值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5.
王建武  周强  徐涛  骆世明 《生态学报》2003,23(9):1791-1797
利用Tenax—TA吸附剂法结合气相色谱和气质联用仪,在荔枝叶片中分离鉴定了26种挥发性物质,包括萜类、醇类、醛类、酯类和吲哚等不同种类的化合物,其主要成分为萜烯类物质。利用固相徽萃取仪(SPME)结合气相色谱的方法,从荔枝蝽挥发物中分离得到了5种以上的化合物,(E)-2-己烯醛为主要成分之一。采用“Y”型嗅觉仪进行的行为分析表明,由柞蚕卵饲养的平腹小蜂对荔枝叶片(第一营养级)和寄主卵(第二营养级)的挥发物无明显趋性,而荔枝蝽成虫挥发物对平腹小蜂有显著的吸引作用。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学习行为在平腹小蜂寄主选择行为中有重要作用,无学习经历的平腹小蜂对荔枝叶片挥发物及其主要成分子丁香烯无明显趋性,但经过学习经历以后,选择荔枝叶片挥发物以及子丁香烯的平腹小蜂的数量显著多于空白对照。然而,不论有无学习经历,选择荔枝蝽成虫主要挥发物(E)—2—己烯醛的平腹小蜂的数量都明显高于选择空白对照的数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入侵害虫悬铃木方翅网蝽近年来严重威胁我国城市行道树二球悬铃木的健康,受害严重时造成树木死亡。在越冬后期对悬铃木树干上的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的越冬习性开展研究,能为冬季防治积累生物学研究基础。【方法】早春随机调查河南省新乡市行道树二球悬铃木树干栓皮层外层下方隐藏的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比较阳侧和阴侧虫口密度。同时记载悬铃木树干0.00~0.50 m、0.51~1.00 m、1.01~1.50 m、1.51~2.00 m 4个不同高度区段范围和树干皮层外层皲裂程度在5%以下、5%~25%、25%~50%、50%~75%、75%~95%、95%以上6个等级条件下害虫的虫口密度。【结果】栖息在悬铃木树干树皮下方的悬铃木方翅网蝽在阴面更多,阴面和阳面的虫口密度差异达极其显著水平[(F=6.63)(F0.01(1,19)=1.0132),P=0.00]。对寄主树干4个不同高度区段的虫口密度比较后,发现在树干1.0~1.5 m区段间的虫口密度最大,平均11.5头;且虫口密度在悬铃木不同高度区段间存在极显著差异[(F=26.91)(F0.01(3,56)=4.1519),P=0.00]。悬铃木树皮的不同皲裂程度对悬铃木方翅网蝽虫口密度的影响达极其显著水平[(F=31.02)(F0.01(3,56)=4.1519),P=0.00],在树皮外皮50%~75%皲裂程度条件下的虫口密度最大,平均9.8头。利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分析树干不同高度和树皮不同皲裂等级的互作对虫口密度的分布影响达显著水平[(F=2.46)(F0.05(9,56)=2.0519),P=0.0195]。【结论】华北地区害虫秋冬防治时,在寄主悬铃木树干的最好涂白时机是在害虫全部下树后的12月上中旬进行,涂白高度以树干1.0~2.0 m范围为宜。本研究对悬铃木方翅网蝽在越冬期的预防和治理有较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 ciliata是专性危害悬铃木属Platanus植物的外来入侵害虫,本研究旨在获得该害虫触角中气味结合蛋白(OBPs)基因信息,以期寻求有效控制害虫的嗅觉分子靶标。【方法】利用Illumina HiSeq~(TM) 4000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悬铃木方翅网蝽雌雄成虫触角进行转录组测序并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分析OBP基因在悬铃木方翅网蝽雌雄成虫触角中的表达模式。【结果】对悬铃木方翅网蝽雌雄成虫触角6个样品的转录组测序,共获得40.87 Gb clean reads,各样品的序列长度均达到6.31 Gb。转录组数据分析共鉴定出26个推测的悬铃木方翅网蝽OBP基因,其编码蛋白中24个(CcilOBP1-24)属于Classic OBPs,CcilOBP25/26属于Plus-C OBPs;与半翅目其他昆虫相关OBPs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大部分CcilOBPs形成独立一簇,少数与其他半翅目昆虫OBPs直系同源。qPCR分析显示,有11个OBP基因在雌雄成虫触角中表达量差异显著,其中有9个OBP基因(CcilOBP5/6/9/10/17/18/21/24/25)在雄成虫触角中显著高表达,有2个OBP基因(CcilOBP14/16)在雌成虫触角中显著高表达。【结论】本研究获得了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触角气味结合蛋白基因信息,研究结果为生物控制该害虫提供了重要基础数据和候选分子靶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牧草盲蝽Lygus pmtensis对寄主植物挥发物的EAG及趋向行为反应,为研发牧草盲蝽引诱剂或趋避剂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固相微萃取方法收集7种寄主植物包括木地肤Kochia prostrata (L.) Schrad.、灰绿藜Chenopodium glaucum、花椰菜Brassica oleracea L.var.botrytis L.、小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L.ssp.chinensis Makino、田旋花Convolvulus arvensis L.、小藜Chenopodium serotinum L.、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的挥发物,通过室内气相-质谱联用系统(GC-MS)进行挥发物的定性及定量分析,最终测定了9种候选特征挥发物的触角电位(EAG)反应和嗅觉趋向行为反应。【结果】7种寄主植物共鉴定到的化合物有31种,且种类和含量有较大差异,差异显著。9种候选特征挥发物均能引起牧草盲蝽雌、雄成虫的EAG反应。其中牧草盲蝽雌、雄成虫对壬醛的EAG反应绝对值最大,雌、雄虫对不同植物挥发物质EAG反应相对值均有显著差异,且对同种化合物雌虫的反应相对值均大于雄虫的反应,乙酸顺式-3-己烯酯和壬醛引发的EAG反应值差异显著;趋向行为测定中,牧草盲蝽雌虫对壬醛、金合欢烯、α-蒎烯、1-石竹烯、乙酸顺式-3-己烯酯、2-甲基-1-醇的大部分浓度的行为反应差异显著,雄虫仅对α-蒎烯、壬醛的部分浓度的行为反应差异显著。【结论】7种寄主植物的挥发物对牧草盲蝽雌、雄成虫具有不同EAG和趋向行为反应影响,候选气味化合物可以作为设计牧草盲蝽引诱剂组分进行田间害虫防控实践。  相似文献   

19.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SPME)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技术分析肉桂双瓣卷蛾为害前后的樟树叶片挥发物变化。结果表明,健康和虫伤的樟树叶片中均含有26种相同的挥发物成份,但是肉桂双瓣卷蛾为害后挥发物的相对含量发生显著变化。肉桂双瓣卷蛾危害后,叶片中的黄樟素含量显著增高,健康叶片中黄樟素仅占0.6%,而虫伤叶片中为2.7%;但是反-水合倍半香桧烯、顺-橙花叔醇、反-橙花叔醇及α-红没药烯含量均显著降低,健康叶中分别含1.9%、4.5%、11.6%和1.2%,而虫伤叶片中分别占0.6%、2.1%、7.0%和0.7%。挥发物组分含量变化可能在调控害虫取食、天敌对猎物的搜寻等行为过程中发挥作用。本研究为探索植物挥发物对害虫及天敌行为的影响奠定基础,为了解寄主-昆虫-天敌三层营养关系的相互作用、利用天然活性化合物防治害虫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雌雄蜂对水稻挥发物的电生理响应,明确寄生蜂嗅觉感受能力的性别差异,为提高寄生蜂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效率提供依据.[方法]建立微小触角电位检测方法,测量雌雄蜂对不同类别的9种水稻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对具有差异反应的挥发物进行梯度浓度刺激实验.[结果]电生理测试中,雄蜂对反-2-己烯醛的反应最强,对反-石竹烯的反应最弱,反应顺序从大到小为醛、酯、醇、萜;雌蜂对顺-茉莉酮的反应最强,对芳樟醇的反应最弱.测试的9种水稻挥发物中,6种挥发物在雌雄间存在显著的响应差异.在梯度浓度测试中,雄蜂对顺-柠檬烯、芳樟醇和顺茉莉酮3种挥发物的浓度变化没有明显的电生理响应差异,而对反-石竹烯、橙花叔醇和反-2-己烯醇产生明显电生理反应;雌蜂对6种挥发物的浓度变化都产生明显的电生理响应,其中,萜烯类物质芳樟醇、反-石竹烯和橙花叔醇在测试的最低浓度(0.01 g/L)时的电生理反应最强.[结论]稻虱缨小蜂的嗅觉感受能力在雌雄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且雌蜂对水稻挥发物的电生理反应较雄蜂灵敏.挥发物浓度在范围0.01-100 g/L内,通过稻虱缨小蜂对不同浓度下EAG值的差异,可以初步判断不同浓度的挥发物存在不同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