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666粉剂处理土壤以消灭地下害虫,如蛴螬、金针虫等,在其他国家研究这种方法的不少;但是由于害虫种类和生活史的长短、土壤性质、肥料的施用、以及耕作气候条件的不同,因而施用的药量和施用方法亦差异很大。在应用适当药量之下,可使害虫消灭较为彻底,其药剂毒效在土中可以维持相当长时间,因此在发展上不仅作为地下害  相似文献   

2.
【背景】2007年6月,云南省首次在嵩明县发现稻水象甲,为掌握其年发生世代、成虫和幼虫种群消长动态及其越冬特点开展此项研究。【方法】2008—2010年,采用田间系统调查法对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大桥村稻区稻水象甲的种群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每年4月初气温回升(4月气温9.0~24.1℃,均温16.1℃),稻水象甲越冬成虫开始出土活动,从稻田周边越冬场所迁移至稻埂或秧田取食杂草和秧苗。5月中旬,随水稻的移栽,迁移至大田为害并产卵,孵化后的幼虫取食水稻根系。6月中旬水稻分蘖期,幼虫发生量达到高峰,虫量为3.17~11.33头·丛-1;7月中下旬水稻孕穗期,也是形成土茧的高峰期,土茧量5.90~9.00头·丛-1;7月下旬—8月中旬水稻抽穗和扬花期,成虫大量出现,数量达0.21~4.85头·网-1;8月中旬水稻乳熟期,成虫逐渐迁移至稻田附近向阳坡面的田埂和沟埂上,主要集中在0~3 cm有杂草覆盖的浅土层越冬,直至翌年的4月底,最大越冬虫量98.33~266.00头·m-2。【结论与意义】稻水象甲在云南省嵩明县水稻区年发生1~1.5代;种群发生动态与水稻的生育期紧密相关,4月初越冬成虫为害秧苗,7月份是防治成虫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3.
饥饿胁迫对褐纹金针虫生理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褐纹金针虫Melanotus caudex发生为害日趋严重。本研究分析饥饿环境条件下褐纹金针虫的生理特征变化,以期揭示其饥饿胁迫下的生理和生态适应对策。【方法】以2-3龄幼虫为试验的起始对象,以喂食小麦(中旱101)苗的褐纹金针虫为对照,在土壤和蛭石两种饲养环境条件下测定不同饥饿时期金针虫的存活率、活动性、蜕皮次数、体重、含水量及呼吸率的变化。【结果】饥饿胁迫下褐纹金针虫存活率、蜕皮次数与喂食(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在饥饿120 d的情况下仍有90%以上的存活率,蜕皮次数10次左右,试虫在触碰时全部具有活动性。土壤和蛭石环境饥饿胁迫下褐纹金针虫的鲜重、干重分别呈下降趋势,与喂食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处理120 d时,土壤和蛭石环境饥饿褐纹金针虫的含水量分别达到72.52%和72.22%,相应对照组的含水量分别为49.01%和51.37%,饥饿组含水量较喂食对照组显著升高。随饥饿处理时间的延长褐纹金针虫呼吸率表现为显著下降趋势,土壤和蛭石环境饥饿胁迫下褐纹金针虫的CO2释放率分别下降了62.11%和60.46%。【结论】褐纹金针虫具有较强的耐饥饿能力,在饥饿胁迫下可通过降低呼吸代谢的生理对策维持其生长发育(正常蜕皮)。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明确3种不同类型早竹Phyllostachys praecox林地拉步甲Carabus lafossei成虫的种群动态和对金针虫的捕食作用。【方法】采用陷阱法诱捕步甲成虫,采用形态学结合DNA条码法进行物种鉴定;分析拉步甲数量与土壤化学性质和林下植被盖度之间的相关性;质量测定法计算拉步甲对竹林金针虫的捕食量。【结果】3种类型早竹林中共捕捉到拉步甲成虫188头,其中撂荒地136头,中等强度经营样地34头,高强度经营样地18头。早竹林拉步甲成虫在4-10月份均有分布,其中以4-5月份种群数量最大。拉步甲个体数量与林下植被盖度极显著的正相关,与全磷和水解性氮极显著性的负相关,与有效磷显著的负相关。捕食量分析表明,单头的最大捕食量为0.734 g,最小捕食量为0.390 g,平均捕食量为0.540g。【结论】早竹林拉步甲成虫的种群数量大、存活时间长,其种群数量在不同经营方式样地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拉步甲能够捕食竹林金针虫,是竹林金针虫的捕食性天敌昆虫。  相似文献   

5.
防治地下害虫的方法和策略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害虫是我国北方农作物重要敌害,作物受害后引起严重缺苗而减产,而以在黄淮地区发生特别严重。安徽省淮北阜阳、宿县两个专区,苏北的徐淮地区和河南山东南部等地,也同样存在着这个问题。解决地下害虫问题,是目前农业生产的一个急迫任务。 黄淮地区的地下害虫种类复杂,在同一地区内会同时发生几种地下害虫,即在一块地里也常会同时发生几种害虫,这种情况是淮北地区的特点。概括而言,沿陇海路各县以华北蝼蛄为主,愈近淮河愈是复杂,绝大部分地区是混生区。了解这种发生类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混生区内即是同一类害虫,例如金龟(虫甲)(蛴螬)就有几种,这些种类发生时期也不一致,因而形成田间出现数量和虫龄大小有很大的不同,即同一种害虫,由于生活史迭置,所以作物每年受害程度有所不同。总之,了解混生区的复杂性,在制定防治策略和方法上是非常重要。我们过去根据一般资料以为安徽临泉主要是金针虫为害,宿县一带是蝼蛄为主,但经过一年多的深入了解,这些地区都是属于混生类型。例如,  相似文献   

6.
北京地区韭菜迟眼蕈蚊种群动态及越夏越冬场所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明确北京地区不同栽培管理模式下韭菜田全年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种群动态的发生规律及其越夏越冬场所。【方法】分别在2014—2015年通过黄色板对露地和温室韭菜田块的韭菜迟眼蕈蚊成虫进行了监测,并通过挖根和网捕的方式调查韭菜迟眼蕈蚊的越夏越冬场所及虫态。【结果】北京地区,露地韭菜田块韭菜迟眼蕈蚊每年发生3~4代,温室内可全年发生,主要为害高峰期在春秋两季;韭菜迟眼蕈蚊幼虫主要分布在0~5 cm的土壤深处;夏季韭菜迟眼蕈蚊虫口基数偏低,但主要在本地韭菜田块越夏;冬季韭菜迟眼蕈蚊主要以4龄老熟幼虫在鳞茎内或鳞茎附近的土壤中越冬。【结论】本研究阐明了北京地区不同栽培管理模式下,韭菜迟眼蕈蚊周年发生的种群动态规律及越夏越冬生物学特性,为韭菜迟眼蕈蚊的预测测报和综合防治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探索适用于金针虫的防治药剂室内毒力测定方法。【方法】笔者以细胸金针虫Agriotes fusicollis Miwa 3龄幼虫为试虫,分别采用浸虫法、土壤混药法和食料浸渍法,测定了多种杀虫剂对试虫的室内毒力。并从试验方法的灵敏性、试验结果的规律性和可重复性,以及试验操作过程的简便性等方面,全面分析和比较了3种毒力测定方法的优、缺点,评价了3种毒力测定方法在地下害虫金针虫室内毒力测定方面的应用前景。【结果】3种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土壤混药法灵敏性高,但操作过程复杂,试虫死亡与否不易辨别;食料浸渍法结果可靠,但对食料的要求非常严格;浸虫法灵敏性稍低,但可重复性强,操作简便易行,死亡标准易确定,并可同时处理较大量试虫。【结论】3种毒力测定方法均可用于该虫的毒力测定,而从应用前景方面来看,浸虫法更易得到推广应用。但还应根据试验目的和供试药剂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毒力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8.
高尔夫球场不同功能区草地蛴螬虫口密度及迁移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亚热带地区3家高尔夫球场不同功能区草地蛴螬虫口密度及迁移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家球场球道和果岭区草地蛴螬虫口密度及迁移动态明显受干湿季节、地形(区域)及养护水平的影响。雨季高地形(长草高地和短草高地)蛴螬虫口密度是旱季同地形蛴螬虫口密度近1倍,是雨季凹地形蛴螬虫口密度近数倍,而雨季凹地形(长草凹地和短草凹地)虫口密度则与此相反;旱季和雨季高水平养护区(短草高地和短草凹地)蛴螬虫口密度分别略高于粗养护区(长草高地和长草凹地);果岭蛴螬虫口密度变化除工区、Ⅱ区与球道区(长草高地和短草高地)相似外,Ⅲ区、Ⅳ区变化不明显,而且蛴螬数量很少。工区、Ⅱ区占整个果岭区蛴螬总密度约90%;果岭4区之间发生一定程度的蛴螬迁移,但局限在相邻区内,3天内2家球场迁移率平均为41.09%,相隔区迁移率为0,蛴螬迁移能被隔离措施完全阻隔;漆标记和隔离试验表明,4区蛴螬虫口密度显著性差异是果岭外部蛴螬迁入的结果;旱季球道区蛴螬主要分布于地下较深土壤中(5~11cm),雨季向地表位移(2~5cm),其中长草高地和短草高地年均入土较深,长草凹地和短草凹地入土较浅;果岭区蛴螬年均入土深度为球道区的一半左右,周年在0.3~7cm之间土层活动,9~10月接近地表活动(0.3~1cm)。  相似文献   

9.
【背景】豚草卷蛾是豚草的一种重要天敌,1993年在湖南临湘野外释放后,迅速扩散至湖北、江西、福建等省,对豚草种群的蔓延与扩张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方法】为明确豚草卷蛾在湖北的发生规律与抗寒性,2009年在湖北各豚草发生区进行野外调查,并将豚草卷蛾越冬态老熟幼虫置于不同低温下观测其存活率。【结果】豚草卷蛾主要分布于鄂东地区。其越冬代成虫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发生,第1代幼虫发生高峰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10月中下旬老熟幼虫进入滞育。12月份的调查结果显示,豚草有虫株率为90%,虫口密度为313头.百株-1,存活率为93.3%。越冬老熟幼虫过冷却点为-26.4℃,存活率和存活时间随温度的降低而下降。【结论与意义】豚草卷蛾已广泛分布于湖北地区,且能成功越冬,对豚草可起到持续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掌握新入侵我国的进境植物检疫性害虫葡萄花翅小卷蛾在吐鲁番市的生物学特性及种群周年发生规律,为其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田间以性引诱剂定点监测、野外网室笼罩饲养以及室内人工饲养相结合的方法,观察葡萄花翅小卷蛾生活习性及其种群发生规律。【结果】该虫在我国新疆吐鲁番市1 a发生5代,以蛹在葡萄藤皮下越冬。越冬蛹翌年3月底—4月初(葡萄开墩)开始羽化,4月上旬为羽化高峰期(清明节前后),中旬为羽化末期。越冬代成虫将卵产于花芽上,4月中旬第1代幼虫开始孵化;第1代成虫于5月中旬开始羽化,5月下旬羽化结束;第2代成虫于6月下旬开始出现,7月上旬为羽化高峰期;第3代成虫于7月底开始羽化,8月上旬为羽化高峰期;第4代成虫于8月底开始羽化,9月上旬为羽化高峰期;越冬代幼虫10月上旬开始化蛹越冬,大部分幼虫更趋向于在老树的藤皮下化蛹。成虫的飞行、取食、交配、产卵等行为多发生在黄昏。越冬代成虫将卵产于葡萄花序萼片以及花蕾上;第1~3代成虫将卵产于葡萄果实表面,第4代成虫将卵产于葡萄二次开的花絮上,卵单产,单雌产卵量为20~40粒左右。第1代幼虫取食葡萄花絮,第2~4代幼虫危害葡萄果实,并有自相残杀的习性,糖醋液(红糖:醋:酒:水=6:3:1:10)对成虫有一定的诱杀效果。【结论】该虫在吐鲁番1 a发生5代,各世代划分明显,越冬代发生数量最大,无世代重叠现象,随温度升高各世代和虫态的发育历期缩短,幼虫在葡萄整个生长季节均造成危害,第3、4代幼虫危害成熟果实,引起果实大量腐烂并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1.
温带草原退化对土壤剖面微生物学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草地退化已成为我国草原当前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是反映土壤养分和土壤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揭示退化程度对温带草原土壤剖面微生物学特征的影响规律。【方法】以内蒙古温带草原为研究对象,选取成熟自然草地以及中、重度退化草地和极度退化草地4种典型不同退化程度的草地,按不同土壤深度分层采样并进行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微生物酶活性的测定。【结果】表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酶活性在不同退化样地中呈现出一致的趋势:成熟自然样地中度退化样地重度退化样地极度退化样地;10-2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学特征与表层的差异随着退化程度的加深逐渐减少,甚至在极度退化样地中10-20 cm层土壤微生物指标高于表层。【结论】表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酶活性随着退化程度的加深而减少。同时,退化程度越严重,表层与10–20 cm土层之间土壤微生物学特征的差异越小。这一结果为评价草地退化程度提供了新思路,为温带草原的恢复和重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背景】苹果蠹蛾是世界性重大检疫害虫,新疆是我国最早发现该虫的地区。监测苹果蠹蛾的种群动态能提高控制效率并阻止其在非疫区蔓延。【方法】利用性诱剂于2008~2009年期间监测苹果蠹蛾成虫在苹果园、梨园、李子园、桃园等生境下种群动态。【结果】苹果蠹蛾在北疆有2个明显高峰期,越冬代成虫高峰期为5月中旬至6月上旬,第1代成虫高峰期为7月中旬至8月中旬;在南疆有3个明显高峰期,分别为6月底至7月上旬、7月下旬至8月上旬和8月底至9月中旬。南疆和北疆的种群数量差异不是很大,单个性诱剂高峰期的种群数量小于10头,平均0.5~2.0头;同一区域苹果蠹蛾在不同作物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集中在苹果园和桃园。【结论与意义】新疆北疆苹果蠹蛾成虫一年一般发生2代,南疆3代。苹果蠹蛾以苹果园为主要发生区域,同一区域的苹果蠹蛾在相邻果园的苹果、葡萄、梨树上的种群动态具有密切相关性。苹果蠹蛾的种群动态为准确判定防治关键期提供依据,其在不同作物之间的相关性,为区域重点监测对象的判定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印度小裂绵蚜Schizoneurella indica Hille Ris Lambers是在云南昭通苹果上发现的一种新害虫,发生普遍且严重。研究印度小裂绵蚜种群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及其消长动态是为了掌握其发生与危害特点。【方法】2002—2006年,我们采用盆栽和田间调查的方法对印度小裂绵蚜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和种群消长开展了研究。【结果】印度小裂绵蚜田间种群数量高峰期主要集中发生在9—12月,5—7月份为其田间种群快速增长期,种群增长率可达200%~273%。印度小裂绵蚜无翅蚜种群在0~30 cm的土壤范围内占总虫量的49.0%,30~60 cm的占27.0%,>60 cm的占24.0%。无翅蚜的各虫龄全年均有发生,冬季以第4龄若虫和无翅成虫为主。有翅蚜的发生全年只有1个时期,为11月上旬至12月下旬。【结论】印度小裂绵蚜田间种群数量全年发生1个高峰期,主要集中在0~30 cm的土壤范围内,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印度小裂绵蚜种群数量亦逐渐下降。田间有翅蚜虫量极少,较难观察到。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探究母代越冬经历对中华通草蛉Chrysoperla sinica子代生长发育、滞育诱导和繁殖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方法研究了越冬初期(11月份)、越冬中期(1月份)和越冬末期(3月份)中华通草蛉自然越冬成虫其子代种群在25℃、光周期15L∶9D和9L∶15D条件下的生长发育及种群动态变化。【结果】长光周期(15L∶9D)下不同越冬时期对中华通草蛉子代的成虫前期并没有显著性影响,但越冬中期的子代成虫历期显著短于其他两个越冬时期;产卵前期以越冬中期子代显著高于其他两个越冬时期;单雌平均产卵量则以越冬末期显著高于越冬初期和越冬中期;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和净增殖率均以越冬末期子代最高;平均世代周期以越冬中期子代最长。短光周期(9L∶15D)下中华通草蛉子代成虫历期以越冬末期最长,越冬初期次之,越冬中期最短;子代产卵前期以越冬初期最长,越冬中期次之,越冬末期最短;产卵历期以越冬末期最长;单雌平均产卵量以越冬末期最高;子代生命表参数变化趋势与长光照处理一致;子代种群存活率以越冬末期最高,越冬初期次之,越冬中期最低。【结论】相比越冬初期和越冬中期,越冬末期中华通草蛉子代种群表现出较强的增殖能力;短光周期可诱导中华通草蛉成虫滞育,产卵前期的长短可代表滞育深度,母代越冬经历对子代种群滞育诱导有一定的削减作用,母代越冬时间越长,削减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我国华北地区棉盲蝽优势种对不同种棉花品种的选择偏好性,以及这几种盲蝽的种群动态及发生规律。【方法】2013和2014年通过小区随机排列田间系统调查的方法,比较分析了中黑盲蝽Adelphocoris suturalis(Jakovlev)、三点盲蝽Adelphocoris fasciaticollis(Reuter)和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Meyer-Dür)对12个棉花品种的选择偏好性,种群动态及与温度的关系。【结果】3种盲蝽均对石亚系1号表现出明显偏好性,对N73Deltapine FO表现出明显的不偏好性。棉盲蝽在每年7月初开始危害,7月下旬及8月上旬盲蝽种群密度达到峰值,9月上旬种群密度逐渐降低,9月中下旬盲蝽迁出棉田。在本实验调查的温度范围内(17~35℃),盲蝽种群密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结论】棉盲蝽对不同品种有明显选择偏好性,盲蝽种群大的地区推荐种植盲蝽厌食品种。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八门湾红树林生态系统中不同生境(潮间带、海洋到红树区的过渡带、海桑红树区)和不同深度土壤的可培养真菌的多样性。【方法】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土壤中的真菌,利用形态学观察和ITS rDNA序列分析技术研究可培养真菌的表观和遗传多样性。【结果】从八门湾红树林生态系统的3个不同生境中分离到257株真菌,分别属于21属28种,其中青霉属(Penicillium)、曲霉属(Aspergillus)和木霉属(Trichoderma)为优势类群。来自不同生境或者同一生境不同采样深度的土壤真菌种类组成不同,并且有些真菌类群只出现在特定的样品中。从空间角度看,红树区土壤样品的真菌多样性高于其他两个生境的土壤样品;从垂直角度看,潮间带和过渡带的表层土壤样品的真菌多样性高于深层土壤样品,而红树区的深层土壤样品真菌多样性高于表层土壤样品。【结论】八门湾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的可培养真菌资源丰富,种类多样性较高,但不同生境或不同深度的可培养真菌分布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结果揭示了红树林土壤中可培养真菌的生态分布特点,也为红树林真菌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的背景资料。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研究旨在揭示河南省不同地区棉蚜Aphis gossypii种群共生菌Wolbachia的感染情况,明确Wolbachia的感染类型及分类地位。【方法】2016-2017年间采集河南省不同地区的13个棉蚜种群,通过扩增COI基因片段对其进行种类鉴定;通过扩增棉蚜种群中Wolbachia的wsp基因片段对其进行Wolbachia感染率的检测,应用neighbor-joining法构建系统进化树进行棉蚜种群中Wolbachia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对河南省内不同地区采集的13个棉蚜种群的Wolbachia感染率而言,郑州(ZZ)种群最高(46.67%),信阳2(XY2)种群最低(6.67%),13个种群Wolbachia的感染率范围为6.67%~46.67%,平均感染率为28.35%。基于wsp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安阳和信阳的棉蚜种群感染的Wolbachia株系属于B大组,其余地区棉蚜种群感染的Wolbachia株系属于A大组。【结论】河南省不同地区的棉蚜种群Wolbachia感染率差别较大,且不同种群感染的Wolbachia株系分别属于A大组或B大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了开展枯叶蛱蝶Kallimainachus(Doyére,1840)野生种群保育、人工繁育与利用,研究了近自然实验种群越冬雌成虫生殖休眠的性质、自然休眠期及其进展过程。【方法】根据卵母细胞的成熟度,划分繁殖季直接发育雌成虫的生殖发育进度等级;主要根据越冬早期雌成虫是否即时响应适宜条件恢复发育,判定其休眠性质为滞育或静息;通过定期检查放养在近自然条件下的越冬雌成虫的生殖发育进度,阐明其自然休眠期;通过定期将越冬成虫转至25℃、光照L︰D=15︰9和RH70%条件下保育不同天数后解剖检查其生殖细胞的发育情况,判断其滞育期和后滞育静息期。【结果】(1)繁殖季雌成虫在2日龄即开始卵黄沉积,至14日龄均已发育出成熟卵母细胞,其生殖发育被划分为4个等级,日龄与发育等级呈显著线性相关。(2)将羽化于10月上旬、放养在近自然条件下的越冬雌成虫从其11日龄开始,保育在25℃条件下12 d,其生殖发育仍无启动迹象。(3)羽化于9月8日、放养于近自然条件下的雌成虫,在其10日龄时,绝大多数处于休眠状态,少量个体继续发育;羽化于10月1日的雌成虫,从10月中旬至12月下旬,几乎所有个体均处于休眠状态;次年1月上旬,部分个体的卵母细胞发育开始启动。(4)12月上旬,所有检查的近自然实验种群雌成虫均不能在25℃条件下迅速恢复生殖发育;12月下旬,大部分个体在25℃条件下恢复发育。但仍有少量个体未显示发育恢复迹象,体现了个体间存在滞育强度的差异。【结论】枯叶蛱蝶的越冬生殖休眠为典型的滞育;近自然条件下,绝大多数雌成虫从9月中旬到1月下旬处于休眠状态,部分个体在次年1月初开始生殖发育;越冬雌成虫在12月上旬前处于滞育维持阶段,自12月下旬开始逐渐进入后滞育静息期。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以16S rRNA为分子标记,探讨克拉玛依油田石油污染土壤中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并分析环境因子对群落分布的影响,为生物降解石油污染物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克拉玛依油田分别采集深度为5、20、50 cm的石油污染土壤样品,测定环境参数;提取石油污染土壤细菌群落基因组DNA,分别构建3个土层细菌16S rRNA基因文库,利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s RFLP)技术初步分群,确定各文库中的代表菌株并测定16S rRNA基因序列;利用软件Biodap计算各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指数,以Neighbor-Joining法构建3个土层细菌的系统发育树;运用软件CANOCO 4.5结合不同样品环境因子的差异进行典型对应分析(CCA),并探讨了环境因子对细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环境参数结果表明20 cm土层总磷(TP)、总氮(TN)含量最低,50 cm含量最高;5 cm土层中有机碳(TOC)含量最高,50 cm含量最低。基于16S rRNA序列的生物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指数表明20 cm土层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指数较高,而50 cm土层各项指数均较低。各土层供试序列RFLP聚类分析表明,克拉玛依油田石油污染土壤细菌种群具有丰富的多样性。Neighbor-Joining构建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石油污染土壤被分为5个类群(I–V),分别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浮霉状菌门(Planctomycetes),其中群Ⅰ占78.57%,广泛分布于不同的生态环境;其中来自5 cm土层代表菌的69.23%分布于群Ⅰ。CCA分析结果显示TN、TP和TOC对大部分细菌影响较大;TOC含量对Pseudomonas影响明显。【结论】克拉玛依油田石油污染土壤细菌群落具有丰富的多样性;环境因子是影响石油污染土壤细菌群落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贵州兴义实蝇类昆虫多样性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掌握贵州兴义实蝇的种类组成和不同生境中的发生规律及多样性变化。【方法】2010-2011年,在贵州兴义 5个不同生境的监测点,采用性诱剂、食物引诱剂及被害瓜果培养法对实蝇类昆虫种类和数量进行了系统调查和监测,并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贵州兴义实蝇优势种包括桔小实蝇 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瓜实蝇 B. cucurbitae (Coquillett)、南瓜实蝇 B. tau (Walker)及具条实蝇 B. scutellata (Hendel),且不同年份各监测点实蝇优势种及相似性系数(0.33~0.89)存在差异;但其年种群动态相似。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两个农村生境果园中实蝇种群关系最近,城市混合果园与其他生境果园中实蝇种群关系最远;各监测点的多样性指数在不同年份也不同,监测的2年间 Simpson 指数、Shannon 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在0.11~0.68、0.28~1.25和0.18~0.62之间。【结论】贵州兴义实蝇种类丰富,种群发生规律与气候、寄主、生态位竞争等因素有关;相近生境混合果园诱捕到的实蝇种数和数量大于单一果园;离城区越近,实蝇发生期越早,数量越大。研究结果为了解该地区实蝇种类分布以及预防实蝇危害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