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静态顶空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研究报春石斛(Dendrobium primulinum)花香气成分及香气释放的日变化规律,检测并分析一天内六个时间点(6:00、9:00、12:00、15:00、18:00、21:00)报春石斛花的香气成分。各时间点占总香气释放量排序为:6时(35.26%)>9时(22.78%)>12时(19.35%)>21时(7.86%)>15时(7.59%)>18时(7.17%)。共检测出202种香气物质,包括酯类、烯萜类、醇类、醛类、烷类等,其中6:00有93种,9:00有87种,12:00有68种,15:00有61种,18:00有63种,21:00有65种。各个时间点共有的化合物21种。报春石斛花香气释放量6:00最高,18:00最低,主要香气成分是醋酸辛酯。  相似文献   

2.
太平鸟和灰头鹀的代谢产热特征及体温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封闭式流体压力呼吸仪,测定了在环境温度5、10、15、16、18、20、22、25、26、28和30℃时,捕自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太平鸟(Bombycillagarrulus,1♀、7♂)和灰头(Emberizaspodocephala,8♂)的代谢率(MR),计算每个温度点的热传导(C)、MR和C的体重预期值。结果显示:在环境温度(Ta)为5~30℃时,太平鸟的体温(Tb)基本维持恒定,平均Tb为(38·20±0·05)℃;热中性区(TNZ)为18~27℃,基础代谢率(BMR)为(2·33±0·47)mLO2/(g·h);Ta在5~18℃,MR与Ta呈负相关,回归方程为:MR=5·46(±0·19)-0·17(±0·01)Ta;Ta在5~22℃,C最低且基本保持恒定,平均为(0·13±0·00)mLO2/(g·h·℃)。5~30℃时,灰头Tb也基本维持恒定,平均Tb为(38·25±0·05)℃;TNZ为20~26℃,BMR为(4·75±0·18)mLO2/(g·h),最低C为(0·26±0·00)mLO2/(g·h·℃);在5~20℃时,MR与Ta的回归方程为:MR=9·54(±0·52)-0·23(±0·03)Ta。两种鸟具有BMR和Tb较高、下临界温度较低和TNZ较宽、热传导稍高的北方地区小型鸟类的代谢特点,通过自身的物理和化学调节(代谢产热)以更好地适应其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3.
本文观察了幽门螺旋菌在固体及液体—固体双相培养基上生长的特性,37℃72小时培养后,定量实验表明,固体培养基上菌数为1.02×10~2cfu/ml,而双相培养基上则为1.14×10~4cfu/ml;用血液双相培养基,对CP进行了生长曲线的测定,从0小时加入1.02×10~2cfu/ml开始,按每天平皿活菌计数,共5天(24、48、72、96、120、144h)分别为2.5×10~2cfu/ml,4.97×10~2cfu/ml,1.14×10~4cfu/ml,1.24×10~5cfu/ml,2.87×10~5cfu/ml,9.75×10~4cfu/ml以后逐日下降;液相培养液24—144小时pH测定,pH由7.2下降至6.4—6.9。  相似文献   

4.
2007年8月31日—2007年9月11日、2007年9月14日—2007年9月27日、2007年10月15日—2007年10月26日的09∶00—17∶00对成都动物园饲养的1对成年和2只幼年川金丝猴,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和瞬时扫描记录法对圈舍丰容前后的川金丝猴行为进行了观察比较。结果表明,在仿生态兽舍(环境丰容后)内,川金丝猴的跳跃、探究、攀爬和观望行为比在笼养圈舍(环境丰容前)内有显著增加,休息行为显著减少(P<0.01);成年川金丝猴搬入仿生态兽舍1个月后,雌雄梳理和行走行为较它们在旧兽舍和刚搬入新馆舍时显著增加(P<0.05),搬入仿生态兽舍1月后与刚搬入仿生态兽舍相比,休息行为发生频次的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未成年金丝猴在12∶00—13∶00间出现运动行为低谷,其余各时段中运动行为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休息行为,其中12∶00—13∶00休息行为达到昼间的高峰;采食高峰为09∶00—10∶00;梳理、警戒以及其他行为在各时段分布较均匀。成年金丝猴昼间行为较多的是梳理和休息行为;15∶00—16∶00运动行为所占比例较高,梳理行为10∶00—12∶00所占比例较高,休息行为在12∶00—13∶00所占比例最高,采食行为的高峰在09∶00—10∶00,警戒行为在09∶00—10∶00和15∶00—16∶00稍高,其他行为所占比例分布较均匀。幼年川金丝猴的运动、采食行为频次百分比极显著高于成年川金丝猴的运动、采食行为频次百分比(P<0.01);而梳理和警戒行为极显著低于成年川金丝猴(P<0.01)。  相似文献   

5.
刘鹏  刘振生  高惠  李宗智  张致荣  滕丽微 《生态学报》2019,39(24):9365-9372
为了探究同域分布的阿拉善马鹿(Cervur alashanicus)与岩羊(Pseudois nayaur)的日活动节律,及两者在时间生态位上的分化情况。于2014.10—2015.10,在贺兰山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两者进行野外监测。相关监测数据,在R软件中利用"overlap"统计包,采取核密度估计(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重叠指数(Coefficient of overlap):■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马鹿日活动节律模式属于晨昏活动类型(日活动高峰期:5:00—10:00、16:00—21:00),存在季节性变化(冷暖季日活动节律重叠指数■=0.77),由暖季到冷季晨昏活动高峰期均向中午移动(暖季:4:00—8:00、16:00—22:00,冷季:6:00—11:00、15:00—20:00),昼间活动强度大于暖季,而夜间低于暖季。岩羊日活动节律为主要在昼间活动的模式,其活动高峰期在8:00—10:00、13:00—15:00两个时间段。由暖季到冷季存在季节性变化特征(■=0.74),昼间活动高峰期向后推迟(暖季7:00—9:00、12:00—14:00,冷季9:00—11:00、13:00—17:00),夜间活动降低。两者在日活动节律模式上的相似度较高(■=0.67),存在冷季(■=0.66)高于暖季(■=0.61)的季节变化。在日活动节律模式分离特征为:马鹿为晨昏活动模式,岩羊为昼间活动模式;前者昼间活动强度低于后者,而夜间强于后者;两者活动在高峰期上大体错开。本研究不仅提供了马鹿与岩羊的日活动节律模式,而且还分析了两者在时间生态位上的分化方式和共存机制,并为两者行为生态学研究的深入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环境丰容和食物丰容对岩羊行为和活动节律的影响,于2017年3月—7月,以上海动物园的5只雌性岩羊(Pseudois nayaur)为研究对象,设计环境丰容和食物丰容试验,利用瞬时扫描法对岩羊进行行为学观察,分析岩羊丰容前后昼间行为的变化。结果表明:经过环境丰容,岩羊的运动行为和反刍行为显著增加,卧息行为和其他行为显著减少,取食行为无明显变化。在环境丰容基础上,开展食物丰容后,运动行为明显减少,取食行为明显增加。卧息行为有所减少、反刍行为和其他行为有所增加,但变化均不明显。丰容后岩羊的昼间活动节律也发生了变化。取食行为呈现2个高峰期(8:00—11:00和15:00—18:00),取食行为普遍提高;运动行为在13:30—17:30时段较丰容前提前一个小时左右发生;卧息行为有相似的波动规律,但丰容后其昼间发生频次在16:00之前均降低;反刍行为波动最大,呈现出明显的2个高峰期(6:00—9:00和10:00—15:00)。试验表明,在进行环境和食物丰容后,岩羊的活动增加,优化了时间分配,福利状况得到了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7.
科尔沁沙地紫花苜蓿的光合日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丽君  王波  孙启忠 《应用生态学报》2008,19(10):2189-2193
利用Li-6400光合测定系统,田间实地测定了紫花苜蓿3个品种(敖汉苜蓿、Rangelander和 阿尔冈金)的光合作用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生长年限紫花苜蓿3个品种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水分利用效率(WUE)日变化并不完全呈双峰曲线.其中,敖汉苜蓿和阿尔冈金叶片的Pn和Tr峰值均出现在9:00—11:00,Rangelander在11:00,最低值均出现在7:00和19:00;Rangelander和阿尔冈金叶片的WUE最高值出现在7:00,敖汉苜蓿在9:00,最低值均出现在15:00—17:00.综合分析Pn、Tr和WUE 3项指标,2 年生苜蓿各项指标最佳,1年生次之,而4年生最差;对Pn和Tr影响最大的环境因子是气温,其次是水分亏缺和空气相对湿度.  相似文献   

8.
马氏钳蝎毒对大鼠神经和骨胳肌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工作在大鼠膈神经膈肌标本上观察马氏钳蝎(Buthus marensi Karsch)毒对神经、肌肉和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作用,结果如下:1.在蝎毒(3×10~(-5)g/ml)作用下,由吸附电极引导的膈神经单相动作电位的下降相逐渐延长,形成平台,3小时后电位时程可达100ms 以上。2.蝎毒(5×10~(-7)—6×10~(-5)g/ml)显著改变肌纤维动作电位的波形,降低肌细胞的静息膜电位。如用6×10~(-5)g/ml 浓度蝎毒处理膈肌,半小时内即可使肌纤维动作电位下降相大大延长,形成平台。一小时后膜电位由对照的78±4mV 降低至59±13mV,2小时后至55±8mV(平均值±S.D.)。3.河豚毒(3μM)可使被蝎毒降低了的肌细胞膜电位迅速复原,但随着时间的延续还可以再出现缓慢的轻度下降。4.在河豚毒(3μM)使肌细胞动作电位消失后,向溶液中加入蝎毒,半小时后将二者一并洗去,重新出现的动作电位亦带有明显的平台。5.在接头传递已被高 Mg~(++)或筒箭毒碱阻遏的标本上加蝎毒后,单个间接刺激可诱发出一串终板电位,甚至引起肌肉收缩。6.蝎毒(1×10~(-5)g/ml)明显增加小终板电位的发放频率,作用1小时后其频率可高达每秒100次以上。7.肌肉对间接刺激的收缩反应在加入蝎毒后首先增大,然后逐渐下降,在1×10~(-5)g/ml 浓度蝎毒作用下1.5—2小时传递阻遏,此时肌肉对直接刺激  相似文献   

9.
10只一月龄幼犬用于研究水牛枯氏住肉孢子虫的内生发育史,其中9只接种包囊,1只不接种作对照。感染后12~24小时,缓殖子进入小肠绒毛内形成大配子(4.73×3.82μm)和小配子(5.20×3.92μm),2—5天发育成卵囊;8—12天卵囊孢子化;18天卵囊孢子化完成。成熟卵囊内含2个孢予囊。孢子囊15.24×9.95μm,内有4个子孢子和成团或散状的残余体。整个发育过程在小肠绒毛(尤其是回肠上段)的基底膜与固有层的带虫空泡内进行。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田间生长的玉米、高梁、芝麻、豇豆在不同土壤供水条件下,叶水势、气孔阻力、蒸腾速率日变化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四种作物气孔开闭与光强密切相关:夜间气孔关闭,rs高;白天气孔开放,rs低。ψ_(WL)、TR与环境因素(气温、RH、ψ_(WV)、光强等)密切相关,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05和0.01水平)显著。四种作物ψ_(WL)日节奏为“正弦曲线”状,13:00—15:00小时ψ_(WL)最低,黎明前最高。中午ψ_(WV)和土壤含水量愈低。ψ_(ML)愈低。四种作物TR在早晨逐斩增高,13:00—15:00小时最强;傍晚前又降低;夜间TR最低。干旱植株ψ_(WL)、TR低于灌水植株,而rs高于灌水植株。  相似文献   

11.
大绒鼠及高山姬鼠体温调节和蒸发失水的日节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比较横断山区同域分布物种大绒鼠(Eothenomys miletus)和高山姬鼠(Apodemus chevrieri)的日节律特征,对两种鼠在24 h中4个时间段(04:00~06:00时、10:00~12:00时、16:00~18:00时和22:00~24:00时)的体温和蒸发失水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大绒鼠、高...  相似文献   

12.
甘南则岔林区蓝马鸡冬季昼间行为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年12月1日至2008年1月10日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在甘南州则岔林区对蓝马鸡(Crossoptilon auritum)群体昼间行为进行了研究。在行为时间分配上,取食比例最高(40.62%),其次是休息(28.01%)、移动(19.17%)、警戒行为(12.55%)。在不同生境下,移动(χ2=13.994,df=3,P0.01)和休息(χ2=15.899,df=3,P0.01)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取食和警戒在各生境中无明显差异。在昼间行为节律上,蓝马鸡取食高峰出现在9:00~11:00时和15:00~17:00时,移动行为高峰出现在9:00~10:00时和18:00~19:00时,休息行为高峰出现在11:00~13:00时。在农田生境下,觅食与警戒比例较高,在溪流带和灌丛生境下,休息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3.
冬季鹅喉羚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节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7年12月,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在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观察鹅喉羚冬季昼间行为。将鹅喉羚的行为分为采食、警戒、休息、移动和“其他”5种类型,各类行为所占比例雌羊为68.0%、7.0%、19.6%、5.0%、0.4%,采食行为消耗的时间最多,“其他”行为消耗时间最短,雄羊为29.6%、19.2%、29.3%、20.6%、1.3%,采食行为所消耗时间仍占最多,但较雌羊已大幅减少。无论雌雄,各行为在10 min观察期内所占据平均时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除“其他”行为在10 min观察期内所占据平均时间性别间差异不显著外,雌雄其余4类行为间差异均极显著(P<0.01)。雌羊采食行为存在3个高峰,分别在11:00—12:00、13:00—14:00和17:00—18:00;移动高峰出现在13:00—15:00和18:00—19:00;警戒最高峰出现在13:00—14:00;休息行为表现为双峰形,分别在12:00—13:00和16:00—17:00。雄羊采食行为也有3个高峰,分别在10:00—11:00、13:00—14:00和17:00—18:00,但不如雌性明显;移动行为在13:00—14:00和18:00—19:00有2个高峰;警戒行为在13:00—14:00和18:00—19:00出现小的高峰;休息在15:00—16:00达到最高峰。雌性鹅喉羚采食、移动、警戒、休息行为在各个时段差异均显著,而雄性则是采食和警戒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所用的两个克隆的盐田蚕豆虫(Fabrea sarlina)Z_3、Z_4分别从青岛南万盐场及新疆艾比湖分离出来。Z_3虫体的平均大小为200×118μ,Z_4为228×150μ;孢囊大小Z_3为134×108μ,Z_4为135×108μ。Z_3、Z_4对盐度的耐受范围分别为9—150‰,9—180‰。Z_3、Z_4对温度的耐受范围均为-5℃-40℃。Z_3、Z_4对pH的耐受范围分别为4.01-12.27、3.36-11.70。Z_3在盐度60—100‰及40℃时生长得最好,而Z_4在盐鹿100‰及30℃时生长得最好。  相似文献   

15.
人血浆中血管紧张素Ⅱ放射免疫直接测定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优质抗血清、高比放射度~(125)I·ATII及双抗体分离技术,建立了直接测定0.5毫升人血浆中血管紧张系Ⅱ(ATII)的放射免疫分析法。竞争抑制曲线的最小检出量3.6±1.6微微克,精密度4.7±1.4%(28次的m±S.D.)。血浆测定的变异系数为批内7~14%,批间8.7~18%。加入血浆中的ATII可定量回收(97~117%)。随待测血浆加入量增大(0.1至1.5毫升/孵育管),测得ATII量线性增加。8种肽类激素、人血浆及使用的酶抑制剂未显示出明显的干扰。正常人普通饮食时外周静脉血浆ATII浓度:卧位1.5小时以上后26±10微微克/毫升(n=54),与24小时尿钠排出量呈负相关(p<0.01);立位2小时后46±22微微克/毫升(n=17)。低钠饮食或肌肉注射速尿引起血浆中ATII显著激发(p<0.01)。本法可灵敏、精密、特异地正确度量微量ATII,操作简单,每批可测标本数较大。本法的建立有助于各领域中涉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之临床或实验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6.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建立了测定菇柄麦角甾醇的含量测定方法。确定提取过程中皂化剂的种类和醇碱比后,将样品皂化,萃取后蒸干溶剂,乙醇定容测定。采用Phe-nomenex-C18色谱柱,V(流动相甲醇)∶V(水)=98∶2,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82 nm。结果表明:麦角甾醇线性回归方程为Y=9E+9×106X-8919.9(X:质量浓度,mg/mL),R2=0.998 9,0.01~0.30 m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收率为97.31%~101.95%。与紫外分光光度法所测结果比较,HPLC法测定菇柄中麦角甾醇含量灵敏、快速、准确,适用菇柄中麦角甾醇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7.
大豆甙元对大鼠成骨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大豆甙元体外对大鼠成骨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方法用改良的组织块法分离培养新生大鼠颅骨成骨细胞,大豆甙元以不同浓度加入细胞培养体系,作用不同时间后,用MTT法检测成骨细胞的增殖情况;用放射免疫法(RIA)测定细胞外骨钙素(BGP)的含量,用改良的Lowry法测蛋白含量。结果大豆甙元1×10(-5)~1×10(-9)mol/L浓度范围内48h,72h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在1×10(-7)~1×10(-9)mol/L范围内48h和72h提高成骨细胞外骨钙素含量。结论大豆甙元体外能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光周期对毛健夜蛾Brithys crini(Fabricius)交配和产卵的影响,在实验条件下观察了5个光周期(L14∶D10、L16∶D8、L18∶D6、L20∶D4和L22∶D2)下成虫交配及产卵行为。结果表明:(1)光周期为L14∶D10、L16∶D8、L18∶D6、L20∶D4和L22∶D2时,毛健夜蛾成虫总交配率(分别为26.09%、31.25%、17.93%、26.32%和11.76%)或暗期的交配率(分别为100.00%、83.33%、100%、75.00%和100%)均有显著性差异;毛健夜蛾成虫交配起始时间(分别为21:00、22:00、0:00、3:00和5:00)和交配高峰(分别为21:00—22:00、1:00—2:00、3:00—5:00、4:00—5:00和5:00—6:00)随断光时间的延迟而推后。(2)各光周期下已交配的单雌产卵量(分别为441.33、453.80、414.00、120.80和145.50粒)或未交配的单雌产卵量(分别为115.35、77.09、90.21、17.79和12.07粒)亦有显著性差异;光周期为L14∶D10、L16∶D8和L18∶D6下,产卵高峰均在1:00—4:00之间,光周期为L20∶D4时,产卵高峰在4:00—5:00之间,而光周期为L22∶D2时,产卵高峰则出现在光期开始的1 h内(即6:00—7:00)。这些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不同光周期对毛健夜蛾交配和产卵行为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9.
马玉心  蔡体久 《昆虫知识》2008,45(1):117-121
对兴安鹿蹄草(Pyrola dahurica(H.Andr.)Kom.)访花昆虫种类、访花频率、访花时间、访花行为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兴安鹿蹄草的访花昆虫有3目、10科、16种,其中传粉昆虫为5科9种,主要的传粉昆虫为杂棘蝇Phaonia hybridassp.、熊蜂Bombus ignitus、东北驼花天牛Piidonia puziloi(Soisky)及花蚤Mordellidae sp.。(2)各种传粉昆虫访花频率差异较大,杂棘蝇和花蚤日访花有2次高峰,分别在上午9:00~10:00时和下午14:00~15:00时;熊蜂日访花频率较低,在中午11:00~12:00和下午15:00~16:00时较高;东北驼花天牛日访花高峰出现在中午前后。(3)东北驼花天牛访花时间较长,10~15min,主要吃兴安鹿蹄草花粉。杂棘蝇访花时间较短,10~25s,主要舔食柱头分泌物。熊蜂访花时间最短只有5~10s,主要吃兴安鹿蹄草花粉。  相似文献   

20.
在12h光照、12h黑暗交替(Light-Dark; LD)光制下,研究分析了褪黑素和皮质醇水平在鳜血清中的昼夜变化规律,以及13个生物钟基因(Arntl1、Clock、Cry1a、Cry3、Cry-dash、Npas2、Npas4、Nr1d1、Nr1d2、Per1、Per3、Rora和Tim)在鳜(Siniperca chuatsi)肝脏和心脏中的昼夜表达规律。试验在一昼夜内的ZT0(06:00)、ZT3(09:00),ZT6(12:00),ZT9(15:00),ZT12(18:00),ZT15(21:00),ZT18(24:00),ZT21(03:00,2nd d),ZT24(06:00,2nd d) (Zone time,ZT) 9个时间点随机抽取3尾鳜采集其血清、肝脏和心脏。经SPSS 单因素方差分析和Matlab余弦分析,结果显示: 鳜血清中褪黑素和皮质醇含量均呈现出昼夜节律性振荡,褪黑素含量白天显著降低(P0.05),夜间显著上升,皮质醇含量白天缓慢降低,夜间ZT15(21:00)-ZT18(24:00)显著升高,随后开始缓慢降低; 两种激素最低相位都为ZT15(21:00)。在13个生物钟基因中,Cry-dash、Npas4、Nr1d1、Per1和Tim 5个基因在鳜肝脏内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其中Npas4、Nr1d1、Per1、Tim的表达规律相似,皆呈现出光照阶段表达降低,黑暗阶段表达升高的趋势; 但Cry-dash则表现出光照阶段先升高后降低,黑暗阶段先降低后升高的规律。在鳜心脏中,Arntl1、Clock、Cry1a、Npas2、Nr1d1、Nr1d2、Per3、Rora和Tim 9个基因都表现出明显的昼夜节律,表达趋势分为两种: Arntl1、Clock、Nr1d2的表达量在光照阶段降低,黑暗阶段升高; 而Cry1a、Npas2、Nr1d1、Per3、Rora和Tim的表达量在ZT0(06:00)-ZT15(21:00)持续低水平,ZT15(21:00)-ZT18(24:00)表达量显著上升,ZT18(24:00)-ZT21(03:00)表达量降低。研究结果表明: 生物钟基因在鳜肝脏和心脏中所表达的昼夜节律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