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晓静  易冉  史志远  李家美 《广西植物》2020,40(10):1514-1519
该文报道了中国苦苣苔科(Gesneriaceae)植物分布新记录种,即亮花芒毛苣苔(Aeschynanthus fulgens Wall. exR. Br.),同时描述了该新记录种的分类学特征,并提供了该新记录种的引证标本和图片。此外,还比较了该新记录种与束花芒毛苣苔(A. hookeri C. B. Clarke)的花粉形态特征,发现二者花粉形态及纹饰存在显著差异。凭证标本保存在河南农业大学植物标本馆(HEAC)中。  相似文献   

2.
云南十种苦苣苔科植物的染色体数目报道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首次报道了产于云南的苦苣苔科Gesneriaceae2族7属10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其中,1)芒毛苣苔属Aeschynanthus 2种:显苞芒毛苣苔A.bracteatus的染色体数目为2n=32,黄杨叶芒毛苣苔A.buxifolius2个居群的染色体数目不同,金平居群为2n=32,可能为二倍体,屏边居群的染色体数目为2n=64,可能为四倍体。2)吊石苣苔属Lysionotus 1种:吊石苣苔L.pauciflorus为2n=32。3)珊瑚苣苔属Corallodiscus 1种:石胆草 C.flabellatus的染色体数目为2n=40。4)唇柱苣苔属Chirita3种:圆叶唇柱苣苔Ch.dielsii,大叶唇柱苣苔Ch.macrophylla和美丽唇柱苣苔Ch.speciosa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18。5)半蒴苣苔属Hemiboea 1种:贵州半蒴苣苔H.cavaleriei为2n=32。6)马铃苣苔属Oreocharis 1种:黄马铃苣苔O.aurea为2n=34;7)石蝴蝶属Petrocosmea1种:髯毛胡蝶P.barbata为2n=32。  相似文献   

3.
中国苦苣苔科植物的多样性与地理分布(附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为斌  郭婧  盘波  张强  刘演 《广西植物》2017,37(10):1226-1226
物种多样性编目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基础,该研究结合最新分子系统学研究成果以及近年来发表的新资料,对中国苦苣苔科植物多样性和地理分布数据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苦苣苔科植物共有44属671种(含种下单位,下同),其中特有属11个;特有种573种,占总种数的85.39%.种数最多的10个属依次为广义报春苣苔属(180种)、广义马铃苣苔属(122种)、石蝴蝶属(39种)、半蒴苣苔属(39种)、芒毛苣苔属(38种)、长蒴苣苔属(35种)、石山苣苔属(31种)、吊石苣苔属(31种)、蛛毛苣苔属(28种)、汉克苣苔属(22种).在地理分布上,种数排名前10的省份(区)有广西(260种,33属)、云南(236种,30属)、贵州(96种,28属)、广东(93种,17属)、四川(85种,21属)、湖南(58种,13属)、西藏(39种,9属)、湖北(29种,15属)、福建(26种,13属)、江西(25种,9属).含中国特有苦苣苔科植物的属中排前10位的分别为广义报春苣苔属(178种)、广义马铃苣苔属(119种)、石蝴蝶属(37种)、半蒴苣苔属(35种)、石山苣苔属(30种)、长蒴苣苔属(29种)、吊石苣苔属(23种)、蛛毛苣苔属(19种)、芒毛苣苔属(19种)、汉克苣苔属(11种).这表明中国南部和西南部是苦苣苔科植物的一个分布中心,特别是石灰岩地区有着高度的物种多样性和特有性,广义报春苣苔属、广义马铃苣苔属、石蝴蝶属、半蒴苣苔属、石山苣苔属、吊石苣苔属等为我国典型的优势属.此外,根据目前的研究现状,还对我国苦苣苔科植物资源的调查、分类学和系统发育研究、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中国苦苣苔科植物的多样性与地理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物种多样性编目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基础,该研究结合最新分子系统学研究成果以及近年来发表的新资料,对中国苦苣苔科植物多样性和地理分布数据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苦苣苔科植物共有44属671种(含种下单位,下同),其中特有属11个;特有种573种,占总种数的85.39%。种数最多的10个属依次为广义报春苣苔属(180种)、广义马铃苣苔属(122种)、石蝴蝶属(39种)、半蒴苣苔属(39种)、芒毛苣苔属(38种)、长蒴苣苔属(35种)、石山苣苔属(31种)、吊石苣苔属(31种)、蛛毛苣苔属(28种)、汉克苣苔属(22种)。在地理分布上,种数排名前10的省份(区)有广西(260种,33属)、云南(236种,30属)、贵州(96种,28属)、广东(93种,17属)、四川(85种,21属)、湖南(58种,13属)、西藏(39种,9属)、湖北(29种,15属)、福建(26种,13属)、江西(25种,9属)。含中国特有苦苣苔科植物的属中排前10位的分别为广义报春苣苔属(178种)、广义马铃苣苔属(119种)、石蝴蝶属(37种)、半蒴苣苔属(35种)、石山苣苔属(30种)、长蒴苣苔属(29种)、吊石苣苔属(23种)、蛛毛苣苔属(19种)、芒毛苣苔属(19种)、汉克苣苔属(11种)。这表明中国南部和西南部是苦苣苔科植物的一个分布中心,特别是石灰岩地区有着高度的物种多样性和特有性,广义报春苣苔属、广义马铃苣苔属、石蝴蝶属、半蒴苣苔属、石山苣苔属、吊石苣苔属等为我国典型的优势属。此外,根据目前的研究现状,还对我国苦苣苔科植物资源的调查、分类学和系统发育研究、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紫茎泽兰对五种苦苣苔科植物化感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为菊科一种入侵性极强的外来杂草, 现已在我国西南部地区蔓延生长, 并侵入多种苦苣苔科植物的生境。中国苦苣苔科植物均已收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 其中部分已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物种。为了解紫茎泽兰对本土苦苣苔科植物生长的影响, 作者分别采用其根、茎、叶水提液(8%)对3属5种苦苣苔科植物, 即刺齿唇柱苣苔(Chirita spinulosa)、荔波唇柱苣苔(C. liboensis)、烟叶唇柱苣苔(C. heterotricha)、芒毛苣苔(Aeschynanthus acuminatus)和台闽苣苔(Titanotrichum oldhamii)的幼苗进行处理。结果表明, 紫茎泽兰叶水提液对刺齿唇柱苣苔、荔波唇柱苣苔和烟叶唇柱苣苔均有不同程度的化感作用, 其中对刺齿唇柱苣苔的化感作用最为明显, 当叶水提液在培养基中的浓度为2.4%、3.2%和4.0%时, 刺齿唇柱苣苔幼苗的生长完全受到抑制。紫茎泽兰的茎水提液对台闽苣苔有一定程度的化感作用, 当提取液在培养基中的浓度为1.6%时, 对台闽苣苔幼苗生长的抑制效应达到40%。紫茎泽兰叶和茎水提液对芒毛苣苔幼苗生长无明显的化感作用, 紫茎泽兰根水提液对5种苦苣苔科植物也均无显著影响。由此可知, 紫茎泽兰对唇柱苣苔属和台闽苣苔属的植物有一定的化感作用, 而对于芒毛苣苔属无明显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 紫茎泽兰对岩生苦苣苔科种类要比附生于树上的近缘种化感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卷丝苣苔和勐醒芒毛苣苔脂肪酸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索氏提取法提取,甲酯化处理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首次对卷丝苣苔(Corallodiscus kingianus)和勐醒芒毛苣苔(Aeschynanthus mengxingensis)中脂肪酸成分进行了分析.从卷丝苣苔的脂肪酸成分中鉴定出33个化合物,占检出物总质量分数的95.44%,主要成分为9,12-十八碳二烯酸、(Z,Z,Z)-9,12,15-十八碳三烯酸、十六烷酸.从勐醒芒毛苣苔的脂肪酸成分中鉴定出30个化合物,占检出物总质量分数的94.23%,主要成分为14-甲基-十五烷酸、(E)-9-十八碳烯酸、10,13-十八碳二烯酸.二者有15个组分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7.
广西苦苣苔科稀有珍贵植物——弥勒苣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报道广西苦苣苔科植物一新记录属:弥勒苣苔属.该属接近金盏苣苔属,但不同在于弥勒苣苔属花冠上唇4浅裂,下唇不分裂,2对雄蕊分别着生于花冠中部及其上方,雌蕊具一个柱头.弥勒苣苔属为中国特有的单型属,仅弥勒苣苔一种,分布于云南东南部和广西西部.该种在广西首次记录,凭证标本存放于广西植物标本馆(IBK).  相似文献   

8.
最近被重新界定的广义石山苣苔属(Petrocodon Hance)是苦苣苔科(Gesneriaceae)一个中等大小的属,我国目前已知的有34种1变种,主要分布于我国华南至西南石灰岩地区。该文报道了于云南东南部马关县发现的该属一新种——细管石山苣苔(Petrocodon tenuitubus W. H. Chen,F. WenY. M. Shui)。该新种在形态上与陆氏细筒苣苔(P. lui)、细筒苣苔(P. hispidus)和长檐苣苔(P. jasminiflorus)相似,但其线形或披针形的苞片和小苞片均为3枚,花冠筒细小且弯曲,盘形柱头1,很容易区别于陆氏细筒苣苔和细筒苣苔;而其叶片卵形至圆形,花冠裂片卵形而尖端钝以及退化雄蕊3,则显著区别于长檐苣苔。该新种的发现对推进我国石灰岩地区苦苣苔科植物资源的发掘具有一定意义。主模式标本存放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标本馆(KUN),等模式标本存放于广西植物研究所标本馆(IBK)。  相似文献   

9.
云南植物区系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15  
云南具有丰富的植物区系,现知种子植物240科(裸子植物10科,被子植物230科),1,984属,约13,000种。无论从那一派分类学家的系统或观点来说,云南都有众多的古老或原始的科属。从云南种子植物属15个分布区类型比较分析,云南区系明显是热带性质并且具有丰富的温带成分,热带的属占云南总属数(不包括世界分布属,下同)61.89%,温带的属却占32.19%。中国特有属在云南分布约有83属,占云南总属数4.39%,并占中国特有属224个的37.05%。中国特有属的三个分布中心,有二个部分地分别在云南境内,即滇西北(新特有属中心)和滇东南(古老特有属中心)。云南本身的特有属有:爵床科的宽丝爵床(Haplanthoides),苦苣苔科的翼柱苣苔(Beciopsis)、毛药苣苔(Dasydesmus)、细筒苣苔(Lagarosolen),唇形科的龙老根(Skapanthus),茜草科的丁茜(Trailliaeodoxa)及伞形科的滇细叶芹(Chaerophyllopsis)和昆明芹(Sinodielsia)。  相似文献   

10.
谭运洪 《西北植物学报》2012,32(10):2122-2123
报道了云南苦苣苔科一新记录属——单座苣苔属(Metabriggsia W.T.Wang)。该属为中国特有属,仅单座苣苔(Metabriggsia ovalifolia W.T.Wang)和紫叶单座苣苔(Metabriggsia purpureotincta W.T.Wang)2种,分布于广西西部、北部及贵州南部,在云南的发现对研究其地理与区系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吕文君  徐慧  万佐玺  黄升 《广西植物》2017,37(10):1279-1289
该研究对苦苣苔科的蛛毛苣苔属[Paraboea(C.B.Clarke)Ridley]、马铃苣苔属(Oreocharis Bentham)、报春苣苔属(Primulina Hance)、吊石苣苔属(Lysionotus D.Don)、台闽苣苔属(Titanotrichum Solereder)、半蒴苣苔属(Hemiboea C.B.Clarke)、长蒴苣苔属(Didymocarpus Wallich)、光叶苣苔属(Glabrella Mich.MollerW.H.Chen)进行属间远缘杂交,对马铃苣苔属的马铃苣苔组、川滇马铃苣苔组、大叶石上莲组进行组间远缘杂交,统计不同杂交组合的结实情况及播种后的种子萌发情况,以明确不同属(组)间远缘杂交亲和性,为通过远缘杂交进行苦苣苔科种质资源的创新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不同属作为父本,与同一母本进行杂交,以及同一属内不同种作为父本,与同一母本进行杂交,结实情况差异显著。(2)不同属作为母本,与同一父本进行杂交,以及同一属内不同种作为母本,与同一父本进行杂交,结实情况同样存在显著差异。(3)相同两个种正反交杂交成功率也并不一致。(4)马铃苣苔属与半蒴苣苔属,报春苣苔属与吊石苣苔属,吊石苣苔属与报春苣苔属和半蒴苣苔属,光叶苣苔属与报春苣苔属和吊石苣苔属之间部分种进行远缘杂交能够正常结实,且杂交种子能够正常萌发。(5)马铃苣苔属内组间杂交无明显生殖隔离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最近被重新界定的广义石山苣苔属(Petrocodon Hance)是苦苣苔科(Gesneriaceae)一个中等大小的属,我国目前已知的有34种1变种,主要分布于我国华南至西南石灰岩地区。该文报道了于云南东南部马关县发现的该属一新种——细管石山苣苔(Petrocodon tenuitubus W. H. Chen,F. WenY. M. Shui)。该新种在形态上与陆氏细筒苣苔(P. lui)、细筒苣苔(P. hispidus)和长檐苣苔(P. jasminiflorus)相似,但其线形或披针形的苞片和小苞片均为3枚,花冠筒细小且弯曲,盘形柱头1,很容易区别于陆氏细筒苣苔和细筒苣苔;而其叶片卵形至圆形,花冠裂片卵形而尖端钝以及退化雄蕊3,则显著区别于长檐苣苔。该新种的发现对推进我国石灰岩地区苦苣苔科植物资源的发掘具有一定意义。主模式标本存放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标本馆(KUN),等模式标本存放于广西植物研究所标本馆(IBK)。  相似文献   

13.
报道了贵州苦苣苔科一新记录属--弥勒苣苔属(Paraisometrum W.T.Wang).该属为中国特有的单型属,仅弥勒苣苔(P.mileense W.T.Wang)一种,分布于云南东南部和广西西部,在贵州省为首次记录.本文对该种进行详细描述,重新确定了该种花冠的颜色为黄色,并提供了野外照片.凭证标本存放于广西植物研究所标本馆(IBK).  相似文献   

14.
报道了产自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贵州省7种新记录植物,分别是狭冠长蒴苣苔(Didymocarpus stenanthos Clarke)、芒毛苣苔(Aeschynanthus acuminatus Wall.ex A.DC.)、石蜘蛛(Pinellia integrifolia N.E.Brown)、网子度量草(Mitreola reticulata Tirela-Roudet)、棒距虾脊兰(Calanthe clavata Lindl.)、金长莲(Staurogyne sichuanica H.S.Lo)和石萝藦(Pentasacme championii Benth.),其中叉柱花属(Staurogyne Wall.)和石萝藦属(Pentasacme Wall.ex Wight)为贵州省新记录属,凭证标本均保存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植物标本室(CSFI)。这些植物新的地理分布对于贵州北部植物区系和丹霞地貌植被研究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植物名称:花叶芒毛苣苔(Aeschynanthus mar-moratus)。材料类别:幼嫩的茎尖。培养条件:培养基分别为(1)MS BA1mg/L(单位下同),(2)MS BA2,(3)MS BA1 NAA0.2,(4)MS BA0.05 B_11 AC0.5%。培养  相似文献   

16.
东亚植物区系的一些分布式样和迁移路线   总被引:45,自引:5,他引:45  
本文根据毛茛科等科的一些植物的地理分布划分出由西到东方向的7种分布式样和由西南到东 北方向的8种分布式样,并列出了属于每种式样的植物。根据这些分布式样和对一些植物的地理分布 和亲缘关系的分析,看出了自我国西南部分别向东、向西和向东北诸方向伸展出的三条迁移路线:(1)由 西南部向东,在北部沿秦岭和大别山(秦岭-大别山走廊),在中部沿武陵山、幕阜山等山脉,在南部沿南 岭(南岭走廊)到达华东沿海地区、台湾或进一步到达日本和邻近地区;(2)从西南部向西达喜马拉雅山 区(喜马拉雅走廊);(3)从横断山区向东北方向经秦岭、黄土高原东部、阴山、长白山和小兴安岭,到达西 伯利亚及相邻地区;这条迁移路线可称为中国西南-东北走廊,在第四纪冰期中曾是一些植物从西伯利 亚或我国东北到我国西南部之间的往返通道。此外,还根据半蒴苣苔和吊石苣苔的地理分布,根据光萼 唇柱苣苔和芒毛苣苔的分布,根据斑叶唇柱苣苔、齿叶吊石苣苔、华丽芒毛苣苔、显苞芒毛苣苔、毛线柱 苣苔、光叶楼梯草、多序楼梯草、华南楼梯草、细齿崖爬藤和长蓖木兰的地理分布,根据山豆根属、山桂花 属、盾片蛇菰、滇黔楼梯草、微柱麻和单蓖麻的地理分布,以及根据檬果樟属的地理分布,分别区分出下 列迁移路线:(1)从云南东南和广西西部向东北分布到华东和日本的一条迁移路线;(2)由云贵高原南部 向东沿南岭走廊达台湾的一条迁移路线;(3)由云贵高原南部和中南半岛北部向西沿云南高原的南缘和 西缘达我国西藏东南部或印度东北部,最后沿喜马拉雅走廊达尼泊尔的迁移路线;(4)由云南高原南部 和中南半岛北部向南经马来半岛到苏门答腊和爪哇岛,以及向东南经婆罗洲到菲律宾的二条迁移路 线。根据对一些植物的分析,以及上述诸迁移路线的辐射状分布格局,并根据有关古植物学的研究(被 子植物可能起源于赤道地区;北半球和南半球的温带植物区系是在中白垩纪分化出来的),以及李惠林、 ВУЛЪВ和吴征镒等学者对我国植物区系的起源、性质等方面的重要论断,作者推测云贵高原和四川一带 可能是在中白垩纪,被子植物在赤道地区起源后向北半球扩展到达上述地区形成的一个重要发展中心,在这里发生了强烈的演化辐射,上述的诸条迁移路线就是这个辐射出现后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漏斗苣苔属(Raphiocarpus Chun)是分布于中国至中南半岛一带的小属,主要产于中国华南西南抵越南北部至中部,但之前中越两国共有分布的该属物种仅有3个种。大苞漏斗苣苔[Raphiocarpus begoniifolius (Lévl.) Burtt]一度被认为是中国的特有种,仅分布在中国的广西西北部、贵州西南部、云南东南部和湖北西北部,尚未见有在越南的相关研究报道。该文首次报道了越南植物区系中大苞漏斗苣苔的国家级分布新记录,使得中越两国共有分布的该属物种上升到了4个种,并着重讨论了大苞漏斗苣苔与其近缘种长筒漏斗苣苔[Raphiocarpus macrosiphon (Hance) Burtt]的区别特征,进一步完善了越南所分布的漏斗苣苔属植物检索表。根据中越两国的各自与联合野外考察工作对该种的濒危现状进行了讨论,为中越两国开展该种乃至该属植物的保育提供了直接证据。凭证标本保存于越南生物资源与生态研究所标本馆(HN)中。  相似文献   

18.
广西植物区系新资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室内鉴定,共发现广西维管植物分布新记录12种1变种,即滇越水龙骨、云南穗花杉、安顺润楠、三开瓢、毛花松下兰、秀丽兔儿风、杯药草、长梗吊石苣苔、三苞蛛毛苣苔、唇萼苣苔、流苏蜘蛛抱蛋、宽叶线柱兰、长距美冠兰,其中杯药草属和唇萼苣苔属为广西分布新记录属,云南穗花杉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列出了每个种的标本引证和地理分布。  相似文献   

19.
中国苦苣苔科的研究(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文采 《植物研究》1981,1(4):35-75
作者自1979年承担了中国苦苣苔科志的编写任务以后,整理了唇柱苣苦属Chirita D.Don、长蒴苣苔属Didymocarpus Wall.等属的标本,在此过程中发现了不少新分类群,其中的小花苣苔属Chiritopsis W.T.Wang及圆唇苣苔属Ggrocheilos W.T.Wang已在本刊第3期发表,本文现在发表唇柱苣苔属的新种,并将该属在我国拥有丰富种类的唇柱苣苔组Sect. Gibbosaccus Clarke作出初步分类安排。  相似文献   

20.
国产白珠树属植物分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珠树属(Gaultheria Kalrn ex Linn.),全世界约100种以上。分布于太平洋周围,西达喜马拉雅西坡至印度南部,2种在北美,8种在巴西东部,日本2种,东南亚有22种。我国产24种,其中有3新种,长江以南各省皆有,但主产于云南西北部、四川西部和西藏东南部。 本属植物花药具2—4芒或钝头,蒴果室背开裂,由于有白色宿存萼包被而呈浆果状,易与科内其他属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