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对新疆且末扎滚鲁克墓地二期出土 208例头骨上的1849枚牙齿进行了观察与研究.将所有个体按照年龄和性别分组,通过计算每个个体上颌或下颌骨上各牙齿相对第1臼齿的磨耗指数,分析各组之间相对磨耗指数的分布差异.经过与国内外不同人群的对比,对扎滚鲁克居民的牙齿磨耗模式特点以及可能存在的牙齿使用方式、行为特征等内容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显示,该人群的牙齿磨耗随着年龄增长显著增加,不同年龄组人群之间前后牙齿磨耗情况有很大的差异,牙齿磨耗在性别间差异并不显著.下颌个体出现了较为普遍的前牙磨耗比后牙偏严重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集中在中年组下颌上.这种不寻常的下颌前牙磨耗较后牙偏重现象可能受到牙齿的工具性使用,牙齿萌出顺序以及年龄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影响;中年个体下颌前牙磨耗的偏重现象可能反映了人群的行为特征.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新疆吐鲁番市加依墓地青铜—早期铁器时代居民的牙齿磨耗、口腔疾病和骨质隆起等特征进行了观察与研究,结果显示,加依墓地居民的牙齿磨耗较重,但前后部牙齿的磨耗程度差异不大,臼齿偏斜式磨耗现象显著,龋齿罹患率偏低。生前脱落、牙结石等口腔疾病在该人群中普遍流行,部分个体的下颌存在发育显著的骨质隆起现象。本文还通过臼齿磨耗方向指数(Wear Orientation)对加依墓地居民的偏斜式磨耗进行了量化研究,并参考相关民族学调查、考古发现以及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对加依墓地居民复杂的牙齿磨耗形态和口腔疾病的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推测加依墓地居民的食物结构应以肉类为主,谷类亦占有一定地位;此外可能是受到恶劣生活环境及特殊谷物加工技术的影响,日常食物较为坚硬。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新疆吐鲁番市加依墓地青铜—早期铁器时代居民的牙齿磨耗、口腔疾病和骨质隆起等特征进行了观察与研究,结果显示,加依墓地居民的牙齿磨耗较重,但前后部牙齿的磨耗程度差异不大,臼齿偏斜式磨耗现象显著,龋齿罹患率偏低。生前脱落、牙结石等口腔疾病在该人群中普遍流行,部分个体的下颌存在发育显著的骨质隆起现象。本文还通过臼齿磨耗方向指数(Wear Orientation)对加依墓地居民的偏斜式磨耗进行了量化研究,并参考相关民族学调查、考古发现以及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对加依墓地居民复杂的牙齿磨耗形态和口腔疾病的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推测加依墓地居民的食物结构应以肉类为主,谷类亦占有一定地位;此外可能是受到恶劣生活环境及特殊谷物加工技术的影响,日常食物较为坚硬。 相似文献
4.
西藏阿里故如甲木墓地位于阿里地区噶尔县,是迄今为止阿里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埋葬最集中的古代墓葬群。2012-2014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联合开展发掘工作,发现并清理了11座墓葬,其中8座墓葬的时代略早,约为公元3-4世纪。另外3座为公元7-9世纪的吐蕃时期墓葬。本文对时代略早的8座故如甲木墓地出土的人骨进行了牙齿磨耗的观察,计算了每颗牙齿的平均磨耗等级以及前后部牙齿的磨耗差别指数,并选择了7组不同时代、不同地点、不同生业类型的古代人群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故如甲木的古代人群牙齿磨耗与畜牧业人群的磨耗接近,这也符合故如甲木当时的生业类型,即以牧业为主,辅以青稞和谷物的种植栽培。从牙齿磨耗推测故如甲木的人群在食物结构中有足够的动物性食物,这与碳氮同位素的食物结构分析结果也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比较和分析了同口同侧牙齿的相应的磨耗级,提供了除臼齿以外的牙齿磨耗年龄变化依据。同时还对上下对应牙、两侧对称牙的磨耗级作了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小河墓地是新疆罗布泊地区一处重要的早期青铜时代墓地。本文主要对该墓地出土颅骨所附牙齿的磨耗程度及牙结石沉积状况进行了观察、量化统计和分析,同时也对该人群其他的口腔疾病如根尖脓肿、颞下颌关节病变、生前牙齿脱落等做了简单的统计,以期从古病理学的角度获取当时居民的口腔健康、食物类型和饮食习惯等信息。本研究发现:1)小河人群的牙齿磨耗程度远远高于对比组的古代居民,其上腭圆枕及颞下颌关节炎出现率较高,存在牙齿崩裂现象,且其前后部牙齿磨耗差异不大。这一方面说明其食物加工技术比较落后,食物粗糙坚硬;另一方面小河居民的经济生活方式和食物构成都比较复杂,不同的食物对前部和后部牙齿磨耗的程度造成了不同的影响;此外,小河人群风沙肆虐的生活环境也对其严重牙齿磨耗的形成产生了一定影响。2)小河人群异常严重的牙结石沉积归功于其高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饮食,以及生活用水的水质。3)统计分析发现两性存在上、下颌犬齿的磨耗差异,而这一情况可能暗示了在家庭手工业方面存在男女分工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我国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即是东西方文明相互交融的摇篮,以往的考古学、体质人类学研究表明,该区域内不同文化之间的互通有无早在我国青铜-早期铁器时代便已经发生。关于这种交流与融合产生的原因,目前学术界仍未有定论。新疆于田流水墓地(2950±50 BP)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2003-2005年主持发掘的青铜时代墓葬群,该墓地共发掘墓葬65座,被视为是昆仑山北麓发现的最早人类文化遗存。本文从采集自流水墓地108例人骨标本的19项牙齿非测量性状研究入手,将其与欧亚大陆范围内的古今人群进行比较研究,并进行史密斯生物学距离的计算以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生活在新疆流水地区的古代人类与南西伯利亚地区、日本绳纹、阿富汗/巴基斯坦、中国姜家梁地区人群之间在牙齿非测量性状方面存在某种程度上的相似性,这或许可以说明至少在3000年前,我国新疆西南部地区可能已经存在了东西方的人群迁徙。 相似文献
8.
距今约6000年以前, 华南先民以渔猎采集经济为主, 并辅之以块茎植物种植的观点已为学界所共识。这种类型的生业方式与长江中下游、华北及其以北地区有着较大的区别。这不仅反映在遗址出土的动植物遗存和生产工具的不同, 也体现在出土人骨体质特征的差异上。后者已初步为C、N稳定同位素的比较研究所证实。本文则利用鲤鱼墩遗址出土的人牙,从牙齿磨耗和龋齿两方面考察上述差异。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甘肃临潭磨沟齐家文化墓地出土的262例人骨标本的牙病情况尤其是龋病、牙周病、根尖周病以及牙结石情况的统计与分析,得知磨沟墓地古代居民牙齿疾病的基本情况:1)牙病的罹患率性别差异显著,女性龋病和根尖周病的罹患率高于男性,而在牙周病和牙结石的出现率上则是男性高于女性;2)牙病的罹患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3)龋病、牙周病及根尖周病多发于臼齿,牙结石多发于门齿;4)重度磨耗牙齿多发牙周病及根尖周病;5)牙病罹患率不仅受到性别、年龄、牙位以及齿冠磨耗程度的影响,而且与磨沟组古代居民农业种植食物和采集食物并重的食物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10.
对汪沟遗址出土的174例仰韶文化居民的2816枚牙齿进行统计与分析,计算出牙齿的平均磨耗等级和前后部牙齿磨耗差别指数,统计特殊磨耗、龋齿、骨质隆起在样本中的出现率。结果显示,汪沟组牙齿平均磨耗等级为3.403262级,男性牙齿平均磨耗等级为3.63级,女性为3.61级;男女两性牙齿磨耗差异不显著(p>0.05);前后部牙齿磨耗差别指数比达到1:1;出现26例由于深覆■导致的特殊磨耗;臼齿咬合面凹坑式磨耗出现率为2.50%;龋齿患病率68.97%,龋齿率26.56%,龋均4.30;骨质隆起的出现率为5.20%,颌骨粗壮程度不显著。汪沟人群的牙齿磨耗程度总体偏轻,牙齿磨耗程度与河南下王岗组居民接近。基于以上特点,我们认为中原地区仰韶文化人群在饮食结构和用牙习惯上存在一定的共性。 相似文献
11.
J A Kaidonis G C Townsend L C Richards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1992,88(1):105-107
Microscopic observations were made of wear on the proximal surfaces of tooth crowns of Australian Aboriginals and whites. Typical wear facets displayed well-defined borders within which vertical or near vertical furrows, ranging from about 0.1 to 0.5 mm in width, were noted. Furrows on the interproximal surface of one tooth seemed to "interdigitate" with those on the proximal surface of the adjacent tooth. These observations are not consistent with the commonly-held view that interproximal tooth wear results from a buccolingual movement of adjacent teeth that maintain contact through mesial migration. Vertical or near vertical movement of teeth, possibly including a tipping action, must be an important factor, although the precise nature of the movement requires further investigation. 相似文献
12.
Subvertical grooves, located on the interproximal facets of most Neandertal posterior teeth, are less frequently noted on the teeth of other hominids, including modern humans. These grooves, 0.1–0.5 mm in width, are strictly localized within the facet area.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ic (SEM) examination of grooves present on Neandertal teeth from Caverna delle Fate (Liguria, Italy) and Genay (Côte d'Or, France) demonstrated that they were produced during the life of these individual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roove surface suggest an erosion-abrasion mechanism of formation. These grooves, which developed in parts of the dentition exposed to marked stress, originated in areas characterized by changes in the orientation of enamel prism bundles (i.e., Hunter-Schreger bands). Observations carried out on modern human molars showed a subvertical disposition of these bands near interproximal ridges facilitating subvertical microfractures. Possible correlations between enamel structure, masticatory stress, and interproximal groove formation in Neandertals are discussed. © 1995 Wiley-Liss, Inc. 相似文献
13.
在牙周炎局部迟发性变态反应中肥大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例临床诊断为牙周炎的龈组织切片进行肥大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结果:肥大细胞(MC)位于结缔组织,在慢性炎症区以淋巴细胞及浆细胞为主,肥大细胞位于其间,靠近肥大细胞有胶原原纤维及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外形不规则,核较小,胞质(PM)内布满含有单位膜的嗜饿颗粒紧密相接,颗粒呈不同形状,有的靠近质膜,有的位于膜外。电子致密度亦不同,根据肥大细胞形态的改变及与周围细胞的关系,可以认为当肥大细胞与微生物及炎症产物接触后释放出可溶性介质,引起一系列的炎症反应及迟发性变态反应。 相似文献
14.
The assessment of jaw movement direction from dental microwear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K D Gordon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1984,63(1):77-84
In order to resolve several controversies about unusual jaw movements such as thegosis and orthal retraction, information about direction of jaw movement is essential. Ryan (1979a,b) proposed that asymmetry of microwear striations might provide such data. In vivo occurrences of asymmetric striations on chimpanzee molars are presented and analyzed. Results suggest that either thegosis contacts commonly occur on chimpanzee molars or that Ryan's model, as developed in vitro, does not accurately apply to naturally occurring molar microwear. 相似文献
15.
以番茄叶外植体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及其浓度配比对叶外植体培养行为的影响;同时,利用细胞学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了愈伤组织形成和器官发生过程。结果表明,不同种类及浓度配比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直接影响愈伤组织的物理状态、大小和形成的速度以及器官分化的频率和速度。叶外植体切口处的叶肉细胞,维管薄壁细胞和维管束上方的少数叶肉细胞首先启动脱分化而开始分裂,这些细胞的活跃分裂和分化导致在外植体表层形成由薄壁细胞、维管组织和无分化状态的表层分生细胞团组成的愈伤组织。而不定芽则通过愈伤组织的薄壁细胞再次脱分化和再分化活动而形成,为“外起源”。认为存在由植物激素决定的“无分化活性”和“有分化活性”二种性质的愈伤组织。 相似文献
16.
栝楼属31种和3变种皮的扫描电镜观察和比较显示了种皮表面特征的高度多样性,它们可分为长方网型,波浪型,蜂窝型和不规则型等,这些类型的划分能为方子组,柔毛亚组的建立及一些种的归属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18.
对10例龋坏引起的慢性牙髓炎、未穿髓的新鲜离体患牙,进行分段定位、半薄切片、革兰氏染色,光镜观察定位后,再行超薄切片,醋酸铀-柠檬酸铅复染,电镜进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1)患牙牙髓组织中有5例观察到多种类型微生物存在,为球杆菌、球菌、杆菌。(2)牙髓组织中的细菌位于细胞内及细胞外,并处于各种状态,有生长繁殖阶段的也有固缩溶解阶段的。(3)深龋引起的长期有症状的慢性牙髓炎牙髓组织中有大量活细菌存在,细菌均存在于冠髓内,接近龋坏部位,周围及深层组织中未见菌体。并观察到组织细胞吞噬大量细菌后,细胞变性,出现核固缩、核仁消失,细胞膜不清楚。细胞周围有大量溶酶体出现。结果提示:深龋引起的长期有症状的慢性牙髓炎,尽管未穿髓,牙髓组织中,仍可有大量活细菌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应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及X射线微分析技术,对团头鲂成熟卵的超微结构和离子元素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团头鲂成熟卵的卵膜上具有许多卵膜孔,胞质内有丰富的管状嵴线粒体和游离核糖体;在质膜下的皮质区内有皮质小泡、微管和微丝结构.卵的表面含有Na、Mg、Al,Si、S、Cl、K和Ca,含量分别为6.65±0.47,0.39±0.06,5.51±0.83,0.51±0.01,76.41±0.94,9.24±1.39,0.71±0.24和0.96±0.05.卵的胞质内含有Na、Mg、Si、P、S、Cl、K、Ca和Fe,其含量分别为10.26±0.15,3.04±0.12,19.48±1.23,1.17±0.32,13.42±1.59,14.83±2.32,20.26±3.15,10.02±1.69和7.52±1.83.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