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李猷  王仰麟  彭建  常青  宋治清  刘小茜 《生态学报》2010,30(8):2141-2150
城市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其核心是合理分配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在进行耕地适宜性评价和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针对丹东市不同的发展目标,提出3个城市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案,包括经济发展优先方案、生态保护优先方案以及协调发展方案,并按照3个方案对丹东市进行城市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通过选择适当指标,构建了由景观稳定度和景观干扰度组成的景观生态质量评价体系,并对3个适宜性方案进行对比与优选。结果表明,丹东市按照经济发展优先的城市土地开发适宜性方案进行开发,则景观干扰程度最高,景观稳定程度最低,景观生态质量最低;按照生态保护优先方案进行开发,则景观干扰程度居中,景观稳定程度最高,而景观生态质量居中;按照协调发展方案进行开发,则景观干扰程度最低,景观稳定程度居中,并且具有最高的景观生态质量。通过综合比较,应选择协调发展方案作为丹东市城市建设空间布局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2.
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是提升国土空间开发质量与效益的基础保障, 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以发展潜力为导向, 生态敏感性为约束, 运用多要素空间叠置分析法, 构建黔中经济区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潜力-约束判别矩阵, 得到三种发展情景下的适宜性评价方案。结果表明: (1)区域发展潜力总体呈中间高外围低的态势, 发展潜力对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有着正向拉动作用。(2)区域生态敏感性在空间上集聚与分散分布并存, 以水源地、水域和生态保护区为主的高敏区集聚分布于研究区中部。(3)三种情景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空间差异明显。生态优先-兼顾发展情景能基本保障未来发展的用地需求, 利于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发展为主-生态约束情景适宜于以快速城镇化和经济发展为主的发展目标, 不利于生态保护; 生态-经济发展并重情景在满足区域国土空间用地开发需求同时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效融合。识别不同发展情景下的开发建设适应性, 统筹谋划未来用地的发展趋势和优化空间布局, 助推国土集聚开发建设与分类保护相适应, 为黔中经济区及其他区域国土空间开发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黑河流域水-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方案及用水效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方创琳  步伟娜  鲍超 《生态学报》2004,24(8):1700-1707
在西北干旱地区的黑河流域,推行流域水-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模式,是从根本上高效配置流域水资源,彻底化解流域上、中、下游利益冲突,实现利益共享,保护流域生态环境,全面实施国务院黑河流域分水方案和提高用水效益的重要途径。采用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模拟调控实验,从众多实验方案中选择生成水-生态保护型发展方案(WEP)、水-经济高效型发展方案(WEH)、水-生态-经济协调型发展方案(WEE)3种有效方案。从需水总量与用水结构、空间配水结构、经济总量与经济结构、生态环境保护、投水产出效益等方面对3种有效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认为,WEP方案耗水总量相对较少,利于黑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但经济发展步伐比较缓慢,不利于流域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WEH方案耗水量大,经济发展步伐快,经济效益显著,但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黑河分水方案的实施,WEE方案耗水量介于WEP和WEH之间,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都比较显著,同时兼顾了黑河流域的经济发展目标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虽然单纯从经济发展或生态保护角度分析,不是最好的方案,但从流域可持续发展和建设流域生态经济带的角度分析,却是一个最优化的方案。进而确定出WEE方案为满足国务院黑河流域分水方案要求和提高用水效益双重目标的优化方案。为了提高流域单方水产值,建议合理安排黑河流域上、中、下游的产业分工和生态建设分工;大力发展绿色节水产业和红色节水产业,加大节水型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强抓节水灌溉,建立高效节水型社会;逐步建立定额水价制度和水权贸易制度,推进水票制和用水户参与式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4.
试论大渤海地区污染之区域整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大渤海地区污染现状和主要污染问题.应用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预测了地区经济发展对未来环境影响.以生态学和区域科学的基本观点,提出了该地区污染之区域整治的基本对策.1)治理目标的整体性.经济发展要充分考虑地区自然资源长期供给能力,污染治理要与经济支持能力相适应.2)因地制宜分区治理.根据不同地区的功能,实行分类管理和治理.3)建立资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体系,调整工业结构,将资源利用贯穿于开发、利用、加工及产品转化的全过程,对严重缺水、污染比较严重的三大城市群严格控制大耗水、耗能工业的发展,将新建的耗水、耗能工业尽可能安排在滨海地区.4)对主要污染流域、海域和城市群实行重点区域治理.  相似文献   

5.
随着世界环境的变化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球上的生物资源不断地减少甚至消失,世界各国认为生物中有着大量未开发的遗传资源,对于提高目生物的品质有着而不可代替的作用,纷纷将目标定在生物遗传资源上。为了实现生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发达国家以其自身的科技优势,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生物遗传资源进行抢夺。本文从保护生物遗传资源的必要性出发,接着阐述了遗传资源在保护利用以及惠益分享中的原则和制度。  相似文献   

6.
张琪  郑刘根  刘辉  程桦 《应用生态学报》2019,30(12):4313-4322
以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淮南市为例,构建“经济-社会-生态”三维系统指标体系,通过熵权法、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和灰色关联系数研究了该系统2002—2016年间的发展,从宏观角度分析淮南市多维关系的协调发展.结果表明: 生态子系统所占权重最大,其发展水平整体呈U型(先减后增),并对综合发展水平造成显著影响;三维耦合系统总体呈上升态势,耦合绝对水平较低,生态系统压力在逐渐增大的过程中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并反作用于协调发展水平;经济发展和经济活力分别对社会和生态子系统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社会发展对生态子系统影响较大,环境现状的改善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支撑作用;在淮南市转型过程中,需保持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增加对社会发展和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投入力度,同时注重生态的支撑能力,避免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限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1987年5、6月作者等对塔城盆地的鸟类进行了调查,共录得96种,分属14目36科,其中国内新记录一种——领燕鸻(Plareola p.pratincola),按主要繁殖区划分,中亚型22种占22.9%,北方型37种占38.5%、广布种36种占37.5%,该盆地鸟类以中亚型为主,北方型为辅。区系组成与阿尔泰山地和准噶尔盆地差异明显、而与天山区系相似。通过北天山西部和塔城盆地向西的开口与哈萨克斯坦动物区系紧密联系溶为一体。故该地似应划归哈萨克斯坦区的天山亚区为宜。该地有黑琴鸡、 蓑羽鹤、鸢、秃鹫、白头鹞、猎隼、燕隼、黄爪隼、红隼、黑腹沙鸡、大鸨、乌林鸮等12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和资源鸟类90种。  相似文献   

8.
节能减排已成为全球共同追求的目标,生物产业在节能减排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我国《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七大战略目标,其中就有生物能源和生物农业,本文从生物能源和循环农业协调发展的角度,以山东龙力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为具体案例作了具体分析,得出一些生物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发展决策,对生物产业相关企业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新疆城镇化与土地资源产出效益的空间分异及其协调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宇  刘毅  董雯  李莉 《生态学报》2011,31(21):6568-6578
通过探索性空间分析以及协调发展度函数对1995-2008年新疆城镇化水平和土地资源产出效益的空间效应及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程度进行了系统分析,得出结论:(1)新疆各县市城镇化水平和土地资源产出效益在空间上均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总体而言天山北坡和南疆铁路沿线是城镇化和土地资源产出效益热点相对集中的区域。(2)从协调发展度来看,整体上呈现纺锤体结构,"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难以打破,南北疆城镇呈现不同的演变轨迹。(3)将新疆所有城镇分为同步协调型、城镇化滞后型、土地效益滞后型、逐步磨合型、低级协调型五种类型,其中同步协调型城镇较少,其他类型的城镇数量较为均等。  相似文献   

10.
科尔沁左翼后旗位于科尔沁沙地东部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复杂、脆弱,资源、人口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至关重要,其土地承载力状况是协调三者关系的重要依据。本文应用系统动力学原理,以1995年为起始年份建立了系统动力学模型(SD模型),包括人口、土地资源、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消费等7个子系统。选择3种人口增长速度和3种营养水平组成9种方案,通过模型的运行预测了科左后旗未来50年人口的动态变化和最大土地资源承载力,并对1995—2000年实际的人口发展状况和生态状况进行了讨论。研究显示,科左后旗土地承载力46.7l—74.5l万人,不同的方案达到最大承载力的时间不同,指出控制人口增长是实现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科左后旗的实际人口增长控制较好,现有的环境问题是不合理的开发活动造成的。  相似文献   

11.
蒋艳  曾肇京  张建永 《生态学报》2015,35(7):2177-2183
提出了反映水生态系统空间分布规律和特征差异的水生态分区方案,并与国家现有的水资源分区、生态功能区划、水功能区划等相关区划成果相互衔接,为水资源综合利用、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供实用的自然基础。以我国自然地理特征的空间变异与地域关联为依据,以流域为基本单元,进行水生态区划的初步研究,提出了分区的指标体系、步骤和区划方法,形成了两级的全国水生态分区体系。首先,划分为东部区、中部区、西北区和西南区4个水生态一级区;进行水生态二级区划时选取水资源量、降雨量、人口密度、NDVI作为分区的评价因子,根据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对分区合理性进行了检验。验证结果表明,各个水生态二级区的水资源量与降雨量、人口密度和NDVI值之间的基尼系数均不超过0.4,分区方案比较合理,从而形成34个水生态二级区,分布在东部13个,中部10个,西北6个,西南5个。  相似文献   

12.
廖文婷  邓红兵  李若男  郑华 《生态学报》2018,38(5):1750-1757
水利工程建设在给人类带来抗旱防洪效益、发电效益、航运效益、养殖等效益的同时,也对河流水文动态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径流的调节。基于宜昌站1890—2014年径流数据,综合采用径流集中度、集中期和相位差分析等多种方法,分析了水利工程建设对径流年内分配以及枯水期的影响。结果表明:宜昌站径流集中度呈现缓慢下降趋势并在2004年发生突变,2003年以后径流集中度相对于2003年以前下降0.06(下降幅度为12.98%),说明葛洲坝水利枢纽、三峡工程建成以后宜昌站径流在年内分配变得平缓,洪峰被有效削弱,且三峡工程对宜昌站径流集中度减少的贡献率大于葛洲坝水利枢纽(贡献率分别为92.03%和7.97%);葛洲坝和三峡水利枢纽建成后,宜昌站径流重心提前8d(集中期从8月9日提前至7月31日);宜昌站进入枯水期的时间提前约20d(三峡大坝建设以前,宜昌站在12月7—11日进入枯水期,建设以后在11月底进入枯水期),水利工程对水文过程的影响可能导致下游枯水期污染加剧和湿地生境提前缩小,进而影响下游水环境和湿地生物多样性。上述结果定量揭示了水利工程对水文过程的影响及其潜在生态效应,可为认识水利工程的生态影响以及流域生态环境变化的驱动因素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生态建设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立华  刘洋 《生态学报》2021,41(8):3306-3314
伴随着我国四十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生态建设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建设的战略地位大大提升。我国生态环境虽然经过了几十年的治理,但是生态环境质量仍然有较大的上升空间,我国仍处于重大生态工程的密集实施期。总结过去生态建设的发展历程和历史经验,可为我国未来生态工程的实施和效益提升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促进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通过对新中国生态建设历程的回顾与展望,结果表明:(1)以1978年、2000年为界,将新中国生态建设历程划分为生态建设启蒙认识阶段、生态建设启动实施阶段和生态建设快速发展与生态文明发展阶段。(2)我国的生态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林草植被得到恢复,退化土地得到治理;山区牧区产业产值不断增加,农牧民收入不断提高,脱贫攻坚任务逐步完成;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基本形成。(3)未来的生态建设需要倾向于通过绿色发展模式,减少经济系统对生态系统的压力,以侧面支援生态建设;认清生态建设自身发展规律,建立科学的生态工程启动和退出机制,以避免生态工程建设时段错位;提高生态工程的动态管理水平,提升生态工程建设和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14.
喀斯特槽谷区土地石漠化与综合治理技术研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深入揭示流域尺度水-土-生资源格局和研发因地制宜的水-土-生治理技术是"十三五"石漠化治理工程的主要瓶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喀斯特槽谷区土地石漠化过程及综合治理技术研发与示范"项目(2016YFC0502300)针对槽谷区特点,锁定两个关键科学问题和五个关键技术,从过程机理研究-技术研发-应用示范3个层面解剖区域水/土/生物资源分布格局与地质地貌之间的关系,阐明石漠化过程中的相关生态变化机理,因地制宜地研发水土资源高效利用、土壤地上/下流/漏失阻控与生态恢复技术;研发野生砧木及经济树种互作效应与优化配套技术,构建槽谷区可持续的生态系统和生态产业模式并示范推广,为区域生态改善和贫困问题解决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5.
孙永胜  苗长虹  佟连军 《生态学报》2023,43(18):7651-7659
以"人地协调"发展理念和"过程+格局+机制"思维范式为切入点,构建了基于DPSIR模型的绿色发展水平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模型、障碍度模型和GIS空间可视化等方法对2008-2017年东北地区各城市的绿色发展水平时空分异特征与障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东北地区各城市绿色发展水平总体呈现从"小差距低水平"逐渐向"大差距高水平"转变的时序特征,空间分布大致呈现自北向南阶梯式递减的格局特征,且空间集聚效应显著。②东北地区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绿色发展水平之间并非完全呈正相关关系,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城市,绿色发展水平不一定越高;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绿色发展反而达到较高的水平。这可能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有关。③东北地区各城市绿色发展水平时空分异的作用机制不尽相同,其中,资源禀赋条件、经济发展状况、政府投资规模在绿色发展水平的变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导致东北地区绿色发展水平不同阶段呈现不同进化特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伏牛山森林生态系统灌木植物功能群分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胡楠  范玉龙  丁圣彦 《生态学报》2009,29(8):4017-4025
伏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东部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区,植被优势种明显,以灌木优势种为主体进行植物功能群分类,可以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框架结构及类群分布有一个明确的认识.采用群落生态学的调查方法,在伏牛山南北坡设置66个典型样方.根据调查结果,通过计算重要值,选取优势度相对较大的灌木树种进行种间联结及相关性分析,以X2(卡方)检验为基础,结合联结系数AC和共同出现百分率PC来测定灌木优势种间的联结性,根据优势种间的联结性及其在海拔梯度上的变化异同来划分植物功能群,把灌木优势种划分为7组植物功能群.植物功能群间物种表现出显著正联结,一起在同一生境中出现的几率较大,在长期的生长演化过程中,能适应相似的资源环境和对干扰有相似的响应,所以将其划分同一组植物功能群.植物功能群内有一些重要的形态特征有相似之处,功能群间的形态特征有明显的区别,如叶片的大小、形状等,功能群的这些相似及区别还需要生理生态学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从景观生态学的定义入手,结合吴县市环太湖地区露采矿区的环境问题现状,提出了吴县市生态重建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基于每个废矿区都是一个脆弱的生态系统,在其恢复过程中,首先要在宏观上合理安排生态重建景观格局的规划及布局,然后在微观上创造出合适的生态条件服务于整个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同时以生态重建后的矿区所要具有的三大基本功能:生物生产、环境服务、文化支持为依托,构建了生态功能系统图及生态功能区相互关联图。生物生产功能主要是针对农业利用,环境服务是对用于旅游、娱乐、绿化用地的露采矿区,文化支持则是针对作为建筑用地的废弃地,其城镇及居民点用地是人类聚集场所,支撑了工矿企业、旅游商贸服务业及整个城市体系的运行。最后总结了环境生态重建后所产生的环境、生态及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我国保护地生态旅游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钟林生  王婧 《生态学报》2011,31(24):7450-7457
了解我国保护地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为制定我国生态旅游政策和推动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提供理论支撑.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大多数保护地开展了生态旅游,现状特征主要是:(1)有一定的生态旅游市场规模,生态旅游产品趋于多样化;(2)基础设施的生态兼容性不够;(3)环境解说系统普遍建立,但专业化程度较低;(4)生态环境状况良好,但环境管理体系仍需完善;(5)社区参与经济效益好,但参与深度有限;(6)我国保护地生态旅游从业人员数量不足,且导游在生态旅游方面的专业素养亟待提高;(7)生态旅游管理受到重视,但相关措施有待完善;(8)资金投入不够、管理体制未理顺是阻碍我国保护地生态旅游发展较为普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的宁夏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城市人居环境已成为日益关注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是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衡量因素之一.本文以宁夏回族自治区的5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以生态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和经济环境为系统层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AHP和熵权法结合的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对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大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 5个城市的人居环境质量大小顺序为银川市(0.85)、石嘴山市(0.62)、吴忠市(0.43)、中卫市(0.33)和固原市(0.32);生态环境质量得分最高的是石嘴山,银川市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和经济环境质量均最佳,中卫市和固原市的4大系统层指标质量得分均较低.5市人居环境内部各组分的协调程度均较好,其中,吴忠市、固原市、中卫市均达到良好协调,银川市和石嘴山市为一般协调.不同城市间同一系统层指标的协调度均较低,城市间的社会环境建设失调,其余也均为勉强协调.宁夏城市的人居环境质量总体不容乐观,城市间的协调度亟待提高.宁夏城市人居环境的建设需要加快发展弱势指标,统筹协调城市内部和城市间全方面的发展,以此为宁夏的城市化建设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生态环境敏感性及其区域差异规律研究   总被引:171,自引:17,他引:154  
我国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何对生态环境问题采取有效的综合整治策略,已经成为科学界面的一个挑战,本研究首先综述了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沙漠化、盐渍化和酸雨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空间相关性,提出了生态敏感性的概念,分析了影响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敏感性的因素,特别是气候对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影响,综合地提出了中国生态环境敏感性化区,并探讨了各分区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