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的卵子发生-飞行共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4~1996年对双季稻区稻水象甲发生消长和迁飞动态的系统研究表明,稻水象甲的飞行肌和卵巢发育随生活史的季节性变化出现兴衰交替,从而迁入迁出稻田和越冬场所,表现出典型的卵子发生-飞行共轭:春季越冬代成虫从越冬场所迁入早稻田后飞行肌消解而卵巢发育,繁殖形成一代致害种群。夏季一代成虫生殖滞育,飞行肌和脂肪体发达,绝大部分个体迁出早稻田行夏蛰并越冬;少量落入秧田者和早稻收割时散落田内而晚稻插秧时尚未迁离的个体卵巢恢复发育,飞行肌消解而构成二代虫源。秋季二代成虫羽化后生殖滞育,迁飞上山越冬;10月中旬后羽化的个体卵巢和飞行肌均不再发育而滞留田内外越冬。取食高质量食料时,一代夏蛰成虫飞行肌再生,新羽一代成虫则首先发育飞行肌,而后解除生殖滞育。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福鼎对稻水象甲消长动态进行了调查.并对成虫卵巢、飞行肌进行了解剖。通过解剖,所预测的各虫态发生期厦一代成虫迁移期与田间调查结果基本吻合。稻水象甲产卵高峰在4月底至5月上旬.幼虫、蛹和一代成虫的盛发期分别在5月上中旬、6月中下旬和6月下旬;一代成虫在6月下旬开始从稻田迁出。飞行肌解剖结果表明,飞行肌宽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而长度则比较恒定,与发育历期无关,所以飞行肌宽度可作为监测依据,而长度则不宜采用。  相似文献   

3.
对浙江省双季稻区稻水象甲(LisorhoptrusoryzophilusKuschel)夏季种群的研究表明,光照和温度可排除在一代成虫夏季滞育的诱导因子之外,而不同的食料条件是引发滞育的主导因素.在自然状态下,即使是强迫滞留,早稻田内的一代成虫也不转入正常发育,但取食稻秧能使新羽一代成虫和稻田内外处于生殖滞育状态的一代成虫的卵巢正常发育,并能解除已进入夏蛰的一代成虫的生殖滞育;同时,不论是新羽成虫还是夏蛰成虫,取食稻秧后卵巢和飞行肌同时发育;若这种食料条件能持续下去,则飞行肌消解而卵巢发育产卵.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广东省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vzophitus生活史、越冬生境、发生规律及寄主植物和天敌种类,为这一害虫的科学防治提供指导。【方法】2019年3月-2021年4月通过实地调查、室内笼罩饲养观察和卵巢解剖研究稻水象甲在广东的生活史和越冬生境;通过对稻水象甲成虫中肠内容物进行分子检测探明其越冬过渡寄主植物;利用特征序列扩增区(sequence 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 SCAR)标记技术明确稻水象甲的主要天敌种类。【结果】2019年3月-2021年4月稻水象甲在广东双季稻区一年发生2代,具有越冬和越夏习性。广东稻水象甲经历一个完整世代需要(140.86±1.05)d,幼虫历期为20 d左右。广东稻水象甲以成虫越冬,越冬生境模式为稻田-过渡带(草地)-沼泽地(水草丰盛),且越冬期稻水象甲成虫卵巢存在滞育现象,发育等级Ⅰ级。稻水象甲成虫中肠内容物分子检测发现,其越冬期主要的过渡寄主植物为再生稻及李氏禾Leersia hexandra。基于SCAR的PCR结果表明,游猎型蜘蛛沟渠豹蛛Pardosa laura为稻水象甲的主要天敌...  相似文献   

5.
粘虫迁出与迁入种群的行为和生理特性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系统比较了田间粘虫Mythimnaseparata (Walker)迁出与迁入种群在飞行能力、 飞行肌干重、卵巢发育、交配以及保幼激素滴度等指标的差异。结果显示,迁出种群的飞行潜 力显著强于迁入种群,雌蛾中胸背纵肌平均干重(6.53 mg)也显著高于迁入种群(5.92 mg ),但卵巢发育程度显著低于迁入种群;迁出种群的交配率和平均交配次数均显著低于迁入种 群;早期迁入的雌蛾卵巢发育级别和交配率相对较低,并随迁入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迁出与迁入 种群雌蛾的保幼激素滴度也存在显著差异,两者的JHⅡ滴度平均分别为4.63 ng/mg和8.69 ng/mg。这些结果说明,粘虫迁飞前后的行为、生理和生殖特性具有明显的变化,迁出种群具有较强的飞行潜力,生殖系统的发育受到暂时性抑制;而迁入种群飞行能力下降,卵巢发育级别 较高,交配率增加。同一世代早期迁入的雌蛾卵巢发育程度较低,表明粘虫迁飞是发生在成虫 发育的初期,迁飞过程中卵巢发育受到暂时性抑制,迁入以后便迅速发育并开始繁殖。粘虫迁 飞的行为和生理特性与“卵子发生 飞行拮抗综合症候(oogenesisi flight syndrome)”相符 。内分泌激素(保幼激素)在其迁飞与生殖的转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6.
1994-1996年对浙江省双季稻区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oryzophilusKuschel)飞行行为的研究表明,稻水象甲飞行扩散的行为特征是:(1)长时间的起飞准备和不高的起飞成功率,每晚的迁出率只有三分之一左右,(2)卵巢,飞行肌呈季节性消长而无局地飞行(trivialflight);(3)飞行速度不高,飞行能力不强,且风力稍大便无法起飞,一般情况下不会形成远距离自然扩散,因此  相似文献   

7.
稻水象甲田间种群动态及化学控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水象甲在福建省霞浦县长春镇田间种群发生动态的调查结果表明:5月中旬是稻水象甲越冬代成虫迁入稻田为害高峰期,5月下旬成虫种群数量迅速降低,并有少量幼虫开始为害水稻根部;6月初是幼虫发生为害高峰期,蛹高峰期出现在6月中旬,并开始有一代成虫羽化。药剂筛选试验结果表明:20%丁硫克百威乳油、48%毒死蜱乳油、40%三唑磷乳油、5%锐劲特悬浮剂对稻水象甲成虫具有良好的田间控制效果,药后7d防效均在92.31%—100%;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15%乐斯本颗粒剂、3%呋喃丹颗粒剂施药后7d对稻水象甲幼虫的防效90.03%—93.56%。化学综合防治示范区水稻分蘖数和株高均显著大于对照区。  相似文献   

8.
2008年永福县早稻田稻纵卷叶螟发生动态及虫源性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8年通过调查和雌蛾卵巢解剖研究广西区永福县早稻田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Guenée)的发生动态和田间种群的虫源性质。结果表明,稻纵卷叶螟在永福县早稻田可发生4代。稻纵卷叶螟第1、2代属于基本迁入型;第3代性质较为复杂,属于本地繁殖型,既有迁入又有迁出;第4代为本地繁殖、大部分迁出型。对暴雨期间稻纵卷叶螟田间蛾量消长的研究表明,短时期的暴雨水淹对全县稻纵卷叶螟的田间蛾量消长总的影响不明显,但不同水淹情况的田块间虫量存在显著差异。还分析讨论2008年永福县早稻田稻纵卷叶螟暴发成灾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1994~1996 年对浙江省双季稻区稻水象甲( 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飞行行为的研究表明,稻水象甲飞行扩散的行为特征是:①长时间的起飞准备和不高的起飞成功率,每晚的迁出率只有三分之一左右;②卵巢、飞行肌呈季节性消长而无局地飞行(trivialflight);③飞行速度不高,飞行能力不强,且风力稍大便无法起飞,一般情况下不会形成远距离自然扩散。因此,严格控制人为传带是控制疫区扩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背景】2007年6月,云南省首次在嵩明县发现稻水象甲,为掌握其年发生世代、成虫和幼虫种群消长动态及其越冬特点开展此项研究。【方法】2008—2010年,采用田间系统调查法对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大桥村稻区稻水象甲的种群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每年4月初气温回升(4月气温9.0~24.1℃,均温16.1℃),稻水象甲越冬成虫开始出土活动,从稻田周边越冬场所迁移至稻埂或秧田取食杂草和秧苗。5月中旬,随水稻的移栽,迁移至大田为害并产卵,孵化后的幼虫取食水稻根系。6月中旬水稻分蘖期,幼虫发生量达到高峰,虫量为3.17~11.33头·丛-1;7月中下旬水稻孕穗期,也是形成土茧的高峰期,土茧量5.90~9.00头·丛-1;7月下旬—8月中旬水稻抽穗和扬花期,成虫大量出现,数量达0.21~4.85头·网-1;8月中旬水稻乳熟期,成虫逐渐迁移至稻田附近向阳坡面的田埂和沟埂上,主要集中在0~3 cm有杂草覆盖的浅土层越冬,直至翌年的4月底,最大越冬虫量98.33~266.00头·m-2。【结论与意义】稻水象甲在云南省嵩明县水稻区年发生1~1.5代;种群发生动态与水稻的生育期紧密相关,4月初越冬成虫为害秧苗,7月份是防治成虫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1.
滇中稻区稻水象甲的卵巢发育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开展稻水象甲卵巢发育、扩散能力和防治药剂的筛选研究,为云南稻水象甲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成虫采用卵巢解剖法,确定卵巢的发育进度和产卵期;采用田间系统调查法和染色法明确扩散范围;采用浸叶法对常用杀虫剂进行室内筛选。【结果】2009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秧苗期,稻水象甲Ⅱ级卵巢达100%,Ⅲ级卵巢的平均抱卵量为8粒·头~(-1),最大抱卵量为23粒·头~(-1)。秧田返栽田的幼虫、成虫虫口密度明显高于大田,秧田返栽田的幼虫虫量是大田的4.82倍,第一代成虫是大田的6.50倍。烯啶虫胺、毒死蜱、辛硫磷、三唑磷、锐劲特对稻水象甲成虫防效在96.11%以上。【结论】滇中稻水象甲自然传播的范围小,随稻秧移栽是稻水象甲的主要传播方式,秧苗揭膜1周后至移栽前是化学防治的关键期,建议选用烯啶虫胺、辛硫磷、三唑磷、锐劲特在此期间开展田间防控。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在湖北省钟祥市的发生规律,对小麦玉米轮作田粘虫成虫和幼虫种群的发生动态、粘虫雌蛾卵巢发育进度以及粘虫越冬虫量作了调查,分析了粘虫种群虫源性质。结果表明,钟祥市为1代粘虫多发区,其虫源为外地迁入的越冬代成虫,1代粘虫危害高峰期在4月中下旬,羽化盛期在5月中下旬,羽化后以迁出为主。第2代粘虫发生量很小,羽化后基本全部迁出;在田间未调查到第3代粘虫幼虫,本区发现的第3代成虫可能为由北方南迁的过境种群;第4代粘虫发生量也很小,羽化后全部迁出,不在本区繁殖危害。在田间未调查到准备越冬的粘虫。  相似文献   

13.
为了明确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在湖北省钟祥市的发生规律,对小麦玉米轮作田粘虫成虫和幼虫种群的发生动态、粘虫雌蛾卵巢发育进度以及粘虫越冬虫量作了调查,分析了粘虫种群虫源性质。结果表明,钟祥市为1代粘虫多发区,其虫源为外地迁入的越冬代成虫,1代粘虫危害高峰期在4月中下旬,羽化盛期在5月中下旬,羽化后以迁出为主。第2代粘虫发生量很小,羽化后基本全部迁出;在田间未调查到第3代粘虫幼虫,本区发现的第3代成虫可能为由北方南迁的过境种群;第4代粘虫发生量也很小,羽化后全部迁出,不在本区繁殖危害。在田间未调查到准备越冬的粘虫。  相似文献   

14.
迁飞性害虫稻纵卷叶螟成虫的卵巢发育与性诱剂诱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迁飞性昆虫的生理发育比较复杂,这影响了其对性诱剂的行为反应,造成了田间性诱效果的较大波动。本研究旨在明确性诱剂诱捕对不同迁飞时期田间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种群的监测效果以及性诱剂诱捕与雌蛾卵巢发育之间的关系。【方法】从2015年9月开始,在浙江宁波和温州、广西宾阳及江西宁都4地,利用性诱剂和网捕法监测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动态。解剖雌性卵巢并拍摄卵巢分级特征图。利用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性诱剂诱集和雌蛾卵巢发育之间的相关性。【结果】2016年6月下旬-7月中旬宾阳县稻纵卷叶螟为迁出代和本地繁殖代的混合种群,各级别卵巢均能解剖到,但是Ⅰ-Ⅱ级卵巢的比例最高;7月上旬宁都县稻纵卷叶螟为迁入代,卵巢以Ⅳ级为主(70%),雌蛾交配率达91.3%;9月下旬宁波北仑稻纵卷叶螟为迁出代,虫量逐渐减少至消失,卵巢处于未成熟状态,无交配发生;10月上旬温州市瓯海区稻纵卷叶螟为宁波南迁代的过境代,卵巢以Ⅱ和Ⅲ级为主,部分雌蛾完成交配,但未见雌蛾产卵。对于迁入代、过境代和本地繁殖代,网捕法和性诱法对种群动态的监测结果类似。对于迁出代,由于成虫未性成熟,性诱法不能引诱到雄蛾,但能网捕到大量成虫。相关性分析表明,对于迁入代、过境代和本地繁殖代性诱剂引诱的雄蛾数量与网捕成虫数量、网捕性成熟雌蛾数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P0.05),其中与后者之间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结论】性诱集可以用于准确监测迁入代、过境代和本地繁殖代田间稻纵卷叶螟种群动态。由于性诱剂监测的种群数量与稻纵卷叶螟的卵巢发育级别极显著相关,在进行防治适期或发生量预测时,性诱法可能比田间赶蛾法更有利于指导防治措施的实施。  相似文献   

15.
稻水象甲生物学特性及药效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稻水象甲的生物学特性及几种杀虫剂对稻水象甲的防治药效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稻水象甲在宁德市1a发生2代,双早秧田(4月下旬至5月初)、本田(5月上旬至中旬)是越冬成虫防治关键时期,田间防治以5%氟虫腈1200倍液为佳。  相似文献   

16.
2010年广西兴安地区稻纵卷叶螟发生动态及迁飞轨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稻纵卷叶螟是我国水稻上的重要害虫,近年来给我国水稻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兴安地区位于广西东北部是每年稻纵卷叶螟在我国南北往返的必经之路,分析该地区稻纵卷叶螟的种群动态和迁飞规律,对全国稻纵卷叶螟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意义重大。采用灯光诱捕、田间系统调查与雌蛾卵巢解剖的方法研究了2010年广西兴安地区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动态和世代虫源性质,并运用大气质点轨迹分析平台HYSPLIT和气象图形处理软件GrADS对2010年广西兴安地区稻纵卷叶螟迁飞高峰期进行了迁飞轨迹和气象背景分析。结果表明:(1)稻纵卷叶螟种群数量在广西兴安地区随季节变化明显,年发生6代,于4月底迁入,迁飞活动主要集中在5月下旬-8月中旬。在双季早稻田、单季中稻田和双季晚稻田均发生3代,且在不同类型田中重叠发生,其在双季早稻田的发生量明显高于单季中稻田和双季晚稻田。(2)明确了兴安地区稻纵卷叶螟各世代虫源性质。第2、3代主害双季早稻,均为迁入虫源;第4代数量最多,主害双季早稻,属于迁入虫源在本地繁殖世代;7月中下旬连续降雨天气阻碍第四代稻纵卷叶螟从本地迁出,滞留单季中稻为害。第5代主害单季中稻,虫源性质复杂,主要为本地虫源本地繁殖型,既有迁入,又有迁出;第6代前期主害单季中稻,后期主害双季晚稻,第7代为害双季晚稻,虫源性质均为本地虫源大部迁出型。(3)2010年广西兴安5月上旬稻纵卷叶螟迁入虫源地来自广东沿海阳江和湛江稻区,6月中旬大规模迁入虫源地主要来自广东沿海雷州半岛稻区。低空激流为稻纵卷叶螟的迁入提供了运载气流,而当时的降雨是迫使稻纵卷叶螟集中降落的主要原因。10月中旬从本地迁出的稻纵卷叶螟,随东北气流南下可到达广西沿海北海市。  相似文献   

17.
稻水象甲种群增长规律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扣笼接虫观测稻水象甲不同接虫密度所产下代虫量。结果表明,稻水象甲种群增长具有明显密度依赖性,接虫密度X越大,代间增殖倍率Y2越低。X-Y2关系用Y2=1/(0.836 0.421X)的双曲线拟合良好。以水稻移栽后稻田成虫密度N为指标,越冬成虫存活率为S0,防治后成虫残存率为S1,则第t 1年种群密度关系可表述为:Nt 1=S0S1Nt/(0.0836 0.0421S0S1Nt)。模型参数值稳定,拟合度好,模型描述的种群增长规律与稻水象甲侵入辽宁省以来种群增长的实际情况相吻合。用该模型预测辽宁省不同地区稻水象甲的发生趋势其准确率高,并可指导稻水象甲的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8.
白背飞虱飞行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张建新 《昆虫知识》1992,29(2):65-69
本文采用微机测试系统研究了白背飞虱成虫的飞行能力及其与日龄的关系。成虫飞行能力个体间变异很大,可以分为多种类型。通过比较雌成虫卵巢发育和吊飞飞行能力,为白背飞虱迁飞型给出了可靠指标。长翅型成虫持续飞行10分钟以上定为迁飞型,短于10分钟者定为非迁飞型。在拥挤迁出条件下,长翅型成虫在羽化后3~5天飞行能力最强。最长的一头雌成虫飞行持续1715分钟,达36529.5米。雌成虫的飞行能力随卵巢发育而下降,呈卵子发生一飞行共轭现象。  相似文献   

19.
贵阳地区白背飞虱的越冬及迁飞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赖仲廉 《昆虫学报》1982,(4):397-402
白背飞虱在我省常大发生,给水稻造成严重的为害。 本文根据1979—1981年在贵州省贵阳地区进行白背飞虱越冬及迁飞的观察结果,用大量新事实证明白背飞虱是迁飞的害虫。其迁飞规律为:春季白背飞虱长翅成虫随气流由西南迁入;夏季白背飞虱长翅成虫随气流往东北迁出,与此同时也有白背飞虱长翅成虫随气流由东南或西南迁入的;秋季白背飞虱长翅成虫随气流由东北迁入(回迁),与此同时也有白背飞虱长翅成虫随气流往西南迁出的。 本文还探讨了有关白背飞虱迁飞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旋幽夜蛾迁飞的雷达观测和虫源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旋幽夜蛾Scotogramma trifolii Rottemberg是我国北方农牧地区局部暴发为害的农业害虫,近年来危害逐渐呈上升趋势,但目前的研究对其大范围发生危害规律及是否具有迁飞性尚缺乏明确的认识。本文利用垂直监测昆虫雷达和相关辅助设备的长期自动观测和基于GIS的地理信息系统分析,研究了2005年吉林省白城地区通榆县和大安市旋幽夜蛾暴发的虫源性质及成虫空中飞行参数。结果表明:白城地区5月中旬20 cm的平均地温并不满足越冬代蛹羽化的最低温度;2005年5月下旬成虫盛发期东北、华北地区空中风场以南风和偏南风居多,为成虫迁入提供了有利的运载气流。6月下旬雷达观测点卵巢解剖显示,雌蛾卵巢发育进度整齐、级别较低,具有典型的迁出昆虫生理特征。雷达观测显示,成虫飞行最高可达距地面1 000 m, 主要选择在距地面300~500 m高度段,在500 m高度可以整夜飞行。初步判定旋幽夜蛾具有迁飞特性,这一发现为进一步认识其发生规律以及提高其预测预报水平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