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虎杖(Polygonum cuspidatum Sidb.et Zucc.)为蓼科多年生灌木状草本。其根茎入药。主要化学成分有蒽醌、萘醌、酚类和多糖化合物;其中蒽醌类化合物是虎杖的主要药用有效成分,包括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和大黄酸等。虎杖的蒽醌类化合物具显著的抗病毒、抗菌和消炎作用;并可保护心肌,防止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提高细胞免疫力,也是致癌基因转导信号的抑制因子。关于虎杖蒽醌类化合物细胞化学研究尚未见报道。刘文哲等曾对贯叶连翘分泌结构中金丝桃素和大黄中蒽醌类同化合物进行了组织化学研究。本文对不同生长期虎杖的根茎以及同  相似文献   

2.
大黄蒽醌类化合物的组织化学定位研究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刘文哲  张爱新 《西北植物学报》2000,20(6):1082-1085,T007
利用新鲜材料的秆手切片直接观察,5%NaOH水溶液显色、荧光显微镜观察和戊二醛及饿酸固定薄切片法对大黄根茎蒽醌类化合物进行了组织化学定位研究。结果发现大黄根茎内蒽醌类化合物主要积累在次生木质部的木射线和次生韧皮部的韧皮射线细胞中。根据显色程度的不同,可以判断早期形成的维管射线细胞蒽醌类化合物的含量较晚期形成的射线细胞的含量高,二年生根茎的含量高于一所生根茎的含量。  相似文献   

3.
掌叶大黄根茎大黄多糖的贮藏和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章英才  李瑞 《植物学报》2010,45(3):372-378
采用组织化学方法和苯酚硫酸比色法研究了大黄多糖在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根茎中的贮藏分布特征及其含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大黄多糖在根茎中呈多位点贮藏, 在根茎的周皮、皮层、次生维管组织的薄壁细胞以及髓内不同程度地贮藏和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大黄多糖, 次生木质部的木薄壁细胞以及次生韧皮部的韧皮薄壁细胞是大黄多糖的主要贮藏和积累部位; 不同发育时期根茎中大黄多糖含量的变化规律为: 随着植物的生长, 根茎及其各组织中大黄多糖的总含量表现为逐渐增高的趋势, 但在发育的后期略有下降; 与木薄壁细胞相比, 韧皮薄壁细胞贮藏大黄多糖量相对较多, 大黄多糖的贮藏和积累方式为逐渐累积。次生维管组织为大黄多糖贮藏和积累的主要组织。  相似文献   

4.
章英才  李瑞 《植物学通报》2010,45(3):372-378
采用组织化学方法和苯酚硫酸比色法研究了大黄多糖在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根茎中的贮藏分布特征及其含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大黄多糖在根茎中呈多位点贮藏,在根茎的周皮、皮层、次生维管组织的薄壁细胞以及髓内不同程度地贮藏和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大黄多糖,次生木质部的木薄壁细胞以及次生韧皮部的韧皮薄壁细胞是大黄多糖的主要贮藏和积累部位;不同发育时期根茎中大黄多糖含量的变化规律为:随着植物的生长,根茎及其各组织中大黄多糖的总含量表现为逐渐增高的趋势,但在发育的后期略有下降;与木薄壁细胞相比,韧皮薄壁细胞贮藏大黄多糖量相对较多,大黄多糖的贮藏和积累方式为逐渐累积。次生维管组织为大黄多糖贮藏和积累的主要组织。  相似文献   

5.
六盘山鸡爪大黄蒽醌类化合物积累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多种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六盘山鸡爪大黄营养器官中蒽醌类化合物的积累特征.结果显示:蒽醌类化合物在根中分布于周皮的木栓层和栓内层、次生维管组织的维管射线和根中央的部分木薄壁细胞内,且维管射线是根中贮藏和积累蒽醌类化合物的主要组织;在根茎中分布于周皮的木栓层和栓内层、次生维管组织的形成层和维管射线,以及髓的异常维管束射线中,且维管射线是根茎中贮藏和积累蒽醌类化合物的主要组织;在茎中主要分布于表皮、近表皮皮层和维管束的维管束鞘及其薄壁细胞,大型和小型维管束之间和周围的部分薄壁细胞,以及髓射线中有不同程度的分布;在叶中主要积累在叶柄的表皮、叶柄和大叶脉的部分基本组织、维管束的部分薄壁细胞等部位.结果表明,六盘山鸡爪大黄的根和根茎是蒽醌类化合物贮藏和积累的主要器官,维管射线是其贮藏和积累的主要组织,而且各营养器官中蒽醌类化合物积累的数量与植物各相关器官组织的发育程度、细胞中含淀粉粒的多少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采用组织化学方法和苯酚硫酸比色法研究了掌叶大黄茎和叶中大黄多糖的分布特征和含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大黄多糖在掌叶大黄茎和叶内的分布各有特点,在茎中大黄多糖分布于靠近维管束外方的皮层薄壁细胞、维管束的韧皮薄壁细胞、靠近皮层的髓射线细胞和少数髓细胞,皮层和髓射线是茎中大黄多糖贮藏较集中的部位,且随着茎的成熟其含量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在叶的表皮、叶肉和叶脉中不同程度地分布着较少量的大黄多糖;大黄多糖在叶柄维管束外围的基本组织细胞中不同程度地分布较多,而维管束中分布较少.茎和叶中大黄多糖的含量每年在植物生长的前期逐渐增高,后期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7.
应用组织化学定位技术及植物化学方法,研究了不同发育阶段绞股蓝茎叶的结构与其中人参皂甙分布积累和总皂甙含量的关系。绞股蓝内的人参皂甙通过特定的显色剂能显示从紫红到浅红的颜色反应,颜色深浅与人参皂甙含量呈正相关。结果表明,叶内的皂甙主要分布在叶肉组织内,未分化的叶肉组织比成熟组织含量高,衰老的叶片不含皂甙。茎内的皂甙主要分布于维管束的外生韧皮部薄壁细胞中,表皮、同化组织、厚角组织及周皮的栓内层也有少量分布,木质部和髓薄壁组织无皂甙积累;幼茎所含总皂甙高于发育成熟的茎和老茎,含量最高的则是具有贮藏功能的根状茎。在绞股蓝全草中,叶的总皂甙含量高于相应发育阶段的茎,而以当年生根状茎的含量最高。提出了皂甙在叶内积累、茎内运输和地下茎内贮藏的观点及科学采收绞股蓝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六盘山鸡爪大黄根蒽醌类化合物组织化学定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章英才  黄新玲 《植物研究》2008,28(3):375-379
采用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六盘山鸡爪大黄根蒽醌类化合物的组织化学定位特征及贮藏和积累的规律。结果表明:蒽醌类化合物在根内的贮藏是多位点的,在根周皮的木栓层和栓内层、次生维管组织的维管射线和根中央的部分木薄壁细胞内不同程度地贮藏和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蒽醌类化合物,次生木质部的木射线和次生韧皮部的韧皮射线是主要贮藏和积累的部位,早期形成的维管射线中蒽醌类化合物的含量较晚期形成的射线含量高。  相似文献   

9.
运用石蜡切片法和荧光显微镜观察法研究了3个不同接骨草(Sambucus chinensis Lindl.)居群营养器官的显微结构及其绿原酸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接骨草地上茎厚角组织明显,髓部由大小不等的两类薄壁细胞组成,且有单宁细胞分布;地下根状茎厚角组织细胞小,髓部薄壁细胞大小差异不明显,皮层及髓中有油细胞分布。(2)叶片为异面叶,栅栏组织细胞为短柱状,油细胞不明显。(3)绿原酸分布在根状茎皮层部分细胞、茎厚角组织部分细胞及叶片的海绵组织中,以海绵组织中含量最高。研究认为,髓部薄壁细胞大小的差异可作为接骨草的一个鉴别特征;荧光显微镜观察法可迅速准确显示绿原酸的分布;在所研究的3个接骨草居群中,怀化居群的绿原酸含量最高,若以绿原酸为有效成分来采收接骨草,可以只采收叶。  相似文献   

10.
绞股蓝人参皂甙的组织化学定位及其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光镜技术、组织化学定位及植物化学方法,研究了人参皂甙在绞股蓝营养器官中的积累分布状态以及不同生长期、不同器官、不同性别之间的绞股蓝总皂甙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绞股蓝人参皂甙主要分布在营养器官的同化组织及韧皮部薄壁细胞中,厚角组织、表皮及周皮的栓内层也有少量分布,木质部和髓薄壁组织中无皂甙分布;叶中皂甙积累最多,茎次之,根最少。绞股蓝在营养生长期→花果期→枯萎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其地上部分的皂甙含量呈现出低→高→低的变化趋势;叶的含量高于茎,雄株的含量高于雌株。从而认为在9—10月的花果期采收绞股蓝的地上部分而保留地下茎和根,有利于药材品质和产量的提高,又有利于药用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