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鼎湖山南亚热带森林细根生产力与周转   总被引:54,自引:3,他引:5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报道了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群落0~40cm土层中细根(≤2mm和2~5mm)的现存量、死亡量、生产力和周转率,并比较了用“连续钻取土芯法”和“埋无根土柱法”来估算表层土(0~20cm)细根生产力的差异。结果表明:在0~40cm土层中,季风常绿阔叶林≤2mm和2~5mm细根现存量分别为6.59t·hm-2和4.81t·hm-2,死根比率各为29.9%和22.9%;针阔叶混交林≤2mm和2~5mm细根现存量分别为5.35t·hm-2和4.24t·hm-2,死根比率各为34.4%和24.0%。细根现存量的季节性变化不显著。季风常绿阔叶林细根年分解量、年死亡量和年净生产力分别为0.90,1.59,2.65t·hm-2·a-1 (≤2mm)和0.41,0.63,1.25t·hm-2·a-1(2~5mm),针阔叶混交林的相应数值各为0.80,1.4l,2.42t·hm-2·a-1(≤2mm)和0.37,0.62,1.21t·hm-2·a-1(2~5mm)。季风常绿阔叶林细根年周转率为0.57 (≤2mm)和0.34次·a-1(2~5mm),针阔叶混交林分别为0.69(≤2mm)和0.38次·a-1(2~5mm)。  相似文献   

2.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碳循环的初步估算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有密切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大气成分的组成,进而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以我国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近10年的定位研究为基础,初步建立了该类生态系统碳循环数值模式。结果表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典型生态系统每年从外界主要是大气中吸收的碳是10.3 t·hm-2·a-1,植物呼吸释放到大气中的碳通量为5.5 t·hm-2·a-1。森林植物干物质积存的碳量为4.8 t·hm-2·a-1,通过凋落物分解释放到大气中的碳通量为2.46 t·hm-2·a-1。森林同化的碳绝大部分以活生物呼吸和凋落物分解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去了,存留在活生物体和凋落物中的很少。通过对碳现存量的研究发现,所研究的森林生态系统碳现存量为165.05 t·hm-2,其中活生物体碳现存量为61.2 t·hm-2,死生物体碳现存量为104.05 t·hm-2 (包括土壤中碳),土壤碳现存量为96 t·hm-2。土壤碳储量占总碳储量的58%,土壤是该地区森林生态系统主要的碳库,森林生态系统土壤中碳储量的变化必然引起整个区域碳储量整体动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鼎湖山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碳素分配和贮量的研究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5  
方运霆  莫江明 《广西植物》2002,22(4):305-310
鼎湖山马尾松林中 ,马尾松各器官碳含量平均为 5 4.46%,灌木层植物 48.1 0 %,草本层植物40 .2 1 %,地表现存凋落物层 5 4.40 %,以上各组分总平均为 49.2 9%。土壤碳密度为 7.3 7kg· m- 2 (深 1 0 0cm)。生态系统各组分碳贮量分别为 :乔木层 68.876t·hm- 2 ,林下植物层 6.0 3 0 t· hm- 2 ,凋落物层 5 .892 t·hm- 2 ,土壤层 73 .70 5 t· hm- 2。根据研究结果 ,还对广东省马尾松林的现有碳贮量和碳吸存潜力进行了估算和讨论。  相似文献   

4.
构成天津开发区滨海生态防护圈的 4种群落的生物量和能量现存量分别为 ,乔 灌 草群落 2 8 5 5t·hm-2 、5 2 5 91× 10 9J·hm-2 ,灌木群落 2 8 11t·hm-2 、5 0 3 2 7× 10 9J·hm-2 ,草本群落 2 4 30t·hm-2 、35 5 6 8× 10 9J·hm-2 ,灌 草群落 4 2 1t·hm-2 、75 5 2× 10 9J·hm-2 ,都大大超过了原生植被碱蓬群落 ( 0 2 75t·hm-2 、3 6 1× 10 9J·hm-2 )。具有复层结构的乔 灌 草群落和灌 草群落在生物量和能量现存量的分配上 ,都是优势层占据绝对优势地位 ,而且在各群落中生物量和能量分配比例很接近 :乔 灌 草群落中乔木层占 84 34%和 84 4 3%、灌木层占14 89%和 14 84 %、草本层仅占 0 77%和 0 73% ;灌 草群落中灌木层占 80 0 8%和 80 5 1%、草本层占 19 95 %和 19 4 9%。 4种群落对N、P、K、Na、Ca、Mg、Cl- 7种元素的现存总量从大到小依次为草本群落 ( 2 4 81 87kg·hm-2 )、灌木群落 ( 5 18 16kg·hm-2 )、乔 灌 草群落 ( 4 99 4 9kg·hm-2 )、灌 草群落 ( 99 2 2kg·hm-2 ) ,大于原生碱蓬群落 ( 2 8 34kg·hm-2 )。草本群落对Na和Cl-有着极大的吸收和积累 ,分别达到 5 2 1 6 8kg·hm-2 和 14 2 9 15kg·hm-2 。元素现存量在复层结构的乔 灌 草群落和灌 草群落  相似文献   

5.
华南人工林凋落物养分及其转移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对华南 5种人工林凋落物量、凋落物养分及绿叶养分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 ,各种人工林凋落物量大小依次为 :马占相思 (11.1t·hm-2 ) >湿地松 (7.3t·hm-2 ) >荷木 (6 .5t·hm-2 ) >大叶相思 (4.8t·hm-2 ) >柠檬桉(2 .6t·hm-2 ) .马占相思通过落叶回归土壤的养分量高于其它类型 .5种人工林均通过养分转移机制 ,大量从枯老叶中转移N、P、K养分 ,其中马占相思转移的养分量最大 ,营养转移的季节性差别较大 .各种人工林对其它元素的转移现象不确定 .  相似文献   

6.
 以南亚热带鹤山的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湿地松(Pinus elliotii)和荷木(Schima uperba)3种代表性人工林生态系统为对象,利用气象、水文、土壤及植物等方面的资料对CENTURY模型进行了参数化,模拟了3种人工林生态系统1985~2100年的C、N累积动态及其分配格局变化,并利用实测资料对模拟结果进行了独立样本的双尾t检验,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995)。模拟结果表明,马占相思林的净初级生产力(NPP)呈指数函数形式下降,约在20龄(2005年)时趋于稳定;荷木林的NPP持续缓慢增加;湿地松林的NPP基本维持恒定;20龄以前3种林分的年均NPP分别为12.2 t·hm-2·a-1、6.7 t·hm-2·a-1和2.5 t·hm-2·a-1。马占相思林生物量呈对数函数形式增加,20龄后增加很少;荷木林与湿地松林的生物量呈直线增加,约在2050年时,荷木林的NPP和生物量将超过马占相思林;2100年时马占相思、荷木与湿地松林的生物量将分别达到252.7 t·hm-2、352.4t·hm-2和226.3t·hm-2。荷木林具有更大C累积潜力。3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的N累积动态与其生物量累积动态相似,但马占相思林生态系统的N累积量远高于荷木林与湿地松林,至2100年时它们的N累积量将分别达到7.2t·hm-2、1.9t·hm-2和2.2t·hm-2。3种林分的C、N随着林分的发育将更多地分配到茎、枝和根部。马占相思林的叶C、N累积量约在2005年后分别下降1.85t·hm-2和0.20t·hm-2,荷木林的叶C、N累积则分别增加0.09t·hm-2和0.05 t·hm-2,湿地松林叶C、N累积分别增加0.57t·hm-2和0.02 t·hm-2,这一模拟结果显示了马占相思林冠层萎缩的内在原因。外来树种组成的马占相思林先锋群落冠层衰退过早,阳生性灌木的大量入侵和定居可能会滞缓地带性森林植被的恢复进程。因此认为我国南亚热带地区进行地带性森林植被恢复时,先锋森林群落的构建应以荷木等本地树种为主。  相似文献   

7.
贡嘎山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贡嘎山苞槲柯、香桦林,铁杉、槭、桦杉,峨眉冷杉林Ⅰ,峨眉冷杉林Ⅱ和鳞皮冷杉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研究。它们的生物量分别是220.082t·hm-2、568.008t·hm-2、544.519t·hm-2、282.558t·hm-2和279.819t·hm-2;它们的生产力分别是9.962t·hm-2·a-1、10.067t·hm-2·a-1、12.936t·hm-2·a-1、4.692t·hm-2·a-1和1.389t·hm-2·a-1。通过对贡嘎山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与生态因素的相关分析表明,年降水量是制约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8.
景观水体疏浚底泥的农业利用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运河 (杭州段 )疏浚底泥土地利用的可行性及其生态影响进行了研究 .实验室发芽率测定表明 ,土壤中大量掺入疏浚底泥对种子发芽率有一定的影响 ,但在盆栽中影响很小 .疏浚底泥田间投放量在 2 70t·hm-2 以下 ,对青菜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 ,超过 2 70t·hm-2 以上用量对青菜产量有一定影响 .与青菜相比 ,草坪草、园艺花卉对底泥投放量具有更大的耐性 ,表现出明显的促进生长现象 .底泥用量在 10 80t·hm-2 以下时青菜中Cu、Zn含量均未超过食品卫生标准 ,用量为 135 0t·hm-2 时则均超过了标准 .原状土柱淋洗实验发现底泥用量在 4 5 0t·hm-2 以下未造成地下水污染 ,表明运河底泥直接土地利用较一般污水污泥堆肥的危害更小 ,园林投放比农田投放具有更大的可行性 ,土地利用是一种经济可行的疏浚底泥处置方法  相似文献   

9.
Jan  KUKLA 《植物生态学报》2001,25(2):218-224
应用扁平溶度计考察了一个水青冈林(Fageta paupera)的重力土壤溶液,该森林位于克里尼奇克·沃奇山脉(斯洛伐克中部)的生态实验站(EES)。逐月采集土壤表层以及10cm和15cm土壤矿质层的土壤渗透液化学特征的样品。同时,采集各层的土壤样品,并分析其中的Ca,Mg,K和Na等4个化学元素,并测定pH值和传导力。一年中矿质土层中阳离子积累量如下:Ca分别为2.6kg·hm-2和14.2kg·hm-2,Mg分别为2.1 kg· hm-2和1.1kg·hm-2,K分别为42.1kg·hm-2和2.3kg·hm-2,Na分别为5.5kg·hm-2和2.0kg·hm-2。  相似文献   

10.
湖南会同红栲-青冈-刨花楠群落生物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用回归分析方法 ,对我国亚热带湖南会同红栲 青冈 刨花楠群落的生物生产力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林分总生物量为 45 1.0 2t·hm-2 ,其中乔木层、灌木层和藤本生物量分别为 42 6 .76、17.76和 1.80t·hm-2 ,枯枝落叶层现存量为 4.70t·hm-2 ,乔木层净生产量和平均生产量分别为 34.46t·hm-2 ·年 -1、13 .32t·hm-2 ·年 -1.  相似文献   

11.
重庆酸雨区马尾松林凋落物特征及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化导致干旱等极端气象事件增多,这将和酸雨等环境胁迫一起影响森林健康.在重庆铁山坪于2010年监测了酸雨区受害马尾松林的凋落物数量和组分特征及其对土壤水分的响应.结果表明:马尾松林月凋落物量呈“双峰”模式,第1高峰出现在8-9月份伏旱期,第2高峰出现在冬季休眠的12月份;枯死针叶占年凋落物总量的48.42%,凋落物组分比例为针叶>树枝>阔叶>有机碎屑>树皮及球果;除阔叶凋落物外,其它组分凋落物在伏旱期均明显增加,与土壤湿度显著负相关,特别是30-40 cm和40-50 cm土层;此外,马尾松林凋落物量还与表征气象干旱的气象指标显著相关.和健康森林相比,酸雨区受害林木的细根数量变少和分布变浅导致马尾松林针叶的年形成量与凋落量减少,但枝凋落量及其占总凋落量的比例增大;凋落发生对于旱胁迫更加敏感,年凋落物量的时间分布更集中在伏旱期;酸雨和干旱的双重胁迫将进一步恶化研究地区的森林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2.
西双版纳地区稻田CO2排放通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武文明  杨光明  沙丽清 《生态学报》2009,29(9):4983-4992
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单季稻田CO2排放及氮肥、水热因子对CO2排放的影响进行田间原位观测研究.试验设3个氮肥水平处理:N0(0 kg N hm-2)、N150(150 kg N hm-2)和N300(300 kg N hm-2).结果表明,受一天温度变化的影响,西双版纳地区稻田生态系统呼吸日变化为单峰型,其最大值出现在11:00~13:00之间,最小值出现在凌晨.稻田土壤呼吸呈明显的季节变化趋势,土壤呼吸平均速率为水稻收获后休闲季节>种植前休闲季节>水稻生长季节,差异达到1%显著水平.不同季节影响土壤呼吸的环境因子不同.土壤水分含量低于34%时,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达5%显著水平;地面淹水时,土壤呼吸速率与淹水深度呈1%极显著负相关;水分含量高于38%时,土壤呼吸速率与温度呈极显著指数相关.长期考虑(整个生长季节),氮肥的施用对稻田土壤呼吸和生态系统呼吸无影响;N300处理抑制植株呼吸作用,单位生物量呼吸速率下降.氮肥的施用对土壤呼吸有短期影响,氮肥用量增加,土壤呼吸速率增加.计算得出N0、N150和N300处理年土壤呼吸量分别为6.27、6.31 t C hm-2 a-1和5.89 t C hm-2 a-1;年净固定大气中CO2-C分别为1.41、2.22 t C hm-2 a-1和1 11 t C hm-2 a-1,表明西双版纳稻田生态系统是碳汇.  相似文献   

13.
旱地农田不同耕作系统的能量/碳平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摘要:加强农田土壤保持耕作管理,科学认识和调控农田耕作系统能流碳流,提高农业生态系统固碳减排能力,对于减缓农业对全球温室效应的贡献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北方半湿润偏旱区山西寿阳旱作春玉米土壤保持耕作试验研究为基础,利用田间定位观测数据、辅助能投入参数,土壤呼吸田间原位测定,以及农业生态系统能量/碳平衡分析及碳循环过程模拟方法,综合分析和比较不同耕作(CT传统、RT少耕和NT免耕)系统能量/碳平衡及能-碳关联影响。与CT比较,采用RT和NT措施下工业能耗CO2-C损失降低约4%—12%(相当11—35 kg CO2-C?hm-2?a-1)。在RT和NT系统下耗能系数可降低约6%—10%,能量生产效率可提高约7%—12%。2006—2007年由田间原位测定土壤呼吸CO2-C释放通量估算,在玉米休闲期(尤其是秋耕处理后),NT条件下土壤呼吸速率一般为最低(NT NT(2005380)>CT(1987375)。不同耕作下的玉米籽粒产量与生育期土壤呼吸通量趋势基本吻合,如2006-2007年玉米产量(kg?hm-2?a-1)平均为,RT(5614268)>NT(5533564)>CT(5487278)。玉米籽粒产量与生育期土壤呼吸通量之间呈密切相关(R2=0.88)。本研究结果得出,RT和NT对农田耕作系统的影响呈碳汇效应,且一般为NT >RT;而CT处理表现为碳源。RT和NT通过增加土壤碳投入是维持和提高土壤有机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Nitrogen cycling in poplar stands defoliated by insect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Large-scale outbreaks of defoliating insects are common in temperate forests. These outbreaks are thought to be responsible for substantial cycling of nitrogen (N), and its loss from the system. Gypsy moth (Lymantria dispar) populations within poplar plots were manipulated over 2 years so that the ecosystem-wide consequences of catastrophic defoliation on N cycling could be examined. The quantities of N in leaf litter-fall, ammonia volatilization and soil N pools were estimated across the two seasons. Defoliated leaf biomass was estimated from experimentally derived approximate digestibility factors and added to the mass of senesced leaf to determine total annual leaf production. Throughout the growing season the defoliation treatment peaked at about 40% in year 1 and 100% in year 2. Rapid regrowth after defoliation meant that only 45% of the annual leaf biomass was consumed in the defoliation treatment in year 2, while control plots suffered about 20% consumption each year. In each year, defoliated plots produced 20% more leaf biomass and N than the controls, a phenomenon attributed to compensatory photosynthesis. No substantial losses of N via ammonia volatilization, nitrous oxide emission or nitrate leaching were observed. Neither was there any sustained or substantial gain in the soils microbial biomass or inorganic N pools. These observations suggest that the defoliated poplars were able to compete with soil microbes and N loss mechanisms for soil N as it became available, thereby ameliorating the effects of defoliation on soil nitrogen cycling. We conclude from this study that the N mineralized from defoliation residues was conserved in this plantation ecosystem.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不同密度山地苹果园水分生产力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丽娜  李军  范鹏  曹裕  郭正  杨小利 《生态学杂志》2013,24(10):2878-2887
采用修订WinEPIC模型,模拟研究了陕西延安和甘肃静宁1965-2009年7种不同密度处理山地苹果园产量和深层土壤水分效应.结果表明:各密度处理4~45年生果园产量均呈现初期快速增加,达到最大值后又逐年波动性降低趋势;果园密度越高,初期产量增加越快,后期产量随降水量年际波动越剧烈.各密度处理果园遭受干旱胁迫规律基本一致,即生长前期无干旱胁迫,随种植年限延长干旱胁迫波动性加剧,生长后期干旱胁迫日数与年降水量波动趋势相反.生长初期,各密度处理果园0~15 m土层逐年土壤有效含水量均呈现波动性强烈降低趋势,延安和静宁分别在17~22年生和13~20年生之后土壤有效含水量维持在0~600 mm的较低水平.各密度处理果园0~15 m土层土壤湿度剖面分布特征相似:均经历了土壤湿度逐年降低和土壤干层逐年加厚的干燥化过程,土壤稳定干层深度可达12 m.基于0~15 m土壤有效水分含量和4~45年果园产量模拟结果确定,延安和静宁果园适宜种植密度分别为650~800和550~700 株·hm-2.
  相似文献   

16.
南亚热带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林下土壤的呼吸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CI-310便携式光合作用系统及其附件,测定了广东省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南亚热带森林演替系列中的马尾松林和松阔混交林林下土壤的呼吸速率。测定结果显示:在自然条件下,马尾松林土壤呼吸速率在1.650~4.0μmolCO2m-2s-1,松阔混交林土壤呼吸速率在1.70~3.950μmolCO2m-2s-1之间。林下土壤呼吸速率与温度和土壤空气相对湿度可用拟合,据此并结合当地气象资料推算出马尾松林和松阔混交林的年均土壤呼吸量分别为31.027、36.629 tCO2hm-2,后者高于前者。  相似文献   

17.
韩琳  王鸽 《生态学杂志》2012,31(8):1893-1902
以长白山阔叶红松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于2006—2008年原位模拟不同形态氮((NH4)2SO4、NH4Cl和KNO3)沉降水平(22.5和45kgN·hm-2·a-1),利用树脂芯法技术(resin-core incubation technique)测定了表层(有机层0~7cm)和土层(0~15cm)土壤氮素净矿化、净氨化和净硝化通量的季节和年际变化规律。同时,结合前人报道的有关林地碳、氮过程及其环境变化影响的结果,力求有效预估森林生态系统中氮素年矿化通量对大气氮沉降量和水热条件等因子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地土壤氮素年净矿化通量为1.2~19.8kgN·hm-2·a-1,2008年不同深度的土壤氮素年净矿化通量均显著高于2006和2007年(P<0.05)。随着模拟氮沉降量增加,土壤氮素净矿化通量也随之增加,尤其外源NH4+-N输入对净矿化通量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P<0.05),但随着施肥年限的延长,这种促进作用逐渐减弱。与林地0~15cm土壤相比,氮沉降增加对0~7cm有机层氮素净氨化和净矿化通量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尤其NH4Cl处理的促进作用更大。结合前人报道的野外原位观测结果,土壤氮素年净矿化通量随氮素沉降量的增加而增大,氮沉降量对不同区域森林土壤氮素净矿化通量的贡献率约为52%;氮沉降量(x1)和pH值(x2)可以解释区域森林土壤氮素年净矿化通量(y)变化的70%(y=0.54x1-18.38x2-109.55,R2=0.70,P<0.0001)。前人研究结果仅提供区域年均温度,未考虑积温的影响,这可能是造成年净矿化通量与温度无关的原因。今后的研究工作应该加强区域森林土壤积温观测,进而更加准确地预估森林土壤氮素的年净矿化通量。  相似文献   

18.
河西走廊中段绿洲退化土地退耕种植苜蓿的固碳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苏永中  刘文杰  杨荣  范桂萍 《生态学报》2009,29(12):6385-6391
土地利用变化和耕作管理是人类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过程一个重要方面.对河西走廊中段张掖绿洲退化土地退耕种植苜蓿5a后土壤性状的分析表明, 49个退耕苜蓿地土壤与相邻未退耕农田土壤配对样本的比较,退耕苜蓿地0~15cm土层土壤粒级组成和容重并未发生显著变化,但土壤pH平均提高了0.11个单位,电导率降低34.8%,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全N)含量较对照农田土壤平均提高18.5%和9.3%,活性有机碳(labile C)增加53.3%.SOC含量受海拔高度和土壤粒粉粒含量的影响,退耕后SOC和全N的增加幅度沙壤土高于粉壤土,而labile C的增加幅度沙壤土低于粉壤土.退耕苜蓿地0~15cm土层SOC和全N储量较农田土壤分别增加2.84Mg hm~(-2)和0.21Mg hm~(-2),土壤C、N的固存率平均为0.57Mg hm~(-2)a~(-1)和0.04 Mg hm~(-2)a~(-1),表明退化土地由1年生作物向多年生牧草的转变有显著的固碳效应和潜力.活性有机碳的变化较总有机碳的变化更为显著,表明活性有机碳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9.
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粗死木质残体的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3次样地调查的基础上对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内粗死木质残体的贮量、输入量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比较林窗范围内土壤养分含量,初步评述了粗死木质残体在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季风常绿阔叶林粗死木质残体的贮量为25.278t·hm~(-2),立木、倒木、大枝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2.02%、49.62%和18.36%;2)1994~1999年间群落的死亡率为24%·a~(-1),死亡个体以胸径小于5cm的为主,粗死木质残体的平均输入量为4.128t·hm~(-2)·a~(-1);3)倒木主体所在的样方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的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