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硫酸乙酰肝素酶是迄今为止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发现的唯一可以剪切胞外和细胞表面硫酸乙酰肝素多糖侧链的葡糖苷酸内切酶 . 在恶性肿瘤、炎症细胞以及胚胎组织等具有侵袭性组织中有较高的表达,肿瘤病人病灶部位的肝素酶 mRNA 表达量越高,病人存活期越短 . 在正常生理条件下,肝素酶基因及其表达蛋白的活性受到启动子甲基化、变化转录剪切、转录因子、蛋白质加工、 pH 环境以及免疫因子释放等多种内源因素的精确调控,以防止机体非正常恶性变化的发生 . 目前就有关乙酰肝素酶基因表达调控、酶活性的调控机制作详尽的专述 .  相似文献   

2.
细胞外基质和基底膜的降解是癌细胞穿透组织屏障发生转移的重要步骤。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是细胞外基质和基底膜的组成成分,其多糖侧链可以被葡萄糖苷内切酶--肝素酶,特异性识别并切割,以破坏细胞外基质和基底膜的完整性,促进肿瘤转移。临床上肿瘤患者肝素酶高表达与肿瘤恶性程度和转移发生密切相关。深入了解硫酸乙酰肝素、肝素酶及它们与肿瘤转移相关的作用机制有助于我们寻找肿瘤治疗的新思路。本文将从硫酸乙酰肝素的合成调控、功能、肝素酶的转录和活性调节、肝素酶表达与肿瘤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硫酸乙酰肝素、肝素酶与肿瘤转移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乙酰肝素酶和CD105在大肠癌中的表达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乙酰肝素酶mRNA在95例大肠癌组织中的定位及表达;并用免疫组化方法对全部标本进行CD105染色,记数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y,MVD);分析乙酰肝素酶mRNA表达与大肠癌浸润、转移和血管生成之间的关系。结果95例大肠癌组织中,乙酰肝素酶mRNA阳性表达49例(51.57%),MVD平均值为(72.1±20.6);阴性表达46例(48.42%),MVD平均值为(41.3±12.4),乙酰肝素酶阳性组MVD表达与阴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有浆膜浸润和伴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组织中,乙酰肝素酶mRNA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1.42%、63.49%,高于无浆膜浸润(24.00%)和无淋巴结转移组(28.12%),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乙酰肝素酶可促进大肠癌的浸润、转移和血管生成,可作为反映大肠癌生物学行为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4.
乙酰肝素酶是切割哺乳动物细胞中硫酸肝素蛋白多糖侧链——硫酸乙酰肝素的内源性糖苷酶,是抗肿瘤转移的理想靶点。本就乙酰肝素酶的分子结构特点、亚细胞定位、活性调控机制、与肿瘤转移的关系、底物特异性和抑制剂开发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微生物肝素酶是一类作用于肝素和类肝素的多糖裂解酶,在低分子肝素的制备以及肝素类分子的结构解析等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前景。本文将结合微生物基因组测序的最新进展,综述微生物肝素酶的来源,并对肝素酶的作用机理加以讨论;结合本实验室研究对肝素酶的重组表达及其在低分子肝素生产的应用最新进展作以综述,并对肝素酶其它潜在的应用作以讨论。  相似文献   

6.
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a)是哺乳动物体内唯一能够裂解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的酶。通过破坏细胞外基质及基底膜结构的完整性,释放胞外基质上的各种生长因子,与肿瘤的转移、侵袭密切相关。目前的研究表明Hpa在大多数中晚期肿瘤中都有表达,尤其在恶性肿瘤中异常高表达,而Hpa表达的下调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转移,可以作为一种抗肿瘤转移相关靶点用于中晚期肿瘤的治疗。综述了Hpa的结构与功能、对肿瘤转移的促进作用及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7.
将提纯的一种内切型肝素酶固定于聚酯载体上 ,固定化效率达 78 8%。酶活力在pH为 7 5左右时表现最高 ,并且在此条件下固定化酶的稳定性最好。最适反应温度为 4 0℃。热稳定性试验表明 ,固定化酶的稳定性较差。固定化酶的使用半衰期比游离酶延长 4 4倍。固定化酶催化肝素底物反应的Km 值约为 95 4 μmol L而游离酶的Km 值约为 71 2 μmol L。固定化酶可以同时作用于肝素和硫酸乙酰肝素 ,而对硫酸软骨素没有催化能力。肝素经降解后 ,产生一定量的非硫酸化或低硫酸化的二糖和不同聚合度的寡糖混合物。  相似文献   

8.
microRNAs(miRNAs)是一类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表达的内源性非编码小RNA分子.miRNAs具有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功能,参与肿瘤细胞的增殖、粘附、侵袭、转移和肿瘤血管形成等过程.miRNAs可调节肿瘤细胞转移表型,主要通过改变肿瘤细胞黏附力、侵袭力与迁移力.本文重点介绍调节肿瘤细胞转移表型相关miRNAs及其作用的分子机制,以便为肿瘤转移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癌症每年吞噬约 6 0 0 0万人的生命[1] ,是人类的主要杀手之一。近几十年来 ,尤其是美国在 1 971年提出“对癌症宣战”以来 ,人们已经对癌症发生、发展的机制以及治疗癌症的方法进行了大量研究 ,并且取得了许多成果。现在人们普遍接受的观点认为 :癌症的发生是由于细胞不受控制地增殖所造成的恶性增生 ;癌症的转移是由于癌细胞从癌组织中突破胞外基质的限制 ,转移扩散到别的器官并继续增殖所造成。癌症成为致命的疾病 ,不仅在于癌细胞的生长失去控制 ,更在于其转移能力。可以说 ,正是转移才使癌症如此险恶。癌细胞的转移需要突破胞外基质及…  相似文献   

10.
添加核苷对肝素黄杆菌发酵产肝素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添加核苷对肝素黄杆菌发酵产肝素酶的影响,结果发现,单种核苷的添加会抑制产酶,而复合核苷的添加则促进产酶,当4种核苷的添加比例与肝素酶mRNA中4种相应核苷酸的比例一致时,促进作用最强。通过HPLC检测,证实添加后核苷很快进入了菌体内。HPLC的结果还表明,菌体内嘧啶核苷酸和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代谢可能不平衡,这对产酶是不利的。为此,还研究了通过添加天冬氨酸以增强嘧啶核酸合成代谢的调节方式,使产酶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1(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associated factor1,TRAF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探讨TRAF1的表达水平及其与TRAF2结合量的改变与乳腺癌不同转移潜能的相关性。方法利用免疫细胞化学和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在具有不同转移潜能的人乳腺癌细胞系中TRAF1表达水平;通过免疫共沉淀的方法检测在上述细胞系中TRAF1与TRAF2结合的改变。结果TRAF1在高转移潜能乳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高于正常及中/低转移的乳腺癌细胞系(P〈0.05);TRAF1与TRAF2的结合量在高转移潜能乳腺癌细胞系中低于正常及低转移的乳腺癌细胞系(P〈0.05)。结论随着乳腺癌转移潜能的增高,TRAF1总蛋白表达水平递增,而与TRAF2结合的TRAF1蛋白量递减;提示TRAF1可能通过减少与TRAF2结合而减弱对TRAF2的抑制作用,从而促进乳腺癌的浸润与转移。  相似文献   

12.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不同细胞系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检测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两个细胞系中受体型酪氨酸蛋白激酶EGFR的表达,探讨其与腺样囊性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技术并利用电泳凝胶成像分析软件对结果进行量化分析;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SACC-83和SACC-LM细胞中,前者胞膜中EGFR的表达明显高于后者,而胞浆中的表达却明显低于后者(均为P<0.01);在SACC-83细胞系中,EGFR在细胞膜中呈现高表达(P<0.01),而在SACC-LM细胞系, EGFR在胞浆中呈现高表达(P<0.01).结论 EGFR基因在胞浆中的高水平积累可能在侵袭癌的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对其深入研究,有望为腺样囊性癌治疗带来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血源细胞系中CD39的表达和功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细胞外ATP通过激活细胞膜上核苷酸受体介导细胞间通讯。CD39是一个钙,镁离子依赖的ATP双磷酸酶,其对ATP信号的调节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采用半定量RT.PCR、ABC免疫酶标和流式细胞术以及荧光素/荧光素酶法,研究了七个血源细胞系中CD39的表达和功能。结果表明,不同细胞中CD39的表达水平差异显著:在J6-1和LCL-H中高水平表达,在HL60中低水平表达,而在Namalva、Jurkat,U937细胞中极低水平表达.CD39的表达与这些细胞膜上ATP酶活性、胞外ATP的基础水平结果一致,提示CD39是这些细胞膜上ATP酶活性的主要来源,可能在调节P2受体介导的细胞间通讯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不同上皮细胞的角蛋白丝性质和多肽组成的差异,建立了四种不同上皮细胞系(株)间交叉污染的检测方法:1.SDS-PAGE法;2.免疫印迹法;3.AE1单抗免疫荧光染色法;4.角蛋白丝结构转化法。结果表明:方法1—3比较有用。我们认为,要获得较满意的检测结果,需要根据不同上皮细胞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法配合使用。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Melanin-concentrating hormone (MCH) is a potent orexigenic neuropeptide and a physiological antagonist of α-melanocyte-stimulating hormone (α-MSH) in the brain as well as at peripheral sites, including the pigmentary systems of specific vertebrates. Two receptor subtypes for MCH, MCH-R1 and MCH-R2, have been cloned, but other receptor subtypes are likely to exist. Based on our own data and the current literature, we have compared the expression of different receptors for MCH in various mammalian cell lines and tissues. Summarizing all data currently available, we conclude that the two cloned MCH receptors, MCH-R1 and MCH-R2, exhibit differences in their expression pattern, although MCH-R1 is generally colocalized in all tissues where MCH-R2 expression is found. It appears that MCH-R1 is more abundant and has a wider distribution pattern than MCH-R2. Other hypothetical MCH-R subtypes may be expressed in specific tissues, e.g., in the pigment cell system.  相似文献   

16.
 用高转移肺癌细胞DNA转染NIH/3T3鼠细胞,获得的转化细胞在裸鼠体内表现不同的成瘤潜伏期,鉴定了整合到鼠细胞中入DNA序列,并得到一株在裸鼠体内有转移活性的转化细胞株。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17号染色体短臂等位基因杂合性分析,Northern印迹,免疫沉淀,p53基因第7外显子酶切等技术检测了两个中国人肝癌细胞系SMMC-7721,YY-8103和一个自发转化的人肝细胞系L-02的p53基因结构与表达。实验表明,这三个细胞系中没有出现17号染色体短臂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第4—9外显子也没发生突变,但其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很低。利用MTT比色分析法研究了这三个细胞系和其他已知p53基因背景的八个人肝癌细胞系(QGY-7703、PLC/PRF/5、Huh-7、Hep3B、FOCUS、Tong/ HCC、SK-Hep-1、HepG2)对自主性细小病毒H-1的敏感性。除HepG2细胞外,其他十个细胞系p53基因的结构和/或表达都不正常。经H-1感染(moi=20)后,其敏感性均高于HepG2细胞。本研究初步表明了p53基因结构或表达的不正常可能导致人肝癌或转化细胞对H-1的敏感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黄嘌呤氧化还原酶(Xanthine Oxidoreductase,XOR)参与嘌呤类物质代谢,是嘌呤代谢的关键酶。在哺乳动物中,XOR以两种可互相转换的形式存在,即黄嘌呤脱氢酶(XDH)和黄嘌呤氧化酶(XO)。同时,由于XOR催化反应的副产物是氧自由基,因此XOR参与氧自由基产生的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大量动物实验模型已经表明在氧化性组织损伤过程如脑缺血/再灌注等病理情况下,XOR活性增强导致的氧自由基积聚是造成组织损伤的直接原因之一。但是,人类XOR的研究却由于正常人类XOR活性和基因表达水平较低(仅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人胃黏膜上皮细胞系无嘌呤无嘧啶核酸内切酶(APE)的表达状况。方法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细胞、MKN45细胞和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系HFE145细胞、GES-1细胞分别进行爬片培养,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APE表达水平。结果APE在MKN45细胞主要是胞核弱阳性表达,部分胞质有轻度表达;SGC-7901细胞胞核强阳性表达,个别细胞有胞质表达;HFE-145细胞中绝大部分细胞核呈阳性表达,胞质呈弱阳性表达;GES-1细胞主要是分裂期的细胞呈胞核和胞质的阳性表达。结论APE在人胃黏膜上皮细胞系普遍表达,以胞核表达为主,其表达方式可能与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状态相关。  相似文献   

20.
肝素酶产生菌的筛选及发酵条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从土壤中筛选到一株活性较高的肝素酶产生菌株Corynebacterium sp.。培养及产酶最佳条件表明,最适培养基组成(g/L):胰蛋白胨20,氯化钠1,磷酸氢二钾25,硫酸镁05,麦芽糖20,pH65。最适生长温度27℃,最佳产酶温度31℃。在500mL三角瓶中装40mL培养基,在30℃,200r/min摇床上培养24 h,每升发酵液可产酶1700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