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5 毫秒
1.
摘要 目的:探讨喉罩通气全身麻醉与腰硬联合麻醉对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患者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以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在我院行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的输尿管结石患者114例的资料,根据麻醉方法分组:观察组(58例),采用喉罩通气全身麻醉;对照组(56例),采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监测各时段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应激反应及躁动率。结果:两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言语应答时间、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麻醉后气管导管插入即刻(T1)、手术开始10 min(T2)、拔管后10 min(T3)时的血氧饱和度(SpO2)、平均动脉压(MAP)、心率较T0均有所降低(P<0.05),而观察组T1、T2、T3时的SpO2、MAP、心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开始10 min、术后30 min、术后24 h后的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含量较术前均有所升高(P<0.05),而观察组手术开始10 min、术后30 min、术后24 h后的NE、COR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6 h、术后24 h、术后48 h的躁动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喉罩通气全身麻醉、腰硬联合麻醉在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中的麻醉效果相当,但喉罩通气全身麻醉更有助于稳定血流动力学,减轻机体应激反应,镇静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联合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CLCVP)对脊柱后路手术患者炎症、免疫调节、血液保护的作用。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南京鼓楼医院行脊柱后路手术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AHH组、AHH+CLCVP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乳酸钠林格氏液血液稀释,AHH组给予AHH血液管理,AHH+ CLCVP组给予AHH联合CLCVP血液管理。比较三组围术期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炎症因子指标、免疫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AHH+CLCVP组术中出血量、悬浮红细胞输注量低于AHH组和对照组(P<0.05),AHH组术中出血量、悬浮红细胞输注量低于对照组(P<0.05)。与T1时间点相比,三组心率(HR)于手术开始后60 min(T2)~术毕(T3)先升高后降低(P<0.05),平均动脉压(MAP)先降低后升高(P<0.05),对照组和AHH组中心静脉压(CVP)于T2~T3先升高后降低(P<0.05),AHH+CLCVP组T0~T3 CVP保持稳定水平(P>0.05)。AHH+CLCVP组T2~T3 HR低于AHH组和对照组(P<0.05),MAP高于AHH组和对照组(P<0.05),CVP低于AHH组和对照组(P<0.05),AHH组T2~T3 HR低于对照组(P<0.05),MAP高于对照组(P<0.05)。与T1时间相比,三组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外周血CD8+于T2~术后24 h(T4)先升高后降低(P<0.05),外周血CD3+、CD4+、CD4+/CD8+于T2~T4先降低后升高(P<0.05)。AHH+CLCVP组T2~T4血清PCT、CRP、IL-6水平、外周血CD8+低于AHH组和对照组(P<0.05),外周血CD3+、CD4+、CD4+/CD8+高于AHH组和对照组(P<0.05),AHH组T2~T4血清PCT、CRP、IL-6水平、外周血CD8+低于对照组(P<0.05),外周血CD3+、CD4+、CD4+/CD8+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AHH联合CLCVP可稳定脊柱后路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减少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降低炎症反应,提高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术后认知功能以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5月在我院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15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甲、乙、丙三组,各50例,甲组在麻醉诱导后以0.8 μg?kg-1?h-1的速率输注右美托咪定,乙组在麻醉诱导后以0.4 μg?kg-1?h-1的速率输注右美托咪定,丙组给予患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对比不同时间点三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应激指标、麻醉恢复时间、气腹时间、拔管时间、麻醉恢复室(PACU)停留时间、改良镇静-躁动评分(RASS)、不良反应发生率,统计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POCD)发生情况。结果:T0(麻醉诱导前10 min)时,三组HR、MAP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气管插管后1 min)、T2(气腹后5 min)时,甲组、乙组HR、MAP均低于丙组,甲组HR、MAP低于乙组(P<0.05);T3(术毕)时,甲组、乙组HR均低于丙组(P<0.05),甲、乙、丙三组MAP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乙两组术后1 h、6 h、12 h时RASS评分均低于丙组(P<0.05),甲组术后1 h、6 h、12 h时RASS评分低于乙组(P<0.05);T1、T2、T3时,甲组、乙组去甲肾上腺素(NA)、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均低于丙组,甲组NA、ACTH水平均低于乙组(P<0.05)。甲、乙组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均短于丙组,甲组短于乙组(P<0.05)。甲组、乙组、丙组术后POCD发生率为2.00%(1/50)、10.00%(5/50)、24.00%(12/50),甲组POCD发生率低于丙组(P<0.05)。三组麻醉恢复时间、气腹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科腹腔镜术患者围术期应用右美托咪定有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轻应激反应,降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其中0.8 μg?kg-1?h-1右美托咪定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讨目标导向液体管理策略对脑肿瘤切除术患者血乳酸水平、血流动力学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脑肿瘤切除术的患者11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输液管理,研究组患者接受目标导向液体管理,观察两组患者晶体液用量、胶体液用量、输液总量、失血量、尿量情况,对比两组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即刻(T1)、切开硬脑膜即刻(T2)和手术结束时(T3)动脉乳酸(aLac)、静脉乳酸(vLac)、动静脉乳酸差值(△Lac)、脑乳酸生成率(Lac PR)、血流动力学水平以及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 d、术后3 d、术后7 d 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MSE)评分。结果:研究组胶体液用量、输液总量及尿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1、T2、T3时间点研究组aLac、vLac、△Lac、Lac P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3时间点研究组心脏指数(CI)、平均动脉压(MAP)、动脉血氧含量(CaO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 d、术后3 d、术后7 d研究组MMSE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目标导向液体管理策略能够降低脑肿瘤切除术患者术后血液中乳酸水平,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减轻手术及麻醉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小剂量艾司氯胺酮对髋骨折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和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110例髋骨骨折老年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采用右美托咪定复合小剂量艾司氯胺酮麻醉)55例与对照组(采用右美托咪定麻醉)55例。观察两组的血流动力学、疼痛程度、应激反应、认知功能以及不良反应。结果:在T1、T2、T3、T4点,观察组患者的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心率(heart rate,HR)均低于对照患者(P<0.05)。观察组术后6 h、12 h、24 h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麻醉前,两组患者的应激反应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h,观察组去甲肾上腺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皮质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术后1 d认知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恶心、呕吐、低血压、头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小剂量艾司氯胺酮能够提高髋骨骨折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维持稳定血流动力学,减轻疼痛感,改善应激反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散瞳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合并白内障患者眼部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分析影响散瞳后瞳孔直径达标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50例行白内障手术治疗的DR合并白内障患者,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术后均给予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对照组于术后7 d、14 d各散瞳1次,观察组给予早期散瞳治疗,即术后次日开始每日散瞳1次。比较两组术后眼部血流动力学变化。根据术后第14 d散瞳后瞳孔直径是否达标分为达标组(瞳孔直径≥5 mm)和未达标组(瞳孔直径<5 mm),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散瞳后瞳孔直径达标的因素。结果:观察组术后14 d视网膜中央动脉、睫状后短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收缩期速度峰值(PSV)较术后7 d增加(P<0.05),阻力指数(RI)较术后7 d降低(P<0.05),且术后7 d、14 d视网膜中央动脉、睫状后短动脉EDV、PSV高于对照组(P<0.05),RI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4 d散瞳时间较术后7 d缩短(P<0.05),散瞳后瞳孔直径较术后7 d增大(P<0.05),且观察组术后7 d、14 d散瞳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散瞳后瞳孔直径大于对照组(P<0.05)。糖尿病病程>10年、DR增殖期是影响散瞳后瞳孔直径达标的危险因素(P<0.05),术后早期散瞳治疗是其保护因素(P<0.05)。结论:DR合并白内障患者经白内障术后早期散瞳治疗可缩短散瞳时间,改善眼部血流动力学,增加散瞳后瞳孔直径。糖尿病病程、DR严重程度、术后散瞳时机是散瞳后瞳孔直径达标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神经阻滞麻醉联合全身麻醉对股骨头置换老年患者的麻醉效果及对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50例拟行股骨头置换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全身麻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和复苏室停留时间,苏醒后疼痛,术后认知功能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各时间点的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均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和复苏室停留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均低于同一时间点的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术后1 h、12 h和24 h的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评分均较高(P<0.05),观察组术后1 h、12 h和24 h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P>0.05)。结论:超声引导神经阻滞麻醉可稳定血流动力学,缩短拔管、苏醒及复苏室停留时间,减轻术后疼痛,改善术后认知功能,减少POCD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评估电针预处理对行下肢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下肢关节置换术(膝关节置换或髋关节置换)的老年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在全麻诱导前30 min于手术准备间予双侧内关、列缺、足三里电针治疗,对照组单纯行全身麻醉。两组全麻诱导后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记录气管插管时(T1)、手术开始后10 min(T2)、拔管后10 min(T3)时的血流动力学参数(HR、MAP、RPP),术后24 h的心血管不良事件、VAS评分、恢复质量(QoR40)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T1、T2、T3三个时间点的HR、MAP、RPP均明显降低(P<0.05);试验组术后24 h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VAS评分以及术后QoR40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麻醉前电针预处理内关、列缺、足三里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心率、血压和心肌氧耗量,降低机体对围术期应激的反应,从而降低围术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提高麻醉的安全和质量。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讨诱导前右美托咪定泵注联合髂筋膜阻滞对老年髋部手术患者镇痛效果及术后寒战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0月到2023年2月收治的60例髋部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在诱导前15分钟内泵注完20 mL含0.5 μg/kg右美托咪定的溶液,对照组泵注20 mL的生理盐水。在泵注的同时对两组患者采取40 mL 0.33%罗哌卡因进行髂筋膜阻滞,待阻滞效果满意后进行全身麻醉诱导。对比两组患者术后2 h(T1)、术后6 h(T2)、术后12 h(T3)和术后24 h(T4)的VAS评分、Ramsay评分、舒适度评分;术后24 h内寒战发生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各个观测时间点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T1、T2时间点的Ramsay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各个观测时间点的舒适度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术后24 h内寒战发生率、寒战持续时间以及单次追加曲马多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心动过缓、低氧血症、低血压的发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诱导前右美托咪定泵注联合髂筋膜阻滞可降低髋部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缓解术后寒战,提高患者舒适度,而未产生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镇痛中地佐辛应用的有效性及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需接受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治疗患者120例,按照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布托菲诺进行术后镇痛,研究组应用布托菲诺联合地佐辛进行术后镇痛,分析两组患者镇痛效果、炎症反应以及术后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对比两组患者镇痛安全性。结果:研究组术后24 h、48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Score,VAS)评分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6 h、12 h布氏舒适评分(Brinell Comfort Score,BC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24 h、48 h的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24 h、48 h 的IL-2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6 h、12 h、24 h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前以及术后48 h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以及心率(heart rate,HR)水平在麻醉前、气管拔管后5 min以及10 min时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HR、SBP以及DBP水平在气管拔管后5 min以及10 min时高于麻醉前(P<0.05),研究组气管拔管后5 min以及10 min时HR、SBP以及DB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对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进行镇痛干预时,在布托菲诺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地佐辛可有效降低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提高镇痛效果,降低患者应激反应,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探讨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复合全身麻醉在肝癌切除术的镇痛效果。方法:行肝癌切除术的患者120例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TPVB组,每组60例。对照组实施单纯全身麻醉,TPVB组予以TPVB复合全身麻醉。记录两组术后4 h、术后12 h、术后24 h和术后48 h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记录两组术中麻醉药物使用情况、术后镇痛相关指标;记录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和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于术前和术后24 h,检测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IL-8的测定并使用流式细胞仪对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测定。结果:相比于对照组,TPVB组术后4 h、术后12 h和术后24 h的NRS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相比于对照组,TPVB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使用减少(P<0.05),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延迟(P<0.05),术后24 h镇痛按压次数及用量减少(P<0.05),且补救镇痛率显著降低(P<0.05)。TPVB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相比对照组提前(P<0.05),住院时间相比对照组缩短(P<0.05),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术后24 h时,两组IL-6水平和IL-8水平均高于术前(P<0.05),但TPVB组低于对照组(P<0.05)。在术后24 h时,两组CD3+、CD4+和CD4+/CD8+水平均低于术前(P<0.05),但TPVB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TPVB复合全麻用于肝癌切除术能够提高术后镇痛效果,减少围术期阿片类药物消耗,减轻术后炎症反应,改善术后免疫功能,对术后恢复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髂筋膜神经阻滞联合全麻对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后血清疼痛介质前列腺素E2(PGE2)、P物质(SP)和认知功能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21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择期行手术治疗的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常规全麻方案)和观察组(40例,超声引导下髂筋膜神经阻滞联合全麻方案),对比两组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疼痛情况、认知功能和睡眠质量,观察不同模式麻醉下的安全性。结果:观察组的苏醒及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丙泊酚使用量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置入喉罩时(T1)~术毕时(T3)心率(HR)先升高后下降,平均动脉压(MAP)先下降后升高(P<0.05);观察组T1~T3时点HR低于对照组,MAP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24 h血清PGE2、SP水平和视觉疼痛模拟量表(VAS)评分均升高,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 d、2 d、3 d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较术前先下降后升高(P<0.05);观察组术后2 d、3 d MoC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 d、2 d、3 d匹兹堡睡眠质量评估量表(PSQI)评分较术前先升高后下降(P<0.05);观察组术后1 d、2 d、3 d 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术中选用超声引导下髂筋膜神经阻滞联合全麻,镇痛效果显著,可稳定机体血流动力学,减少对认知功能和睡眠质量的影响,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定在老年下肢骨折术后镇痛中的效果及对术后应激反应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4月~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为40例。对照组术后镇痛予以舒芬太尼,研究组术后镇痛予以右美托咪定联合舒芬太尼,观察两组镇静镇痛效果,并观察镇痛方案对患者血流动力学、术后应激反应和认知功能的影响,记录两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术后8 h(T1)~术后16 h(T2)时间点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T1~术后24 h(T3)时间点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Ramsay 镇静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T3时间点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 、皮质醇(Cor)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T1、T3时间点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舒芬太尼应用于老年下肢骨折术后患者,镇痛镇静效果确切,可减轻术后应激反应,降低POCD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对开胸患者术后镇痛镇静效果、血流动力学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新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拟行开胸手术患者70例,根据术后镇痛药物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35)和研究组(n=35),对照组术后给予舒芬太尼镇痛,研究组术后给予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镇痛。比较两组患者镇痛镇静效果、血流动力学、免疫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术后6 h、12 h、24 h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呈逐渐递减趋势,且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3 h、6 h、12 h、24 h Ramsay镇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5 min、3 h、12 h心率(HR)、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 d、7 d CD3^+、CD4^+/CD8^+、自然杀伤(NK)细胞水平均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术后7 d可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研究组术后1 d CD3^+、CD4^+/CD8^+、NK细胞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开胸患者术后应用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镇静镇痛效果较好,可有效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减轻机体免疫功能抑制,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讨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联合全身麻醉对乳腺癌根治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应激反应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9年8月期间于我院行乳腺癌根治手术的乳腺癌患者12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62例和B组63例,A组给予全身麻醉,B组给予TPVB联合全身麻醉,对比两组血流动力学、应激反应、生存质量、疼痛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插管前(T1)~拔管时(T4)时间点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均较麻醉前(T0)升高,但B组T1~T4时间点MAP、HR低于A组(P<0.05)。B组术后1 d肾上腺素、血糖、去甲肾上腺素及多巴胺水平低于A组(P<0.05)。两组术后6个月躯体角色、躯体功能、情感角色、社会功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以及心理健康评分均较术前升高(P<0.05)。B组术后4 h、术后12 h、术后24 h安静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 、运动时VAS评分低于A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对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TPVB联合全身麻醉应用于乳腺癌根治手术患者,可减轻机体应激反应,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减轻术后疼痛,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对生存质量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观察氨甲环酸联合罗哌卡因对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患者凝血功能、失血量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的影响。方法:纳入我院2019年1月到2021年6月期间接收的髋关节骨关节炎或股骨头坏死行THA治疗的患者共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信封抽签的形式分组,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在缝合手术切口时,采用注射器抽取等量的生理盐水注射于关节腔处。研究组在缝合手术切口时,接受氨甲环酸联合罗哌卡因处理。对比两组凝血功能、失血量、血常规、疼痛情况和血清CRP、PCT,记录两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的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输血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 d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较术前下降,但研究组术后3 d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 d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较术前升高,但研究组术后3 d的PT、APTT、D-D、FIB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 d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较术后12 h下降,CRP、PCT较术前升高,研究组术后3 d VAS评分、CRP、PCT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甲环酸联合罗哌卡因可有效减少THA术后患者的失血量,减轻术后疼痛,控制全身炎性反应,同时减轻手术对机体凝血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复合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BPB)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肱骨髁上骨折手术的患儿140例,随机分组为对照组70例与试验组70例。麻醉后两组均于超声引导下实施BPB,其中对照组予以0.25%罗哌卡因药液,试验组予以0.25%罗哌卡因、0.1 mg/kg地塞米松所组成的混合药液。记录两组患儿痛觉阻滞时间;于患儿苏醒后10 min、术后2 h、术后6 h、术后12 h及术后24 h,采用FLACC评分对患儿疼痛程度进行评估;记录两组患儿术后24 h内镇痛药物使用情况;记录两组患儿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记录两组术后24 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痛觉阻滞时间显著延长(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术后2~24 h的疼痛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试验组术后24 h布洛芬混悬液使用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曲马多使用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下床活动时间提前(P<0.05),术后住院时间缩短(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地塞米松复合罗哌卡因行BPB能够为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提供良好术后镇痛效果,利于患儿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腰骶丛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认知功能、氧化应激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全身麻醉)和研究组(全身麻醉基础上联合超声引导下腰骶丛神经阻滞)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认知功能、氧化应激、血流动力学、疼痛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麻醉前~术毕清醒时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 (SpO2)均呈先下降后升高趋势(P<0.05);研究组麻醉10 min后SpO2、MAP、HR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1 d~术后3 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呈降低后升高趋势,丙二醛(MDA)呈升高后降低趋势(P<0.05);研究组术后1 d、术后3 d的SOD高于对照组,MDA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1 d~术后3 d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评分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但研究组术后1 d、术后3 d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研究组术后1 h、术后12 h、术后24 h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48 h VAS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腰骶丛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可有效减轻机体血流波动、氧化应激以及对认知功能的损害,同时还可减轻患者术后早期疼痛,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髋关节术后患者认知功能、血液动力学及镇痛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3年所收治的80例髋关节手术患者,按照不同麻醉方式,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0例,研究组患者微量泵注右美托咪定,对照组患者泵注生理盐水,对比不同麻醉方式对患者术后认知功能、血液动力学及镇痛效果。结果:在麻醉诱导前及手术后3 d,两组患者简短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手术后1 d、2 d,研究组患者MMSE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认知障碍(Post 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各血流动力学指标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心率(Heart rate,HR)、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气管插管时、拔管时、拔管后15 min,研究组患者HR、SBP、DBP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手术后1 h、2 h、6 h、12 h、24 h运动状态及静息状态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s,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行右美托咪定,降低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性,镇痛效果良好,值得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联合舒芬太尼、右美托咪定镇痛对肝部分切除术后患者疼痛因子、应激反应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4月~2021年8月期间收治的行肝部分切除术的患者7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超声引导下TAPB联合舒芬太尼镇痛,35例)和B组(超声引导下TAPB联合舒芬太尼、右美托咪定镇痛,35例),对比两组镇静、镇痛效果,观察两组疼痛因子、应激反应和细胞免疫功能变化,对比两组围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后12 h、术后24 h、术后48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下降,且B组低于A组(P<0.05)。两组术后12 h、术后24 h、术后48 h Ramsay镇静评分下降,但B组高于A组(P<0.05)。两组术后1 d血清前列腺素E2(PGE2)、血清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均升高,但B组低于A组(P<0.05)。两组术后1 d血清肾上腺素(E)、皮质醇(Cor)、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升高,但B组低于A组(P<0.05)。两组术后1 d CD8+升高,但B组低于A组;CD3+、CD4+、CD4+/CD8+下降,但B组高于A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TAPB联合舒芬太尼、右美托咪定镇痛用于肝部分切除术后患者,可有效减轻术后疼痛和应激反应,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