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昆虫区系调查的对比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书永 《昆虫学报》1984,(3):359-360
区系调查不同于单纯采集。区系调查的目的不仅是了解一个地区昆虫的种类组成,而且要了解发生情况,经济价值,分布规律和区系性质等等。因此,区系调查要求收集的标本尽可能包括考察范围内各种生态条件、不同海拔高度的代表性种类,并要了解各物种所占据的空间地位,从而反映区域特征。近年来,各地为编写地方昆虫志或害虫名录,都在积极开展昆虫区系调查工作,但关于野外考察的工作方法,却有探讨的必要。笔者根据野外工作的一些体会,试提出对比方法作为区系调查的基本工作方法。笔者认为,了解昆虫区系的性质,揭示昆虫区系的本质,掌握昆虫的分布规律,皆产生于对比之中。  相似文献   

2.
《环境昆虫学报》2013,35(5):679-682
通过对我国已记载的35种齿甲属昆虫进行区系分析,基本明确了该属昆虫的物种多样性及地理分布格局,指出了中国齿甲属昆虫的区系特殊性,并推断其可能与以下三个方面有关,即1)齿甲属昆虫区系起源的特殊性;2)该属昆虫的分布中心和分化中心可能位于东洋区和澳洲区;3)该属昆虫在我国的集中分布地为华南区和华中区。  相似文献   

3.
<正>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殊异,横垮古北、东洋两大动物地理区,昆虫种类十分丰富,区系非常复杂。要摸清我国昆虫区系的基本情况,是昆虫学工作者的一项艰巨任务。为适应四个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各地都在开展区系调查工作,将为各地自然或经济区划、害虫防治、资源利用提供基本资料。随着调查工作的开展,必将大大推进昆虫分类学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王祖望  张知彬 《兽类学报》2001,21(4):241-250
1 分类、区系研究进展2 0年来 ,我国兽类分类和区系研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1 生物多样性保护已成为国家必须履行的国际义务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第一个层次就是物种多样性 ,而物种多样性是建立在分类区系研究的基础上。这要求加强有关兽类分类和区系的研究工作。1 2 国家科技部、基金委和中科院一贯重视并支持《三志》 (即《中国动物志》、《中国植物志》和《中国孢子植物志》)的编撰工作。 2 0多年来投入数千万元的编撰、出版费 ,组织全国 80 0余位分类学家参加编撰工作。除了国家拨专款支持外 ,1 999年中国…  相似文献   

5.
21世纪以来,中国在蝙蝠区系分类、分布及生存现状的调查与研究方面突飞猛进,大陆学者已发表6个新种和11个中国新记录种,台湾学者也发表了4个管鼻蝠新种,区系面貌渐趋明晰;人才队伍逐渐壮大,国内与国际合作日益增多;研究内容与方法日趋深化和综合;物种保护意识明显增强;我国翼手目动物的研究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总体上,中国目前的翼手目动物调查与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和精细化,一些隐蔽种仍有待揭示,今后在中国广大区域内特别是边境区域还很有可能发现新种或某些蝙蝠物种新的分布;已知的一些物种可能要进行新的分类修订和新的描述;需要绘制新的分布图和进行新的区划研究,还需尽快建立专门的翼手目物种信息网络交流平台,进一步加强国内外更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中国在翼手目动物的区系分类、分布与多样性研究方面可望形成新的强势,在α、β、γ分类研究水平上都将有许多新的作为。  相似文献   

6.
以中国半翅目等29目昆虫类群(除鞘翅目、双翅目、鳞翅目、膜翅目之外的其他目)为研究对象, 基于2020年度发表的新分类单元与文献资料, 编制了物种名录, 分析了新分类单元的地理分布与模式标本存放情况等。2020年, 中国半翅目等29目昆虫共描述349个新分类单元, 包括新属35个, 新种311个, 新亚种3个; 新种发表的热点地区在我国的西南山地及其邻近地区。模式标本存放单位多达69家, 其中正模标本主要存放在国内保藏机构, 而境外机构保藏的标本较少且以副模标本为主。本年度描述的349个新分类单元由356位作者所贡献, 共发表文献182篇; ZootaxaZooKeys是发表的主要期刊。本次调查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物种演化的时空格局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基础数据。同时, 由于人类面临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的威胁, 应加快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及其多样化信息的挖掘, 支撑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统计2011—2016年中国昆虫学研究者发表的SCI与CSCD论文,客观地计量分析中国昆虫学研究的发展。在Web of ScienceTM核心合集中共检索到中国昆虫学研究者发表SCI文献6 589篇,被引频次40 649,论文来源于2 899个研究机构,来源出版物1 461种。研究的主要内容表现为昆虫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杀虫剂及其抗性生理、昆虫系统发育及分类学、昆虫的发育及生理学、害虫防治等方面。在CSCD中共检索到中国昆虫学研究文献6 407篇,被引频次7 641,文献来源于2 833个研究机构,来源出版物282种。研究的主要内容为昆虫分类学、昆虫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昆虫生理生态学、种群生物学、害虫生物防治及天敌与资源昆虫研究,昆虫超微结构、昆虫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等方面。中国昆虫学研究形成了核心作者群,研究机构与研究人员与国内外的机构与团队有较广泛的合作,SCI研究论文数量逐年增加,论文被引用频次也迅速增加。CSCD昆虫学研究论文被引用频次迅速增加,但文献数量呈下降趋势。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等单位集中了中国昆虫学研究优势力量,在促进中国昆虫学学科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蚜虫类昆虫物种多样性与分布特点(半翅目,蚜总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蚜虫类昆虫在中国的物种多样性、区系成分和分布特点.基于多年的标本采集记录和已发表文献,建立了中国蚜虫物种数据库和中国蚜虫地理分布数据库.应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中国蚜虫的地理分布和分布密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记录蚜虫类昆虫268属1 099种/亚种,其中特有种518种,占中国蚜虫物种总数的47.1%.中国蚜虫的区系成分十分复杂,主要分为9种类型,其中以典型古北种、典型东洋种、跨古北界和东洋界分布的物种为主,同时与新北界、澳洲界的关系也较为密切.在自然地理区划上,蚜虫在中国东部地区的分布多于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多于南北两端.基于物种多样性和分布密度,确定了蚜虫在中国的5个多样性中心,即甘南山地、横断山区、天山山地、东部平原和台湾岛.  相似文献   

9.
中国保护生物学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国保护生物学研究于1990年开始起步, 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为全面了解我国保护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现状, 作者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和ISI Web of Knowledge中, 用“保护生物学”和“conservation biology”作为检索词, 检索了中国学者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的与保护生物学相关的中英文文献, 采用文献计量法定量分析了我国保护生物学文献的年代分布、期刊分布, 并利用文献的题录信息统计了保护生物学的研究力量、基金项目和研究地区分布, 以及研究物种类群等指标。结果表明, 我国保护生物学的研究力量的分布虽然分散, 但也已经形成从事研究的核心研究人员群体、研究机构群体; 中、英文保护生物学文献的期刊分布都存在离散性与集中性并存的现象, 即: 大量论文集中在少数期刊中, 而少数论文则分布于大量期刊上。我国出版的保护生物学专业期刊只有《生物多样性》一种, 迫切需要创办一种英文保护生物学专业期刊; 研究基金的支持来源广泛, 中文文献主要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级基金, 英文文献则主要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际基金; 中英文文献中的研究地点都倾向于生物多样性较高的西南和华南地区; 研究对象主要是植物、哺乳类和鸟类, 单一物种的研究中濒危物种占90%以上; 物种多样性调查和遗传多样性检测的研究较多, 但针对保护方法和实践的研究则不足。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东缘地区作为高原横向扩展的前缘过渡带,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多样,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的一个热点地区。蝉科昆虫长期在地下营固定生活,成虫发生期短、体型硕大、飞行能力弱而难以扩散,因此适合多尺度的生物地理学和物种多样性研究;但青藏高原东缘地区的蝉科昆虫区系一直缺乏研究。本研究在区系调查和系统分类研究基础上,对青藏高原东缘地区的蝉科昆虫多样性及地理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共分布蝉科昆虫3亚科46属100种(包括2个新纪录种),分别占中国已知属、种数量的59.7%和29.1%;区系以东洋界成分为主(73种,73.0%),古北界和东洋界共有成分次之(21种,21.0%),特有成分比例较高(19种,19.0%)。该地区的10个亚区可被分为南、北2个大区,大致以秦岭及甘南山地为界。北段的黄土高原过渡区(MX+HB)、藏北过渡区(QZ)属于古北界,物种多样性较低,分布的主要是体型较小的姬蝉亚科物种。南段的东洋界各亚区由秦岭西段山地过渡区(HZⅠ+XNⅠ)、川西盆地及滇北过渡区(HZⅡ+XNⅣ)、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横断山脉“高原–山地”过渡区(XNⅡ+XNⅢ)及滇西山地过渡区(HN)组成...  相似文献   

11.
12.
13.
It has now been over twenty years since a novel herpesviral genome was identified in Kaposi's sarcoma biopsies. Since then, the cumulative research effort by molecular biologists, virologists, clinicians, and epidemiologists alike has led to the extensive characterization of this tumor virus, Kaposi's sarcoma-associated herpesvirus(KSHV; also known as human herpesvirus 8(HHV-8)), and its associated diseases. Here we review the current knowledge of KSHV biology and pathogenesis, with a particular emphasis on new and exciting advances in the field of epigenetics. We also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and practicality of various cell culture and animal model systems to study KSHV replication and pathogenesis.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Comprises species occurring mostly in subtidal habitats in tropical, subtropical and warm-temperate areas of the world. An analysis of the type species, V. spiralis (Sonder) Lamouroux ex J. Agardh, a species from Australia, establishes basic characters for distinguishing species in the genus. These characters are (1) branching patterns of thalli, (2) flat blades that may be spiralled on their axis, (3) width of the blade, (4) primary or secondary derivation of sterile and fertile branchlets and (5) position of sterile and fertile branchlets on the thalli. Application of the latter two characters provides an important basic method for separation of species into three major groups. Osmundaria , a genus known only in southern Australia, was studied in relation to Vidalia , and its separation from the Vidalia assemblage is not accepted. Species of Vidalia therefore are transferred to the older genus name, Osmundaria. Two new species, Osmundaria papenfussii and Osmundaria oliveae are described from Natal. Confusion in the usage of the epithet, Vidalia fimbriala Brown ex Turner has been clarified, and Vidalia gregaria Falkenberg, described as an epiphyte on Osmundaria pro/ifera Lamouroux, is revealed to be young branches of the host, Osmundaria prolifera.  相似文献   

18.
Fifteen chromosome counts of six Artemisia taxa and one species of each of the genera Brachanthemum, Hippolytia, Kaschgaria, Lepidolopsis and Turaniphytum are reported from Kazakhstan. Three of them are new reports, two are not consistent with previous counts and the remainder are confirmations of very scarce (one to four) earlier records. All the populations studied have the same basic chromosome number, x = 9, with ploidy levels ranging from 2x to 6x. Some correlations between ploidy level,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and distribution are noted.  相似文献   

19.
肝癌中HBV和HCV基因和抗原的分布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原位分子杂交方法检测HCV RNA及HBV X基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HCV核心抗原,非结构区C33c抗原及HBxAg在肝细胞肝癌中的定位及分布.结果表明(1)HCV RNA、HBV X基因在肝细胞肝癌组织检出率分别为40%(55/136)和82%(112/136).HCV RNA定位于癌细胞的胞浆内,阳性细胞呈散在、灶状及弥漫分布三种形式;HBV X基因在肝癌细胞中的分布呈胞浆型、核型及核浆型,阳性细胞也呈上述三种分布形式;(2)HCV C33c抗原、核心抗原在肝细胞肝癌中的阳性率为81%(133/164)及86%(141/164).C33c抗原定位于癌细胞及肝细胞的胞浆内;核心抗原既定位于癌细胞核中,又可定位于胞浆中.C33c抗原阳性细胞以灶状分布为主;而核心抗原阳性细  相似文献   

20.
For a plant selection model with frequency-independent viabilities, fertilities and selfing rates, it is shown that apart from global fixation, for certain parameter combinations a protected polymorphism and facultative fixation (either allele may become fixed according to initial frequencies) may both occur. Facultative fixation requires different selling rates for the dominant and recessive type. Protection of the polymorphism requires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male and female function. In this connection the problem of purely genetically caused population extinction is discussed.
For general frequency dependence and regular segregation, the chances for establishment of a completely recessive gene are compared to those of a completely dominant gene. It is proven that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ment of the recessive gene, despite a fitness advantage, may be considerably endangered by drift effects if random mating prevails. The recessive gene may reach the same effectivity in establishment as a dominant gene, only if the recessive homozygote mates exclusively with its own type during the period of establish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