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剖宫产瘢痕妊娠(CSP)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经临床确诊为CSP的患者60例,根据CSP的类型分为内生型组(Ⅰ组)19例和外生型组(Ⅱ组)41例,每组再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各分为两个亚组,Ⅰ组包括:ⅠA组应用甲氨喋呤(MTX,Methotrexate)后超声引导下清宫术(7例);ⅠB组应用MTX及双侧子宫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UACE,Uterine aytery embolization chemotherapy)后超声引导下清宫术(12例)。Ⅱ组包括:ⅡA组行超声引导下清宫术+/-MTX(11例);ⅡB组应用MTX+UACE+超声引导下清宫术(30例)。以妊囊大小、术中出血量、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β-HCG)恢复正常时间、首次治愈率、二次治愈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月经恢复正常时间、术后妊娠率作为疗效评估参数比较两组中亚组间相关数据的差异。结果:Ⅰ组中,两亚组妊囊大小、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血HCG及月经恢复时间、首次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A组住院花费明显少于ⅠB组(P0.05)。Ⅱ组中,两亚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及妊囊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A组术中出血量及月经恢复时间明显多于ⅡB组,血HCG下降率及首次治愈率明显低于ⅡB组(P0.05)。结论:CSP可根据类型选用合适的治疗方法。内生型适用于MTX+超声引导下清宫术,而外生型适用于MTX+UACE+超声引导下清宫术。 相似文献
2.
<正>剖宫产子宫瘢痕妊娠(cesarean section scar pregnancy,CSP)是指受精卵着床于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处,属子宫异位妊娠的一种,是剖宫产术后远期并发症之一。过去异位妊娠较罕见[1],首例CSP在上世纪70年代报道。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升高及诊断技术的提高,CSP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妇产科较为常见的疾病,而引起医学界的高度重视[2]。CSP可造成子宫破裂和大出血而危及孕妇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随着剖宫产率的不断攀升,剖宫产术后瘢痕部位妊娠的发生率已日趋增多。本研究将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术对剖宫产术后瘢痕部位妊娠的治疗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03月至2013年03月剖宫产术后瘢痕部位妊娠的患者共28例,均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收集其主要临床资料,包括术中出血量、血HCG下降情况、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月经复潮时间及不良反应,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8例患者均治疗有效,24例患者栓塞治疗后行清宫术,术中出血量5-200(平均36.5±4.8)mL,另4例栓塞治疗后未行清宫术。平均住院时间为13.6±4.7天。28例血β-HCG于栓塞后7~38天降为正常,超声检查示子宫复旧的平均时间为20—36天,栓塞后28-44天月经复潮。结论:28例患者采用UAE联合MTX灌注化疗治疗后出血量少,恢复快,疗效显著。子宫动脉栓塞术能有效防止和控制出血,保留妇女生育功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在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cesarean scar pregnancy,CSP)诊疗路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手术和(或)病理证实为瘢痕妊娠的孕妇临床和影像检查资料,记录MRI上妊娠囊位置、大小、T1、T2信号强度、妊娠囊类型、妊娠囊与子宫前壁下段肌层及膀胱的关系,分析MR特征对临床诊疗路径的应用价值。结果:24例妊娠囊均位于子宫下段,为圆形或卵圆形,11例妊娠囊为单纯囊性,12例妊娠囊为混杂包块型,1例因清宫术后行MR,未见明确妊娠囊,仅见子宫下段混杂信号。10例妊娠囊附着处子宫肌厚度不可测量,余14例妊娠囊附着处子宫肌厚度约0.9~5.0 mm,平均2.5±1.1 mm。据此,CSP分型为I型5例,II型7例,III型12例。结论:MRI能较好的评估CSP, 在CSP诊疗路径中的应用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案治疗瘢痕部位妊娠(CS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7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收治的CSP患者89例,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A、B、C三组。A组患者19例,采用药物甲氨喋呤保守治疗;B组患者30例,行B超引导下人工流产术治疗;C组患者40例,行子宫动脉栓塞术联合清宫术治疗。比较三组患者的阴道出血情况以及治疗效果。结果:C组患者治愈率最高、血清β-HCG恢复至正常时间最短、治疗后阴道出血量最少,其次为B组,最后是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4d、7d,B、C两组血清β-HCG下降幅度显著高于A组(P0.05),尤其是C组在治疗后第7d的下降幅度最大;B组患者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低于C组及A组,但输血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术联合清宫术治疗CSP具有治愈率高、损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在经济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其临床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死胎的病因及终止妊娠的方式。方法:收集我院住院分娩的死胎病例23 例,对孕妇一般资料、死胎发生原因、终
止妊娠方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死胎发生孕妇中,年龄>36 岁者最多,共8 例,占34.8%,孕周在28-36+6 周的孕妇数最多,共
10 例,占43.5%,初产妇17 例,占73.9%,有流产史孕妇9 例,占39.1%;②在所有病因中,脐带因素占比最大,共11 例,占47.8%,
其次为胎盘因素和母体因素,各5 例,各占21.7%,胎儿原因与不明原因各2 例,各占8.7%;③在对终止妊娠方式的选择上,施行
羊膜腔穿刺引产例数最多,共13 例,占56.5%,其次为剖宫产,共5 例,占21.7%,米索流产3 例,占13.0%,自娩患者2 例,占
8.7%。结论:脐带因素为造成死胎发生的主要原因,其次为胎盘因素及母体因素,应对孕妇进行全面的孕期检查及孕期健康教育,
以减少死胎的发生,并选择合适的终止妊娠方式以减轻孕妇痛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科接收的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0例患者实施常规妇科护理,观察组50例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对性护理干预,干预后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并分析比较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干预能减少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患者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剖宫产瘢痕妊娠(CSP)的合理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26例CSP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病史、临床表现、处理及结局进行总结分析,重点探讨其治疗方案与预后的关系。结果:采用的治疗方式包括口服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后超声监测下清宫术6例、超声监测下局部甲氨蝶呤注射3例、全身甲氨蝶呤注射后清宫术2例、子宫动脉(化疗)栓塞后清宫术16例、经腹病灶切除术1例、经腹全子宫切除术1例。前三种方法尽管具有一定的成功率,但均有较高的术后大出血风险。子宫动脉(化疗)栓塞在CSP的初始及抢救治疗中均具有很高的成功率。结论:CSP治疗方案的选择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妊娠部位、生育要求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在现有的治疗方案中,子宫动脉(化疗)栓塞后清宫术具有较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子宫动脉化疗栓塞与单子宫动脉栓塞在瘢痕妊娠治疗中的有效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诊治的瘢痕妊娠患者96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各48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单子宫动脉栓塞治疗,研究组采用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记录并对比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h)in-beta subunit,β-HCG)下降至正常范围时间、宫腔异常包块消失时间、月经恢复正常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等指标;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雌二醇(estradiol,E2)、抑制素B(inhibin B,INHB)等卵巢功能指标变化;记录并对比两组的膀胱损伤、阴道流血、感染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β-HCG下降至正常范围时间、宫腔异常包块消失时间、月经恢复正常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的FSH、LH、E2、INHB等卵巢功能指标对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FSH水平均升高,LH、E2、INHB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更优(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6.25%vs. 20.83%,P0.05)。结论:相比于单子宫动脉栓塞,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有利于改善瘢痕妊娠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恢复情况,对患者卵巢功能的恢复较好,且安全性较高,值得推荐至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妊娠哺乳期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贵州省贵阳市妇幼保健院、贵州省医科大学和贵州省肿瘤医院收治的妊娠哺乳期乳腺癌患者60例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期收治的非妊娠哺乳期乳腺癌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5年生存率和临床病理特征,并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研究组5年生存率为61.67%(37/60),5年无病生存率为46.67%(28/60),均低于对照组的81.67%(49/60),73.33%(44/60)(P0.05)。研究组肿瘤最大直径、腋淋巴结转移率、TNM分期为III期的比例、雌激素受体阳性率、Ki67细胞阳性率≥20%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孕激素受体阳性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妊娠哺乳期乳腺癌患者总生存期与肿瘤最大直径、TNM分期、Ki67细胞阳性率≥20%的比例、腋淋巴结转移率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NM分期为III期、Ki67细胞阳性率≥20%、腋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妊娠哺乳期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妊娠哺乳期乳腺癌患者的预后较差,TNM分期为III期、Ki67细胞阳性率≥20%、腋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对于临床防治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病因肝硬化患者临床特征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来我院诊治的具有完整资料,同时明确诊断为肝硬化,病因为乙肝后肝硬化(78例)、酒精性肝硬化(42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并发症发生情况、合并疾病情况,分析乙肝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职业、临床表现(黄疸、黑便、呕血、蜘蛛痣、脾脏增大)、肝脏体积缩小、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合并疾病(脂肪肝、糖尿病、胰腺炎、胆结石)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后肝硬化组的疾病进展发生率明显较酒精性肝硬化组高(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临床表现(乏力、食欲减退、皮肤瘙痒、腹痛、腹胀、呕血、黑便、腹水)、Child-Pugh分级、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是影响乙肝后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Child-Pugh分级在B、C级、存在上消化道出血与肝性脑病是影响乙肝后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临床表现(黄疸)、Child-Pugh分级、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感染)是影响酒精性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Child-Pugh分级为C级、存在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感染是影响酒精性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乙肝后肝硬化与酒精性肝硬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性别、职业、临床表现、并发症与合并疾病中,影响乙肝后肝硬化预后的危险因素为Child-Pugh分级在B、C级、存在上消化道出血与肝性脑病,影响酒精性肝硬化预后的危险因素为Child-Pugh分级为C级、存在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感染,需防治并发症,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连续收集2016年1月到2019年1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及门诊收治的85名临床确诊MSA患者的临床资料,每隔6月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直至需辅助行走时间,研究时限3.5年,筛选10个可能影响MSA独立行走的危险因素,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85例MSA患者中,很可能MSA38例(44.7%),可能MSA47例(55.3%),以帕金森表现(MSA-P)43例(50.6%),以小脑性共济失调表现(MSA-C)42例(49.4%),男性46例(54.1%),女性39例(45.9%),起病年龄54.7±8.8岁,首发运动症状30例(35.3%),首发非运动症状55例(64.7%)。起病至非运动症状合并运动症状中位时程27.9(11.5, 40.5)月。截至本研究终止,28例(32.9%)患者独立行走,57例(67.1%)患者不能独立行走,起病至辅助行走中位时程36.0(22.5, 54.0)月。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显示起病年龄大(HR=1.041, 95%CI 1.000-1.083, P=0.049)、HY高分期(HR=2.015,95%CI 1.031-3.938,P=0.040)、起病至非运动症状合并运动症状短时程(HR=0.980,95%CI 0.967-0.993, P=0.003)是MSA患者发展至辅助行走状态的危险因素。结论:起病年龄大、HY高分期、起病至非运动症状合并运动症状短时程是MSA患者辅助行走的不良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微血管减压术在三叉神经痛患者中的应用及预后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8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根据患者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予以三叉神经节射频热凝治疗,观察组使用微血管减压术完成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疼痛情况、睡眠情况,生存质量。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3.02%(40/43)比72.09%(31/43)](P0.05)。观察组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PSQI)显著低于对照组[(3.35±0.31)分、(7.02±0.81)分比(5.68±0.57)分、(8.45±0.92)分](P0.05)。观察组的生存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83.43±8.22)分比(68.98±6.51)分](P0.05)。结论:在三叉神经痛患者中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能降低患者疼痛程度,提高睡眠质量和生存质量,有利于患者预后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探讨多药耐药菌感染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5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198例重症肺炎患者,根据患者在ICU住院期间是否死亡分为存活组(121例)和死亡组(77例)。对重症肺炎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情况,多药耐药G+耐药情况,多药耐药G-耐药情况进行分析,对影响多药耐药菌感染重症肺炎患者预后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多药耐药菌感染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198例重症肺炎患者中,多药耐药菌感染患者60例,占比30.30 %,共分离出病原菌290株,其中多药耐药菌65株,占比22.41 %,其中占比比较高的有鲍曼不动杆菌(23.08 %)、铜绿假单胞菌(20.00 %)、金黄色葡萄球菌(20.00 %)、肠炎克雷伯菌(10.77 %);重症肺炎患者多药耐药G+对青霉素、克林霉素、红霉素等具有较高的耐药性,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替加环素较为敏感;重症肺炎患者多重耐药G-对多种抗菌药物均表现出耐药性,其中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等具有较高的耐药性;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死亡组患者中男性、年龄≥70岁、APACHEⅡ评分≥26分、有创通气的患者占比显著高于存活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的患者占比显著低于存活组(均P<0.05),两组患者肺部基础疾病、脑血管疾病、高血压、联合使用其他抗生素的占比,以及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比较无差异(均P>0.05);纳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男性、年龄≥70岁、APACHEⅡ评分≥26分、有创通气为多药耐药菌感染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OR=1.568、1.203、2.812、1.674,均P<0.05),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是多药耐药菌感染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OR=0.542,P<0.05)。结论:多药耐药菌感染重症肺炎患者的主要菌株为鲍曼不动杆菌,且男性、年龄≥70岁、APACHEⅡ评分≥26分、有创通气为多药耐药菌感染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是多药耐药菌感染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讨腮腺肿瘤患者行游离保留SMAS术后的复发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方法:以我院2016年3月-2022年1月收治的60例腮腺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游离保留SMAS联合全腮腺切除术治疗。术后进行随访。采用χ2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腮腺肿瘤患者预后复发及预后存活情况的亚组分析。采用Pearson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计算腮腺肿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复发和未复发患者性别、年龄、BMI、糖尿病病史和高血压病史无显著差异(P>0.05);复发和未复发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TNM分期、AJCC临床分期差异显著(P<0.05);预后死亡和预后存活患者性别、年龄、BMI、糖尿病病史和高血压病史无显著差异(P>0.05);预后死亡和预后存活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TNM分期、AJCC临床分期和复发情况差异显著(P<0.05);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TNM分期、复发、AJCC临床分期与腮腺肿瘤患者预后存活情况密切相关(P<0.05);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TNM分期、复发、AJCC临床分期是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疾病相关因素是导致腮腺恶性肿瘤患者复发和死亡的重要因素,临床早期可针对性调整治疗方案以降低患者术后复发和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讨急诊危重孕产妇5分钟紧急剖宫产的临床效果,并分析新生儿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6月在河北省儿童医院妇产科收治的急诊危重孕产妇139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急诊剖宫产流程分为对照组(n=68,常规紧急剖宫产流程下进行手术)及观察组(n=71,5分钟紧急剖宫产)。观察两组孕产妇的手术情况、手术反应时间、孕产妇并发症、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新生儿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情况组间对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进手术室至手术开始时间、决定手术至胎儿娩出的时间间隔(DDI)、决定手术至进手术室时间、手术开始至胎儿娩出时间均更短,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根据新生儿不良结局将孕产妇分为不良组(n=38)、良好组(n=1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新生儿不良结局与受教育程度、新生儿体重、孕周、剖宫产类型、DDI、妊娠合并症、采用辅助生殖技术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其以下、新生儿体重偏低、剖宫产类型为I类剖宫产、孕周偏短、DDI偏长均是新生儿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诊危重孕产妇5分钟紧急剖宫产可缩短各项手术反应时间,降低孕产妇并发症和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此外,新生儿不良结局的发生与受教育程度、新生儿体重、剖宫产类型、孕周、DDI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探讨高龄孕妇分娩新生儿出生体重及出院转归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21年01月到2022年01月与我院就诊的198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孕妇分娩时的年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娩时年龄满35周岁为高龄产妇组(98例),分娩时年龄为20~34周岁为适龄组(100例)。比较适龄孕妇和高龄孕妇新生儿出生体重情况和新生儿住院时间,对高龄孕妇新生儿体重和新生儿出院转归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结果:与适龄孕妇相比,高龄孕妇新生儿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发生率更高(P<0.05),新生儿住院时间明显更长(P<0.05)。对高龄孕妇新生儿体重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妊娠糖尿病、产检检查、分娩方式、是否使用催产素、分娩时麻醉方式和脐带情况与高龄孕妇新生儿体重无关(P>0.05),孕妇年龄、孕前BMI、孕期体重增加情况、妊娠高血压、合并其他疾病状况、孕次、产次、羊水情况与高龄孕妇新生儿体重相关(P<0.05)。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妇年龄、孕前BMI、孕期体重增加情况、孕次、产次、羊水情况是影响高龄孕妇新生儿出生体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对新生儿出院转归情况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胎次、开奶时间、喂养方式和有无接受治疗与新生儿出院转归无相关性(P>0.05),胎龄、出生体重、Apgar评分、出生窒息史、有无伴发疾病与新生儿转归相关(P<0.05)。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胎龄、出生体重、Apgar评分、出生窒息史、有无伴发病是影响新生儿出院转归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孕妇年龄、孕前BMI、孕期体重增加情况、孕次、产次、羊水情况是影响高龄孕妇新生儿出生体重的独立危险因素。新生儿出院转归受到胎龄、出生体重、Apgar评分、出生窒息史、有无伴发病影响。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探究宣肺解痉清热方治疗青年热哮患者疗效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10月~2021年9月本院收治的60例青年热哮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依据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2组,观察组,n=30,对照组,n=30。对照组在吸氧、化痰等常规治疗基础上,依据其严重程度,开展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宣肺解痉清热方辅助治疗。比较组间治疗前后相关因子、成人哮喘生存质量评分表(AQLQ)、治疗效果,并依据患者预后效果,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n=40)及预后不佳组(n=20),对热哮患者预后予以单因素分析,并开展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治疗前,观察组及对照组白细胞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FEV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水平及AQLQ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IL-4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水平更低,IFN-γ水平、FEV1/FVC水平及AQLQ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水平更高(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青年热哮预后影响因素分析中,结果显示,病程、BMI、过敏性鼻炎、遗传因素、起病年龄、呼吸道感染次数、吸烟史、发作频率等因素均是影响热哮预后的单因素(P<0.05),依从性、皮肤湿疹、给药途径均未对热哮预后效果产生较大影响(P>0.05);将影响热哮预后的单因素予以赋值,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以病程、BMI、过敏性鼻炎、遗传因素、起病年龄、呼吸道感染次数、吸烟史、发作频率为自变量,结果显示,病程、BMI、过敏性鼻炎、遗传因素、吸烟史、发作频率是影响热哮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宣肺解痉清热方可有效调节青年热哮患者机体炎症因子及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及治疗效果,依据热哮患者预后效果,病程、BMI、过敏性鼻炎、遗传因素、吸烟史、发作频率是影响热哮预后的独立因素,可予以针对性干预,以提升患者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发生医院感染的病原学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以期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8月到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发生医院感染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324例,检验并分析其病原体分布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患儿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324例患儿中,病毒感染260例,占80.25%,共检出病毒272株,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构成比最高,占47.43%,其他依次是柯萨奇病毒(CBV)占9.93%、鼻病毒(RV)占4.04%、腺病毒(ADV)占3.68%及冠状病毒(COV)占3.31%,其他病毒占31.62%;细菌感染64例,占19.75%,共检出细菌73株,其中大肠埃希菌构成比最高,占41.10%,其他依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占31.51%、肺炎克雷伯菌占17.81%、阴沟肠杆菌占6.85%及不动杆菌属占2.7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年龄≤6个月、早产儿、父母患有呼吸道疾病及家庭经济状况差是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发生医院感染的感染源复杂,临床应对不同性别、年龄、是否早产儿、父母是否患有呼吸道疾病及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患儿进行差别治疗。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探讨IgA肾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IgA肾病患者149例的病理资料,根据高尿酸血症发生情况分为高尿酸血症组(n=65),正常尿酸组(n=84)。比较两组病理特征,收集患者年龄、性别、BMI、性别、高血压、血肌酐、尿素氮、血白蛋白、血胆固醇、甘油三酯、24 h尿蛋白定量、IL-6、IL-1及胱抑素C及CRP等资料,分析高尿酸血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年龄、BMI、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高血压、血肌酐、尿素氮、血白蛋白、血胆固醇、甘油三酯、24 h尿蛋白定量、IL-6、IL-1及胱抑素C与IgA肾病患者发生高尿酸血症相关(P<0.05);高尿酸组患者球性硬化、节段硬化、新月体形成、小管萎缩、间质炎性浸润及间质纤维化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尿酸组,差异显著(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分析显示,性别、高血压、血肌酐、尿素氮、血白蛋白、血胆固醇、甘油三酯、24 h尿蛋白定量、IL-6、IL-1及胱抑素C均是IgA肾病患者发生高尿酸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患者性别、高血压、血肌酐、尿素氮、血白蛋白、血胆固醇、甘油三酯、24 h尿蛋白定量、IL-6、IL-1及胱抑素C均是IgA肾病患者发生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对于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引起重视,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