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肝癌是世界范围内恶性程度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门静脉癌栓的出现加速了肝功衰竭以及门静脉高压的发生概率,严重影响了肝癌患者的预后,临床上对于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诊疗尤为棘手。传统的治疗手段对于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疗效欠佳,且创伤大、住院时间长、并发症多。介入治疗因其创伤小、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疗效确切等优势逐渐被人们认可。以往单独应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肝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随着介入治疗的发展,TACE联合其他介入手段治疗肝癌伴门静脉癌栓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本文回顾了近几年来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对TACE联合其他介入手段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方式及疗效做一综述,以期对肝癌的临床诊疗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患者术后癌症复发恐惧(FCR)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2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行手术切除的105例HCC合并PVTT患者,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收集患者临床资料,中文版癌症复发恐惧量表(FCRI-CV)评价HCC合并PVTT患者FCR。采用单因素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HCC合并PVTT患者FCR的影响因素。结果:105例HCC合并PVTT患者FCRI-CV评分平均得分(91.54±11.74)分。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距离确诊时间、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功能状态评分、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工作状况、家庭年收入、医疗付费方式、主要照顾者为HCC合并PVTT患者FCR的影响因素(P<0.05)。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75岁、距离确诊时间>12个月、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工作状况在职和下岗、家庭年收入>100000元、自费医疗是HCC合并PVTT患者FCR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HCC合并PVTT患者FCR处于中上水平,与年龄、距离确诊时间、文化程度、工作状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不同方式治疗原发性肝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方法:收取我院2010年2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HCC合并PVTT患者8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手术+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26例、B组(手术+门静脉化疗PVC)25例以及C组(手术+TACE+PVC)32例。对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生存率、生存质量进行考察与比较,并对可能影响生存率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三组患者均行手术切除,切除率为100%。三组患者化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生存质量提高总有效率及改善率分别为78.13%和50.00%,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及半年、1年、2年、3年生存率均显著高于A组和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HCC合并PVTT患者的主要因素包括肿瘤大小、肿瘤数目、病理分级及癌栓类型(P0.05)。结论:HCC合并PVTT患者术后使用TACE+PVC联合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联合胸腺肽α1治疗原发性肝癌并发门静脉癌栓的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9月~2020年2月我院的55例原发性肝癌并发门静脉癌栓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两组均开展TACE术,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采用肝切除加下腔静脉取栓治疗2例肝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患者,取栓方法包括经荷栓肝静脉取栓(1例)和下腔静脉切开取栓(1例),又分在全肝血流阻断下取栓和在萨氏钳局部血管阻断下取栓.结果:2例肝癌及下腔静脉癌栓均得到成功切除,术中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术后无死亡;随访中一例存活11月;另1例已生存8个月.结论:肝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的手术治疗安全可行,其基本术式为肝切除加下腔静脉切开取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采用肝切除加下腔静脉取栓治疗2例肝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患者,取栓方法包括经荷栓肝静脉取栓(1例)和下腔静脉切开取栓(1例),又分在全肝血流阻断下取栓和在萨氏钳局部血管阻断下取栓。结果:2例肝癌及下腔静脉癌栓均得到成功切除,术中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术后无死亡;随访中一例存活11月;另1例已生存8个月。结论:肝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的手术治疗安全可行,其基本术式为肝切除加下腔静脉切开取栓。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探讨实时影像融合的超声虚拟导航技术联合射频消融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BCL-2同源的水溶性相关蛋白(Bax)、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7年1月到2021年4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1:1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虚拟导航组与对照组各41例,虚拟导航组给予实时影像融合的超声虚拟导航技术联合射频消融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超声引导联合射频消融术治疗。结果:虚拟导航组的进针次数、融合时间、布针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虚拟导航组治疗后3个月的胆汁瘤、肝脓肿、膈肌损伤、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为4.9 %,低于对照组的29.3 %(P<0.05)。虚拟导航组治疗后3个月的总有效率为82.9 %,高于对照组的51.2 %(P<0.05)。两组治疗后3个月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低于治疗前,虚拟导航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血清Bax、Cyfra21-1含量低于治疗前,虚拟导航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时影像融合的超声虚拟导航技术联合射频消融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能降低血清Bax、Cyfra21-1含量,改善患者的肝功能,提高消融效率,还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最终提高患者的总体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观察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碘125粒子植入治疗原发性肝癌(PHC)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的疗效及对血清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胸苷激酶1(TK-1)、可溶性B7-H3(sB7-H3)的影响。方法:选择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9年1月到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PHC合并PVTT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TACE治疗,60例)和联合组(TACE结合碘125粒子植入治疗,60例)。观察两组疗效、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血清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及癌胚抗原(CEA)]、TSGF、TK-1、sB7-H3。随访3年,采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Log-Rank检验)两组患者总生存期(OS)的差异。结果:联合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ALT、AST、TBiL均下降,且联合组均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AFP、CYFRA21-1、CEA均下降,且联合组均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TSGF、TK-1、sB7-H3均下降,且联合组均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联合组的OS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TACE联合碘125粒子植入治疗PHC合并PVTT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减轻肝功能损伤,延长患者OS并调节血清TSGF、TK-1、sB7-H3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腹腔镜左肝外切除术(LLLR)和开腹左肝外切除术(OLLR)治疗左外叶肝细胞癌(HCC)的临床效果及生存期。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8月收治的左外叶HCC患者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患者行OLLR治疗,观察组患者行LLLR。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一年和两年生存率,以及治疗前后血清ICAM-1,MMP-13,PCT,IL-6,IgA,IgM及IgG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首次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手术后,观察组患者血清ICAM-1,MMP-13,PCT及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而血清IgA,IgM及IgG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7.08%)低于对照组(41.47%)(x~2=5.89,P=0.01);两组患者术后1年和2年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LLR治疗HCC具有创伤小、并发症低及预后快等优点,能有效抑制术后炎症反应,对患者免疫功能影响低,可显著降低肿瘤侵袭力,远期生存率较高,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治疗肝细胞癌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3年8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肝细胞癌患者9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5例。治疗组采用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治疗,对照组采用开腹解剖性肝切除,两组术后都常规化疗3个月,观察和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术前后血清谷氨酸转移酶(ALT)与天冬氨酸转移酶(AST)的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降低或缩短(P0.05),术后3个月的膈下积液、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胆漏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术前血清ALT与AST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的ALT与AST值都明显升上(P0.05);术后3个月,治疗组的ALT与AST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所有患者随访到2015年8月,治疗组的中位生存期为(18.33±3.11)个月,而对照组为(12.46±2.19)个月,较治疗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治疗肝细胞癌具有更好的微创性,能减少近期并发症的发生,促进肝功能的恢复,且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PHC)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目前,治疗晚期肝癌的首选方法是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配合抗癌药物使用,治疗效果明显。索拉非尼因具有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而被越来越广泛的用于治疗肝癌。本研究针对索拉非尼的靶向性,探讨该药与化疗栓塞联合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旨在为肝癌的临床治疗提供可参考的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0月-2012年6月收治的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单独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索拉非尼联合化疗栓塞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客观有效率、临床获益率、治疗一年生存率、两年以上生存率及甲胎蛋白(AFP)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客观有效率为52.1%,临床获益率为89.6%,均高于对照组患者的对应值33.3%和4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一年生存率为89.6%,两年生存率为72.9%,均高于对照组患者的对应值58.3%和35.4%,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AFP水平均比治疗前降低,观察组患者AFP水平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索拉非尼联合化疗栓塞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具有明显的效果,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脾动脉结扎联合肝癌切除术对肝癌并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效果和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对2008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4例肝癌并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脾动脉结扎联合肝癌切除手术的患者50例为研究组,患者34例行肝癌切除及脾切断流术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患者术前、术后情况。结果:研究组术前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为(3.1±0.9)×109/L、(58.6±12.7)×109/L、(3.4±0.4)×109/L,术后2周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分别为(5.9±1.5)×109/L、(140.3±50.1)×109/L、(3.6±0.7)×109/L;对照组为术前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为(2.8±1.2)×109/L、(45.8±20.5)×109/L、(3.4±0.4)×109/L,术后2周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为(6.2±0.7)×109/L、(172.5±32.7)×109/L、(3.6±0.3)×109/L。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后2周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2周血小板计数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前与术后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有17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占16.0%;对照组有20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占38.2%;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病情合理选择使用脾动脉结扎联合肝癌切除术治疗肝癌并门静脉高压症,可以有效治疗肝癌和脾功能亢进,促进肝功能恢复,对延长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脾切除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肝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并分析患者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进行脾切除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96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于术前、术后1d、3d、7d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患者的肝脏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动态监测。统计术后7d内患者门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并将患者分为血栓组(n=28)和无血栓组(n=68),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指标、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指标等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患者在术前、术后1d、3d、7d时的门静脉内径、最大流速、血流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肝动脉内径、最大流速、血流量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且各时间点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内有28例患者出现门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9.17%。血栓组和无血栓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手术时间、术前门静脉流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组患者Child-Pugh分级为B级比例、术中出血量、脾质量、腹水量、术前门静脉内径均高于无血栓组,术后门静脉内径、术后门静脉流速均低于无血栓组(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患者术后门静脉内径、术后门静脉流速是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行脾切除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术后进行肝脏血流动力学监测,有助于患者术后的疗效判断,且术后门静脉内径、术后门静脉流速是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DC-CIK细胞治疗对晚期肝细胞癌患者甲胎蛋白、免疫功能及循环肿瘤细胞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至2015年我院收治的26例肝细胞癌并伴有复发或转移的患者,对其治疗前后甲胎蛋白、免疫功能及循环肿瘤细胞数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DC-CIK细胞治疗前后甲胎蛋白、循环肿瘤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根据细胞治疗次数分为1次组及1次组,比较两组免疫功能的变化。结果:DC-CIK细胞治疗前甲胎蛋白为(603.32±155.78)ng/mL细胞回输后为(571.24±147.49)n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CIK细胞治疗前及细胞回输后CTC检测阳性率分别为81.8%、36.4%治疗前及回输后循环肿瘤细胞数量分别为(8.36±10.642)、(1.55±2.464),细胞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治疗前1天T细胞亚群CD3+、CD3~+CD4~+、CD3~+CD8~+、CD4/CD8分别为(66.05±15.31)%、(41.89±12.33)%、(23.15±8.05)%、(2.10±0.77),回输后分别为(69.69±12.91)%、(44.80±11.11)%、(23.13±7.12)%、(2.29±0.91)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治疗次数1次组和1次组免疫功能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CIK细胞治疗可减少肝细胞癌伴复发或转移患者循环肿瘤细胞的数量,但对甲胎蛋白和免疫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手术切除联合预防性介入对降低肝癌复发率及提高个体生存率方面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11年2月至2014年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76例肝癌患者,单纯接受根治术的31例患者为对照组,接受根治术后6个月内应用预防性介入治疗的45例患者为研究组,对全部病例实施最多48个月的随访,对比两组患者术后1年、2年及3年肝癌复发率、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期。将研究组患者按照接受介入治疗时间分为A组(1个月内接受介入治疗)、B组(1-2个月接受介入治疗)、C组(2-3个月接受介入治疗)、D组(3-6个月接受介入治疗)4个亚组,对比各组患者1年内复发率。最后分析影响肝癌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研究组患者术后1年、2年及3年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1年、2年及3年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中位生存期长于对照组(P0.05);(2)术后2个月内接受预防性介入治疗的A、B亚组患者1年复发率明显低于C、D两组(P0.05);(3)包膜不完整、肿瘤直径≥5 cm、合并肝硬化与肝癌复发有相关性(P0.05),将肿瘤包膜是否完整、肿瘤直径、肝硬化3个变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肝癌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显示肿瘤包膜是否完整与合并肝硬化是肝癌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肝癌切除术后预防性应用介入治疗能够显著降低肝癌患者术后复发率,提高其生存率,且术后1-2个月实施介入治疗效果最好,包膜不完整、合并肝硬化是导致肝癌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观察卡瑞利珠单抗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对伴微血管侵犯肝细胞癌(HCC)患者肿瘤标志物、血管生成因子和血清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6月~2023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1例伴微血管侵犯HCC患者分为对照组(n=60,接受肝癌根治术和TACE治疗)和研究组(n=61,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卡瑞利珠单抗治疗)。对比两组疗效、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糖类抗原199(CA199)]、血管生成因子水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血管生成素-2(Ang-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清PD-1、PD-L1水平、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更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研究组CEA、AFP、CA199、PIVKA-Ⅱ、VEGF、VEGF-R2、Ang-2、PD-1、PD-L1更低(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未见差异(P>0.05)。结论:卡瑞利珠单抗联合TACE治疗伴微血管侵犯HCC患者,可改善血清肿瘤标志物,可抑制血管生成和降低血清PD-1、PD-L1水平,有效控制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CD4(Th1)和CD8(Tc1)T细胞对肝癌患者的AFP的应答反应及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为其早期诊断与预防提供新策略。方法:研究对象为62例HCC患者,30例肝硬化患者及30例健康志愿者;重点分析CD4 T细胞和CD8 T细胞对HCC患者的AFP-衍生肽的反应;用胞内细胞因子检测法对IFN-γ进行检测。结果:抗AFP的Tc1反应检测阳性结果在对照组为28.5%,在OkudaⅠ期的肝癌患者中为25.0%,在Ⅱ或Ⅲ期的HCC患者中为31.6%。抗AFP Th1阳性反应仅在HCC患者中检测到。抗AFP Th1阳性反应在44.4%的Child-Pugh A级的HCC患者中检测到,但是在Child-Pugh B或C级中仅15.4%。Tc1型反应在Child-Pugh A级肝功的患者中为16.7%,在Child-Pugh B或C级患者中为46.2%。结论:抗AFP Th1应答更多出现在早期肝硬化的HCC的患者中,而抗AFP Tc1应答更可能出现在晚期肝硬化患者中,这些结论为抗肝癌疫苗药物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和手术治疗原发性大肝癌(肿瘤最大直径≥5 cm)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经TACE或手术(Operation)治疗的原发性大肝癌患者,其中TACE组25例,Operation组23例,治疗后随访24个月,评价和比较其治疗效果、生存曲线、镇痛剂的日平均用量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3个月,TACE组患者的Karnofsky评分(P=0.033)显著高于Operation组,而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P=0.022)显著低于Operation组。此外,TACE组的镇痛药杜冷丁的日均使用量显著低于Operation组(P=0.031),便秘的日均发生次数(P=0.045)显著少于Operation组。治疗后24个月,TACE组和Operation组的生存率分别为48.0%和17.4%,TACE组显著高于Operation组(P=0.0415,95%CI of ratio:1.006 to 1.994)。结论:TACE治疗原发性大肝癌的临床疗效可能优于手术治疗,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