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目的通过检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结肠黏膜S-100及CD83的表达,探讨其与UC临床活动度、内镜分级的关系。方法取47例UC患者结肠黏膜标本根据内镜及临床活动度进行分级,同时收集正常对照者结肠黏膜标本13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S-100及CD83在UC患者结肠黏膜的表达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结肠黏膜固有层S-100及CD83弱表达,且二者在UC患者结肠黏膜的阳性细胞数及染色强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并且有随病变分级的加重逐渐增加的趋势。结论未成熟及成熟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s)均参与UC的发生。与正常对照组相比UC患者结肠黏膜固有层中S-100及CD83表达上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疾病的活动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与CD4+ CD25+ Foxp3+调节T细胞的相关可能机制。方法采用DSS制作UC小鼠结肠炎模型,随机分成3组:正常对照(NC)组,模型(MD)组,双歧杆菌治疗(BbT)组。造模7 d后,给予双歧杆菌后续治疗7 d。评估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行HE染色及病理学评分(HDS);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和肠系膜淋巴细胞中表达CD4+ CD25+ Foxp3+的Treg细胞的百分比率。结果 BbT组的DAI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MD组HDS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BbT组的HDS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外周血和肠系膜淋巴细胞CD4+ CD25+ Foxp3+Treg细胞占CD4+T细胞的百分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BbT组结肠外周血和肠系膜淋巴细胞CD4+ CD25+ Foxp3+Treg细胞占CD4+T细胞的百分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双歧杆菌可以提高CD4+ CD25+ Foxp3+Treg数量,调节机体和肠道免疫功能,对UC发挥了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重楼皂甙Ⅱ对狼疮性肾炎患者外周血CD4+CD25+Treg分泌的细胞因子IL-10和TGF-β的影响。方法:1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20例LN病人随机分为四组:LN对照组(n=5)、重楼干预组1(n=5,接种细胞数为1×105/1.5ml/孔)、重楼干预组2(n=5,接种细胞数为2×105/1.5ml/孔)、重楼干预组3(n=5,接种细胞数为5×105/1.5ml/孔)。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利用免疫磁珠法分离CD4+CD25+Treg。重楼干预组予重楼皂甙Ⅱ干预,正常对照组和LN对照组不予处理,各组培养72h。取各组上清,用ELISA分别检测IL-10和TGF-β的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其余各组TGF-β和IL-10的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LN对照组比较,重楼皂甙Ⅱ干预后各组TGF-β和IL-10的水平升高(P〈0.05)。重楼干预组之间比较,重楼干预组2的TGF-β和IL-10水平较其他两组明显升高(P〈0.01),而重楼干预组1和3的TGF-β和IL-10水平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重楼皂甙Ⅱ可上调LN患者TGF-β和IL-10的水平,上调的幅度受接种细胞数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胡十齐  周新伏  罗自勉  刘利华  刘康 《生物磁学》2012,(23):4479-4481,4525
目的:检测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regulatoryTcell,Treg)的改变,探讨Treg与NHL的相关性。方法:病例组(n=60)为本院收治的初诊NHL患者,对照组(n=60)为本院健康体检者,用流式细胞技术联合标记CD4、CD25检测对照组及病例组化疗前、化疗后的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分布特点。结果:(1)病例组化疗前外周血中CD4+细胞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病例组化疗后,CD4+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化疗前(P〈0.05),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明显低于化疗前(P〈0.05);(3)病例组化疗后CD4+细胞比例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升高,存在机体免疫抑制,化疗可降低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  相似文献   

6.
CD40配体(CD40L)是TNF超家族成员,表达于人活化的CD4^+T细胞表面,与存在于B细胞、抗原递呈细胞表面的相就受体CD40分子相互作用,促发并调节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用PCR法从CD40L全长cDNA质粒中扩增CD40L胞外段编码cDNA,即可溶性CD40L(sCD40L)编码cDNA,并克隆入pSK质粒;cDNA序列经测序证实后与pPICZαA质粒重组构建成pPICZαA-s  相似文献   

7.
CD4 0配体 (CD4 0L)是TNF超家族成员 ,表达于人活化的CD4 T细胞表面 ,与存在于B细胞、抗原递呈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CD4 0分子相互作用 ,促发并调节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用PCR法从CD4 0L全长cDNA质粒中扩增CD4 0L胞外段编码cDNA ,即可溶性CD4 0L(sCD4 0L)编码cDNA ,并克隆入 pSK质粒 ;cDNA序列经测序证实后与 pPICZαA质粒重组构建成 pPICZαA sCD4 0L分泌型表达载体并在GS1 1 5毕氏酵母菌株中成功地表达出人可溶性CD4 0配体(rhsCD4 0L) ,最高表达量为 35mg/L(培养上清 )。结果显示 :在无TNFα存在时 ,重组人可溶性CD4 0L(rhsCD4 0L)可有效地诱导人外周单核细胞向树突状细胞 (DC)的分化 ,具有典型的DC形态特征和特殊表面标志 (CD1a、CD80、CD83等 ) ,为DC在体外的大量扩增提供新手段 ;进一步研究发现 ,rhsCD4 0L能直接并显著地抑制恶性淋巴瘤细胞株Daudi和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XG 2的体外增殖 ;并证实rhsCD4 0L与CD4 0L基因转染细胞 (L/CD4 0L TC)一样 ,在体外均诱导XG2细胞的凋亡 ;rhsCD4 0L有希望成为一种重要的免疫调节剂和新的抗肿瘤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D8+CD122+T细胞在脑缺血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线栓法建立小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MCAO);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小鼠脑缺血组织中CD8+CD122+T细胞浸润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脑缺血组织中CD8+CD122+T细胞/CD3+T细胞的比例及脾和胸腺中CD8+CD12TT细胞数量变化;RT—PCR方法检测CD8+CD122+T细胞对氧糖剥夺(Oxygen—glucosedeprivation,OGD)条件下星形胶质细胞表达TNF-α,IL-1β,IFN-γ的影响。结果:各时间点脑缺血组织中均有CD8+CD122+T胞浸润,且随脑缺血时间延长,缺血侧脑组织中CD8+CD122+T细胞/CD3+T细胞比例逐渐增加,5d和7d组差异显著,与非缺血侧相比,P5d〈0.05,P7d〈0.05;MCAO小鼠脾及胸腺中CD8+CD122+T细胞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星形胶质细胞经OGD处理后,与对照组相比,IFN-γ、TNF-α、IL—1β表达显著增高,PIFN-γ〈0.01、PTNF-α〈0.001、PIL-1β〈0.01;CD122-blocked组与CD8+组相比,IFN-γ、TNF-α、IL-1β表达明显增高,PIFN-γ〈0.05、PINF-α〈0.05、PIL-1β〈0.01;CD8+组与HBSS组相比,IFN-γ表达降低,P〈0.05;IL-1β表达有降低的趋势。结论:CD8+CD122可细胞在脑缺血过程中发挥保护性作用,其保护作用通过CD122抑制星形胶质细胞TNF-α,IL-1β,IFN-γ炎症因子表达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探讨前列腺癌微环境中DCs与各类血细胞的关系及临床预后价值.选取16例良性前列腺增生和42例前列腺癌患者的前列腺组织作为研究对象,以S-100、CD83、CD208抗体作为不同状态的DC标记物进行MaxVision法免疫组化染色和Masson染色.采用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图像处理,其统计数据与患者外周血细胞计数进行统计学分析.S-100、CD83阳性细胞计数和胶原蛋白含量在前列腺增生组较前列腺癌组高(P<0.05).CD208阳性细胞计数在前列腺增生组和前列腺癌组无差异(P>0.05).S-100阳性细胞计数与Gleason评分呈负相关关系(r=-0.533,P<0.01).血小板计数在前列腺癌组较前列腺增生组高(P<0.05).单核细胞计数偏高为前列腺癌危险因素(P<0.05).各类型树突状细胞与血小板计数无直线相关关系(P>0.05).外周血各成熟类型细胞与前列腺癌微环境中DCs计数无明显相关关系.S-100标记的树突状细胞计数可能与前列腺癌患者的预后相关.更大量样本的分析有助于证实单核细胞计数与前列腺癌的发病以及S-100标记树突状细胞计数与前列腺癌的预后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幽门螺旋杆菌 (Hp)与慢性胃炎粘膜内CD3+ 细胞 ,S 10 0 + 树突状细胞和nNOS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 ,检测Hp+ 和Hp 胃炎患者及正常人的胃窦部活检标本。结果 Hp+ 胃炎组胃窦粘膜内CD3+ 细胞和S 10 0 + 树突状细胞数量明显高于Hp-胃炎和正常组 ,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和P <0 0 5 ) ,而nNOS呈高表达 ,与Hp-胃炎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Hp+ 胃炎患者胃窦粘膜内CD3+ 细胞和S 10 0 + 树突状细胞的增加是机体对Hp的免疫应答 ,而nNOS在Hp+ 胃炎组的高表达可能与Hp感染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H_2-Calponin在食管磷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食管磷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73例食管磷癌及相应癌旁组织中H_2-Calponin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食管磷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结果:H_2-calponin在食管磷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95.8%(70/73),显著高于癌旁组织(35.8%,24/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H_2-calponin的表达与食管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均无显著相关性,但与AJCC分期显著相关(P0.05)。H_2-calponin的表达水平影响食管癌患者预后及生存期。结论:H_2-Calponin在食管磷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并可预示食管磷癌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比较胃印戒细胞癌与非印戒细胞癌的临床特征与病理资料,探讨胃印戒细胞癌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7年1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住院治疗的1138例胃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组织学类型分为胃印戒细胞癌组和非印戒细胞癌扣对两组的性别、年龄、家族史、肿瘤发生部位、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根治术后中位进展时间、1年生存率和3年生存率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胃印戒细胞癌好发于女性(P〈0.05);年龄≤55岁的患者发病率高于非印戒细胞癌(P〈0.05),≥56岁的患者发病率低于非印戒细胞癌(P〈0.05);肿块生长部位以胃中下部为主(P〈0.05),侵犯胃上部者明显少于非印戒细胞癌(P〈0.05);胃印戒细胞癌多数在胃壁组织内呈弥漫浸润性生长,垂直浸润能力较弱,突破浆膜层者明显少于非印戒细胞癌(P〈0.05);根治术后中位进展时间胃印戒细胞癌(10个月)较非印戒细胞癌(12个月)提前2个月,进展风险增加(P〈0.05);胃印戒细胞癌在家族史、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根治术后1年和3年生存率方面与非印戒细胞癌比较无差异。结论:胃印戒细胞癌多发于中青年女性;好发年龄小于56岁;发病部位以胃中下部为主;多呈弥漫性浸润性生长,且较少突破浆膜层;中位进展时间短,进展风险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比较胃印戒细胞癌与非印戒细胞癌的临床特征与病理资料,探讨胃印戒细胞癌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7年1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住院治疗的1138例胃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组织学类型分为胃印戒细胞癌组和非印戒细胞癌组,对两组的性别、年龄、家族史、肿瘤发生部位、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根治术后中位进展时间、1年生存率和3年生存率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胃印戒细胞癌好发于女性(P<0.05);年龄≤55岁的患者发病率高于非印戒细胞癌(P<0.05),≥56岁的患者发病率低于非印戒细胞癌(P<0.05);肿块生长部位以胃中下部为主(P<0.05),侵犯胃上部者明显少于非印戒细胞癌(P<0.05);胃印戒细胞癌多数在胃壁组织内呈弥漫浸润性生长,垂直浸润能力较弱,突破浆膜层者明显少于非印戒细胞癌(P<0.05);根治术后中位进展时间胃印戒细胞癌(10个月)较非印戒细胞癌(12个月)提前2个月,进展风险增加(P<0.05);胃印戒细胞癌在家族史、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根治术后1年和3年生存率方面与非印戒细胞癌比较无差异。结论:胃印戒细胞癌多发于中青年女性;好发年龄小于56岁;发病部位以胃中下部为主;多呈弥漫性浸润性生长,且较少突破浆膜层;中位进展时间短,进展风险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可用于临床治疗功能成熟的DC体外扩增的优化培养方案。方法:胎牛血清培养基联合细胞因子rhGM-CSF(100ng/mL)和rhIL-4(50 ng/mL)扩增人外周血分离的单个核细胞,细胞培养分别按5×106/mL、6×106/mL和7×106/mL的密度,加入6孔培养板。第6d加入rhTNF-a(100 ng/mL)联合培养,分别于第6 d,第9 d和12 d收获细胞。从形态学、细胞表面标志方面进行鉴定。结果:显微镜观察,经过9 d诱导后,培养细胞具有典型树突细胞外形。流式细胞仪分析,6×106/mL密度的细胞培养组培养到第9天最宜。结论:细胞具有典型的DC的形态特征,细胞表型及功能实验证实其DC的特性,说明建立的血清培养基联合细胞因子rhGM-CSF、rhIL-4和rhTNF-a体外诱导DC的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化疗是晚期胰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但临床效果有限。为提高胰腺癌化疗效果,本研究将化疗药物奥沙利铂(OXA)联合肿瘤全细胞抗原负载的树突状细胞(DC)体外作用于胰腺癌BxPC-3细胞系,观察对其增殖的影响。方法:自健康人外周血中分离培养DC和T细胞。反复冻融BxPC.3细胞,使其裂解并提取全细胞抗原后致敏DC,再以DC激活T细胞。ELISA检测T细胞培养上清中IL-2、IL-4、IL-10和IFN-g的含量。将T细胞与不同浓度的OXA联合作用于BxPC-3细胞,MTT法检测杀伤率。结果:负载BxPC.3全细胞抗原的DC能显著激活T细胞使其成为效应性T细胞,并使其分泌IL-2和IFN—Y。不同浓度的OXA与效应性T细胞联合作用于BxPC.3细胞可明显抑制其增殖,且杀伤效果与OXA的浓度呈正相关。结论:负载BxPC-3全细胞抗原的DC可诱导出抗肿瘤的效应性T细胞,联合OXA能显著提高对BxPC-3细胞的杀伤作用。生物治疗联合化疗抑制胰腺癌细胞增殖的作用明显,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口腔鳞状细胞癌是一类极易发生局部侵袭和淋巴结转移的恶性肿瘤,CD9蛋白在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分析CD9蛋白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诊断明确的口腔鳞癌肿瘤患者石蜡标本合计80例,通过免疫组化手段对CD9蛋白表达水平进行评价,并根据CD9蛋白的表达水平分组,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与CD9蛋白的关系。结果:CD9在正常组织和癌旁组织正常表达,在肿瘤组织中表达率低,其表达水平和口腔鳞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最终分期有相关性(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揭示,CD9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CD9蛋白水平的低表达或不表达可能预测着肿瘤具有更明显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并可能成为口腔鳞状细胞癌预后的生物学指标及基因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7.
刘嵬  朱斌  刘卫  章福彬  唐郡 《生物磁学》2011,(15):2893-2895
目的:多梳基因家族的Bmi.1被认为是一种癌基因,在多种肿瘤组织中均有表达。本研究主要是检测Bmi-1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RT—PCR和Westernblotting方法检测45例胃癌中Bmi-1基因的表达情况,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与其相关性。结果:Bmi-1基因阳性表达率在胃癌中为88.9%(40/45),癌旁组织为17.7%(8/45),差异有显著性(P〈0.05);Bmi-1基因阳性表达率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与肿瘤分化程度及TNM分期有关(P〈0.05)。结论:Bmi-1基因在胃癌中高表达,与胃癌的疾病进展密切相关,检测Bmi-1的表达可作为胃癌生物学行为的一项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多梳基因家族的Bmi-1被认为是一种癌基因,在多种肿瘤组织中均有表达。本研究主要是检测Bmi-1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45例胃癌中Bmi-1基因的表达情况,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与其相关性。结果:Bmi-1基因阳性表达率在胃癌中为88.9%(40/45),癌旁组织为17.7%(8/45),差异有显著性(P<0.05);Bmi-1基因阳性表达率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与肿瘤分化程度及TNM分期有关(P<0.05)结论:Bmi-1基因在胃癌中高表达,与胃癌的疾病进展密切相关,检测Bmi-1的表达可作为胃癌生物学行为的一项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转化酸性卷曲螺旋蛋白1(TACC1)和肠三叶因子(TFF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胃癌组织中TACC1及TFF3的表达情况。采用x2检验、乘积极限法及单因素、多因素生存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胃癌组织中TACC1及TFF3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结果:TACC1和TFF3在进展期胃癌、有淋巴结转移及复发的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率较高。此外,TFF3在较大肿瘤(肿瘤大小〉4 cm)的胃癌组织中的表达较高。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年龄、淋巴结转移、TACC1和TFF3表达与低生存期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TACC1和TFF3的表达是独立的预后预测因子。结论:TACC1和TFF3的表达可以作为胃癌的独立不良预后因子,而且在胃癌组织中TACC1和TFF3共同表达的患者生存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20.
韦祝新  李萍  王仁生  康敏  胡凯 《生物磁学》2011,(18):3531-3533
目的:研究鼻咽癌组织Ki67的表达及外周血NK细胞水平的意义。方法:检测66例鼻咽癌组织Ki67水平及与外周血NK细胞的百分含量。结果:Ki67表达阳性率为96.97%,与临床分期有关(r=0.290,P=0.030〈0.05),与淋巴结转移状态相关性在统计学上无意义(r=0.068,P=0.412〉0.05);放疗前中后鼻咽癌外周NK细胞水平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前中、中后、前后F=0.513,0.627,0.623,P分别为0.005,0.004,0.000,均〈0.05);ki67的表达与放疗后NK细胞NK值负相关(r=-0.433,P=0.017〈0.05)。结论:Ki67的表达可能与临床分期有关,可能与放疗后NK值有关;Ki67表达与外周血NK细胞水平可以提示鼻咽癌组织增殖活跃程度和机体防御系统的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