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分析肝硬化合并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2月到2018年7月期间我院接受治疗的肝硬化患者518例,统计所有患者中并发肺部感染的例数,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因、住院时间、是否有侵入性操作、是否有腹水、Child-Pugh分级、是否有上消化道出血、是否有合并基础疾病等临床资料,分析肺部感染与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的关系,并检测肝硬化合并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肝硬化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518例肝硬化患者中有80例发生肺部感染,发生率为15.44%。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与肝硬化患者发生肺部感染无关(P0.05),年龄、病因、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腹水、Child-Pugh分级、上消化道出血、合并基础疾病均是肝硬化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芏60岁、住院时间芏2周、有侵入性操作、有腹水、Child-Pugh分级为C级、有上消化道出血、合并基础疾病均是肝硬化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80例肝硬化患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痰液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93株,其中革兰阴性菌51株,占比54.84%,革兰阳性菌37株,占比39.78%,真菌5株,占比5.38%。结论:肝硬化合并肺部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且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临床上应根据其危险因素做好相对应的防治措施,以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失代偿期肝碍化患者肝性脑病中的早期症状观察方法和重要性。方法:分析了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特点反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对50例肝性脑病患者实施了预见性护理并进行了整体评估。结果:在消除肝性脑病的诱因及潜在危险因素,降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病死率和肝性脑病的发生率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感染性休克的病原学特征,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4月期间本院收治的640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肝硬化患者感染性休克发病率及感染部位分布,并分析感染性休克病原学特征,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感染性休克的危险因素。结果:640例肝硬化患者感染性休克发病率为14.38%,感染部位分布于腹腔及消化道和肺部;共分离培养病原菌96株,包括革兰阴性杆菌52株(54.17%)、革兰阳性球菌18株(18.75%)、真菌26株(27.0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肝硬化患者并发感染性休克与年龄、抗生素、消化道出血、住院时间及肝性脑病有关(P0.05),与性别、血清白蛋白、侵入性操作无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抗生素使用、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及住院时间30 d均为肝硬化患者感染性休克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年龄≥60岁、抗生素使用、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及住院时间30 d为肝硬化患者感染性休克的危险因素,应根据病原学特征及其危险因素采取相关措施,减少肝硬化患者感染性休克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HBsAg定量测定在乙肝相关性肝硬化病程中的变化和意义。方法:选择乙肝相关性肝硬化患者60例纳入实验对象,根据2000年9月(西安)第10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的诊断标准分为代偿期组和失代偿期组,其中代偿期组35例,失代偿期组25例。另选取20例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作为对照组。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患者血清中HBsAg和HBeAg滴度,免疫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载量。结果:对照组、肝硬化代偿期组和肝硬化失代偿期组HBsAg滴度分别为:2574.73±3252.27COI、5494.35±2129.84COI和6921.25±1957.60COI,三组之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代偿期组中,HBsAg滴度与HBVDNA、HBeAg水平呈负相关性(P〈0.05()r=-0.350;r=-0.514)。肝硬化失代偿期组中,HBsAg滴度与HBVDNA及HBeAg水平均无明显相关性(r=-0.020;r=0.154)。结论:肝硬化失代偿期HBsAg滴度明显高于肝硬化代偿期,代偿期HBsAg滴度高于HBV携带者组,即HBsAg滴度随肝脏疾病进展呈阶梯型递增。肝硬化代偿期,HBsAg滴度与HBVDNA、HBeAg水平呈负相关性,HBsAg水平可以作为评估病毒复制的参考指标。肝硬化失代偿期,HBsAg滴度与HBVDNA和HBeAg无相关性,不能反映病毒复制水平,不能作为评估病毒复制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脐血干细胞(umbilical cord blood stem cell,UCBSC)外周静脉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2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采用人UCBSC外周静脉移植治疗,治疗后定期观察患者血清转氨酶(ALT、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T)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变化,并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UCBSC移植治疗后2周,各项肝功能指标较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4周,除ALT和AST有所改善外(P<0.05),其余指标无明显改善;治疗后8周各项肝功能指标均有改善(P<0.05),12周有显著性改善(P<0.01).治疗后4周大多数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腹水减少和双下肢浮肿减轻15例(75.0%)、乏力好转16例(80%)、食欲改善13例(65%).UCBSC移植后12周患者总体生存率为90%,其中2例患者分别在UCBSC静脉移植后4周和8周因为肝性昏迷和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而死亡.所有患者均未发现与细胞移植相关的副作用.结论:UCBSC外周静脉移植是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短期内可以改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及临床症状,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进行自身对照的临床研究。在无菌条件下取健康产妇足月生产的脐带血,分离纯化脐血干细胞,通过肝动脉途径,将纯化的脐血干细胞移植入患者肝脏内,于移植后2周、4周、8周进行肝功能、凝血指标检测,并于4周及8周行腹部B超及胃镜检查,观察患者移植后不同时间症状改善情况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60例接受脐血干细胞移植的肝硬化患者术中术后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移植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食欲不振、乏力、腹水等减轻甚至消失;血清学检测:白蛋白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凝血酶原时间、总胆红素较术前明显下降;术后8周复查胃镜,食道静脉曲张没有明显变化。结论: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在提高白蛋白水平及改善凝血功能方面有很好的疗效,可作为肝移植治疗的过渡或补充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血管病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以降低感染率。方法:选择2015年8月~2016年3月因心血管病入院治疗的15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相关临床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采集医院感染患者痰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分析病原菌分布及危险因素。结果:154例心血管病患者并发肺部感染者25例,感染率为16.23%。共培养出病原菌27株,革兰阴性菌16株(占59.26%)、革兰阳性菌7株(占25.93%)及真菌4株(占14.8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基础疾病、侵入性操作、抗生素使用、住院时间等与医院感染率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0岁)、有基础疾病、有侵入性操作、使用抗生素、住院时间(14天)是心血管病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心血管病患者肺部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应针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干预,以降低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HBsAg定量测定在乙肝相关性肝硬化病程中的变化和意义。方法:选择乙肝相关性肝硬化患者60例纳入实验对象,根据2000年9月(西安)第10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的诊断标准分为代偿期组和失代偿期组,其中代偿期组35例,失代偿期组25例。另选取20例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作为对照组。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患者血清中HBsAg和HBeAg滴度,免疫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载量。结果:对照组、肝硬化代偿期组和肝硬化失代偿期组HBsAg滴度分别为:2574.73±3252.27COI、5494.35±2129.84COI和6921.25±1957.60COI,三组之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代偿期组中,HBsAg滴度与HBVDNA、HBeAg水平呈负相关性(P<0.05()r=-0.350;r=-0.514)。肝硬化失代偿期组中,HBsAg滴度与HBVDNA及HBeAg水平均无明显相关性(r=-0.020;r=0.154)。结论:肝硬化失代偿期HBsAg滴度明显高于肝硬化代偿期,代偿期HBsAg滴度高于HBV携带者组,即HBsAg滴度随肝脏疾病进展呈阶梯型递增。肝硬化代偿期,HBsAg滴度与HBVDNA、HBeAg水平呈负相关性,HBsAg水平可以作为评估病毒复制的参考指标。肝硬化失代偿期,HBsAg滴度与HBVDNA和HBeAg无相关性,不能反映病毒复制水平,不能作为评估病毒复制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硬化失代偿期门脉高压患者糖代谢异常的病因和机制.方法:选取40例肝硬化失代偿期门脉高压患者为肝病组,3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测定其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空腹C肽;比较2组检查结果的区别.结果:肝病组存在糖耐量异常,肝硬化Child分级比较,随病情加重,糖代谢紊乱加重.结论:肝硬化失代偿期门脉高压患者存在着糖代谢异常,可能是由于肝功能损害、胰岛素抵抗所致.  相似文献   

10.
老年肿瘤患者医院感染控制的护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归兰  郑映娜 《蛇志》2009,21(4):308-309
目的探讨老年肿瘤患者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护理与感染控制措施。方法采取前瞻性和回顾性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对我院2003年至2007年收治的350例老年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老年肿瘤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住院时间长、长期卧床、严重的基础疾病、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和侵入性操作等。结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针对各种相关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感染是肝硬化患者肝移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本文针对肝硬化患者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探讨有效的干预措施以提高临床疗效,为肝硬化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提供可借鉴的方法。方法:对2008年10月-2013年9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20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选择其中60例发生感染的患者作为感染组,另外60例未发生感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年龄、肝硬化分期及用药情况等,对比不同的干预措施产生的临床效果。结果:感染组患者的平均年龄、肝功能障碍、抗生素使用量及术前合并感染的比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均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未发生死亡病例。结论:患者的年龄、肝功能分级、用药及合并症等均为肝硬化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中应实施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盐酸氨溴索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择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我院收治的90例AECOPD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溴己新组、氨溴索组,比较三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咳嗽、咳痰、喘息和肺部哆音的改善情况;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氧分压PaO2、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比例N%、超敏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肺功能FEVI%、FEV1/FVC;住院天数和均次住院费用情况。结果:氨溴索组对AECOPD患者的临床症状、血常规,超敏C反应蛋白,血沉,动脉血气分析、肺功能的改善情况明显好于另外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别有显著意义。且氨溴索组患者的上述改善时间早于另外两组,该组患者的住院天数及均次住院费用少于另外两组。结论i与溴己新相比,氨溴索能更快的改善AECOPD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其炎症反应,改善其通气功能并减少其住院天数及均次住院费用,但其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李庆虹  郭晓东  张敏  李志伟 《生物磁学》2011,(21):4129-4131
目的:探讨肝移植后急性肺损伤(ALI)的相关因素,为肝移植术后ALI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5年1月-2010年10月在我院行肝移植术的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后并发ALI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98例行肝移植术后发生ALI12例,发生率为12.24%。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术前血清TBIL、术中失血量、术中尿量和术后血BUN对ALI的发生有显著影响(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表明,术中失血量、术前TBIL、年龄为术后并发ALI的危险因素。结论:术中失血量、术前TBIL、年龄为术后并发ALI的危险因素,对上述因素加以重点评估和合理控制,可以控制肝移植术后AL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观察45例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表现,检测治疗前、治疗后的血糖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肝源性糖尿病患者以肝病表现为主,血糖波动较大,以餐后2h血糖升高为主;而Child-pugh分级C级患者的血糖明显高于A、B级患者,有并发症的患者血糖明显高于无并发症的患者。结论肝硬化患者易发生糖代谢紊乱,血糖水平与肝功能情况密切相关,经早期积极治疗,血糖基本可降至理想范围并稳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经抗病毒治疗仍发生原发性肝癌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东岗院区肝病中心在2012年10月-2013年6月收治的7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在规范抗病毒治疗期间新发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资料、抗病毒治疗情况。结果:7例患者中有HBV感染6例,HCV感染1例;慢性肝炎2例,肝硬化5例;HBeAg阴性5例;3例合并糖尿病;经抗病毒治疗后病毒载量均处于低度复制或不可测状态。结论: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经抗病毒治疗不能完全消除原发性肝癌发生的风险,病毒载量、HBeAg阴性、糖尿病、肝硬化等可能是肝癌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范久波  李智山  孙方  刘华  李晶  朱宇芳 《生物磁学》2009,(16):3120-3122
目的:观察SF方案对代偿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代偿性乙肝肝硬化患者63例,分为治疗组33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SF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肝疗法,疗程为9~12个月,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变化。结果:SF方案对肝硬化有较好的疗效,一是肝脏炎症反应减轻,肝功能恢复,血清ALT、AST、TBiL经治疗后治疗组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和同期对照组;二是阻止肝纤维化进展,肝纤维化指标明显好转;三是免疫功能得以改善,外周血CD4/CD8淋巴细胞比值回升,补体C3水平上升;四是抗病毒效果显著,HBVDNA阴转率达54.5%。结论:SF方案有显著改善患者肝功能,恢复患者免疫功能,抑制病毒增殖的作用,可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病因肝硬化患者临床特征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来我院诊治的具有完整资料,同时明确诊断为肝硬化,病因为乙肝后肝硬化(78例)、酒精性肝硬化(42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并发症发生情况、合并疾病情况,分析乙肝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职业、临床表现(黄疸、黑便、呕血、蜘蛛痣、脾脏增大)、肝脏体积缩小、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合并疾病(脂肪肝、糖尿病、胰腺炎、胆结石)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后肝硬化组的疾病进展发生率明显较酒精性肝硬化组高(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临床表现(乏力、食欲减退、皮肤瘙痒、腹痛、腹胀、呕血、黑便、腹水)、Child-Pugh分级、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是影响乙肝后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Child-Pugh分级在B、C级、存在上消化道出血与肝性脑病是影响乙肝后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临床表现(黄疸)、Child-Pugh分级、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感染)是影响酒精性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Child-Pugh分级为C级、存在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感染是影响酒精性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乙肝后肝硬化与酒精性肝硬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性别、职业、临床表现、并发症与合并疾病中,影响乙肝后肝硬化预后的危险因素为Child-Pugh分级在B、C级、存在上消化道出血与肝性脑病,影响酒精性肝硬化预后的危险因素为Child-Pugh分级为C级、存在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感染,需防治并发症,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The clinical outcome of SARS-CoV-2 infection varies widely between individuals. Machine learning models can support decision making in healthcare by assessing fatality risk in patients that do not yet show severe signs of COVID-19. Most predictive models rely on static demographic features and clinical values obtained upon hospitalization. However, time-dependent biomarkers associated with COVID-19 severity, such as antibody titers, can substantially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accurate outcome models. Here we show that models trained on immune biomarkers, longitudinally monitored throughout hospitalization, predicted mortality and were more accurate than models based on demographic and clinical data upon hospital admission. Our best-performing predictive models were based on the temporal analysis of anti-SARS-CoV-2 Spike IgG titers, white blood cell (WBC), neutrophil and lymphocyte counts. These biomarkers, together with C-reactive protein and blood urea nitrogen levels, were found to correlate with severity of disease and mortality in a time-dependent manner. 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 of our model revealed the higher predictive value of day post-symptom onset (PSO) as hospitalization progresses and showed how immune biomarkers contribute to predict mortality. In sum, we demonstrate that the kinetics of immune biomarkers can inform clinical models to serve as a powerful monitoring tool for predicting fatality risk in hospitalized COVID-19 patients, underscoring the importance of contextualizing clinical parameters according to their time post-symptom onset.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衰竭的病因、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提高对药物性肝衰竭的认识,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的几率。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56例药物性肝衰竭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用药情况、临床表现、肝衰竭的分型、并发症的发生、生化指标的特点及治疗与预后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导致肝衰竭前三位的药物分别是中药占30.3%、抗结核药占26.8%和非甾体类抗炎药占23.2%。发病时常见的临床表现为乏力64.2%、纳差60.7%、尿黄60.7%。并发症发生率最高的是感染73.2%、其次为肝性脑病66.1%、腹水64.3%。感染部位以腹腔最常见,占46.4%,其次为肺部41%。治愈好转者为18例(26.2%),治疗无效者14例(25.0%);死亡者为24例(42.9%)。从患者发病到死亡的中位时间为35天。治愈好转组的肝性脑病和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无效死亡组,激素治疗与好的预后密切相关(P〈0.05)。结论:药物性肝衰竭的主要致病药物有中药、抗结核药和解热镇痛药。患者的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肝性脑病和消化道出血一旦出现提示预后差。在疾病早期采用适当的激素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肝衰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刘红霞  李小玲  刘仁红  肖毅 《生物磁学》2013,(24):4683-4686
摘要目的:总结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其肾损害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06年2月~2012年8月我院小儿科诊治的过敏性紫癜患儿86例,根据是否伴有肾脏损害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52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总结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导致儿童过敏性紫癜并发肾损害的相关因素。结果:(1)儿童过敏性紫癜的诱因包括感染、过敏、疫苗接种、寄生虫病史及其它原因,其中感染比例最高,占66.28%;首发症状包括紫癜、腹痛及关节痛的一种或多种,其中紫癜比例最高,占59.30%。(2)观察组患儿中年龄≥8Y、皮疹反复≥4w及血FIB升高的比例分别为73.53%(25/34)、52.94%(18/34)和26.47%(9/34),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P〈0.05),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示皮疹反复≥4W及血FⅢ升高为过敏性紫癜患儿发生肾脏损伤的危险因素。结论: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主要诱因为感染,典型临床表现为紫癜,皮疹反复芝4w及血FIB升高为过敏性紫癜患儿发生肾脏损伤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