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峨眉山区野生濒危药用植物资源评价体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鲁松  谢孔平  李策宏 《广西植物》2013,33(2):229-235
峨眉山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经过三年的野外调查和文献资料整理,首次建立了峨眉山以蕴藏系数、保护缓急程度等7项指标在内的定量评价濒危药用植物指标体系。结果表明:峨眉山目前1655种野生药用植物(含变种、变型)中,受到生存威胁的药用植物种类共56科102属152种。其中急需保护的有19科29属41种,分别占其科属种数的33.93%、28.43%和26.97%,代表种类主要有峨眉金线兰、峨眉黄连、峨眉拟单性木兰、峨眉岩白菜等;需要保护的有22科,29属,35种,分别占其科属种的39.29%、28.43%和23.02%,代表种类主要有四川木莲、峨眉荚蒾、峨眉忍冬、峨眉雪胆等;一般保护的有41科59属76种,分别占其科属种的73.21%、57.84%和50%,代表种类主要有黄连、川桂、八角莲、威灵仙等。  相似文献   

2.
峨眉山槭属植物的地理分布和区系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廷志  粟和毅   《广西植物》1992,(1):15-21
本文报道了分布于四川峨眉山槭属植物,计26种1变种。讨论了槭属植物在峨眉山的垂直分布与水平分布规律。峨眉山槭属植物的区系组成是亚热带和温带东亚区系成分。  相似文献   

3.
川产八角莲中鬼臼毒素的分离鉴定及含量测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寻找和开发抗癌药的半合成原料鬼臼毒素,我们对川产八角莲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川八角莲[Dysosma veitchii(Hemsl et wils)Fu.]的根茎中分离得到一种单体成分,经薄层对照,熔点,UV,IR,MS和H’—NMR测定,证明为鬼臼毒素(Podophyllo-toxin)。同时,作者采用薄层层析—紫外分光光度法,对川八角莲和小八角莲[D.difformis(Hernsl et wils)T.H·wang ]中的鬼臼毒素进行了含量测定,分别为0.057%和0.15%。为进一步开发利用鬼臼类植物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峨眉山槭属植物的地理分布和区系特点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徐廷志  粟和毅   《广西植物》1992,12(1):15-21
本文报道了分布于四川峨眉山槭属植物,计26种1变种。讨论了槭属植物在峨眉山的垂直分布与水平分布规律。峨眉山槭属植物的区系组成是亚热带和温带东亚区系成分。  相似文献   

5.
云南八角莲内生真菌分离、鉴定的初步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云南八角莲(D.aurantiocaulis)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获得87株内生真菌,并对87株进行分离、鉴定发现内生真菌在宿主植物中具有明显的多样性,无孢类群(22株)是优势菌,其次为镰孢菌属(10株)毛壳菌属(10株)、青霉属(9株)、小齿梗霉属(7株)、丛梗孢属(4株),首次报道云南八角莲内生真菌的类群和区系特点.  相似文献   

6.
2001年7月至8月、2007年7月分别两次在新疆各地采集硅藻标本,经显微观察,共鉴定出菱形藻属和细齿藻属(硅藻门)中国新记录植物11种1变种,其中菱形藻属9种:额雷菱形藻(Nitzschia eglei Lange-Bertalot)、弯曲菱形藻(N.flexa Schumann)、多样菱形藻(N.diversa Hustedt)、化石菱形藻[N.fossilis (Grunow) Grunow]、吉斯纳菱形藻(N.gessneri Hustedt)、平庸菱形藻(N.inconspicua Grunow)、辐射菱形藻(N.radicula Hustedt)、常见菱形藻(N.solita Hustedt)和粗肋菱形藻(N.valdecostata Lange-Bertalot & Simonsen);细齿藻属2种1变种:科瑞提细齿藻[Denticula creticola (strup) Lange-Bertalot & Krammer]、库津细齿藻汝牧变种(D.kuetzingii var.rumrichae Krammer)和强壮细齿藻[D.valida (Pedicino) Grunow].并对其12种新记录植物的分类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7.
张淑梅  李微  李丁男 《生物多样性》2022,30(6):22038-192
为给辽宁植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本底数据, 更准确地评价植物濒危及保护等级, 以及更好地给农学、林学、生态学、系统学等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性数据, 本文首次将几代人在辽宁境内发现的高等植物进行汇总、编目, 包括苔藓植物和维管束植物。苔藓植物根据正式发表的文献和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东北生物标本馆(IFP)馆藏采自辽宁省全域的苔藓植物标本编制。维管束植物主要根据5个方面的信息整理: 作者多年野外调查的一手资料、文献、同行交流、公众提供信息、标本等。编目内容包括辽宁省高等植物总名录、辽宁省栽培植物名录、辽宁省外来植物名录、辽宁省仅有栽培植物的科属目录、辽宁省仅有外来植物的科属目录; 编目中涉及的物种均有科属地位、中文名、拉丁名、生境、产地(县级), 总名录中附有每个物种的信息凭证, 包括标本信息、文献信息或照片依据。本编目共计收录植物254科1,176属3,241种73亚种447变种119变型。其中, 苔藓植物为辽宁地区首次披露名录信息, 计83科205属491种4亚种7变种(含藓类52科156属373种1亚种5变种, 苔类29科46属114种3亚种2变种, 角苔类2科3属4种)。维管束植物虽非首次披露名录信息, 但与以往发布的维管束植物名录相比, 本次收录的种类数最多, 计171科971属2,750种69亚种440变种119变型(含石松类植物2科3属13种, 蕨类植物17科39属83种2亚种7变种, 裸子植物5科19属47种1亚种13变种2变型, 被子植物147科910属2,607种66亚种420变种117变型)。经统计, 辽宁省所有苔藓植物均为本土野生植物。维管束植物中, 野生植物计149科741属2,077种62亚种378变种93变型(含石松类植物2科3属13种, 蕨类植物17科39属83种2亚种7变种, 裸子植物4科8属12种6变种1变型, 被子植物145科133属1,969种60亚种365变种92变型), 栽培植物计104科390属673种7亚种62变种26变型(含裸子植物5科17属35种1亚种7变种1变型, 被子植物99科373属638种6亚种55变种25变型); 本土植物计158科796属2,235种65亚种421变种116变型(含石松类植物2科3属13种, 蕨类植物17科39属83种2亚种7变种, 裸子植物5科14属29种12变种2变型, 被子植物134科740属2,110种63亚种402变种114变型), 外来植物计88科316属515种4亚种19变种3变型(含裸子植物3科10属18种1亚种1变种, 被子植物85科306属497种3亚种18变种3变型)。本编目仅是辽宁省高等植物的阶段性汇总, 尚需要根据野外工作的拓展和研究工作的深入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8.
通过野外考察和标本鉴定,江西齐云山自然保护区共有苔藓植物52科98属191种(包括2亚种和3变种),其中苔类植物22科27属46种1亚种,藓类植物30科71属140种1亚种3变种.报道江西新记录科3科:裸蒴苔科(Haplomitriaceae)、南溪苔科(Makinoaceae)和带叶苔科(Pallaviciniaceae);江西新记录属5属:裸蒴苔属(Haplomitrium)、南溪苔属(Makinoa)、带叶苔属(Pallavicinia)、黄角苔属(Phaeoceros)和细指苔属(Kurzia),以及24种苔类植物为江西新记录.  相似文献   

9.
两种八角莲内生真菌的生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云南八角莲Dysosma aurantiocaulis和川八角莲Dysosma veitchii内生真菌的生物活性,为进一步从内生真菌中寻找活性成分提供指导,也为认识内生真菌相互作用提供有益的参考。从两种八角莲中分离出内生真菌187株,用滤纸片法测抗菌活性,用卤虫模型测抗卤虫活性得知大部分菌株发酵液都有活性,高活性菌株主要集中在镰孢霉属Fusarium、青霉属Penicillium、木霉属Trichoderma、丛梗孢属Monilia、毛壳菌属Chaetomium、无孢类群Mycellia sterilia、小齿梗霉属Rhinotrichum、无梗孢属Trichocladium和胶帚霉属Gliocladium。云南八角莲和川八角莲内生真菌是活性成分筛选的重要来源,并且通过活性分析发现:发酵液的活性强于菌丝体;云南八角莲的抗细菌活性菌株多于川八角莲。  相似文献   

10.
王涛  王龙  徐峰  刘世勇  张利 《西北植物学报》2014,34(10):2125-2126
报道了产于四川省鼠尾草属植物1新分布种和1新分布变种,分别为毛地黄鼠尾草(Salvia digitaloides Diels)和黄花鼠尾草大花变种(Salvia flava var.megalantha Diles)。  相似文献   

11.
徐天禄  陈翔 《植物研究》1996,16(2):167-170
本文报道了贵州种子植物1新变种,长叶密花树Rapanea verruculosa C.Y.Wu var.longfolia T.L.Xu, 1新记录属,翅子藤属Loeseneriella A.C.Smith和14个新记录种(含变种);文中引用的标本,全部收藏在贵州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植物标本室(HGAS)。  相似文献   

12.
在对中国产里白科(Gleicheniaceae)植物分类修订过程中,描述了芒萁属( Dicranopteris )一新变型,即参差大芒萁( Dicranopteris ampla f. irregularis );承认中国里白属( Diplopterygium )植物9种,将红毛里白( Diplopterygium rufopilosum )处理为厚毛里白( D.rufum )的异名,将正里白( Diplopterygium criticum )、海南里白( D.simulans )、灰里白( Hicriopteris reflexa )、假里白( D.glaucoides )、峨眉里白( H.omeiensis )和云南里白( Diplopterygium yunnanense )处理为大里白( D.giganteum )的异名.此外还附有国产里白属植物的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13.
采用经典分类方法,对1989~2012年采自新疆各地的赤藓属植物360余号标本进行鉴定。结果表明:(1)共鉴定出新疆赤藓属(Syntrichia Brid.)植物11种(含1变种),其中3种为新疆新记录种。(2)新疆首次发现的3个新记录种为:北方赤藓(Syntrichia norvegica)、双齿赤藓(S.bidentata)和齿肋赤藓异叶变种(S.caninervis var.spuria),其中双齿赤藓为中国濒危物种。(3)对新疆赤藓属植物11种的形态特征及其在新疆的分布进行了描述,并编制了新疆赤藓属植物的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14.
粉条儿菜属(AletrisL.)隶属于肺筋草科,全世界有23种1变种,东亚有18种1变种,北美东南部有5种,为典型的东亚-北美间断分布的属.本文在种(变种)的水平上,研究了粉条儿菜属的地理分布及其分布中心和多样化中心,并对其起源和分化以及现代洲际间断分布格局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共分布有粉条儿菜属植物15种1变种,而广义的横断山地区集中分布有13种1变种,是东亚粉条儿菜属植物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而且包含该属植物各个进化阶段的代表.因此,广义的横断山地区是粉条儿菜属在东亚的分布中心和多样化中心.(2)根据粉条儿菜属及其近缘属的分布格局推测,该属可能在不晚于第三纪早期,起源于古北大陆.东亚和北美的粉条儿菜属植物形态区别明显,应该是隔离分化的结果.(3)该属植物可能曾经广布于北半球,后来地质、气候以及冰川等因素的变化,导致该属在一些地区灭绝,而仅存于东亚和北美东南部.(4)尽管横断山及其周边地区是东亚粉条儿菜属的多样化中心,但该地区很可能并不是粉条儿菜属最早的分化中心,因横断山地区周边的一些特有种可能是在晚近的时期形成的新特有种;另外,东亚粉条儿菜属一些原始的种类主要分布于我国中东部到日本一带.所以,中国中东部到日本一带可能是粉条儿菜属早期的分化中心.  相似文献   

15.
唐峰  梁惠凌  王满莲 《广西植物》2016,36(5):570-573
为了解濒危植物广西八角莲对环境光强的适应性,该研究以广西八角莲同属渐危种八角莲为对照,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对两种植物的光合光响应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进而探讨广西八角莲的濒危机制。结果表明:广西八角莲与的八角莲的光饱和点分别为440和530μmol·m~(-2)·s~(-1),光补偿点为13.25和13.10μmol·m~(-2)·s~(-1),最大净光合速率为3.62和6.81μmol·m~(-2)·s~(-1),表观量子效率为0.065和0.042μmol·μmol~(-1),两种八角莲均具阴生草本植物的光合特性,但其光补偿点与饱和点均高于一般阴生草本,10%~30%阴蔽度的林下生境有利于两种八角莲的生长;两种植物相比较,广西八角莲的光合能力较弱,光饱和点较低,但其弱光下的量子效率较高。大部分光强下,八角莲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高于广西八角莲,但广西八角莲的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却高于八角莲,表明广西八角莲的光合策略比较保守,以较低的光合积累为代价来维持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以保持体内水分平衡。  相似文献   

16.
探讨了世界红树林植物区系的种类组成及其特点.确认全世界共有红树植物16科24属84种(含12变种), 其中真红树为11科16属70种(含12变种), 半红树为5科8属14种.东方类群有14科18属74种(含12变种), 以 Aegiceras, Osbornia, Aegialitis, Bruguiera, Ceriops, Kandelia, Scyphiphora 和 Nypa等属为特征;西方类群有5科6属10种, 具有单种特有科皮利西科Pelliceraceae以及Laguncularia属.中国红树植物区系有12科15属26种(含1变种), 其中特有种4种.海南的红树植物种类最为丰富, 占全国的96.2%; 广东次之, 占42.3%.台湾记载的红茄(Rhizophora mucronata)其实为红树榄R. stylose之误.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栗子坪自然保护区分布有种子植物134科715属1 795种153变种,其中裸子植物7科14属31种.在科级水平上,少种科最为丰富,达62科,占该区种子植物总科数的46.27%,分布20种以上的大型科虽只有28科,但所含种数达到1 319种(含变种),是该区种子植物的主导成分.在属级水平上,单种属和少种属数量最多,两者含1 568(含变种)种,占该区种子植物总种数的79.56%.该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起源古老,特有类群、孑遗植物和原始类群丰富;变种丰富,分化水平较高;科的分布类型具有明显热带性质,而属的分布类型却以温带分布为主,反映出热带亚热带与温带的双重特征.  相似文献   

18.
川八角莲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川八角莲〔Dysosma veitchii (Hemsl. el Wils.) Fu (Podophyllum V.)〕为鬼臼科植物,我国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其根之乙醇提取物显示强的抗癌活性。我们从乙醇提取物主氯仿溶解部份分得三个木脂素:去氧鬼臼毒素(deoxypodophyllotoxin(1),β—足叶草脂素(β-peltatin) (2)和鬼臼毒素(podophyllotoxin) (3);从氯仿不溶部份分到山萘黄素3—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crol 3—β—D—glucopyranoside)。另外,β—谷甾醇、葡萄糖、蔗糖亦从该植物根中分到。  相似文献   

19.
川八角莲繁殖生态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川八角莲(Dysosma veitchii)3个种群进行的繁殖生态学研究结果表明:川八角莲主要分布在常绿阔叶林下,个体在种群内呈片丛状分布或为散生。川八角莲只进行有性生殖,由种子萌发至性成熟约需要5~6年。性成熟植株的花芽在开放前一年8月上旬开始形成,至11月上旬营养生长结束时花各部分已分化完全。川八角莲为自花受粉植物,限制结实率与结籽率的主要因素是花的构造不利于授粉以及营养竞争。果实与种子的近距离散布主要通过重力和蚂蚁,远距离散布主要通过鸟和啮齿类食用果实来进行。在自然条件下,川八角莲不进行营养繁殖,但在人工条件下,可用根来进行营养繁殖。  相似文献   

20.
1978年,内蒙古植物志第二卷中本属植物只收载了2种、1变种。本文记载了4种、1变种。本文把 Gypsophila dshungarica Czerniak.并入了 Cypsophila capi-tuliflora Rupr.。本文还指出,中国高等植物图鉴补编(1∶336,1982)把 Gypso-phila licentiana Hand.Mazz.错定为 Gypsophila acutifolia Fisch.ex Spreng.,北京植物检索表(99、1981)则把 Gypsophila acutifolia Fisch.ex Spreng.作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