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物学通报》2009,44(1):62-62
生态学家所面临的一个中心问题是,捕食者与猎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怎样影响整个生态系统。比如说,旅鼠和它们的捕食者之间的周期动态为什么是受捕食者对旅鼠(作为其食物)的喜好、而不是对其他猎物的喜好影响的?Matthew Holland和Alan Hastings利用一个数值模型发现.集中关注在生态学上具有相关性的相互作用(即关注相互作用较强的小型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2.
自杀基因的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杀基因的作用及其机制郑仲承(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上海200031)关键词基因治疗,自杀基因,作用机制基因治疗是一种高技术含量很多的新兴医疗技术,它一出现,就在实验研究和临床试验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但是,这个技术面临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抑郁的人     
周志远 《生命世界》2005,(12):24-26
按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估计,全球每秒钟就有1个人自杀,而每20秒则有1个人自杀成功。而我国的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每两分钟有9人自杀,其中1人成功。自杀似乎是人类才有的行为,虽然媒体上不时出现动物自杀的报道,但科学界对此还无定论。生命的基本特征就在于生生不息,所以自杀这种现象,尤其年轻人的自杀是非常让人难以理解的。我们都经历过人生的失败、挫折和危险的青春期,不可避免几乎所有人均会在某时某地体会过沮丧  相似文献   

4.
具有鲁棒性的基因回路构建是合成生物学的基础工作.基于群体感应的自杀基因回路转化大肠杆菌后赋予宿主菌在一定菌群密度时启动自杀的特性.为了使基因回路更具鲁棒性,在转化后以不同浓度的IPTG为诱导剂,观察宿主菌的表型特征以及在自杀过程中突变菌产生的规律,并通过基因测序确定变异位点.结果表明:IPTG浓度与细菌自杀率呈正相关,自杀强度愈大,突变菌株出现得越早,蔓延的速度也越快.基因测序结果表明,在基因回路质粒上,luxR基因中间有转座子插入,从而破坏了群体感应系统.实验也表明:仅需该突变,就足以使宿主菌逃避自杀.结果为下一步优化基因回路设计,实现细菌密度的连续振荡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5.
与死神赛跑     
《生命世界》2010,(7):62-63
抑郁症作为一种精神疾病,最严重时,也是最令患者家属担心的是患者可能出现自杀念头并付诸行动。  相似文献   

6.
试验项目试验动物.}细菌{丝‘“}病。原生动物第一阶段.性 经口 皮下 内吸感染性 峥脉 脑内 脑内 腹睦内 腹腔内刺激性 皮肤 眼球·过旅性 故感型 潜伏型 细胞性免疫反应 瘩养细胞试验鼠鼠或旅鼠展鼠或兔,或肠鼠离乳之后的族鼠和田鼠新生的眼鼠和田鼠暇鼠和兔旅鼠和兔解鼠和另一种肠鼠或兔兔人类.田鼠或肠鼠眼鼠脊推动物培养细胞系‘rG EP MPTG EP MPTG EP MPTG‘EP MPEP MPTG EP MPEP MPTG「G EP MPTG EP MPTG EP MPTGtEP MPEP MPTG EP MPEP MPTGTG EP MPTG EP MPTG EP MPPIFIPIFiEP MPEP MP…  相似文献   

7.
与死神赛跑     
《植物杂志》2010,(7):62-63
抑郁症作为一种精神疾病,最严重时,也是最令患者家属担心的是患者可能出现自杀念头并付诸行动。  相似文献   

8.
自杀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医学问题,自杀意念是抑郁症主要症状之一,抑郁症与自杀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抑郁症患者甚至视自杀为一种解脱。本文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探讨抑郁症病惠自杀的原因与特征,旨在有效识别抑郁症患者的自杀倾向,及早防护,降低抑郁症患者自杀率,同时丰富我国抑郁症研究的医学社会学内容。  相似文献   

9.
自杀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医学问题,自杀意念是抑郁症主要症状之一,抑郁症与自杀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抑郁症患者甚至视自杀为一种解脱.本文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探讨抑郁症病患自杀的原因与特征,旨在有效识别抑郁症患者的自杀倾向,及早防护,降低抑郁症患者自杀率,同时丰富我国抑郁症研究的医学社会学内容.  相似文献   

10.
自杀基因治疗已逐渐成为肿瘤等疾病基因的治疗中的一种重要方法,本文介绍了TK,CD等几种常见的自杀基因,并概述了自杀基因治疗中的旁观者效应,基因转移系统靶向性研究及自杀基因治疗在肿瘤,骨髓移植,心血管疾病等领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自杀死亡者对自杀方式和自杀环境的选择是否因性别、年龄和社会经济阶层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性。方法:运用自编调查表,调查了昆明市公安局及其四个分区(五华区、西山区、盘龙区、官渡区)公安局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备案登记的180例自杀案例,将这些案例分为三组:性别组、年龄组和社会经济阶层组,分组后采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分析。结果:不同性别和不同社会经济阶层对自杀方式的选择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年龄段对自杀方式的选择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对自杀环境的选择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社会经济阶层对自杀环境的选择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自杀事件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虽然它的发生受到众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但不同的自杀人群对自杀方式和自杀环境的选择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法医学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对自杀死亡事件的鉴定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  相似文献   

12.
近二、三十年来,国际上关于小型兽类阴茎骨的形态研究作得很多,如 Hamilton(1946)就北美的田鼠亚科、(1950)关于旅鼠(Lagurus lagurus)、Topal(1958)关于小蝙蝠亚目、Krutzsch(1959)关于热带果蝠类阴茎骨的研究等。他们的研究表明兽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内隐自杀态度,为提高该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西南地区2所高校的34名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内隐联想测验,并采用外显自杀态度量表对其测试作为对照.结果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自杀持消极的内隐态度,相容任务的反应时显著短于不相容任务的反应时(P值均<0.01);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自杀的外显态度以矛盾或中立态度为主,对自杀行为、自杀者和自杀者家属持矛盾或中立态度的分别占65.5%,75.9%和5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自杀持消极的内隐态度;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出现对自杀的双重态度.  相似文献   

14.
细胞“自杀”基因李雨民,孙元明(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天津300192)关键词自杀基因,程序性死亡象人寿有限一样,细胞也有它的自然死亡。细胞“自杀”并不是一件怪事而是健康机体的需要。在个体发育期间,这种机制清除了不需要的或是有害机体的组织细胞...  相似文献   

15.
肿瘤自杀基因治疗中的“旁观者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肿瘤自杀基因治疗中的“旁观者效应”伍志坚(第一军医大学生物化学教研室,广州510515)关键词旁观者效应自杀基因基因治疗在肿瘤的基因治疗研究中,将“自杀基因(suicidegene)”导入肿瘤细胞以激活自杀机制的策略占有重要地位。这类自杀基因包括单纯...  相似文献   

16.
《昆虫知识》2010,(1):138-138
如果有人再在万圣节戴着一只触角上长着3只眼睛的面具出现在你的面前,那么千万不要以为他是在假扮外星人——他可能是在模仿一只新发现的远古苍蝇。  相似文献   

17.
法国科学家对人类细胞进行改造,使之一旦受艾滋病病毒(HIV)感染即自行崩解。他们设计了一种自杀基因,并将其插入到一群被HIV感染的CD4细胞中,并使之能被HIV感染所激活。然后,他们尝试对这一群细胞进行离体再侵染。结果说明这一方法已阻挡了艾滋病病毒的离体扩散。由此,不少制药公司已明显对这项研究感兴趣。这种自杀基因为HSV1-TK,编码单纯疱疹病毒(1型)胸苷激酶。该基因经电激法插入到CD4淋巴细胞中,处于HIV启动子调控之下。出现HIV感染时,HSV1-TK表达量非常高。向培养基中添加  相似文献   

18.
种子的寿命     
1952年,我国科学家在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的泥炭地层里发掘出了一批埋藏已达千年的古莲子.这些古莲子(Nelumbo nucifera)经过精心处理后播种,先后在北京植物园和大连市劳动公园里发芽生长并开出了艳丽的花朵.在日本千叶县的低凹沼泽地下沉睡了2000多年的莲子居然也发了芽并开花结果.莲子可算是种子里的老寿星了.不过,莲子还得不到长寿的"金牌"!在南美洲阿根廷的一个山洞里发现的3000多年前的一种苋菜(Amaranthus sp.)种子仍保持着生命力.1967年加拿大人报道,在北美洲育肯河中心地区冻土层的旅鼠洞中发  相似文献   

19.
自杀是复杂且致死率高的重要公共健康问题,应激和睡眠障碍均为自杀的重要风险因素,且三者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由于应激和睡眠障碍具有可改变性,了解应激、睡眠和自杀的关系及其生理机制,有助于了解自杀的病理基础,探寻识别和干预自杀的关键靶点,促进对自杀的预防和干预。本文介绍有关应激、自杀、睡眠关联的最新研究结果,分别从 HPA轴功能、多胺应激反应系统等神经生理基础,以及基因、表观遗传修饰等遗传学的角度探讨三者关联的生理机制,探索该领域的研究挑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关注生命预防自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人们清晰地认识到自杀是严重影响经济和社会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世界预防自杀日”,旨在唤醒全社会来重视自杀行为.及时建立自杀干预机制,预防和减少人类的自杀。进入高自杀率的中国,更应重视自杀原因的分析.干预机制的探索,广泛宣传,让全社会来关注生命,预防自杀,从而持续降低自杀行为的发生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