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运用酶链聚合反应(PCR)技术分析和比较不同生物群的脲原体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以脲原体16Sr RNA保守区域基因为扩增靶序列检测脲原体的不同生物群,采用PCR方法扩增拓扑异构酶gyr A和parC基因并进行测序,分析基因突变与耐药的关系。结果:脲原体生物一群对左旋氧氟沙星的耐药性高于生物二群,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71,P=0.044)。gyr A基因主要为112号编码蛋白D112E的变异,parC基因主要为编码蛋白S83L的变异,即83号位丝氨酸(TCA)到亮氨酸(TTA)的变异的变异。与未突变株相比,拓扑异构酶基因突变株对环丙沙星MIC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不同生物群的脲原体对部分氟喹诺酮类耐药存在差异,拓扑异构酶基因突变与脲原体对喹诺酮类耐药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脲原体对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性与拓扑异构酶的基因突变有关。本研究在前期提出的棋盘稀释法脲原体药敏试验的基础上,对拓扑异构酶基因进行序列分析。结合既往的文献资料,确认了ParCS83L是脲原体喹诺酮类耐药性相关突变;而GyrAE112D和ParCT125A属于菌株的多态性表现。同时,本研究还发现了一些新的可能和喹诺酮类耐药相关的基因突变,这些突变以及多个基因突变是否存在叠加效应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重要的医院内感染条件致病菌,喹诺酮类药物是一类主要用于革兰阴性菌感染的抗菌药物。随着该类药物的广泛使用,该菌的耐药率也逐年上升。大量的研究表明,该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主要包括:①编码喹诺酮类药物作用靶位的DNA旋转酶和拓扑异构酶Ⅳ的基因突变,改变了酶的结构,使药物不能与酶-DNA复合物稳定结合;②外排系统调节基因的变异而导致细胞内药物浓度降低。  相似文献   

4.
AAC(6')-Ib是重要的氨基糖苷乙酰基团转移酶,其变异基因aac(6')-Ib-cr可同时作用于氨基糖苷类和氟喹诺酮类两类结构不同的抗生素,是引起细菌耐药性的一种重要作用机制。该文主要对aac(6')-Ib-cr介导的喹诺酮类新耐药机制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探讨转录因子Sp1对人小细胞肺癌足叶乙甙耐药细胞H446/VP的化疗增敏作用。采用脂质体转染Sp1质粒进入细胞,MTT法检测细胞对足叶乙甙作用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AO/EB双荧光染色观察细胞死亡率;RT-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Sp1、拓扑异构酶Ⅱα(Topo Ⅱα)和拓扑异构酶Ⅱβ(Topo Ⅱβ)mRNA和蛋白质表达。结果:细胞转染Sp1质粒后IC50明显降低,细胞死亡率明显增加。RT-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可见,H446/VP-Sp1细胞中Sp1、Topo Ⅱα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量均较转染前明显增加,而Topo Ⅱβ表达无显著性差别。研究表明,上调Sp1表达可提高人小细胞肺癌耐药细胞中Topo Ⅱα的表达,为Topo Ⅱ抑制剂类药物提供了更多的作用靶点,使细胞对Topo Ⅱ抑制剂类药物的敏感度提高。  相似文献   

6.
自上世纪末期沙门菌耐药菌株的逐渐增多,特别是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给沙门菌病治疗带来了极大困难,成为公共健康的一大威胁。目前关于沙门菌耐药性机制,国内外已有较多研究报道,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①拓扑异构酶基因的突变;②抗菌药物摄取或累积量降低;③可转移遗传元件介导的耐药性机制;④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Plasmid-mediated quinolone resistance,PMQR)。本文着重综述上述几种沙门菌耐药性机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成都地区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拓扑异构酶ⅣparC基因突变与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关系。测定临床分离的55株铜绿假单胞菌的MIC值,从中筛选出1株敏感菌和8株耐药菌,以标准敏感菌株ATCC27853作为质控菌株。用PCR反应扩增parC基因的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扩增产物片段长度为396bp,同时对上述10株菌的PCR产物进行测序分析。临床分离敏感菌和标准菌株ATCC27853的parC基因序列与国外报道的序列相同,而R25,R42,R43,R44等4株耐药菌株在87位(TCGCG→TTG)均有突变,该单位点突变引起氨基酸由Ser→Leu的改变,此外,新发现在所有耐药菌株115位有一静止突变(GCT→GCG),该突变未引起氨基酸的改变。拓扑异构酶ⅣparC基因突变是铜绿假单胞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机制之一,以87位的突变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8.
闫雷  徐海 《微生物学报》2016,56(2):169-179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从早期主要用于治疗尿道感染发展到后来治疗肠道感染和呼吸道感染,目前已在临床、畜牧业和水产业中广泛使用,细菌对其耐药性也逐渐呈蔓延趋势,耐药机制日趋复杂。喹诺酮类耐药机制主要分为染色体介导的耐药和质粒介导的耐药,后者对细菌耐药性的广泛传播起着重要作用。1998年首次报道了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机制,即质粒上qnr基因介导的细菌对氟喹诺酮耐药机制,qnr基因可在不同细菌中迅速水平传播,引发的感染不易控制,使得院内感染大范围的流行。此外,qnr基因通常与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相关或存在于复杂整合子中与其它多重耐药基因共同整合,缩小了临床医生治疗相关细菌感染时选药或联合用药的空间,给我们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本文就qnr基因的发现历史、耐药机理及在国内的流行状况做了详细概述。  相似文献   

9.
新抗生素莫西沙星国内外研究应用最新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莫西沙星(moxifloxacin)属第四代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莫西沙星通过抑制细菌的DNA螺旋酶A亚单位和拓扑异构酶IV的活性,阻断DNA的复制,从而发挥杀菌作用。对革兰阴性菌、阳性菌均有强大的抗菌能力,对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有效,对厌氧菌感染有效,尤其对某些临床常见的耐药菌有效。临床应用莫西沙星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急性细菌性鼻窦炎、泌尿生殖系感染、继发性腹膜炎、肺结核的早期及延长早期间治疗、强直性脊椎炎和皮肤、皮下组织感染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张玉娇  李晓静  米凯霞 《遗传》2016,38(10):918-927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通过空气传播引起人类感染的慢性传染病,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的流行是目前结核病防治的世界难题。氟喹诺酮类药物是人工合成药物,应用于耐药结核的临床治疗中,在治疗中起着核心的作用。但近年来,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抗性菌株不断出现,愈发增加了结核病治疗的困难与治疗失败风险。在临床中氟喹诺酮药物的靶点比较清楚,是结核分枝杆菌的DNA旋转酶。目前发现结核分枝杆菌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机制主要包括药物靶点DNA旋转酶的关键氨基酸改变、药物外排泵系统、细菌细胞壁厚度的增加以及喹诺酮抗性蛋白MfpA介导的DNA旋转酶活性调控。其中在氟喹诺酮靶标DNA旋转酶功能活性改变的耐药机制方面,编码DNA旋转酶基因突变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但近年来发现DNA旋转酶的调控蛋白MfpA以及DNA旋转酶的修饰在细菌耐药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相关机制还亟待发现。本文综述了当前结核分枝杆菌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旨在为研发精准诊断技术和药物发掘提供科学理论基础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