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实验观察了活性钙调素(CaM)含量和CaM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kinaseⅡ)活性在急性低氧(模拟海拔7000m,5h)和常氧对照大鼠脑子组织中的变化。用流式产胞仪(FACS)所测两组动物脑皮层细胞的CaM,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40.0±4.9和46.1±5.8,急性低氧组明显低于常氧对照组(P<0.05);用同位素液闪计数法所测两组动物皮层脑匀浆提取液中CaMkinaseⅡ活性,分别为184.3±8.1和198.8±9.4pmolPi·min-1·mg-1pro,急性低氧组明显低于常氧对照组(P<0.01)。结果提示CaM和CaMkinaseⅡ对低氧较为敏感,急性低氧时中枢神经细胞结构或功能的紊乱可能与活性CaM的含量减少和CaMkinaseⅡ活性能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2.
植物生长素参与植物生长和发育诸多方面的调节。研究表明,生长素的调节机制与Caz”的存在紧密相关。Caz”在植物激素的信号传导中起着信使作用(Hepler和Randy1985),它与钙调素(Ca.---urr-ulin,CaM)结合参与了各种类型植物激素应答反应的调节。现已查明,CaM的诸多功能常受其内源性结合蛋白的调控。本研究组曾分离得到一种新的植物CaM结合蛋白——CaMBP-10o实验证明,CaMBP-10通过与CaM的特异性结合显著抑制了CaM对其靶酶的激活(尚克进等1991)。前期工作还发现CaMBP-10对生长素诱导的小麦芽鞘伸长和质子外排均有…  相似文献   

3.
钙不依赖性钙调素结合蛋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钙调素是普遍存在于真核生物细胞中、发挥多种生物学调控作用的信号组分.钙调素不仅在有Ca2 情况下通过与钙依赖性钙调素结合蛋白作用而传递信号,也能在相对无Ca2 条件下直接结合钙不依赖性钙调素结合蛋白而传递信号.综述了无钙离子结合钙调素及钙不依赖性钙调素结合蛋白的结构特性、钙不依赖性钙调素结合蛋白的种类及其可能的生物学作用,这将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钙调素介导信号途径的特异性、复杂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4.
小麦黄化胚芽鞘经苯基琼脂糖亲和层析提取和纯化,其细胞壁CaM在有钙和缺钙时SDS电泳呈现不同的迁移率;依赖Ca~(2 )与苯基疏水结合;在紫外吸收光谱上具有五个特征峰;对PDE的激活剂量反应曲线和从非活性状态向活性状态转变时所需的Ca~(2 )浓度均和胞内CaM相同,说明细胞壁CaM和胞内CaM具有相同的基本理化特性。采用CaM琼脂糖亲和层析,发现在小麦细胞壁中存在CaM结合蛋白,其中以分子量为40.7 kD的 CaM结合多肽为主。细胞壁CaM结合蛋白不具有过氧化物酶、ATP酶或酸性磷酸酯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5.
结扎蒙古沙土鼠双侧颈总动脉制作急性脑缺血模型,观察了急性脑缺血和再灌流后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PKⅡ)和蛋白磷酸酶(CaM-PrP)活性的变化以及脑电图(EEG)的表现。结果表明:(1)CaM-PKⅡ活性随缺血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缺血10min酶活性即显著降低;(2)缺血10min再灌流,CaM~PKⅡ活性可部分恢复;(3)急性脑缺血时CaM-PrP活性无明显改变;(4)缺血10min再灌流,EEG在1h基本恢复正常,缺血20min再灌流,EEG在3h仍未恢复正常。上述结果提示:CaM-PKⅡ活性对缺血非常敏感,而CaM-PrP活性对缺血不敏感,脑缺血再灌流后EEG的表现与CaM-PKⅡ活性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荧光标记的脂质结合实验表明,钙调素结合蛋白-10(CaMBP-10)具有典型的植物非特异性脂质转移蛋白与脂质结合的特性。进一步实验研究了钙调素(calmodulin,CaM)对CaMBP-10和玉米nsLTP与脂质结合的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无论在有钙和无钙条件下,CaM对两者的影响均有不同之处,W-7和TFP能消除CaM的影响。提示CaM不仅与CaMBP-10和玉米nsLTP特异性相互作用,而且对2种脂转移蛋白可能具有不同的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以毛细管电泳为基础的测定蛋白激酶A活性的新方法,可作为激酶测活的通用方法.此法基于底物及其磷酸化产物很容易在毛细管电泳中分开,且酶活力可用积分值计算,同时又发展了连续进样技术,能在一次电泳中同时进行10个以上的酶活性测定,新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和精确性均优于常规的同位素法.  相似文献   

8.
转化的C_3H_(10)T_(1/2)细胞表现增殖速度加快、表面微绒毛增加,细胞变圆,叠层生长,ConA受体呈帽状分布,微管、微丝、纤粘蛋白分布明显减少。与增殖有关的癌基因c-fos表达增强,同时发现与细胞增殖、转化和细胞骨架调节有关的钙调素(CaM)基因表达加强。用1mmo/Ldb-cAMP处理转化细胞,观察到CaM基因和原癌基因c-fos的表达分别在处理后1小时和2小时急剧下降。处理后4—5天,转化细胞表型趋正常化,大部分细胞恢复单层生长。细胞表面微绒毛和泡状物减少,ConA受体帽状分布消失,恢复分散分布在细胞膜上的特点。细胞生长明显被抑制,用优先在G_1期表达的4F_1 cDNA为探针进行分子杂交,证实了经db-cAMP处理后的细胞被阻抑在G_1期。经db-cAMP处理6天的转化细胞中微管、微丝、纤粘蛋白基本恢复正常分布。实验表明CaM的表达增强与转化细胞表型变化和细胞骨架组装减弱密切相关,db-cAMP作用后CaM表达下降是抑制转化细胞增殖并使细胞表型和细胞骨架分布趋于正常的关键事件之一。  相似文献   

9.
CaMBP-10的cDNA克隆和表达及钙调素结合活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RT PCR法 ,从中国大白菜中分离了编码CaMBP 1 0的cDNA克隆 .该cDNA全长 4 96bp ,编码 92个氨基酸 ,3′端含有 2 1 6bp的非编码区和poly A尾 .将此BP 1 0cDNA的成熟蛋白序列导入表达质粒pET1 5b并转化至大肠杆菌E .coliBL2 1 (DE3)condonplus RIL进行表达 .以免疫印迹和钙调素结合分析法对重组BP 1 0进行鉴定 ,证明其保持了与天然BP 1 0相同的钙调素结合活性 .氨基酸和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显示 ,它与植物转脂蛋白高度同源 ,特别是含有 8个保守半胱氨酸 .BP 1 0与转脂蛋白之间具极为相似的理化性质如分子量、等电点、热稳定性等 .据此认为 ,CaMBP 1 0是转脂蛋白家族的新成员 ,Ca2 + CaM信号系统可能参与植物转脂蛋白功能的调节  相似文献   

10.
用生物素标了己了花椰菜CaM。生物素标记的CaM具有与天然CaM相似的Ca2+依赖电泳特性,可激活CaM依赖性磷酸二酯酶,能够检测出50ng的磷酸二酯酶。利用它建立了检测植物CaM结合蛋白的生物素-覆盖法(Biotin-overlay)并证实酶标亲和素可与胡萝卜愈伤组织内64kD蛋白质非特异结合,因此将此法运用于植物材料时必需设置酶标亲和素处理的对照。用生物素-覆盖法检测胡萝卜愈伤组织形成过程中的CaM结合蛋白时可检出2,4-D诱导的CaM结合蛋白。  相似文献   

11.
脑型一氧化氮合成酶的钙调蛋白结合区的表达及活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PCR法克隆出nNOS的CaM结合区基因(nNOS 2455~2988bp),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了高效表达。经金属离子螯合亲和层析得到纯度为90%以上的重组蛋白.分子量为22kDa,CaM Oveday assay证实该蛋白具有CaM的结合活性。由于所表达的重组蛋白既具有序列特异性又具有CaM的结合活性.因此。可将它作为筛选nNOS特异性抑制肽的靶蛋白,亦可用于特异性抗体的制备。  相似文献   

12.
Ca2+是植物体内重要的第二信使,当植物受到各种环境刺激时,细胞内的Ca2+浓度瞬间产生变化,并被Ca2+信号效应器识别,通过与下游的靶蛋白结合并调节其活性,参与调控植物各种生理活动。钙调素结合蛋白以依赖Ca2+或不依赖Ca2+的方式结合钙调素。对目前已经鉴定的植物钙调素结合蛋白结构特点进行了综述,并着重介绍了钙调素结合蛋白是如何参与调节植物对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的反应,为提高作物抗病抗逆能力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采用PCR技术从拟南芥中克隆了SCBP60g基因的启动子,并与GUS报告基因融合构建重组表达载体,转化野生型拟南芥,对获得的转基因株系进行GUS组织染色,从基因调控水平上探讨其在功能方面的差异。结果显示:SCBP60g基因的启动子能指导GUS报告基因在拟南芥的根、茎、叶和花中表达,并且在这些部位的维管束表达较强。这种表达方式与LCBP60g基因的启动子指导的GUS基因组织化学染色有差异,表明这个启动子的表达调控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4.
水稻RubiCO在体内周转率很低,而其亚基结合蛋白(rbcBP)的周转却很迅速。水稻黄化幼苗随照光时间增加,在24h内Ru—bisCO蛋白量迅速上升,而 rbcBP在照光 6h后,其蛋白含量即维持恒定。 在转录水平上,RubisCO小亚基(rbcS)对光最为敏感;同样,rbcS的转录对蛋白合成抑制剂的反应也最为敏感。用亚胺环己酮和氯霉素处理水稻叶片,得到结果与光处理基本一致。 光与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对rbcL、rbcS和rbcBP在基因表达各种水平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以翻译水平上的调控较为灵敏。rbcS在基因表达调控上可能起某种支配作用;rbcBP与 rbcL、rbcS表达调控协调性不很紧密。  相似文献   

15.
利用Ferrell和Martin(1991)设计的测定印迹在PVDF膜上的蛋白激酶活性方法研究大豆叶片质膜蛋白激酶自身磷酸化反应活性,结果表明:与Mg-ATP相比,Mn-ATP是更有效的57KD蛋白激酶自身磷酸化反应底物;钙离子可以促进该激酶的自身磷酸化反应活性,而且EGTA可以显著降低它在SDS电泳中的迁移率,说明57KD蛋白激酶为依赖于钙的蛋白激酶;预磷酸化反应实验证明57KD蛋白激酶具有多个自身磷酸化反应位点,其分子的自身磷酸化状态可调性暗示这一激酶可能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6.
人脂多糖结合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序列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CR技术,从人肝cDNA文库中扩增获得了1.5 kb的脂多糖结合蛋白(LBP)的全长基因.序列分析表明,克隆的LBP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文献报道相同.  相似文献   

17.
以大豆幼苗初生叶为材料研究了衰老过程中质膜蛋白激酶自磷酸化状态和催化活性的变化。结果发现质膜上一个57kD的蛋白激酶分子上有多个自磷酸化位点,而且自磷酸化反应能提高该酶催化组蛋白H1磷酸化的激酶活力。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诱导衰老处理造成的57kD蛋白激酶自磷酸化状态的变化,可能对调节它在衰老过程中催化活性的变化起重要作用;而外源6-BA预处理则能够维持57kD蛋白激酶体内高自磷酸化状态,保持该激酶在衰老过程中的催化活力。对衰老和6-BA处理过程中质膜上39和47kD蛋白激酶自磷酸化状态变化的研究表明,这两种激酶可能参与大豆叶片对6-BA刺激信号的传导和/或应答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18.
生长素结合蛋白cDNA的克隆及其在烟草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拟南芥内质网生长素结合蛋白基因的cDNA序列,设计合成了Ap5和Ap3两个引物,应用RT-PCR技术扩增了拟南芥的ABP基因。将该基因克隆在植物表达载体p35SSIN的35S启动子和Nos3’端之间,得到植物表达载体p35SE。通过农杆菌个导的方法对烟草SR1进行了转化,由分子杂交等检测证明,生长素结合蛋白基因已在烟草中表达,同时转基因烟草后代对生长素的敏感性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9.
Confirmation of gene expression by a second methodology is critical in order to detect false-positive findings associated with microarrays. However, the impact of methodology upon the measurement of gene expression has not been rigorously evaluated. In the current study, we compared differential gene expression between PC3 and PC3-M human prostate cancer cell lines using three separate methods: microarray, quantitative RT/PCR (qRT/PCR), and Northern blotting. The PC3 to PC3-M ratio of gene expression was determined for each of 24 different genes evaluated, by each of the three methods. Comparison of gene expression ratios between Northern and microarray, Northern and qRT/PCR, and microarray and qRT/PCR, gav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r) of 0.72, 0.39, and 0.63, respectively. In each instance, one to two outlier genes were apparent. Their exclusion from analysis gave r values of 0.79, 0.72, and 0.83, respectively. These findings demonstrate that the assessment of differential gene expression is dependent upon the methodology used in each situation where outcome between different methodologies was compared, the presence of a relatively limited number of outlier genes precludes high overall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methods. Validation of gene expression by different methods should be performed whenever possib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