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原鼠兔 Ochotona curzoniae自然寿命研究 总被引:7,自引:7,他引:7
1984至1987年2月在青海湖黑马河地区,以耳标观察法对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的自然寿命进行了研究。其结果,高原鼠兔的生存曲线呈L型。最大寿命957天,平均寿命119.9天。1986年出生的幼体,第1胎雄鼠平均寿命108天,雌鼠106天,第2胎雄鼠为58天,雌鼠为66.3天;第3胎雄鼠为24.8天,雌鼠为15.4天。 相似文献
2.
我们于1974—1982年,在青海省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对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的种群年龄结构和动态进行了一些研究,现简报如下:1.各年龄组的季节变化 根据1978年采集的814个标本,按照施银柱等(1978)在《灭鼠和鼠类生物学研究报告》第三集中介绍的方法,参考室内饲养的资料,将鼠兔分为5个年龄组:幼体1组、幼体2组、亚成体组、成体组和老体组(图1)。结果表明:4月,种群由成体和老体组成,分别为87.7%和12.3%,说明鼠 相似文献
3.
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是青藏高原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是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演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高寒生态系统的影响作用是广泛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本研究采集了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湖流域高寒草甸和温性草原植被群落中的27个高原鼠兔粪样品并开展花粉和真菌孢子分析。结果表明,高原鼠兔粪样品中花粉组合以蒿属、禾本科、莎草科、豆科、菊科、蔷薇科和龙胆科等为主,通过与研究区表土花粉组合对比发现,高原鼠兔的主要食物类型为禾本科和豆科植物,蒿属、莎草科、紫菀属、蔷薇科、蒲公英属和龙胆科等植物也是其少量采食的植物类型。高寒草甸和温性草原植被群落中高原鼠兔粪花粉组合存在一定的差异,表明植物群落组成对高原鼠兔食物的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高原鼠兔粪便真菌孢子组合中荚孢腔菌属占显著优势,是监测高原鼠兔种群密度变化的潜在指示性属种。此外,粪壳菌属、条黑粉菌属、毛壳菌属、格孢腔菌属、Fungi type-1和Fungi type-10也是重要的粪生真菌孢子类型。鼠兔粪样品真菌孢子组合中球囊霉属百分含量较低,指示高原鼠兔对植物根系啃食程度较低。本研究对于深入理解高原鼠兔采食习性,以及对区域植... 相似文献
4.
食物及洞道密度对高原鼠兔冬季死亡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在野外围栏条件下采用2×2 析因实验设计,通过最小存活数法分别统计冬季前后种群数量,测定附加食物及洞道密度对高原鼠兔冬季死亡率的影响,旨在检验栖息地质量对降低高原鼠兔冬季死亡率的效应。4种野外实验处理2 个重复的研究结果表明,夏季无附加食物与低密度洞道处理组高原鼠兔冬季死亡率为71% ;而附加食物和高密度洞道处理冬季死亡率仅为47% ;添加食物和低密度洞道及无附加食物和高密度洞道处理组种群死亡率分别为60% 和53% 。每一处理组雌性死亡率均显著低于雄性。夏季添加食物和增加洞道密度均能明显地降低高原鼠兔种群冬季死亡率,但无显著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5.
6.
高原鼠兔冬季的食物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采用胃内容物镜检分析法,对高原鼠兔在矮嵩草草甸、垂穗披碱草草甸和杂类草草甸三种类型栖息
地中的主要食物组成进行了比较分析,旨在探讨三类栖息地不同食物资源状况对高原鼠兔食物组成的影响,以
及高原鼠兔在食物匮乏的冬季的觅食对策。研究结果表明:高原鼠兔在冬季主要选食弱小火绒草和铺散亚菊,
甘肃棘豆、垂穗披碱草和长茎藁本也是冬季食物主要组成部分。在冬季食物资源较为匮乏的情况下,高原鼠兔
选食的主要植物种类相对较多,且不同植物比例变化明显,说明高原鼠兔对食物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在矮嵩草
草甸中,其食物组成依次为铺散亚菊(16. 2% ) > 弱小火绒草(11. 5% ) > 甘肃棘豆(11. 3% ) > 大籽蒿
(9. 7% ) > 早熟禾(7. 6% ) > 长茎藁本(7. 5% ) > 垂穗披碱草(5. 5% )等7 种,占其食物的69. 3% ;在垂
穗披碱草草甸,其主要食物组成依次为垂穗披碱草(15. 8% ) > 甘肃棘豆(14. 7% ) > 弱小火绒草(14. 5% )
> 铺散亚菊(14. 2% ) > 早熟禾(7. 8% ) > 长茎藁本(6. 9% ) > 锥果葶苈(6. 2% )等7 种,占其食物的
80. 1% ;在杂类草草甸中,其主要食物组成依次为铺散亚菊(20. 8% ) > 长茎藁本(20. 6% ) > 大籽蒿
(9. 9% ) > 弱小火绒草(9. 8% ) > 锥果葶苈(6. 5% ) > 圆齿狗娃花(5. 5% )等6 种,占选食食物的73. 1% 。
不同栖息地之间食物组成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冬季食物资源匮乏的情况下,栖息地类型不同对高原鼠兔食物
组成的影响较小,杂类草构成了它们的主要食物,这可能是由食物质量决定的,而不同栖息地中喜食植物可利
用量是决定鼠兔食物组成的主要因子,进一步验证了食物可利用量和质量决定植食性小哺乳动物食物选择模式
的假设。 相似文献
地中的主要食物组成进行了比较分析,旨在探讨三类栖息地不同食物资源状况对高原鼠兔食物组成的影响,以
及高原鼠兔在食物匮乏的冬季的觅食对策。研究结果表明:高原鼠兔在冬季主要选食弱小火绒草和铺散亚菊,
甘肃棘豆、垂穗披碱草和长茎藁本也是冬季食物主要组成部分。在冬季食物资源较为匮乏的情况下,高原鼠兔
选食的主要植物种类相对较多,且不同植物比例变化明显,说明高原鼠兔对食物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在矮嵩草
草甸中,其食物组成依次为铺散亚菊(16. 2% ) > 弱小火绒草(11. 5% ) > 甘肃棘豆(11. 3% ) > 大籽蒿
(9. 7% ) > 早熟禾(7. 6% ) > 长茎藁本(7. 5% ) > 垂穗披碱草(5. 5% )等7 种,占其食物的69. 3% ;在垂
穗披碱草草甸,其主要食物组成依次为垂穗披碱草(15. 8% ) > 甘肃棘豆(14. 7% ) > 弱小火绒草(14. 5% )
> 铺散亚菊(14. 2% ) > 早熟禾(7. 8% ) > 长茎藁本(6. 9% ) > 锥果葶苈(6. 2% )等7 种,占其食物的
80. 1% ;在杂类草草甸中,其主要食物组成依次为铺散亚菊(20. 8% ) > 长茎藁本(20. 6% ) > 大籽蒿
(9. 9% ) > 弱小火绒草(9. 8% ) > 锥果葶苈(6. 5% ) > 圆齿狗娃花(5. 5% )等6 种,占选食食物的73. 1% 。
不同栖息地之间食物组成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冬季食物资源匮乏的情况下,栖息地类型不同对高原鼠兔食物
组成的影响较小,杂类草构成了它们的主要食物,这可能是由食物质量决定的,而不同栖息地中喜食植物可利
用量是决定鼠兔食物组成的主要因子,进一步验证了食物可利用量和质量决定植食性小哺乳动物食物选择模式
的假设。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于1983年7—8月,1985年8—10月期间,在中国科学院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进行。应用概率分布的方法研究小哺乳动物的种群空间格局,取得了与实际观察相吻合的结果。这项工作将为定量描述哺乳动物种群数量的空间配置做出尝试。 主要结果为: 1.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以下简称鼢鼠,鼠兔)的空间格局适合负二项分布,截尾负二项分布。 2.鼢鼠在空间的聚集强度高于鼠兔。 3.鼢鼠在高寒草甸和灌丛中的聚块面积分别为0.75公顷和1公顷以上;鼠兔均为0.5公顷。 4.大雪后(低密度鼠兔种群),鼠兔的空间格局呈随机分布,鼢鼠的格局不变,聚集强度均有下降。 5.两种动物空间分布总体上呈正相关,低密度样本与此相同;高密度样本为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1985-1988年,在青海湖黑马河地区以耳标法对高原鼠兔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在繁殖群体中主要是来自上年出生的第1、2胎的鼠兔(82.85%),第3胎和老体占少数。成年雌鼠兔100%参加繁殖,通常年产3胎,有的年份可产4胎或5胎。产仔数1-8只(平均为4.52±0.12),1只雌鼠兔终生可产2-29只。妊娠期为22.2±0.13天。洞内哺乳期为11.65±0.01天。有的年份当年出生的少数雌鼠兔到36.8±3.05日龄可达到性成熟并参加繁殖,生1-2胎,雄鼠兔性成熟较晚。 相似文献
10.
11.
随着统计模型及空间信息数据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物种分布模型已经成为全球变化背景下研究大尺度物种分布情况的重要工具。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关键物种,在青藏高原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采集高原鼠兔的分布点数据及环境变量数据,基于R语言中BIOMOD包中的7个模型对其在青海湖流域的分布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高原鼠兔主要分布于青海湖西岸和北岸、天峻县周边及布哈河流域上游,影响高原鼠兔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距道路距离、距居民点距离、最暖月最高气温、NDVI标准差、最冷季和最干季降水量。BIOMOD组合模型中,推进式回归树模型(GBM)和最大熵模型(MAXENT)的模拟效果最好,广义线性回归模型(GLM)结果较差。而优化后的结果显示,模拟结果的集成和筛选能有效提高模型的精度和效果。 相似文献
12.
13.
2009年3~7月,在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日多乡念村(29o46′N,92o19′~92o20′E,海拔4 423~5 015 m),采用目标动物抽样法对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的警戒行为和取食行为进行了观察,利用广义线性模型(GLM)的泊松回归模型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度、植物类别和植被优势种对高原鼠兔行为影响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雌性高原鼠兔取食行为频率高于雄性(β=﹣0.203,SE=0.096,P0.05),警戒行为频率低于雄性(β=0.199,SE=0.088,P0.05)。高原鼠兔的取食行为(β=﹣0.009,SE=0.004,P0.05)随着栖息地内双子叶植物覆盖比例增高而呈递减趋势,相应地,随着栖息地内单子叶植物覆盖比例的增高呈现递增趋势(β=0.009,SE=0.004,P0.05)。高原鼠兔的警戒行为在放牧地(β=0.273,SE=0.131,P0.05)以及植被覆盖度高的栖息地内(β=0.007,SE=0.003,P0.05)均呈递增趋势。随着薹草属植物覆盖度比例增高,高原鼠兔的取食行为(β=0.023,SE=0.006,P0.001)呈现递增趋势,而警戒行为呈递减趋势(β=﹣0.018,SE=0.007,P0.05)。 相似文献
14.
高原鼠兔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的放射免疫测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高原鼠兔已被我们选定为研究高原低氧适应机制的模型动物。我们过去的研究从器官水平乃至细胞和亚细胞水平均已证明该动物对高原低氧是不敏感的,属于高原低氧完全适应型动物。在研究下丘脑神经肽对高原低氧神经内分泌系的调控作用时,我们用大 鼠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orticotropin releasing factor,CRF)的抗原、抗体放射免疫方法测定高原鼠免下丘脑CRF水平,获得了满意的结果,其灵敏度范围为3—200微微克/管,批间和批内变异系数分别为2.69%和7.24%。高原鼠兔下丘脑正中隆起处(Median eminence,ME)的提取物等的稀释液显示出与合成的大鼠CRF及其抗体间放射免疫反应的标准曲线,有很好的平行关系。高原鼠兔和大鼠ME处CRF的水平用此法测定分别为10.13±3.05和17.22±3.88微微克/毫克蛋白。大鼠ME处CRF水平随模拟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而高原鼠兔不变化。随着肾上腺双侧切除,下丘脑ME之CRF下降,血浆皮质酮水平急剧下降,本结果提示,高原鼠兔的下丘脑确实含有与大鼠相类似结构与组成的CRF。此测定方法的确立,为研究高原鼠兔低氧神经内分泌适应机理,开拓了新路。 相似文献
15.
褪黑素在季节性繁殖动物的生殖细胞发育与性腺功能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褪黑素如何通过下丘脑-垂体-性腺(HPG)轴实现其调控功能目前仍不清楚。因此,本研究选取典型的长日照动物——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繁殖期与非繁殖期雌雄鼠兔的血清褪黑素水平昼夜变化,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褪黑素受体基因Mtnr1a与Mtnr1b在下丘脑、垂体与性腺中的表达水平,并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进一步确认两种受体在性腺不同类型细胞中的定位。结果显示,非繁殖期雄性鼠兔的血清褪黑素含量始终高于繁殖期,且呈现不同的昼夜变化模式;雌性鼠兔的血清褪黑素含量远低于雄性鼠兔,且在繁殖期与非繁殖期并不存在显著差异。Mtnr1a与Mtnr1b在下丘脑、垂体与性腺中均有表达,雄性鼠兔在下丘脑与垂体中表现出繁殖期与非繁殖期基因表达的显著差异,而雌性鼠兔基因表达的差异主要出现在垂体与性腺中。两种受体蛋白在雄性性腺生殖细胞和支持细胞中均有分布,但MTNR1A更局限于精原细胞内,MTNR1B则在管腔内生殖细胞中表达。雌性性腺中MTNR1A在卵母细胞胞质内有表达,但更集中表达于颗粒细胞;MTNR1B在颗粒细胞以及卵母细胞核质内均有表达,且在生长卵泡的卵泡膜细胞中呈现高表达。以上结果表明,褪黑素调控雌雄高原鼠兔季节性繁殖的模式并不相同,其作用不仅限于通过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间接调控,也可能通过性腺内靶向受体直接影响生殖细胞与体细胞命运。 相似文献
16.
高原鼠兔种群生产量生态学的研究Ⅲ.高原鼠兔生命率非密度制约与密度制约的种群动态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统计参数为基础,根据非密度制约Leslie模型及具有密度制约反馈的标准Leslie修正模型,分别预测了该种群在1982-2001年间的发展趋势。在菲密度制约条件下,该种群呈指数增长。在密度制约存在肘,种群增长趋于平衡状态,且存滔率密度制约较繁殖率密度制约对种群的作用更大。存活率密度制约与非密度制约的年龄结构均为Leslie分布,繁殖率密度制约作用的种群稳定年龄分布更平均,其平衡状态的种群大小则由模型的参数决定。 相似文献
17.
捕食风险对高原鼠兔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我们在野外条件下利用赤狐的粪尿增加高原鼠兔的捕食风险 ,采用目标动物抽样法对高原鼠兔的 5种行为进行观察 ,分析天敌动物气味增加与天敌动物数量增加对高原鼠兔行为影响的差异 ,探讨高原鼠兔对捕食风险的权衡能力及面对不同风险的行为决策。 2 0 0 1年 ,在捕食风险处理样方中观察雄性成体 1 8只 ,雌性成体2 5只 ,雄性幼体 35只和雌性幼体 4 2只 ,在对照样方中观察雄性成体 1 4只 ,雌性成体 1 5只 ,雄性幼体 2 2只和雌性幼体 1 1只 ;2 0 0 2年 ,在捕食风险处理样方中观察雄性成体 7只 ,雌性成体 1 2只 ,在对照样方中观察雄性成体 8只 ,雌性成体 1 5只。研究结果表明 :增加赤狐的气味后 ,高原鼠兔通过改变行为策略以适应捕食风险的增加。当气味源刚放入后 ,与对照样方比较 ,高原鼠兔明显增加了观察和鸣叫的频次 ,相应减少了取食的频次 ,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高原鼠兔并未对气味产生适应性。当天敌动物的数量增加后 ,赤狐气味的增加对高原鼠兔行为的影响较小 ,在捕食风险超出高原鼠兔的耐受范围时 ,高原鼠兔扩散。同时 ,高原鼠兔的行为在雌雄之间、成体与幼体之间没有明显的不同 ,雌雄个体、成幼体均采用相同的行为策略减小捕食风险。以上结果表明 :捕食风险明显影响高原鼠兔的行为 ,高原鼠兔能够权衡捕食 相似文献
18.
高原鼠兔白化现象及其毛色遗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白化高原鼠兔的毛色遗传及白化现象的生化成因。结果表明,高原鼠兔的白化性状是受隐性基因控制的稳定遗传性状,白化成因在于白化鼠兔体内不能产生足量的黑色素。文中还对白化鼠兔的有关特征和野生色鼠兔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光镜和透射电镜对高原鼠兔松果体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并对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怍了初步探讨:1. 高原鼠兔的松果体与其他哺乳动物的基本相似, 包括深、浅两部分, 两部分的细胞构筑及其形态基本一致,主要由松果体细胞、胶质细胞、神经细胞、微细血管和神经纤维组成。松果体细胞有明、暗两种,两种细胞胞质内均有丰富的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粗面和滑面内质网,以及游离核糖体,还可见极少数微管和脂滴等。2. 松果体细胞内囊泡、微管和突触带的数量与细胞的分泌功能密切相关。3. 松果体分泌物主要通过二种方式释放:(1)通过扩散和胞吐作用,将分泌物释放到细胞外或血管周隙;(2)分泌物直接进入第三脑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