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王月婷  车菲  那杰 《昆虫知识》2011,48(1):121-125
为了探究蟋蟀种内个体间的声音通讯原理,本研究通过回放利用Cool-edit2000声音采集软件采集的双斑蟋Gryllus bimachlatus召唤声,分别对雌、雄蟋蟀识别召唤声的趋声性定位行为进行了观测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雌、雄双斑蟋对回放的召唤声均有较强的识别反应,但雌蟋蟀的趋声定位性较强,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积极寻找到声源,路径成"s"型;雄蟋蟀反应相对较弱,路径较长,找到声源时间比雌蟋蟀长。本研究结果揭示召唤声在蟋蟀种内通讯中不仅对个体间的联系有作用,对异性求偶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哑蟋属两新种及峨眉哑蟋雌虫的发现(直翅目:蟋蟀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军  郑哲民 《昆虫学报》1996,39(3):289-293
哑蟋属两新种及峨眉哑蟋雌虫的发现(直翅目:蟋蟀科)陈军,郑哲民(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西安710062)1993年在整理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蝗虫标本室的蟋蟀标本以及作者于1992年夏季在四川采集的蟋蟀标本时,发现有哑蟋属GoniogryllusCh...  相似文献   

3.
正熟悉蟋蟀的人都知道,针蟋是一类十分常见、叫声又不怎么诱人的小型蟋蟀,常见的种类大致可以分为双针蟋和异针蟋。说它们常见,是因为在山野道边,哪怕是稀草荒地的碎石之间也常常会聚集上三五只这类蟋蟀。它们是一类勤奋的蟋蟀,其他种类很多只在晚间鸣叫,而这些田间地头的小家伙则会不分昼夜地发出低沉的鸣叫声。大家应该比较熟悉放电时电流的那种声音吧,针蟋的叫声就是那种"嗞嗞~~"  相似文献   

4.
迷卡斗蟋和短翅鸣螽的行为谱及交配行为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研究了迷卡斗蟋和短翅鸣螽的行为模式及迷卡斗蟋鸣叫的时间分布。结果表明迷卡斗蟋雄虫单独存在时 ,在一昼夜内其鸣叫的持续时间为 668.38± 1 0 9.86分钟 ( 5 ) ,引入雌虫后鸣叫累计时间减少为 1 7.3± 6.7分钟 ( 5 ) ,并产生音调低沉的求偶声。在昼夜鸣叫活动型式中 ,雄虫单独存在时的鸣叫活动集中于夜间 ;引入雌虫后 ,占区鸣叫、求偶鸣唱和交配行为多集中于白天。根据上述结果提出了机会 -风险平衡假说来解释此现象 ,即白天交配有被捕食的危险 ,雄蟋短期内重复交配以保证精液进入雌蟋体内 ,从而保证了交配的成功 ,补偿了雄蟋所冒风险。短翅鸣螽雄性产生较大的精包 ,当雌体取食精包时 ,精液进入雌体内以保证交配成功。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采自中国福建省蟋蟀总科长须蟋属的1个新种:武夷长须蟋Aphonoides wuyiensis Yin。同时列出中国长须蟋属已知种类的分种检索表,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昆虫标本馆。  相似文献   

6.
王娟  朱道弘  曾杨 《生态学报》2014,34(22):6606-6612
曲脉姬蟋Modicogryllus confirmatus Walker具有明显的翅二型现象。为探究环境及遗传如何影响曲脉姬蟋亚热带种群的翅型分化,对饲养于不同光周期、温度和密度条件下若虫羽化后的翅型比进行了调查,并对长、短翅型蟋蟀进行了3代遗传筛选和杂交试验,研究了光周期、温度、种群密度和遗传对曲脉姬蟋广西种群翅型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光周期和种群密度对曲脉姬蟋的翅型分化均无影响,而温度对其翅型分化具有调控作用。正常范围内的温度变化(25℃、30℃)对其翅型分化无显著影响,而35℃的极高温则显著降低曲脉姬蟋的长翅率,说明其翅型分化并不是对季节变化的适应,而高温胁迫可引起短翅化。对不同翅型进行了3代筛选,结果表明,往短翅型选拔会引起雌、雄虫的短翅率都明显下降,而往长翅型选拔时,雌、雄虫的短翅率均维持在极低水平;不同亲本组合的后代间的长翅率有差异,说明曲脉姬蟋的翅型分化可能受多基因调控。  相似文献   

7.
采用DNA测序技术并比较了蟋蟀科5个属:斗蟋属Velarifictorus、棺头蟋属Loxoblemmus、油葫芦属Teleogryllus、灶蟋属Gryllodes和蟋蟀属Gryllus以及蛉蟋科针蟋亚科Allonemobiussocius的mtDNA-COII基因部分序列,依据分子数据建立了5个属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A、T、C和G碱基含量分别为34.8%、35.3%、19.3%和10.6%,AT含量(70.1%)仅略高于半翅目锥猎蝽和缨尾目。分子系统树显示,油葫芦属黄脸油葫芦与蟋蟀属家蟋亲缘关系较近。显示油葫芦属与斗蟋属的亲缘关系较近。并且,棺头蟋属的多伊棺头蟋和窃棺头蟋先聚合,这与形态学特征的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8.
以双斑蟋为实验动物,探讨训练时间间隔对蟋蟀嗅觉学习记忆产生的响。方法:随机选取6只蟋蟀成虫,设置不同训练间隔时间(30s、2min、5min、10min),用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相结合方式,探究不同训练间隔对蟋蟀学习嗅觉记忆行为的影响,进而研究蟋蟀的学习记忆能力。结果表明不同训练间隔时间对双斑蟋的嗅觉记忆有着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采用DNA测序技术并比较了蟋蟀科5个属:斗蟋属Velarifictorus、棺头蟋属Loxoblemmus、油葫芦属Teleogryllus、灶蟋属Gryllodes和蟋蟀属Gryllus以及蛉蟋科针蟋亚科Allonemobiussocius的mtDNA-COⅡ基因部分序列,依据分子数据建立了5个属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A、T、C和G碱基含量分别为34.8%、35.3%、19.3%和10.6%,AT含量(70.1%)仅略高于半翅目锥猎蝽和缨尾目。分子系统树显示,油葫芦属黄脸油葫芦与蟋蟀属家蟋亲缘关系较近。显示油葫芦属与斗蟋属的亲缘关系较近。并且,棺头蟋属的多伊棺头蟋和窃棺头蟋先聚合,这与形态学特征的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10.
蟋蟀科5属9个种的线粒体16S rRNA基因部分序列被测定或从Gen Bank获得,比较其同源性,计算核苷酸使用频率,并构建NJ和MP分子系统树。在获得的449bp的序列中A、T、C和G碱基含量分别为31.8%、36.9%、9.9%和21.4%,A T平均含量为68.7%。研究结果表明:所研究的5属9种蟋蟀聚成3个聚类簇,斗蟋属先与灶蟋属汇合,再与棺头蟋属构成聚类簇Ⅰ;油葫芦属黑脸油葫芦和北京油葫芦与蟋蟀属的家蟋相聚构成聚类簇Ⅱ;蟋蟀属的田蟋单独构成聚类簇Ⅲ。  相似文献   

11.
鸣虫与月食     
庞秉璋 《昆虫知识》1999,36(2):102-103
1997年9月16(中秋)至18日作者在上海规划对照研究17日月全食(初亏1:00,全食2:17,生光3:00,复盈4:26)对直翅目螽斯科及蟋蟀科鸣虫的生态反映效应。10种饲虫,共22只,置玻璃面虫盒内,1盒1只,分别隔离,盒面向上,按序编码。安放面南楼房的外阳台木架上,离楼下地面5.16m,入夜月光照见,楼西19m路灯通宵照明。种类有短翅黑螽Metriopterabrachyptera 1雄,平时频鸣,晚鸣彻夜。日本宽翅螽Holochlora japonica 1雄2雌,平时雄不鸣。一色似织…  相似文献   

12.
大熊猫父权认定的DNA指纹圈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本文以大熊猫14胎次,19只幼子,25只次雄兽个体的被毛、血液、精液、福尔马楷固定的器官组织、粪和尿等为材料作了DNA指纹检测,(1)同一大熊猫个体的被毛、血液、精液、固定组织及粪、尿检测,其DNA指纹图完全一致。(2)大熊猫无论1雄配1雌,2雄配1雌,3雄配1雌,甚至4雄配1雌,受配雌兽产任一子代个体的NDA指纹图谱中,杂交谱带均分别来自父亲、母亲,以及父母双亲,没有亲带出现,无误地认定了19只  相似文献   

13.
大熊猫父权认定的DNA指纹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大熊猫14胎次,19只幼子,25只次雄兽个体的被毛、血液、精液、福尔马林固定的器官组织、粪和尿等为材料作了DNA指纹检测。(1)同一大熊猫个体的被毛、血液、精液、固定组织及粪、尿检测,其DNA指纹图完全一致。(2)大熊猫无论1雄配1雌,2雄配1雌、3雄配1雌,甚至4雄配1雌,受配雌兽所产任一子代个体的DNA指纹图谱中,杂交谱带均分别来自父亲、母亲,以及父母双亲,没有新带出现,无误地认定了19只幼子的真正父亲,排除了非父。(3)3只大熊猫雌兽的5个双胞胎,即10只子代个体的DNA指纹图谱,均具有个体特异性,表明为异卵双生,其中4个双生子为异卵异父双生,为大熊猫在一个发情期不一定同时排卵提供了佐证,亦为圈养雌兽发情高峰期用多只雄兽作多次配种或输精,能提高受孕产仔率提供了理论和应用依据。(4)DNA指纹技术用于大熊猫的亲子鉴定,灵敏稳定,准确无误,为圈养大熊猫多雄配1雌,增加受配雌兽的受孕机会,提高产子率提供了鉴别手段,解除了多雄配1雌,其子代的父亲是谁的后顾之忧。(5)应用寡核苷酸探针LZF-1作大熊猫亲子鉴定较JH12.6探针更为适合  相似文献   

14.
[目的]翅多型雄虫在繁殖方面的能量投入与雌虫相异,这种差异可能会导致雄虫飞行与繁殖权衡的生理机制发生改变.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翅二型长颚斗蟋Velarifictorus aspersus雄成虫在营养物质积累与分配方面是否存在飞行与繁殖的权衡关系.[方法]选取长颚斗蟋V.aspersus头幅相近的长翅和短翅型雄成虫,对羽...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了采自中国福建省蟋蟀总科长须蟋属的1个新种武夷长须蟋Aphonoides wuyiensis Yin.同时列出中国长须蟋属已知种类的分种检索表.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昆虫标本馆.  相似文献   

16.
林存銮  李令堂 《昆虫知识》1993,30(3):142-142
<正> 近年来,农田蟋蟀在山东省普遍发生,并在某些地区造成严重危害,成为当地农作物的主要害虫。农田蟋蟀的主要种类有北京油葫芦Teleogryllus emma Ohmachi & Matsuura、大扁头蟋Loxoblemmus doenitzi Stein、斗蟋Velarifictorus micado Saussure、银川油葫芦Teleogryllus infernalis Saussure、长颚蟋Ve-larifictorus aspersus Walker等(统称农田蟋蟀)。它们1年发生1代,以卵在表层土壤中越冬。农田蟋蟀大多喜欢潮湿环境,在低洼潮湿的环境落卵量高,发生量大,危害也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17.
棺头蟋属四种蟋蟀音锉形态的比较(直翅目:蟋蟀科)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并描述了直翅目Orthoptera蟋蟀科Gryllidae棺头蟋属Loxoblemmus 4种常见昆虫即石首棺头蟋Loxoblemmus equestris尖角棺头蟋,L.angulatus,哈尼棺头蟋L.haani,多伊棺头蟋L.doenitzi的音锉和音齿形态特征,观察描述中,首次使用拐角,音齿分布,音齿左,右端等形态特征,并详细地给予了描述,为头蟋属乃至蟋蟀科种类鉴定提供了新的分类依据。  相似文献   

18.
吴红军  赵吕权  曾杨  朱道弘 《生态学报》2014,34(11):2963-2970
前期研究表明,在食物充足的条件下,翅二型丽斗蟋雌成虫长、短翅型间存在着资源投入和收益的权衡关系(trade-off);而雄成虫长短翅型间不存在此类权衡关系。在自然条件下,昆虫可能遭受食物缺乏的胁迫,因而进一步就食物胁迫对丽斗蟋飞行肌和繁殖发育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食物胁迫的条件下,长翅雌虫仍维持飞行肌的发育,但繁殖发育受到显著的抑制;而短翅雌虫飞行肌显著降解,繁殖发育亦维持在较高水平。说明即使是营养缺乏时,其雌成虫长、短翅型也依然存在资源配置的差异,具飞行肌和繁殖发育的权衡关系。长翅雄虫飞行肌的重量与食物充足组并无显著差异,但精巢的干重显著降低;而短翅雄虫在食物胁迫条件下飞行肌显著降解,但其精巢重量与食物充足组并无显著差异。可以认为,丽斗蟋雄虫的长、短翅型间也存在飞行肌和繁殖发育的权衡关系。  相似文献   

19.
<正> 《斗蟋》是莫容、胡洪涛同志关于蟋蟀的一部专著,它融知识性、学术性、趣味性于一体,令人耳目一新。 我国人民自古就有畜养蟋蟀以听其声的雅好。宋以来,斗蟋成为从官宦之家到市井儿童的游戏活动。从“蟋蟀宰相”贾似道的第一本《促织经》到本世纪初的七百年中,历代蟋蟀爱好者,包括知  相似文献   

20.
五种棺头蟋核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尤平  郑哲民 《昆虫学报》2001,44(1):40-45
报道了中国5种棺头蟋的核型:石首棺头蟋Loxoblemmus equestris, 2n=17, XO();小棺头蟋L. aomoriensis, 2n=11, XO(); 哈尼棺头蟋L. haani, 2n=11, XO();多伊棺头蟋L. doenitzi, 2n=11, XO()和窃棺头蟋L. detectus, 2n=11,XO()。并应用核型似近系数及进化距离对这5种蟋蟀作了聚类分析,得出5种蟋蟀的演化方向为石首棺头蟋→小棺头蟋→哈尼棺头蟋→多伊棺头蟋→窃棺头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