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杏是落叶果树的重要树种之一,果实色艳味美,且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保健药用价值,杏也是继樱桃之后上市的早熟果品,对丰富鲜果淡季供应有重要作用,杏具有适应性广、抗旱性强、耐贫瘠、结果早、易栽培管理等优点。杏的别名又叫杏子,属于植物界,种子植物门,被子植物亚门,双子叶植物纲,蔷薇目,蔷薇科,梅亚亚科,杏既可以作为经济树种,又可以作为绿化植被,美化环境,总之杏全身都有很高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杏文赋     
<正>时年甲午,三秋朔日,会于西楼庆杏文立也。少长贤集,群芳共悦,上至书记领导,下行联社代表。昭示杏文名满书院,迎接各系艺青到来。秉承杏文宗旨,宣扬传统文化,继昨日之殷勤,展今朝之荣姿。  相似文献   

3.
野生杏和栽培杏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SSR分子标记结合荧光毛细管电泳检测技术,研究了野生杏和栽培杏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结果显示:27个SSR位点,平均每个位点检测到17.82个等位基因(Na)和7.44个有效等位基因(Ne),平均Shannon's信息指数(I)为2.23,平均期望杂合度(He)和观察杂合度(Ho)分别为0.70和0.52。基于SSR位点,群体水平上平均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期望杂合度、观察杂合度和Shannon's信息指数分别为6.59、4.15、0.70、0.53和1.50,说明我国杏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其中野生杏资源遗传多样性明显高于栽培杏资源,野生杏中西伯利亚杏种质遗传多样性最高且具有较多的特异等位基因,而栽培杏中仁用杏遗传多样性最低,特有等位基因较少。聚类分析将供试159份种质分为4组。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将159份种质划分为5个类群,分类情况与传统形态指标划分基本一致。通过本研究可知,我国杏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遗传结构较为复杂;西伯利亚杏与栽培杏亲缘关系较远;野生普通杏与栽培杏具有类似的遗传结构,推测野生普通杏为栽培杏原始种;仁用杏遗传多样性较低,遗传背景狭窄。本研究结果可为杏资源新品种选育及持续利用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引言杏原产我国,有着丰富的种质资源,其果实色泽鲜艳,风味甘美,营养丰富,不仅可生食而且可加工成杏干、杏脯、杏酱、杏汁、杏罐头和杏茶等,杏仁可入药,并可加工成杏仁露、杏仁罐头,甜杏仁(合VB_17)可生食,并有很好的防癌保健作用。杏花期早,是供观赏、美化环境以及很好的蜜源植物。此外,杏的抗逆性强,是防风固沙和保持水土的好树  相似文献   

5.
杏品种的低温需求量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对杏的39个品种的低温需求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休眠在26℃±2℃条件下,2-3周后以50%萌芽为解除自然休眠标准,在陕西杨陵地区以犹它模型计算的累计低温单位数在不同年份均比≤7.2℃和0-7.2℃低温累计小时数重演性高且最稳定,预测自然休眠结束期准确性高,适合原产中国的杏品种作为低温需求量计算标准。各个杏品种的低温需求量在440-770h之间。辽宁、新疆、青海、甘肃等地区的品种比陕西关中、河南、山东、山西等地区的品种的低温需求量长,陕西南部地区的品种低温需求量最短  相似文献   

6.
洪平杏(Armeniaca hongpingensis C. L. Li)是杏属的一个狭域分布种,基于形态观察被推测为杏(A.vulgaris Lam.)和梅(A. mume Sieb.)的天然杂交种,但目前尚无该种与杏、梅亲缘关系的分子系统学研究。本文以洪平杏的成株和实生苗以及包括杏、梅在内的6种(含1变种)杏属植物为研究材料,分别采用核基因(ITS和SBEI)和叶绿体基因(mat K和ycf1b)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并采用mat K、ycf1b和SBEI基因序列构建单倍型网络图,探讨该物种与杏、梅及杏梅(A. mume Sieb. var. bungo Makino)之间的亲缘关系。基于核基因和叶绿体基因序列分别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均显示,洪平杏的成株及其全部实生苗个体单独聚为一支,且具有较高的支持率(分别为99/79、71/81),独立于杏属其他种之外。而基于核基因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洪平杏除极少数成株与杏、杏梅聚为一支外,其余所有成株与实生苗聚为2大支(支持率分别为0.82和0.97),而没有克隆的与梅聚在一起。单倍型分析结果表明,该物种的成株与实生苗在SBEI和ycf1b基因序列中均未检测到杏或梅的单倍型,仅有少数(2/9)的实生苗个体在叶绿体mat K基因序列中检测到杏的单倍型。研究结果不支持将洪平杏定为杏和梅的天然杂交种的观点,推测洪平杏应为一个独立的物种,与杏之间的亲缘关系更近并且存在可检测到的基因流。  相似文献   

7.
志丹杏(Armeniaca zhidanensis C.Z.Qiao et Y.P.Zhu)是作者在苦杏仁原植物调查鉴定中发现的杏属植物一新种,并已在商品苦杏仁中鉴定出志丹吉。本文分析了志丹杏和药典收载的4种苦杏仁原植物杏(A.mugaris Lam.)、野杏(A.mugaris Lam.var ansu(Maxim.)Yh et Lu)、西伯利亚杏(A.sibirica(L.)Lam.)和东北杏(A·mandshurica(Maxim,)Skv.)种子的苦杏仁甙含量和脂肪油脂肪酸组成,以评价志丹杏种子是否可以作为苦杏仁入药,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杏及杏产品中氨基酸含量的测定及其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氨基酸总量为主要指标,对杏及杏产品的氨基酸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之间氨基酸含量差异较大;做成杏产品,对其氨基酸含量几乎不会造成损失。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国鲜食杏地理分布数据和1981—2020年全国2303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象观测数据,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和GIS技术,在综合考虑热量条件、水分条件、光照条件、耐受极端天气/灾害程度、地形条件等自然要素的基础上,确定了影响中国鲜食杏地理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根据自然断点分级法将中国鲜食杏气候适宜性划分为高适宜区、较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4个等级,厘定不同区划等级的主导环境因子阈值。结果表明:影响我国鲜食杏地理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为年降水量、海拔、春霜冻概率和最冷月平均气温;鲜食杏种植的适生区主要集中在华北、黄土高原、西北和西南地区,与我国鲜食杏地理标志产品的产地吻合较好,其中鲜食杏的高适宜区集中分布在我国的黄土高原、黄河故道和环渤海湾地区。本研究可为合理规划我国鲜食杏生产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对内蒙古居群抗寒西伯利亚杏的12个种源同一树龄的102株进行雌蕊败育率、花粉量、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性及自交不亲和性进行研究,以明确西伯利亚杏主产地资源的花期生物学特性和繁殖特性,为杏杂交育种和资源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有86.27%的西伯利亚杏雌蕊败育率低于90%;73.53%的西伯利亚杏单朵花花粉量在1×104~5×104之间;86.27%的西伯利亚杏花粉活力低于50%,且寿命较短。(2)花苞在将开未开时,柱头已经具备一定的可授性,开花后1~4d内柱头可授性保持较高水平,第5天开始有下降趋势。(3)荧光显微观察结果显示,授粉后16h时,96.08%的杏花花粉管在花柱上部;授粉后24h时,74.51%的杏花花粉管仍在花柱上部;授粉后48h时,35.29%的杏花花粉管到达花柱中部;授粉后80h时,花粉管到达花柱下部的杏花约50%,但受精胚珠数为0。研究认为,西伯利亚杏基本为自交不亲和。  相似文献   

11.
东北杏(Armeniaca mandshurica)是集观赏、经济、用材于一体的重要树种,长期以来主要处于野生和半野生状态,鲜有相关研究报道。该研究对东北杏主要分布区内种质资源状况开展了调查,选择来自辽宁、吉林与黑龙江的47份典型种质进行了22个定量描述性状和7个定性描述性状的观测,旨在为该树种的种质资源收集、评价与保护提供重要参考。采用变异系数等指标分析定量描述性状多样性,使用频率分布等指标分析定性描述性状多样性。通过趋势面方法分析定量描述性状的地理变化规律。利用99对SSR引物对47份东北杏种质进行PCR扩增,应用遗传相似系数分析东北杏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基于表型性状和SSR分子标记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分别对种质进行分类。东北杏不同种质间呈现出较高的表型多样性,其中19个定量描述性状指标的变异系数在9.40%–55.98%之间,变异系数最大的为小枝长度,变异系数最小的为种仁宽;7个定性描述性状的Shannon-Wiener指数在0.58–1.22之间。由于调查区域的地理位置与主要气候因子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东北杏种质的定量描述性状与其地理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小枝长度呈由东向西逐渐增大的梯度变化,小枝粗度、种子质量呈由北向南逐渐增大的梯度变化,果柄长呈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增大的梯度变化;小枝长度、果柄长与海拔呈正相关关系,小枝粗度与海拔呈负相关关系,种子质量与海拔相关性很小。基于26个表型性状进行系统聚类,将47份东北杏种质分为4类,分类结果主要体现了东北杏种质特征的差别,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种质产地的效应;基于遗传相似系数进行聚类分析,将47份东北杏种质也分为4类,分类结果体现了种质产地效应;卡方检验表明,两种聚类结果相关性不显著,外在环境是影响东北杏表型变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东北杏(Armeniaca mandshurica)是集观赏、经济、用材于一体的重要树种, 长期以来主要处于野生和半野生状态, 鲜有相关研究报道。该研究对东北杏主要分布区内种质资源状况开展了调查, 选择来自辽宁、吉林与黑龙江的47份典型种质进行了22个定量描述性状和7个定性描述性状的观测, 旨在为该树种的种质资源收集、评价与保护提供重要参考。采用变异系数等指标分析定量描述性状多样性, 使用频率分布等指标分析定性描述性状多样性。通过趋势面方法分析定量描述性状的地理变化规律。利用99对SSR引物对47份东北杏种质进行PCR扩增, 应用遗传相似系数分析东北杏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基于表型性状和SSR分子标记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分别对种质进行分类。东北杏不同种质间呈现出较高的表型多样性, 其中19个定量描述性状指标的变异系数在9.40%-55.98%之间, 变异系数最大的为小枝长度, 变异系数最小的为种仁宽; 7个定性描述性状的Shannon-Wiener指数在0.58-1.22之间。由于调查区域的地理位置与主要气候因子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 东北杏种质的定量描述性状与其地理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 小枝长度呈由东向西逐渐增大的梯度变化, 小枝粗度、种子质量呈由北向南逐渐增大的梯度变化, 果柄长呈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增大的梯度变化; 小枝长度、果柄长与海拔呈正相关关系, 小枝粗度与海拔呈负相关关系, 种子质量与海拔相关性很小。基于26个表型性状进行系统聚类, 将47份东北杏种质分为4类, 分类结果主要体现了东北杏种质特征的差别,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种质产地的效应; 基于遗传相似系数进行聚类分析, 将47份东北杏种质也分为4类, 分类结果体现了种质产地效应; 卡方检验表明, 两种聚类结果相关性不显著, 外在环境是影响东北杏表型变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杏砧木的组织培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植物名称杏砧木一米兰博莱诺(Prunusarmeniacacv.Mirabolano)。2材料类别脱毒杏砧木萌蘖苗枝条的腋芽。材料来自山东临朐“世界实验室”果园,该果园的苗木来自意大利经鉴定的杏脱毒苗。3培养条件所用外植体按常规方法消毒后在超净台上逐层剥去外部鳞片,只留下带2~3个苞片的生长点(解剖镜下可见),肉眼只见小绿点。将小绿点接入事先配制好的培养基上在全光照(1500~2000IX)和室温22~28C下培养。分化培养基组合为:()MS+IAA几回ms/L(单位下同)+BA0.5;(2)MS+IAAof+BAI.0;(3)MS+IAA0.1+BA2.0。壮苗…  相似文献   

14.
<正> 杏白带麦蛾Recurvaria syrictis Mcyrick属鳞翅目、麦蛾科。已知北京、河北、山西、陕西等省发生。寄主有杏、桃、李、樱桃、梹沙果、苹果,以杏、桃为主。现将我们1983—1985年观察结果和田间药效测试结果整理叙后。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我国北部各省区所产的杏Armeniaca vulgaris Lam.及野杏 A.vulgaris Lam.var. ansu(Maxim.) Yϋ et Lu的形态学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杏分类群存在较大的变异,在一些标本馆内被 鉴定为野杏的标本实际上包括了一个混杂的类群。本文对杏及野杏的描述作了修订,分出一个新种志丹杏A.zhidanensis C.Z.Qiao et Y.P.Zhu.  相似文献   

16.
杏褪绿卷叶病(ACLR)是由ESFY植原体引发的一类昆虫媒传病害,在欧洲许多国家已将其列为检疫对象。近年来在我国新疆部分杏园首次发现类似欧洲ACLR的发病植株。简要介绍杏褪绿卷叶病的田间发病症状,疏理了国内外关于引起杏褪绿卷叶病的ESFY植原体的流行病学和病原检测以及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特别对分子检测技术进行全面综述。另外,分析当前研究中尚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杏Armeniaca vulgaris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果树品种之一,属早春开花植物,其授粉过程易受自然环境和访花昆虫因素影响。掌握杏开花与落花动态以及访花昆虫的种类和访花节律,对于研究杏花花期预测预报、访花昆虫生物学规律及田间配置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调查杏花逐日开花和落花动态,并进行逻辑斯蒂方程拟合分析,建立杏花开花和落花预测预报模型。采用目测、网捕、拍照和摄像等方法对访花昆虫种类和活动节律进行调查,并对访花昆虫活动节律进行了多项式拟合,建立回归方程。[结果]金太阳杏、凯特杏和珍珠油杏开花初见日、高峰日、终见日和历期均无显著差异;除落花历期外,3个品种杏花落花初见日、高峰日、终见日均存在显著差异。逻辑斯蒂拟合发现,3个品种开花和落花盛期历期由长到短的顺序为:凯特杏金太阳杏珍珠油杏,花期为:珍珠油杏凯特杏金太阳杏。访花昆虫共发现11种,分属6目8科10属,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ca Fabricius占所有访花昆虫数量的98.7%,访花高峰期出现在10:00-14:00,其访花活动节律符合方程y=-0.2977x~3+1.6947x~2+6.4193x-11.3780。[结论]综合以上试验结果,认为珍珠油杏花期较长,有利于访花昆虫充分传粉和人工辅助授粉,但易遭受冻害、霜害影响,凯特杏次之,金太阳杏受害风险则较小,但可能授粉不充分。因此,杏产业发展应根据种植区域自然、人力条件等选择合适品种栽植。根据访花昆虫的活动节律,应尽量避免在花期尤其是10:00-14:00之间进行农事操作,以免影响昆虫传粉。  相似文献   

18.
杏属(蔷薇科)一新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表了蔷薇科杏属的一个新种,即仙居杏(Armeniaca Xianjuxing J.Y.Zhang et Z.X.Wu),其与普通杏(Armeniaca vulgaris Lam.)的区别在于叶片两面具有短柔毛,花梗或果梗长1~1.2 cm,花瓣边缘钝锯齿或小裂片状,萼片边缘有小钝锯齿。  相似文献   

19.
杏属二新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政和杏别名:红梅杏(福建)新种图1ArmeniacazhengheensisJ.Y.ZhangetM.N.Lu,sp.nov.TYPE:China.Fujian(福建),Zhenghe(政和),Waitun(外屯),Mt.Chouling(稠岭山)...  相似文献   

20.
中国南疆栽培杏群体遗传结构的荧光AFLP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塔里木盆地边缘库车、喀什和和田3个栽培杏群体的85个品种类型为试材,利用荧光标记AFLP对群体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64对EcoRⅠ/MseⅠ引物(其中MseI引物为FAM荧光标记物)进行了筛选,其中8对荧光标记引物谱带清晰,多态性高;同一引物在不同群体以及同一群体不同引物扩增多态性均存在显著差异,种级水平多态带百分率P>库车>和田>喀什3个群体水平;种级水平Nei基因多样度指数H和Shannon信息指数I>库车>和田>喀什3个群体水平。种级水平大于种下群体,各群体以库车最高;杏遗传多样性主要存在于群体内,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0882,即群体间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8.82%,群体间的基因流Nm为5.1689;群体的遗传一致度在0.9772~0.9811之间,遗传距离在0.0191~0.0232之间,说明群体间的相似程度较高,遗传距离较小;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库车、喀什、和田3个亚群可能是相对独立的孟德尔群体,但同时存在部分基因交流;各项研究指标都表明库车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都最高,它可能是野杏向栽培杏过渡的中间群体;南疆栽培杏群体拥有极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为进一步的选择育种提供了更多的种质资源,为该地区杏群体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