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是由于物理、化学、生物或不明因素作用使骨髓造血干细胞和骨髓微环境严重受损,造成骨髓造血功能降低或衰竭,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间充质干细胞(MSC)是属于中胚层的一类多能干细胞,主要存在于结缔组织和器官间质中。不仅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还有多种免疫调节作用。许多研究表明MSCs抑制同种异体效应T淋巴细胞增殖,还能下调T淋巴细胞表面的活化分子CD25、CD38、CD69的表达。MSCs对DCs的分化、成熟和活化具有抑制作用,改变DCs的细胞因子分泌,使成熟的DCl分泌TNF-a减少,DC2分泌IL-10增加,从而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MSCs能够抑制IL-2和IL-15介导的NK细胞增殖,使IL-2刺激NK细胞分泌的IFN-y减少。通过这些机制来干预再生障碍性贫血,同时研究发现MSCs免疫原性较低。尤其脐带MSC,因为其独特优势,目前已经成为干细胞干预治疗AA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2.
《生物学通报》2014,(8):45-45
<正>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科院健康科学研究所张雁云小组在一项研究中,首次揭示了自噬调控间充质干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及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于《自噬》杂志。间充质干细胞(MSC)已被用于治疗重症肝病、糖尿病和神经损伤等疾病,但自噬对MSC免疫功能的调控作用及其对疾病干预的影响等目前仍不清楚,这些均涉及到MSC治疗的核心机制。  相似文献   

3.
林贤娇 《蛇志》2022,(1):112-115
目前,手术仍是治疗外科疾病的主要手段,但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也造成一定影响,因此积极采取护理干预措施能有利于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本文对中医护理在手术患者情志护理方面的干预效果及其进展进行回顾,分析中医护理在手术患者情志方面的应用效果及优势,为中医护理在手术患者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前利用骨髓干细胞(BMSC)治疗终末期肝病越来越受到关注,且大多数研究表明BMSC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然而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目前采集BMSC的方法有多种,比如可以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BMSC至外周血,然后通过外周血采集干细胞,或者直接从骨髓中采集干细胞。BMSC主要含骨髓造血干细胞(HSC)和间充质干细胞(MSC),哪种干细胞是促进肝功能恢复的主要细胞目前仍有争论。因此,本文将从临床研究总结BMSC在终末期肝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对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外周血Fox P3m RNA表达量的影响,并初步探讨MSC发挥作用的机制。方法分离AA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与体外培养扩增的健康供者MSC按3:1比例行共培养,共培养方式分为直接接触法及Transwell法,共培养72 h后收集T淋巴细胞,提取细胞总RNA,逆转录成c DNA,实时定量PCR检测共培养前后Fox P3m 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T淋巴细胞与MSC共培养72 h后Fox P3m RNA相对表达量较前升高,直接接触组为9.13,Transwell组为5.18。结论 MSC可通过与T细胞直接接触或旁分泌机制上调AA患者外周血T细胞的Fox P3m RNA表达。  相似文献   

6.
综述在临床实体器官移植(SOT)中使用间充质干细胞(MSC)的临床试验结果和研究进展。现己发现从人体不同组织中获得的MSC均有组织修复与免疫调节的功能。以MSC为基础的治疗方法旨在减少缺血-再灌注性损伤和促进免疫耐受。目前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在SOT中使用自体或异体MSC是安全有效地。整体而言,活体亲属肾移植受者使用MSC与改善移植后肾功能、减少排斥反应等密切相关,并可替代免疫诱导和降低免疫抑制剂用量。目前己完成的改善SOT预后的临床试验以评估包括使用MSC的细胞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支持基于MSC的细胞治疗具有安全性并证实可改善移植后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7.
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目前其治疗只停留在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阶段。由于神经细胞是难以再生的一种细胞类型,寻找替代神经细胞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移植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表明,MSC(mesenchymal stem cell)、ESC(embryonic stem cell)或i PSC(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能在体外分化为神经细胞,干细胞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具有良好的临床前景,但目前受到神经分化效率低、免疫排斥等因素的限制。研究显示,micro RNA具有参与神经发育和分化等作用,且具有重编程神经干细胞并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能力。因此,该文就micro RNA参与体细胞的重编程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机制与作用等作一简要综述,探讨micro RNA对体细胞重编程调控作用和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肝脏手术中普遍发生的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可导致肝脏功能损害,目前尚缺乏确切有效的治疗手段。肝脏IRI的机制复杂,炎症反应失衡主导的损伤继发于肝脏理化损害之后,并具有全身性的特点。间充质干细胞(MSC)所具备的免疫调节功能与肝脏IRI中免疫失衡这一重要病理生理过程相契合,凭借其易获取、低免疫源性的特点,故可尝试用于IRI的治疗。目前多项试验初步验证了其有效性,但确切机制有待进一步明确。可见,MSC用于肝脏IRI的治疗拓展了细胞治疗的应用范围,并为肝脏IRI提供了可能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当前因SARS-CoV-2感染而引起的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肆虐全球,严重危害人类健康。SARS-CoV-2感染性强,危重症患者死亡率高,尽管各种各样的治疗正在进行临床试验,但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在临床前试验中对多种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因而受到了广泛地关注。MSC可能利用分化潜能诱导分化成功能性肺样细胞、免疫调节与免疫细胞互作、抑制炎症来降低促炎细胞因子分泌、迁移和归巢靶向损伤肺部、抗病毒作用来减少肺上皮细胞中的病毒复制、产生细胞外囊泡来修复受损的组织,进而使COVID-19患者肺功能逐渐恢复正常,缓解并达到治疗COVID-19的目的。综合讨论了COVID-19的基本特征和当前主要治疗手段,同时总结了MSC在COVID-19中的临床研究和当前面临的挑战,探讨了MSC治疗COVID-19的应用前景,为MSC在COVID-19中的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0.
当前因SARS-CoV-2感染而引起的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肆虐全球,严重危害人类健康。SARS-CoV-2感染性强,危重症患者死亡率高,尽管各种各样的治疗正在进行临床试验,但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在临床前试验中对多种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因而受到了广泛地关注。MSC可能利用分化潜能诱导分化成功能性肺样细胞、免疫调节与免疫细胞互作、抑制炎症来降低促炎细胞因子分泌、迁移和归巢靶向损伤肺部、抗病毒作用来减少肺上皮细胞中的病毒复制、产生细胞外囊泡来修复受损的组织,进而使COVID-19患者肺功能逐渐恢复正常,缓解并达到治疗COVID-19的目的。综合讨论了COVID-19的基本特征和当前主要治疗手段,同时总结了MSC在COVID-19中的临床研究和当前面临的挑战,探讨了MSC治疗COVID-19的应用前景,为MSC在COVID-19中的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1.
1966年Friedenstein发现了一群贴壁生长的、成纤维样的,可以体外诱导分化成多种中胚层组织的细胞。1991年Caplan正式命名为间充质干细胞(MSC),成为了全球最常用的描述。随着这群细胞生物学特性研究的进展,MSC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干细胞引起了争论。目前研究资料表明,MSC的治疗效果主要是通过作为支持细胞分泌生物活性因子,刺激患者体内残留的组织特异性干细胞再生组织,而不是通过其干细胞的特性分化成新的组织。但一些研究者过分强调MSC的干细胞性能,误导患者以为输注的MSC可以再生成新组织。因此,有学者呼吁需将MSC的名称改为间充质细胞或药用信号细胞(medicinal signal cell)。本文将对MSC的定义和起源的发展过程进行梳理,并讨论如何合理的应用MSC的名称。  相似文献   

12.
杜文珍  李元敬  吴佳玲  陈思羽  姜亮  刘刚  谢宁 《遗传》2023,(12):1128-1146
辅助活性蛋白家族(auxiliary activity family, AA family)中的裂解多糖单加氧酶(lytic polysaccharide monooxygenase, LPMO)能催化纤维素、几丁质和淀粉等多种难降解碳水化合物的氧化解聚。尽管目前对LPMO的酶学研究较多,但对LPMO基因失活的研究却鲜有报道。本研究利用同源重组方法定点敲除丝状真菌Podospora anserina中AA11家族的5个LPMO基因PaLPMO11A(Pa_4_4790)、PaLPMO11B(Pa_1_5310)、PaLPMO11C(Pa_2_7840)、 PaLPMO11D(Pa_2_8610)和PaLPMO11E(Pa_3_9420),分别构建了单突变体ΔPaLPMO11A (ΔA)、ΔPaLPMO11B (ΔB)、ΔPaLPMO11C (ΔC)、ΔPaLPMO11D (ΔD)和ΔPaLPMO11E (ΔE),然后通过遗传杂交构建所有多基因突变体。通过在不同碳源培养基上的表型分析、DAB和NBT染色以及纤维素酶活测定分析野生型菌株与突变型菌株在生长速率、有性生殖、氧化应激和纤维素降解...  相似文献   

13.
A_1B_(29)-(MSC)_2胰岛素经胃蛋白酶限制性地水解得A_1-(MSC)-DPI。通过Edman降解方法,从A_1-(MSC)-DPI制备了B链N端缩短的DPI类似物,即:去B_1(Phe)-DPI,去B_(1-2)(Phe Val)-DPI和去B_(1-3)(Phe Val Asn)-DPI。本文还叙述了它们的生物活力。  相似文献   

1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心衰大鼠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移植对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大鼠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以及在病损心肌体内分化为心肌细胞的情况。将96只Wistar大鼠,用阿霉素成功诱导了54只心衰模型,随机分成3组,移植组为左室前壁注射MSC,对照组注射培养基,心衰组不给予任何干预措施。由彩色超声心动图(TTE)监测左室心功能参数。8周检测完成后取出心脏标本,做冰冻切片脏染色观察病损心肌结构的变化及免疫荧光检查植入MSC心肌肌球蛋白重链(MHC)及心肌特有的连接蛋白(Cx43)表达情况。结果表明植入的MSC存活并表达了MHC及Cx43,其周围宿主心肌细胞肿胀明显减轻。在移植MSC2周后,心功能开始改善,至8周时,心功改善能更明显。由此得出结论:MSC在病损心肌体内不仅能存活、分化为心肌细胞,使病损心肌组织病变减轻。而且可显著改善心衰大鼠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5.
全球终末期肝病、肝衰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升高,且目前肝移植是唯一疗效确切的治疗选择,但是,肝移植的使用受到肝源供体严重不足,长期存活率低,医疗费用昂贵等缺点使得原位肝移植的应用受限,绝大多数患者无法受益。为了克服肝脏器官短缺,干细胞替代治疗策略逐渐成为另一个肝病治疗的重要选择,干细胞治疗,特别是间充质干细胞(MSC)提供了一个新的肝病治疗选择。MSC是一群贴壁生长的成纤维细胞样细胞,由于MSC能够分化为多种类型的细胞,能够产生多种的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具有造血支持和免疫调节和抗炎功能,MSC被认为在再生医学领域具有重大的科学和实用价值。另外,由于MSC应用于治疗实验性肝损伤能明显提高动物存活率,明显改善肝功能。此外,一些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也表明MSC对肝损伤性疾病具有显著地疗效。因此MSC在损伤性和退行性肝脏疾病的治疗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MSC在肝损伤疾病治疗应用的进展,并对MSC在肝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治疗肝移植术后缺血性胆管炎(ITBL)的安全性和初步疗效。方法选取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12例肝移植术后ITBL患者,每例患者通过外周静脉输注6次MSC(1.0×10~6/kg)。从第1次MSC输注开始,所有患者随访至少随访48周。观察与MSC输注相关的短期和长期不良事件。通过肝功能等检测,评估MSC治疗ITBL的初步效果。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数据的比较采用单向方差分析。结果随访到2015年3月截至,平均随访时间为(20.1±4.2)个月。除1例出现自限性发热(37.6℃)外,未发现与MSC相关的不良事件,无患者死亡和移植物丢失。与治疗前基线比较,12例患者总胆红素在20周评估时有7例(58.3%)好转,3例稳定(25.0%)和2例(16.7%)恶化;在48周评估时有7例(58.3%)好转,2例(16.7%)稳定和3例(25.0%)恶化(F=2.917,P=0.068)。结论 MSC在肝移植患者应用是安全可行的,初步结果提示其对ITBL患者具有较好的短期治疗效果,有望成为治疗ITBL新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槲皮素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诱导肾移植免疫耐受的影响。方法在对肾移植后的大鼠给予BMSCs治疗的基础上,同时给予不同剂量的槲皮素,观察其诱导免疫耐受的效果。建立大鼠肾移植模型,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BMSC组、MSC+高/低剂量槲皮素干预组。Western blot检测各组肾组织中Janus激活激酶(JAK)、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3(STAT3)、p-STAT3的蛋白表达水平,ELISA检测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收集BMSC组肾小管上皮细胞,干扰及过表达STAT3的同时予以槲皮素干预,使用Western blot检测JAK、STAT3、p-STAT3及TGF-β1表达。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数据差异,组间数据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结果大鼠经肾移植后,对照组血清中TGF-β1蛋白表达(19162±223)pg/ml高于其他组,BMSC组(12 106±163)pg/ml、MSC+高槲皮素干预组(9 113±110)pg/ml、MSC+低槲皮素干预组(9 024±133)pg/ml。3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P均0.01。对照组肾组织中JAK、p-STAT3的蛋白相对表达量(1.5±0.2,10.7±0.5)均高于其他各组[MSC组(0.9±0.3,8.5±0.2;P均0.01)、MSC+高槲皮素干预组(0.7±0.2,6.1±0.3;P均0.01)、MSC+低槲皮素干预组(0.7±0.3,5.8±0.1;P均0.01)]。干扰STAT3后肾小管上皮细胞中p-STAT3和TGF-β1蛋白相对表达量(0.7±0.1,0.3±0.1)均少于其他各组[对照组(8.2±0.4,7.1±0.5;P均0.01)、槲皮素干预组(5.6±0.3,4.8±0.4;P均0.01)、空白对照组(5.7±0.3,4.5±0.4;P均0.01)]。过表达STAT3后中p-STAT3和TGF-β1蛋白相对表达量(10.5±0.6,8.4±0.5)高于槲皮素干预组[(5.7±0.3,5.4±0.3);P均0.01]和空白对照组[(6.1±0.1,5.6±0.4);P均0.01]。结论大鼠肾移植时在给予BMSCs注射的同时给予槲皮素干预,可有效地抑制免疫排斥反应,改善肾功能;JAK/STAT3/TGF-β1可能参与了槲皮素诱导的免疫调节。  相似文献   

18.
间充质干细胞(MSC)是一种具有多分化潜能的细胞,具有归巢、组织修复和免疫调节功能。炎症性肠病(IBD)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其发病与遗传、免疫、肠道微生物和感染等因素有关。近年来MSC在IBD中的治疗作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是一种有前途的新型的IBD治疗方法。本研究对IBD的病因及MSC在IBD的研究状况做个综述。  相似文献   

19.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在医学上称为"原发性震颤麻痹",又称"震颤麻痹",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是因位于中脑部位"黑质"中的多巴胺(DA)能神经元病理性改变后,多巴胺的合成减少,对与其功能相互拮抗的乙酰胆碱的抑制功能降低,则乙酰胆碱的兴奋作用相对增强。两者失衡的结果便出现了"震颤麻痹"。本综述先从PD发病机制方向总结归纳目前临床常用的西医药物(包括左旋多巴、DA降解酶抑制剂、DA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能药物)、基因治疗靶点、手术治疗(脑深部电刺激术)及物理疗法,又从中医角度整体介绍了目前中医中药治疗以及针灸治疗等。因PD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我们希望通过本综述为PD综合治疗提供更广阔的临床思路及更好的方案。  相似文献   

20.
诱导多能干细胞衍生的间充质干细胞(iMSC)已被提出作为原代间充质干细胞(MSC)的替代来源,在疾病治疗相关研究中也显示出多种优势。但是iMSC更适用于何种疾病类型,以及是否具有潜在的风险均未被充分阐明。本研究利用公共数据库中的高通量测序数据,将iMSC与骨髓源的MSC(BM-MSC)、脂肪源的MSC(AD-MSC)和脐带源的MSC(UC-MSC)进行对比,通过不同生物信息学方法,包括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功能富集分析、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及CMap数据库筛选,结果表明,iMSC具有独特的基因转录特征,与3种常用的MSC在基因表达上存在显著差异,特别是在神经、肌肉发育和免疫调节相关基因表达上;差异基因的功能富集分析进一步证实,iMSC在神经相关疾病治疗中表现出潜在优势,同时具有较低的免疫原性,但也存在较高的成瘤性风险;通过CMap数据库分析,识别了可能抑制iMSC成瘤性的基因靶点和小分子抑制剂,为降低iMSC应用风险提供了可能的策略。综上所述,iMSC作为细胞治疗的潜在来源,在神经疾病治疗中具有潜在优势,但其安全性需通过更多实验和临床研究来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