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提高对隐球菌病的认识.方法 对确诊为肺隐球菌病的12例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病例中,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31~68岁,平均年龄(51.8±12.6)岁,6例伴有基础疾病,但无1例有鸟类接触史;有临床症状者10例,其中咳嗽8例,咯痰3例,胸痛4例,发热2例,有体征者仅2例;胸部影像表现为:1...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社区获得性肺隐球菌病的临床特点,提高医务人员对肺隐球菌病的认识,做到早期诊断和治疗.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研究,统计2003年1月~2009年12月入住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55例确诊及临床诊断为肺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55例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21例;年龄17~75岁,平均(44.8±13.4)岁....  相似文献   

3.
35例肺隐球菌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肺隐球菌病早期诊断与治疗的水平。方法对浙江大学医院附属第一医院2006年9月至2009年9月收治的35例病理确诊为肺隐球菌病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职业情况、基础疾病、诱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案及预后特点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以中青年男性为主,多数患者有基础疾病或诱因,临床症状相对轻微,其中40%无症状,一般实验室检查,气管镜检查及病原学检查阳性率极低,影像学表现以单发或多发结节肿块影为主(共占65.7%),氟康唑治疗3~9个月一般均能治愈,但亦有17.6%迁延不愈或无效者。结论中青年患者,无发热性肺部感染性病变,症状轻微,血象正常,血沉正常,痰细菌学检查阴性,考虑肺隐球菌病可能,尽早取得组织病理学依据,治疗首选氟康唑,疗程3~9个月,手术病理明确并病灶切除者,术后仍需常规应用氟康唑治疗。  相似文献   

4.
肺隐球菌病4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总结分析41例肺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2006年10月)41例肺隐球菌病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免疫学检查、病理及抗真菌治疗疗效。结果①41例肺隐球菌病,男28例,女13例,有基础疾病者18例,有临床症状者22例,影像学表现为结节肿块型27例,肺炎型8例,混合型6例。②有基础疾病的18例患者中有临床症状者15例;影像学表现为肺炎型8例,混合型4例,结节肿块型6例;并发隐球菌脑膜炎2例。无基础疾病患者23例,多无临床症状或临床症状较轻,多表现为结节肿块型(21例),无并发症,预后较好。③抗真菌药物治疗36例,治愈34例,好转2例(有效率100%)。都使用氟康唑治疗,疗程2周~2年不等。结论免疫功能正常的肺隐球菌病患者病变局限,多为结节肿块型,并发症少,预后好;免疫功能异常者多表现为肺炎型或混合型,易出现全身播散。肺隐球菌病单用氟康唑抗真菌治疗效果好,应为首选。  相似文献   

5.
报道1例肺隐球菌病。患者男性,35岁,体检发现右肺下叶阴影1个月余。胸腔镜下行右肺下叶切除术,组织病理可见多量大小不一的酵母细胞,PAS、黏蛋白卡红、阿申兰、免疫组化染色均阳性,血清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乳胶凝集试验阳性(++)。术后给予口服氟康唑400mg/a治疗3个月,停药2个月后化验血清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乳胶凝集试验阴性。  相似文献   

6.
肺隐球菌病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隐球菌病(pulmonary cryptococcosis,PC)是一种较少见的肺部真菌病,由隐球菌感染而引起的一种亚急性或慢性的肺部真菌病。近年来肺隐球菌感染有增加的趋势,而临床表现及影像表现无特异性,常常容易误诊,为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收集2001年1月~2009年12月经病理证实的11例肺隐球菌病的CT及临床资料,以提高对肺部病灶的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7.
隐球菌通常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荚膜多糖是其主要的致病因子,隐球菌主要通过肺进入机体从而引起肺隐球菌病,但因其嗜神经的特性,中枢神经系统也是隐球菌的主要靶器官。隐球菌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H IV感染和器官移植。由于感染部位的不同和患者的免疫功能的差异,其临床症状也多种多样,轻者无症状,重者危及生命。治疗方案主要由患者的免疫状态和病情的严重程度决定,主要包括多烯类和咪唑类抗真菌药物的治疗。即使经过抗真菌治疗,H IV患者隐球菌病的病死率仍较高,而CME(隐球菌性脑膜炎/脑膜脑炎)患者的临床治疗失败率之高让人难以接受。现介绍近年来隐球菌病在诊断和治疗方面的进展,并对未来治疗的发展趋势作简要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国内不同免疫状态人群肺隐球菌病(Pulmonary cryptococcosis,PC)临床特点,以提高该病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09年上海多家教学医院的100例Pc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既往无基础疾病史者占46.00%。临床以咳嗽、咳痰、发热为主要首发症状。无症状者多见于非免疫受损患者。非免疫受损PC病灶以胸膜下分布为主(55.22%),单肺累及占72.97%,病灶位于肺野局部者占59.46%,病灶形态以结节/肿块影为主(55.41%);而免疫受损患者病灶表现多样化,分布广泛而随机。19例患者行经支气管镜肺活检(TBLB),病理结果阳性14例(73.68%)。36例患者行经皮肺穿刺活检(PCNB),病理阳性26例(72.22%)。结论既往无基础疾病不能排除Pc可能。非免疫受损Pc患者病灶多靠近胸膜,病变较局限,形态以结节/肿块影多见。免疫受损患者病灶表现多样化,分布广泛而随机。TBLB和PCNB诊断PC阳性率较高,且两者可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以坏死性肉芽肿为病理表现的肺隐球菌病(pulmonary cryptococcosis,PC)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回顾分析28例该类病例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28例PC患者中,男女各14例,年龄27~68岁。仅1例以咳嗽为首发症状,余无症状。5例既往有慢性疾病或肿瘤病史。所有病例均为结节团块,4例含空洞。所有病例病理表现为坏死性肉芽肿,特殊染色可见新生隐球菌体。结论病理表现为坏死性肉芽肿的PC患者其临床、影像及病理表现具有其特殊性,大部分免疫功能正常,较少出现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均为团块影或结节影,病理组织学表现与结核难以鉴别,极易发生误诊,需要加做特殊染色进一步帮助诊断。  相似文献   

10.
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感染17例尸检材料的临床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151例艾滋病尸检材料中发现17例合并隐球菌感染,均经病理学确诊,患者男15名,女2名,平均43.6岁。12例发生脑膜炎、肺炎和淋巴结炎各7例,尚见脾(6例)、肾(5例)等器官受累。9例为播散性感染。病变为慢性肉牙肿性,其中见有隐球菌。本文描述隐球菌性脑膜炎、肺炎等临床病理学表现,并讨论其病变特征与病理诊断问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对肺曲霉病的认识。方法对诊断为肺曲霉病的18例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3%的肺曲霉病患者伴有基础疾病;有临床症状者占89%;胸部影像表现为:以右肺为主,多见于上叶,且多分布于外周;大叶性肺炎型占17%,肺曲霉球型占50%,结节或肿块型占33%,支气管肺炎型占6%,双肺弥漫病变型占22%,且有22%合并胸腔积液;组织病理学发现呈约45°分支和有隔膜的曲霉菌丝;50%患者行肺叶切除术,术后应用抗真菌药物,50%患者仅接受抗真菌药物治疗;89%的患者治愈或好转,11%死亡。结论肺曲霉病患者多有基础疾病;部分类型有典型影像学改变;诊断需结合既往病史、临床表现和胸部影像表现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确诊有赖于组织病理学检查;治疗主要是药物,部分可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播散性隐球菌病1例临床及实验研究.方法 患者男,72岁,红皮病1年2个月,口服醋酸泼尼松治疗,双下肢出现结节、溃烂6个月.皮损组织病理、皮损组织真菌培养、尿素酶试验、PCR扩增测序比对明确诊断,同时做胸部及脑部CT.结果 皮损组织病理显示为感染肉芽肿改变,可见大量圆形和椭圆形酵母细胞.皮损组织真菌培养可见酵母样菌落生长,菌株尿素酶试验阳性,ITS区测序比对鉴定为新生隐球菌grubii变种.血清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乳胶凝集试验阳性(++++).胸部CT显示左下肺后基底段空洞性病灶.依据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由新生隐球菌grubii变种引起的 播散性隐球菌病.给予患者静滴氟康唑400 mg/d治疗2周,之后改口服300 mg/d治疗,3个月后结节性皮损全部消退,胸片显示左肺陈旧性病变,血清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乳胶凝集试验阳性(++).治疗15个月后,血清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乳胶凝集试验仍阳性(++).结论 对该病例的临床和实验室研究为临床明确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确定菌种需要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  相似文献   

13.
肝移植后播散性隐球菌病1例及其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播散性隐球菌病临床及实验研究。方法患者女,47岁,肝移植术后2 d,面部、肩部、四肢皮肤出现多发溃疡,伴昏迷。通过脑计算机断层扫描、皮损组织病理检查、PAS染色、皮损组织真菌培养及激光俘获显微切割结合PCR扩增序列分析确诊,并对获得菌株进行尿素酶试验、API试验、PCR扩增测序等实验研究。结果皮损组织病理可见大量圆形和椭圆形菌体,PAS染色阳性。血液和脑脊液真菌镜检均为阴性。皮损组织真菌培养可见酵母样菌落生长,菌株尿素酶试验阳性,API试验鉴定为新生隐球菌。ITS区序列分析鉴定为新生隐球菌grub ii变种。激光俘获显微切割结合PCR扩增,序列分析与培养获得的菌株直接PCR扩增后序列分析结果一致。脑脊液特异性隐球菌抗原(++),血液特异性隐球菌抗原(++++)。脑CT显示为多发结节灶。依据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播散性隐球菌病,致病菌为新生隐球菌grubii变种。结论通过对该病例的深入研究,为临床明确诊断播散性隐球菌病奠定基础,确立了显微切割技术在皮肤真菌感染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2000~2008年间原发性皮肤隐球菌病(PCC)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方法检索并回顾性分析2000~2008年文献报道的原发性皮肤隐球菌病病例资料,对比分析2000~2008年与1985~2000年报道的PCC病例及免疫正常与免疫受损PCC病例的特征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共检索出2000~2008年间符合PCC诊断标准的病例28例。近8a来PCC仍好发于年龄较大者,但男性更多见;免疫正常或受损宿主均可发生PCC;HIV感染患者发生PCC几率更小;外伤可能为PCC重要的诱发因素;皮疹部位仍以四肢等暴露部位为主;皮疹性质由以前较特异的化脓性指头炎或蜂窝织炎为主变迁到以溃疡、结节、红斑、肿块等非特异性皮疹为主;治疗仍以抗真菌药物口服或与手术联合为主,氟康唑仍为一线药物;预后一般较好。结论近年来PCC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宿主的免疫状态可能不影响其发生PCC的机率或影响较小,而仅影响隐球菌感染后的转归。  相似文献   

15.
面部原发性皮肤隐球菌病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1例自身免疫功能正常的原发性皮肤隐球菌病。患者因"面部红斑进行性加重半年,破溃伴结痂2个月余"来我科就诊,皮肤科检查可见左侧面颊部3 cm×5 cm大小红斑,边界清楚,中央可见数片浅溃疡,覆盖灰褐色痂皮。病理检查示真皮浅层及深层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PAS染色见大量紫红色孢子聚集在多核巨细胞内外;阿申蓝染色阳性;粘蛋白卡红染色阳性;免疫组化染色(抗体为兔抗隐球菌抗体)可见棕色圆形孢子。根据其临床症状、病理检查、特殊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确诊为原发性皮肤隐球菌病。经伊曲康唑治疗痊愈。  相似文献   

16.
报道以反复多发脓肿为表现的播散型隐球菌病患者1例。患者男,68岁,因"全身反复多发性脓肿1a,伴低热2个月余"入院,该患者以背部脓肿起病,反复发作累及肺部、骨骼、皮肤等多部位,多次组织及血标本病原学检查、隐球菌乳胶凝集试验均阴性,给予多种抗菌药物治疗无效,后在右髂部脓肿切开组织物中培养到新生隐球菌。经脓肿切开引流及静脉滴注两性霉素B脂质体联合伊曲康唑治疗后,脓肿消退,症状消失,改用氟康唑联合氟胞嘧啶治疗4个月后停药,并已随访至今7个月,患者未有发热及新的脓肿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