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槲蕨孢子育苗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不同基质进行直播,观测其萌发率和生长势;在原叶体快速生长期以1/2MS、1/4MS、1/8MS营养液、清水定期喷施,研究原叶体受精率。结果:不同基质中槲蕨孢子萌发率呈显著差异,其中以“细腐殖土”(过3号筛)“、中号腐殖土”(过1号筛)“、细河沙”(过3号筛)、中号河沙(过1号筛)、紫色细壤土(过3号筛)、紫色中壤土(过1号筛)为基质,孢子萌发率高于82.0%,原叶体长势好;在原叶体快速生长期,环境湿度90%有利于原叶体受精及孢子苗生长;以1/4MS营养液间隔3 d喷1次,原叶体生长良好,受精率最高,为41.00%。结论:基质对槲蕨孢子萌发和生长有影响,原叶体生长期喷施营养液能促进其生长和受精。  相似文献   

2.
芹菜斑枯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奎华 《菌物研究》2009,7(3):169-179
以沈阳地区芹菜斑枯病菌的纯培养菌株为试材,通过对菌丝生长、孢子萌发的营养及环境条件的多因子试验,明确了芹菜斑枯病菌菌丝生长以在CDAMS—VI培养基上最好,其次是CSA、CCSA和PDA,菌丝生长及产孢对碳源、氮源种类有明显的选择性。菌丝生长的最适pH值为4~5,最适温度为21℃,致死温度为39℃(处理40min),光照明显抑制菌丝生长。病菌分生孢子在水和芹菜汁中不能萌发,在水琼脂上萌发最好;孢子萌发的适宜pH值为4.6~6.6,适温为17—25℃,致死温度为42℃(处理20min),RH100%最适宜孢子萌发。光照和变温处理可促进分生孢子器的形成,病菌在PDA上从孢子萌发到分生孢子器形成并释放出分生孢子需要16~18d。  相似文献   

3.
利用RNA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定位技术分别检测了钙调素mRNA和钙调素蛋白在水稻(OryzasativaL.)花药和雌蕊发育过程中的时空分布特征。钙调素基因在绒毡层、柱头、花粉管生长途径、退化助细胞以及维管薄壁细胞中大量表达,也可在小孢子母细胞、小孢子、花粉、反足细胞、卵细胞以及中央细胞中检测到。钙调素基因的表达强度随不同的发育阶段而变化:花药发育早期表达强,以后逐渐减弱并向特定部位集中,如绒毡层和花粉萌发孔等。胚胎发育早期,钙调素基因在胚乳细胞中的表达比原胚中强,而后期则在分化胚中比胚乳细胞中强。推测在有性生殖过程中,钙调素可能通过Ca2+CaM信号途径调节小孢子发育、花粉萌发、花粉管生长、受精以及物质运输等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4.
环境因子对蕨类植物孢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正修  戴绍军 《生态学报》2010,30(7):1882-1893
蕨类植物通过孢子萌发形成独立生活的配子体,配子体能够形成精子器和颈卵器,进而通过受精作用形成新的孢子体。孢子萌发是蕨类植物生活史过程中配子体世代向孢子体世代转变的关键步骤。同时,此过程不仅受到多种环境因子的影响,也是研究细胞核极性移动、细胞不对称分裂、假根极性生长等独特的细胞学事件的良好模型。迄今为止,人们已经研究发现多种环境因子对约200余种蕨类植物孢子萌发有影响。总结了环境因子对蕨类植物孢子萌发影响的规律如下:(1)孢子萌发除了受到光照强度影响外,主要受光质的影响,光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4种方式:①孢子萌发受红光刺激与远红光抑制像开关一样调控;②孢子萌发不受远红光抑制;③孢子萌发受蓝光抑制;④孢子只能在黑暗条件下萌发。(2)重力作用会影响孢子细胞核移动,进而影响孢子细胞发育的极性。(3)赤霉素(GA)能增加孢子萌发率或帮助孢子打破休眠。成精子囊素与GA作用相似,启动或促进孢子萌发。而脱落酸(ABA)、茉莉酸(JA)和乙烯等其它激素对孢子萌发的影响相对较小。(4)不同植物孢子有着各自最适的萌发培养基条件,如不同种类孢子对MS培养基中无机盐含量、蔗糖含量、pH值的要求不同。孢子外被中的Ca2+、Mn2+和Mg2+,培养基中的Cd2+和La3+,以及孢子接种密度、萌发空间CO2含量也会对孢子萌发造成影响。(5)多数蕨类植物孢子在15-30℃可以萌发,最适萌发温度为25℃。(6)4℃和液氮储藏可以延长孢子寿命并保持较高萌发率。  相似文献   

5.
适量的烟气能够促进有性繁殖体萌发,但迄今尚无辅助烟气处理探究孢子生活力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报道。该文选择毛缘泥炭藓(Sphagnum fimbriatum)、中位泥炭藓(S.magellanicum)和粗叶泥炭藓(S.squarrosum)作为材料,分别使用亚甲基蓝染色法、四唑(TTC)染色法、碘-碘化钾(I2-KI)染色法和红墨水染色法对泥炭藓孢子进行染色,并比照营养液、烟溶液+营养液培养的孢子萌发试验,对比研究泥炭地苔藓植物孢子生活力快速检测的最佳方法。结果表明:亚甲基蓝染色法的染色效果最为明显,TTC和I2-KI均未能使泥炭藓孢子着色,孢子对红墨水虽有着色反应但不清晰;与营养液培养相比,添加烟溶液使毛缘泥炭藓、中位泥炭藓和粗叶泥炭藓孢子萌发率分别提高5%、5%和18%;使用亚甲基蓝染色的孢子染色率与经烟溶液处理过的孢子萌发率最为接近。综上认为,亚甲基蓝染色法能快速检测泥炭藓孢子的生活力。  相似文献   

6.
阔叶鳞盖蕨和粗毛鳞盖蕨(碗蕨科)配子体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腐殖土为基质,对阔叶鳞盖蕨Microlepia patyphylla(D.Don)J.Sm.和粗毛鳞盖蕨M.strigosa(Thunb.)Presl进行了孢子繁殖;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和记录了它们的孢子萌发和配子体发育过程。结果表明,两者的孢子及配子体性状极为相似:孢子同型,三裂缝,萌发慢;孢子萌发需要光,萌发方式为书带蕨型Vittaria-type;配子体生长慢,发育类型为铁线蕨型Adiantum—type;原叶体心形或其他形状,无毛状体,多数为雌雄异株。性器类型为薄囊蕨型Leptosporangiate-type。它们既具有大量的原始性状,也具有少数进化性状。与阔叶鳞盖蕨相比,粗毛鳞盖蕨的配子体发育特征更为原始。说明粗己鳞盖蕨的系统位置更加低下。首次观察到阔叶鳞盖蕨中细胞自然死亡时的叶绿体聚集现象。粗毛鳞盖蕨原叶体老化时叶绿体呈现规则的、相互镶嵌的多边形的形状以及在正常光照下粗毛鳞盖蕨某些细胞中的部分叶绿体成链珠状排列等现象。  相似文献   

7.
以球子蕨成熟孢子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激素及浓度对其孢子萌发、愈伤组织诱导、丛生芽分化及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孢子萌发最适培养基为1/2MS+2%蔗糖,20d后萌发率达55.7%;诱导愈伤组织的最适培养基为MS+0.5mg·L-1 KT+0.5mg·L~2,4-D,诱导率达36%,愈伤组织为绿色颗粒状;颗粒状愈伤组织在不添加激素的MS培养基中即可生长出大量丛生芽,转化率可达49.3%;低浓度(0.2mg·L-1)的IAA可有效促进幼孢子体苗生根。  相似文献   

8.
光照和温度对尖叶拟船叶藓孢子萌发及原丝体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用组织培养法和光学显微镜技术初步研究了光照和温度对尖叶拟船叶藓孢子萌发及原丝体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光照是影响孢子萌发的主要环境因子,20℃环境下,24h光照4d的孢子萌发率达83.3%;温度下黑暗培养的孢子30d也不能萌发,转光照后4d的萌发率可达84.6%;(2)温度是影响原丝体发育的主要环境因子,连续光照下,20℃的原丝体生长最快、分枝最多、分化最早,第31天可长达651.64μm;25℃次之,只有379.12μm;而自然光照下5-10℃环境下的孢子萌发率(18d为70.2%)和原丝体生长速度(127.44μm)均最慢;(3)原丝体发育到一定阶段,断裂为单个细胞,单个细胞再萌芽出新原丝体。  相似文献   

9.
硫化氢(H2S)是植物中最新发现的一种气体信号分子,高等植物中内源H2S主要由L-型半胱氨酸脱巯基酶(LCD)和D-型半胱氨酸脱巯基酶(DCD)两类蛋白产生。我们的前期研究结果表明外源H2S能够促进植物侧根发育。为了研究内源H2S的产生机制及H2S与一氧化氮(NO)在调控侧根发育中的作用,本实验以番茄幼苗为材料,克隆了编码H2S合成酶基因Sl_OASTL/LCD;研究抑制内源H2S对NO诱导侧根发育的影响;并研究了NO对Sl_OASTL/LCD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1)番茄根中存在3个O-乙酰丝氨酸(硫醇)裂解酶基因(Sl_OASTL1、Sl_OASTL2、Sl_OASTL3)。比对和结构分析显示,Sl_OASTL1为编码H2S合成酶基因LCD,所以将Sl_OASTL1命名为Sl_OASTL/LCD;启动子区域分析显示,Sl_OASTL/LCD基因上游含有多个响应NO和植物激素信号的保守基序。(2)与对照相比,内源H2S合成酶抑制剂DL-炔丙基甘氨酸(PAG)和内源H2S清除剂亚牛磺酸(HT)处理均能抑制侧根生长。(3)外源NO供体硝普钠(SNP)显著诱导侧根生长。(4)PAG和HT处理均能够抑制NO对侧根生长的诱导作用。(5)RT-PCR分析显示,SNP处理能够显著诱导幼苗根中Sl_OASTL/LCD的表达。上述结果表明,NO可能通过调控Sl_OASTL/LCD的表达产生内源H2S诱导番茄幼苗侧根发育。  相似文献   

10.
用组织培养法和光学显微镜技术初步研究光照和温度影响扇蕨孢子萌发的结果表明,扇蕨孢子发芽是需光型,具有明显的光休眠现象。光照是孢子萌发的主要影响因子,25℃下,孢子萌发率达(85.1±5.1)%。相同温度下孢子即使在黑暗中培养50d也不能萌发,转入光照下后萌发率可达(82.4±6.6)%。孢子在光下的最适发芽温度为21.6-26.5℃,7d开始萌发,6-7周完全萌发,温度升高或下降均降低孢子萌发率。  相似文献   

11.
荷叶铁线蕨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植物名称 荷叶铁线蕨(Adiantum reniforme L.vat.sinense Y.X.Lin),又名荷叶金线草。 2材料类别 成熟孢子。 3培养条件孢子萌发培养基:(1)1/2MS;(2)1/MS+0.5g.L。活性炭。原叶体增殖培养基:(3)MS+6.BA1.0mg.L。  相似文献   

12.
小花假泽兰茎叶中杀菌活性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以小麦纹枯病原菌为指示菌种,采用活性跟踪法,从小花假泽兰(M ikan ia m icrantha H.B.K.)茎叶中分离出1种对黄瓜霜霉、黄瓜炭疽、小麦赤霉和玉米大斑4种病原菌孢子萌发具有较好抑制作用的物质,在供试浓度为0.50 m g.mL-1时,对黄瓜炭疽、小麦赤霉、玉米大斑3种病原菌孢子萌发抑制率均在70%以上.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番茄灰霉病原菌的EC50为0.039 m g.mL-1,组织法测定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对番茄灰霉病有较好的防效,在供试浓度为2 000 m g.k-g 1时,治疗作用和保护作用防效分别达到了68.6%和48.7%,高于或相当于对照药剂速克灵的防效.经熔点测定、IR、M S1、HNM R1、3CNM R分析,鉴定该化合物为豆甾醇,其为首次从小花假泽兰茎叶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蕨类植物孢子与种子植物花粉在有性生殖过程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花粉作为种子植物的雄配子体,通过萌发后极性生长的花粉管将精细胞送到胚囊完成受精作用。蕨类植物孢子作为配子体的原始细胞,通过不对称的有丝分裂产生一大一小两个细胞,小细胞萌发出极性生长的假根,大细胞继续分裂发育为原叶体(配子体)。成熟的花粉和蕨类植物孢子都是代谢高度静止的细胞,两者的萌发过程不仅都受到各种不同环境因子的影响,而且在信号转导、极性建立和能量代谢等方面可能有着相似的调控机制。本文综述了蕨类植物孢子和种子植物花粉萌发过程的差异和保守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以发酵液对镰刀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不同碳源、氮源、生长因子对灵芝S3发酵液抑菌活性的影响。运用响应面法,对各营养组分的含量进行优化。优化后碳源、氮源、生长因子含量分别为:乳糖3.04%,蛋白胨0.28%,VB1 0.0047%,抑菌率为91.71%,比基础发酵培养基增加了42.15%。发酵液作用12h后,光学显微镜下镰刀菌菌丝出现膨大和消融等畸变,并出现典型的“念珠状”形态;透射电镜显示镰刀菌孢子内出现大量空泡、原生质收缩,说明灵芝S3发酵液中的活性物质可有效抑制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  相似文献   

15.
潘学峰 《遗传学报》2006,33(4):373-380
通过向枯草芽孢杆菌Ki-2-132染色体和/或细胞质导入来自枯草杆菌168菌株的degU32(Hy)和degR基因,以及来自芽孢杆菌解淀粉菌株(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的degQa基因,对上述基因对枯草芽孢杆菌Ki-2-132细胞的生长、孢子发生、蛋白酶发酵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尽管上述多效调控基因来自不同的芽孢杆菌种和菌株,它们在枯草芽孢杆菌Ki-2-132中依然表现多效性。枯草杆菌Ki-2-132degU32(Hy)表现出增高了的蛋白酶产量;当和质粒或染色体上的degQa基因协作,可以进一步依赖葡萄糖的水平和degQa的基因剂量影响细胞生长,增加蛋白酶产量,以及影响孢子的形成。与此不同,degR在degU32(Hy)突变体中并不显著影响其蛋白酶的产量,这一发现支持DegR蛋白通常稳定磷酸化的DegU,而其在degU32(Hy)菌株中不再进一步放大该突变体内已被磷酸化的DegU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6.
类萌发素蛋白(germin-like protein, GLPs)是一类与小麦萌发素序列相似性较高、位于胞外基质的可溶性糖蛋白, 在植物的生长发育阶段以及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应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研究GLP13基因的生理功能, 我们分离并鉴定了GLP13的敲减突变体glp13, 同时构建了其超表达植株35S::GLP13。用甲基紫精(methyl viologen, MV)处理2种不同基因型和野生型(WT)植株, 结果发现, 与野生型相比, 突变体glp13子叶变绿率较低, 主根生长受抑制较明显; 而超表达植株35S::GLP13子叶变绿率较高, 主根生长的受抑制程度较WT轻。用MV处理2周的35S::GLP13植株, 其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 的下降较野生型对照缓慢。半定量RT-PCR分析结果表明, 与野生型相比, 经MV处理4小时后的35S::GLP13中抗氧化酶系基因FSD1的表达上调, 而CAT1、CSD1和UGT71C1的表达水平在35S::GLP13、glp13和野生型植株三者之间没有明显差异。以上结果表明GLP13基因在拟南芥抗氧化胁迫响应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旨在研究sco1135基因缺失突变对天蓝色链霉菌M145菌株形态及次级代谢的影响。通过PCR-targeting方法获得重组质粒p SJ1135,通过接合转移将其导入天蓝色链霉菌M145,获得sco1135基因缺失突变菌株△sco1135,并以p MS82为载体构建回补菌株△sco1135com,同时以p MS82为空载对照;随后对野生型菌株、突变菌株和回补菌株进行表型分析和抗生素定量观察。结果显示,表型分析及抗生素定量测定发现,在YBP培养基上△sco1135产孢明显延迟于野生型M145,放线紫红素(ACT)产量明显增加,突变株培养基中ACT产量是野生菌株培养基中的2-3倍;转录分析结果表明,48 h时突变株部分与产孢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较野生型降低了50%-75%,72 h时突变株部分与产ACT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较野生型提高13-20倍。sco1135基因参与调控M145的孢子形成及次级代谢产物ACT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苎麻疫霉雄器侧生性状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来自江苏、江西棉花、芒麻和构树的12个些麻疫霉(PhytophthoraboehmeriaeSawada)菌株中均观察到侧生雄器,其比率为4.0%~16.5%。在以菌株JS-5和PM-8(雄器侧生比率分别为16.5%和9.5%)为亲本所建立的连续2~3代单游动孢子无性系后代中,雄器侧生性状可以遗传,但单孢株间雄器侧生比率有一定差异,其分布范围分别为9.0%~34.0%和2.5%~15.5%。进一步诱导菌株JS-5的单游动孢子株的卵孢子萌发,分别对具侧生雄器和具围生雄器的藏卵器(卵孢子)进行单孢分离,检测雄器位置性状在由上述不同来源卵孢子萌发所形成的单卵孢株后代的遗传与变异。结果表明,无论是由具侧生雄器的藏卵器中的卵孢子萌发形成的单卵孢株,还是由具围生雄器的藏卵器中卵孢子萌发形成的单卵孢株,其有性器官均具有雄器侧生与雄器围生两种类型,但侧生比率在各代菌株间有很大差异。S1代单卵孢株的雄器侧生比率分布范围为1.0%~79.0%,其中具侧生雄器的藏卵器中卵孢子萌发形成的单卵孢株雄器侧生比率较高(分布范围7.0%~79.0%,平均33.6%),而来自具围生雄器的藏卵器中的卵孢子萌发形成的单卵孢株雄器侧生比率较低(分布范围1.0%~32.0%,平均11.52%)。S2代单卵孢株的雄器侧生比率为10%~9  相似文献   

19.
在来自江苏、江西棉花、芒麻和构树的12个些麻疫霉(PhytophthoraboehmeriaeSawada)菌株中均观察到侧生雄器,其比率为4.0%~16.5%。在以菌株JS-5和PM-8(雄器侧生比率分别为16.5%和9.5%)为亲本所建立的连续2~3代单游动孢子无性系后代中,雄器侧生性状可以遗传,但单孢株间雄器侧生比率有一定差异,其分布范围分别为9.0%~34.0%和2.5%~15.5%。进一步诱导菌株JS-5的单游动孢子株的卵孢子萌发,分别对具侧生雄器和具围生雄器的藏卵器(卵孢子)进行单孢分离,检测雄器位置性状在由上述不同来源卵孢子萌发所形成的单卵孢株后代的遗传与变异。结果表明,无论是由具侧生雄器的藏卵器中的卵孢子萌发形成的单卵孢株,还是由具围生雄器的藏卵器中卵孢子萌发形成的单卵孢株,其有性器官均具有雄器侧生与雄器围生两种类型,但侧生比率在各代菌株间有很大差异。S1代单卵孢株的雄器侧生比率分布范围为1.0%~79.0%,其中具侧生雄器的藏卵器中卵孢子萌发形成的单卵孢株雄器侧生比率较高(分布范围7.0%~79.0%,平均33.6%),而来自具围生雄器的藏卵器中的卵孢子萌发形成的单卵孢株雄器侧生比率较低(分布范围1.0%~32.0%,平均11.52%)。S2代单卵孢株的雄器侧生比率为10%~9  相似文献   

20.
苎麻疫霉生物学性状遗传与变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地区和不同寄主来源的苎麻疫霉(PhytophthoraboehmeriaeSawada)的菌落形态、菌丝线性生长速率(以下简称为生长速率)及同宗配合性状的遗传与变异,结果指出苎麻疫霉菌落形态和生长速率的遗传存在3种类型:(1)在单游动孢子后代和自交后代均可稳定遗传;(2)在单游动孢子后代稳定遗传而在自交后代发生变异;(3)在单游动孢子后代和自交后代均发生变异。结果表明,该菌菌落形态和生长速率的遗传具有多样性,上述两性状可以由细胞核杂合基因控制,也可以由细胞核纯合基因控制,还可能由细胞质因子控制。试验结果还指出,苎麻疫霉的同宗配合性状在单游动孢子和单卵孢后代均可稳定遗传,表明在供试的苎麻疫霉菌株中控制该性状的遗传因子是纯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