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本研究采用小鼠艾氏腹水癌细胞探讨了精氨酸对一些肿瘤细胞体外作用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精氨酸对艾氏腹水癌细胞体外蛋白质合成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作用受培养介质中一些氨基酸的影响;细胞内游离氨基酸浓度分析结果提示精氨酸的作用可能并不是通过干扰细胞内游离氨基酸池所引起,其具体作用机制尚待进一步实验的揭示。  相似文献   

3.
溶酶体普遍存在于各种真核细胞中,它除了能够对进入细胞的有害异物起“消化”作用外,还能对细胞内由于生理或病理原因破坏或衰老的细胞器,甚至生物大分子起“消化”作用,以充份利用有用物质,清除细胞内废物,保障调节代谢的正常进行,这种作用称为自体吞噬作用。溶酶体的自体吞噬作用过程与异体吞噬作用过程基本相同,差别只是被消化物质不是细胞外来异物,而是细胞内源性物质。如衰老、破损的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及某些大分  相似文献   

4.
体外肝细胞损伤模型分子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损伤是临床常见的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是各种原因引起肝脏疾病的共同的表现,也是各型肝病共同的病理基础。建立稳定可靠体外肝细胞损伤模型,对于肝损伤病理机制研究及有效防治肝损伤药物筛选提供了前提。针对肝细胞损伤分子机制不同,目前已成功建立基于免疫损伤、氧化损伤、脂肪损伤等体外肝细胞损伤模型,用于临床药物筛选及疗效作用机制研究,本文对目前常见体外肝细胞损伤模型及其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LC3相关的吞噬作用(LC3-associated phagocytosis, LAP)是由LC3及吞噬了病原体的单层膜吞噬泡所介导的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LAP在清除真菌感染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作用机制不同于经典的细胞吞噬和自噬。该文旨在比较LAP与经典自噬的区别,回顾LAP与真菌感染相关的新近研究进展,总结LAP在真菌感染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观察细胞的吞噬作用通常是观察变形虫吞噬细菌,但变形虫需要培养,在处理的时间和方法上还不够简便。我们观察蟾蜍白细胞的吞噬作用效果比较好,方法也较简便。其方法:  相似文献   

7.
巨噬细胞对新生隐球菌白化株的吞噬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巨噬细胞对新生隐球菌白化株活力的影响,探讨黑素在抗吞噬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新生隐球菌白化株Mel~-与小鼠巨噬细胞系J774细胞共孵育,检测其出芽率,并通过电镜观察Mel~-在J774细胞内的超微结构。结果 1个巨噬细胞可吞噬多个Mel~-,J774细胞对Mel~-菌株的吞噬指数为0.36±0.05~1.24±0.21,而Mel~-菌在J774细胞内的出芽率仅达8.44±1.28%,出芽率随共孵育时间延长而下降(P<0.05)。结论 巨噬细胞可较快抑制荚膜缺陷株的繁殖,巨噬细胞有对白化株新生隐球菌Mel~-的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巨噬细胞对新生隐球菌活力的影响。方法新生隐球菌标准株B3501与小鼠巨噬细胞系J774细胞共孵育后,检测其出芽率,并通过电镜观察B3501在J774细胞内的超微结构。结果被吞噬的B3501超微结构完好,J774细胞对B3501菌株的吞噬指数在5.67%±1.29%~8.76%±3.09%,而B3501菌在J774细胞内的出芽率较高,可达46.85%±6.63%,出芽率随共孵育时间延长而下降,但4hrs组和8hrs组无明显差别(P>0.05)。超微结构观察显示细胞内的新生隐球菌细胞壁完整。结论虽然巨噬细胞存在着胞内和胞外的抗隐球菌活性,但新生隐球菌仍可在其细胞内外存活并繁殖。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种属来源和浓度的动物血清对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A549、MCF-7、BGC-823)生长的影响。探讨血清药理实验中血清供体动物的选择及血清添加量的问题。方法设置5种血清(牛、人、兔、大鼠、小鼠)及血清量(10%、20%、40%、60%、80%)的培养体系,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结果不同种属来源的动物血清对肿瘤细胞生长的影响作用各不相同。从总的趋势来看,牛血清更适宜人肿瘤细胞生长,小鼠血清适应性最差。且随着加入量的增加,大多数血清会对肿瘤细胞的生长产生负效应。结论在肿瘤血清药理学试验中,为排除血清本身带给试验的干扰,应测定正常动物血清对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且血清添加量以小于20%为宜。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脂蛋白脂肪酶(LPL)在体外研究人血清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的代谢变化,及其与其他脂蛋白的关系。发现在适宜条件下,LPL水解VLDL核中的甘油三酯(TG),释放游离脂肪酸(FFA),同时VLDL浊度变小,透光度增加。反应后产物通过密度梯度超速离心方法分离,发现分解代谢产物在密度为1.020~1.045g/ml之间有新生组分产生,其电泳迁移率增快,着色带增宽。电镜观察这些新组分的颗粒比天然VLDL为小,而比低密度脂蛋白(LDL)为大,并有空泡状不规则脂质体的单层形成,以及一些非球形、具有触角或尾巴状的构形,很可能是脂解后VLDL的过剩表面,是新生高密度脂蛋白(HDL)的前体。这些结果说明人血清VLDL经LPL分解代谢后,其结构,形态和组分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纳米银广谱的抗菌作用及机制。方法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及白假丝酵母菌为研究对象,采用涂布法检测纳米银的杀菌作用,利用细菌呼吸链脱氢酶活性检测及透射电镜探讨纳米银抑菌的作用机制。结果≥0.05μg/mL的纳米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及白假丝酵母菌具有明显的杀菌作用;5μg/mL的纳米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及白假丝酵母菌作用60、30、15和5min均有明显的杀菌作用;纳米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的呼吸链脱氢酶活性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纳米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白假丝酵母菌的菌体形态具有明显的破坏作用。结论纳米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白假丝酵母菌具有高效、迅速及广谱的杀菌作用,这些作用可能与纳米银的多靶位作用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肿瘤细胞耐受血清补体杀伤的分子机制。方法:将表达不同血型抗原的肿瘤细胞与添加同血型血清的培养基孵育,获得耐受血清杀伤的肿瘤细胞。无血清悬浮培养肿瘤干细胞,对耐受血清杀伤的肿瘤细胞和肿瘤干细胞分别提取mRNA,进行反转录PCR,检测肿瘤干细胞干性标志物和补体调节蛋白的表达情况;干扰补体调节蛋白,检测肿瘤细胞对血清补体的杀伤情况。结果:对分别表达血型抗原A、B和H的HT-29、KATOⅢ、MCF7肿瘤细胞均获得耐受血清杀伤的耐受细胞,耐受细胞高表达三种膜性补体调节蛋白CD46、CD55和CD59,以及部分肿瘤干细胞干性标志物;spheroid悬浮球肿瘤干细胞高表达上述三种膜性补体调节蛋白,特别是CD46;在肿瘤细胞中腺病毒干扰CD46的表达,可显著增强血清补体对肿瘤细胞的杀伤率。结论:补体调节蛋白CD46分子可通过增强肿瘤细胞的干性而介导肿瘤细胞对血清补体的杀伤耐受。  相似文献   

13.
树突状细胞对海藻酸钙纳米胶囊的吞噬作用与功能诱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量子点标记方法,证实了人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对海藻酸钙纳米胶囊的吞噬作用,并对其体外成熟诱导和接受偶联有牛血清白蛋白的纳米胶囊刺激之后的自体T淋巴细胞免疫作用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表明,树突状细胞在吞噬海藻酸钙纳米胶囊后被诱导成熟,而且偶联有牛血清白蛋白的纳米胶囊可诱导自体T淋巴细胞增殖,显示该海藻酸钙纳米胶囊可能成为具有载体功能的癌症细胞免疫治疗佐剂。  相似文献   

14.
15.
将单核细胞株THP-1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正常的观察组给予肉苁蓉多糖培养液,根据肉苁蓉多糖浓度不同又分为10、50、100μg/L组,对照组不添加肉苁蓉多糖培养液,实验组中的不同浓度组、对照组,每组各24例.比较各组THP-1细胞吞噬率、吞噬指数以及细胞因子分泌水平,以此研究肉苁蓉多糖对THP-1细胞吞噬作用的影响并探讨其发生机理.结果显示,观察组中10、50、100μg/L组单核巨噬细胞吞噬率分别为(17.42±3.19)%、(23.32±3.82)%、(29.41±4.11)%,均高于对照组的(9.34±1.2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2.63,P<0.01);10、50、100μg/L组单核巨噬细胞吞噬指数分别为(0.45±0.13)、(0.67±0.19)、(0.82±0.21),均高于对照组的(0.22±0.0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2.60,P<0.01);10、50、100μg/L组IFN-γ分别为(4.21±1.11)、(7.38±1.86)、(9.51±2.10)mg/L,均高于对照组(0.79±0.06)m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2.74,P<0.01);10、50、100μg/L组IL-1分别为(24.11±4.15)、(74.60±11.21)、(103.61±19.65)mg/L,均高于对照组(10.21±1.39)m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3.15,P<0.01),各指标进一步采用Newman-Keals法进行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由此认为,肉苁蓉多糖可能通过增强THP-1细胞吞噬能力和促细胞因子释放发挥免疫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人表皮细胞对胰酶消化的耐受能力,通过不同细胞恢复贴壁时间不同来探索分离和纯化表皮细胞的新方法,并探讨胰酶耐受细胞的干性表达,及其与muse细胞的可能相关性。方法:中性蛋白酶及胰酶消化获取表皮细胞,用0.25%的胰酶悬浮表皮细胞,以3.0×105/m L的细胞密度种植于12孔板,每间隔半小时或1小时终止胰酶1孔,其中胰酶作用时间最长达46小时。记录不同细胞贴壁时间、生长状态,并在接种后第7天,对贴壁细胞进行Nestin、Sox10抗体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随着胰酶作用时间的延长,贴壁细胞数目递减,细胞贴壁所用时间也延长。所有孔中最早出现的贴壁细胞为树突状细胞,这些细胞开始生长缓慢,大约4天后生长迅速,10天后部分孔出现鱼群样细胞团。部分孔经Nestin、SOX10抗体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均为阳性,其中以Nestin抗体较明显。结论:人表皮细胞对胰酶消化的耐受能达46小时,从形态学观察判断,黑素细胞贴壁早于角质形成细胞,大多数贴壁后细胞增殖力强,干细胞表面标记显示部分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鼠部分肝切后血清对体外培养肝细胞生长状况的影响。方法对Sprague-Dawley大鼠进行肝部分切除,分别在术后第12、24、36h于心腔内穿刺取血,制备刺激血清。采用酶消化法分离获取Sprague-Dawley乳鼠的肝细胞,在加有10%上述刺激血清的DMEM培养基中进行肝细胞体外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培养细胞的生长状态,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肝细胞中白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在肝切后血清刺激作用下,原代培养的肝细胞生长加快,存活时间增长。细胞传代培养后仍用制备血清加以刺激,可产生胶原样细胞外基质,并且在基质上粘附的肝细胞呈现克隆样生长状态,其胞浆内白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均呈阳性表达。结论研究初步表明,体外培养乳鼠肝细胞时加入大鼠部分肝切后血清,可以有效刺激细胞的生长,促进细胞外基质的产生,从而利于肝细胞在体外较长时间存活、增殖和功能保持,同时此种肝细胞体外培养方式还为肝脏细胞生物学研究增添了新的实验途径。  相似文献   

18.
圆背角无齿蚌血细胞吞噬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初步研究了蚌血细胞离体条件下的吞噬作用以及血清因子对其的影响。发现蚌血细胞在无血清的条件下能独立完成对大肠杆菌的识别、吞噬。蚌血清对大肠杆菌有调理作用,能促进蚌血细胞对其的吞噬。介蚌血细胞不能识别、吸附和吞噬鸡红细胞,显示出蚌免疫防御能力的局限性。还发现EDTA能有效地抑制蚌血细胞凝集,其凝集作用可能与Ca^2+等阳离子有关。  相似文献   

19.
以"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作用的观察实验"为例,从发现疑问、确定拓展方向、设计拓展方案等方面拓展传统验证性实验项目,使其一般验证性实验具有了综合性和设计性的作用,让学生体会到在小实验中发现大问题的乐趣,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种激光在不同的能量下对红色毛癣菌的体外抑制作用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Q开关Nd:YAG 532nm激光、Q开关Nd:YAG 1064nm激光、长脉宽Nd:YAG1064nm激光和强脉冲光分为不同能量组及未照光组,体外照射红色毛癣菌的菌落,观察第0、1、3、7天时菌落直径的变化差异,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激光照射后红色毛癣菌产生角蛋白酶的活性。结果与未照光组相比,上述激光在低能量时对红色毛癣菌的菌落直径与角蛋白酶活性无明显影响。2~4J/cm~2能量Q开关Nd:YAG 532nm激光、4~8J/cm~2能量Q开关Nd:YAG 1064nm激光、4J/cm~2长脉宽Nd:YAG 1064nm激光能显著抑制菌落的生长,红色毛癣菌角蛋白酶的活性出现明显下降。结论 2~4J/cm~2能量Q开关Nd:YAG 532nm激光、4~8J/cm~2能量Q开关Nd:YAG 1064nm激光、4J/cm~2长脉宽Nd:YAG 1064nm激光能抑制红色毛癣菌生长及角蛋白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