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朱永新教授在“一节好课的标准”中提出“全员参与、全程参与、有效参与”的理念。这理念对执行新的课程标准,进行课堂教学是很有积极影响作用的。课堂学习比起其他时间的学习,更应注重学习的质量和效益。利用好45分钟的时间,给予学生素质更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1教学设计指导思想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探究的历史。探究性教学理论的创立者布鲁纳曾经说过:“所谓学科知识,不是灌输作为结果的知识,而是指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思维是可教的,且思维过程的学习比结  相似文献   

3.
范文浩 《生物学杂志》2000,17(1):40-40,44
“光合作用”这一课时的教学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要教师认真备课,加上丰富生动的教学语言是可以深入浅出地讲清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有关知识,而且课容量大、学生可以获得较为全面的有关光合作用的初步知识。但是从能力培养,特别是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的角度来看,...  相似文献   

4.
辛志刚 《生物学通报》2004,39(11):34-35
1)从实践中获得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2)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3)培养学生提出假设、论证假设、分析问题的能力。4)掌握一般的科研方法。5)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相似文献   

5.
安军 《生物学通报》2004,39(4):34-36
《生物学》属于自然科学,这门课程担负着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重任。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热爱科学,理解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习得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是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的要求,也是生物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努力实现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一节教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斌 《生物学通报》2006,41(4):26-27
1 教学目标“简述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是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的具体内容标准。要求学生通过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的学习,理解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关系。为进一步学习物质的跨膜运输打下基础。其中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能让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因此,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相似文献   

7.
1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什么是毒品 ,认识毒品的危害 ,提高学生拒绝毒品、远离毒品的心理防御能力和自觉性。培养学生“从我做起”扫除毒害的思想情感。2 教学准备 教师事先从Internet上选择、下载有关“远离毒品珍爱生命”主题的网页 (如 :WWW .hdtcl.gov.cn、WWW .nwcmoed .edu .hk .ro/) ,并与学校的局域网进行链接。《林则徐》VCD影片、课件、投影设备、网络教室。3 背景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 3 5 7条规定 :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 (冰毒 )、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  相似文献   

8.
刘红 《生物学通报》2003,38(6):29-29
要把科学素质教育切实落实到生物学课堂教学改革之中 ,必须使教学设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等主体意识 ,教学设计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可能 ,贴近学生的生活 ,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 ,能力的培养 ,智力的发展 ,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造天性。在“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的教学设计中我努力体现上述改革思想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1 创设情景 ,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收集有关病毒与人类关系的资料 ,通过分工…  相似文献   

9.
在生物新课标上对于选修1的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中的课题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有下列要求:具体内容标准为“进行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活动建议是“用大肠杆菌为材料进行平面培养,分离菌落”。为此笔者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了实验条件,并指导10个班的学生设计并进行了实验,取得了  相似文献   

10.
“有丝分裂”是教学的重点之一。“有丝分裂”发生于微观世界,染色体变化复杂,相关概念多,过去由于受侧重传授知识的注入式教学方法的局限,学生对细胞有丝分裂的理解容易停留在静态的分割层面,难于在脑海中形成分裂过程本身具有的动态性和连续性,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  相似文献   

11.
龚雷雨 《生物学通报》2002,37(12):26-27
生物学科教学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之一 ,这是由于生物学科知识体系的特点及教育功能所决定的。通过生物学课的学习 ,不仅可使学生了解生物科学发展的历程与成就 ,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而且可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的价值 ,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 ,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教育。就“基因的分离定律”一节课而言 ,笔者是基于以下理念来实施科学教育的。1 以科学知识体系的构建为前提科学教育是以科学知识的呈示为载体的。因此 ,在某种意义上讲 ,科学教育的途径和目的之一是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授。就“基因的分离定律”而…  相似文献   

12.
王素媛 《生物学通报》2004,39(10):29-30
1.1知识目标 通过对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原始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逐步演化而来的,理解生命与非生命物质的统一性,掌握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
李系系 《生物学通报》2000,35(10):15-17
1 教材与教学内容分析1 )教学重点 :肺的结构和功能 ;呼吸运动的原理。 2 )教学难点 :呼吸运动的过程和原理。3 )考虑到该章节容量大、难度大 ,将“肺活量”部分合并到后面的实验八。该章节内容是呼吸全过程的第一环节 ,为后面内容打下基础。 4)通过学习呼吸运动过程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2 教学对象分析学生为初二级学生 ,已学过运动系统、循环系统 ,为本课学习打下了基础。但因本课内容涉及到的物理知识尚未学到 ,所以有一定难度。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不强。3 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 :了解呼吸道组成和功能 ;了解呼吸频率、人工呼吸 …  相似文献   

14.
李艳华 《生物学通报》2006,41(11):38-39
“光合作用的发现”是“光合作用”这一节第1课时的授课内容,该部分内容主要是介绍光合作用的科学发现史以及科学家的一些发现实验,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夯实基础的同时更加侧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采用了以探究性教学为主,过程启发式教学为辅的教学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  相似文献   

15.
在新课程教材(北师大版)8年级生物下册“鸟类”一节的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探索,确立了以培养学生形成生物学的基本观点、形成热爱鸟类和保护鸟类的情感为主,结合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课前查阅资料、课堂观察标本、讨论交流等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认识鸟类的过程中,激发出爱护鸟类的意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1设计思路本课是北师大版7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7章第1节的内容,在义务教育《生物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教材从绿色植物是生产者、维持大气中的CO_2-O_2的平衡和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3个方面阐述了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这些知识为学生将来学习健康地生活、人在生物圈中的义务、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等知识奠  相似文献   

17.
1 学生分析 高二学生在初中《科学》中已经学习过关于植物、动物、生理、遗传、进化及生态等方面的知识,但这些知识都是比较浅显的,主要侧重于对生命现象的描述。进入高二年级,学生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更多,对事物的看法更有主见,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尽可能地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有效交流合作,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科学探究作为发现科学事实、揭示科学规律的过程和方法,在生物学教学中有重要的意义。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取一定的知识,还要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笔者就人教社高二《生物》第1册第5节“植物的矿质营养”一节,介绍探究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由学生提出对蚂蚁感兴趣的问题。总共有75个问题,本着可行性、科学性、趣味性的原则,最后筛选出以下8个问题作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子课题:①蚂蚁是昆虫吗?②蚂蚁是如何发育的?③蚂蚁的群体是怎样分工的?④蚂蚁的“家”是什么样的?⑤蚂蚁是怎样繁殖后代的?⑥蚂蚁最喜欢吃什么类型的食物?  相似文献   

20.
"营养物质"一节的网络课教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玮 《生物学通报》2003,38(1):26-27
将信息技术作为认知的工具 ,运用于学科课堂教学之中 ,从而使学生居于认知的主体地位 ,是我们目前课程整合的努力方向 ,也是我们实现素质教育的良好途径之一。笔者在“营养物质”一节的教学中 ,尝试使用互联网作为学生获取资源、自主探究和意义建构的工具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 教材分析本小节主要讲述了食物中含有的六大类营养物质 ,六大类营养物质对于人体的重要性和主要食物来源 ;以及如何选择和搭配食物 ,做到合理膳食。2 教学对象分析在平时的生活中 ,学生已经对营养学的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在小学自然课中也学习了一些营养常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