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与血清HBVDNA载量及HbeAg滴度的关系。方法:选取103名HBV感染患者和20名健康者为研究对象。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聚合酶链式反应及酶免疫分析法分别检测血清HBVDNA载量及HbeAg滴度。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慢性HBV携带者外周血CD3可、CD4T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数低于健康对照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而CD8+T细胞亚群则呈现相反趋势,结果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HBeAg阴性组中,HBVDNA水平与CD8T细胞亚群百分数呈正相关(r=0.567,P〈0.01),与CD47CD8+T细胞亚群百分数比值呈负相关(r=-0.601,P〈0.01),而与CD3+T、CD4+T细胞亚群百分数无相关性。HBeAg阳性组中,HBVDNA水平及HbeAg滴度与cD3+1r、cD41、CD8叮细胞百分数及CD47CD8+T细胞百分数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不同临床类型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存在不同程度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和细胞免疫调节异常。HbeAg阴性的HBV感染患者,其血清HBVDNA水平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免疫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 研究肾移植术后排斥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的特点。方法 比较肾移植术后排斥患者及未排斥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分析肠道菌群与肾移植排斥反应的相关性;以肾功能相关指标:肌酐(Scr)、尿素(BUN)、胱抑素C(Cys-C)、移植肾超声、移植肾穿刺活检评估肾脏移植患者排斥反应状态;检测患者淋巴细胞对供者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DC)刺激的反应,评价肾移植术后患者的免疫反应功能。结果 肾移植术后,排斥患者粪便中类杆菌含量[(5.53±0.74)CFU/g]明显少于未排斥患者[(6.84±1.66)CFU/g](P<0.05);双歧杆菌数量、肠球菌数量与肾移植患者尿素水平相关(r=-0.482,P=0.027;r=0.439,P=0.046);类杆菌数量与肾移植患者尿素、肌酐、胱抑素C相关(r=-0.457,P=0.037;r=-0.515,P=0.014;r=-0.463,P=0.035)。排斥组患者的淋巴细胞对供者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刺激的强度显著高于未排斥组(P<0.05)。结论 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患者肠道菌群发生了显著改变,并与肾功能指标密切相关,此发现为合理应用抗排异药物、抗生素以及微生态制剂提供了理论依据,或可为减轻移植排斥提供新的思路和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卒中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与免疫抑制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4月至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164名急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入院7d内是否存在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对两组的临床资料、及淋巴细胞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监测结果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64例急性卒中患者在发病后7天内64例出现SAI,SAI的发生率为39.02%,平均感染时间为2.58±0.94天。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患者的意识障碍、吞咽困难、留置胃管、留置导尿、NIHSS评分等因素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的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百分比及CD3+、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均明显低于非感染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吞咽困难、第3天NIHSS评分、CD4+T淋巴细胞成为影响SA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吞咽困难、第3天NIHSS评分、CD4+T淋巴细胞是影响脑卒中相关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sAI的发生与免疫抑制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转归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关系。为临床合理有效地治疗ITP提供部分参考。方法:用ELISA法和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患儿血清HCMV抗体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选取2005.1-2006.12在本院儿科就诊的68例新发ITP患儿,将其按有无HCMV感染分为HCMV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比较二者的免疫状态,近期(两周)疗效,远期(六月)疾病转归之间的关系。结果:68例ITP患儿中HCMV感染30例,非HCMV感染ITP存在T淋巴细胞亚群的异常,即CD4+细胞减低,CD8+细胞升高。HCMV感染患儿T淋巴细胞总数亦降低,CD4+细胞下降明显。近期疗效无明显差异,远期转归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CMV感染诱发的细胞免疫异常是儿童ITP发病及病程迁延的重要因素。应同时进行抗病毒和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5.
利用化学合成针对人t-bet基因的小干扰RNA(siRNA),转染体外培养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利用流式细胞仪分选纯化CD4^+、CD8^+T淋巴细胞,半定量RT-PCR检测CD4^+、CD8^+T淋巴细胞中t-betmRNA的表达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前后IFN-γ产生的变化情况。探讨转录因子t-bet对人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IFN-γ产生的调控作用。与对照组相比,转染后的人CD4^+、CD8^+T淋巴细胞t-bet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降;转染siRNA后,CD4+T淋巴细胞中IFN-γ+细胞比例为(18.46±6.86)%,与对照组(50.20±5.91)%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CD8+T淋巴细胞IFN-γ+细胞比例为(74.18±9.33)%,和对照组(76.51±6.49)%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体外转录合成的siRNA可有效降低人CD4^+、CD8^+T淋巴细胞t-bet的基因表达;转录因子t-bet对人不同淋巴细胞亚群IFN-γ的产生所起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6.
95例SARS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抑制的特点及其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ELISA方法测定95例SARS患者急性期、恢复期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该组患者急性期、恢复期淋巴细胞亚群,并分析细胞因子水平和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关系。结果发现,IL-10和TGF—β在观察期(急性期和恢复期)持续升高,急性期CD4^+和CD8^+T细胞显著减少,恢复期患者外周血CD8^+记忆T细胞减少36.78%。IL-10和TGF-β升高与淋巴细胞变化具有统计学相关。结果提示,SARS病毒感染抑制宿主的细胞免疫功能,引起急性期CD4^+和CD8^+T细胞显著降低和恢复期的免疫记忆细胞减少。而IL-10和TGF—β过表达可能在SARS免疫病理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测定正常实验恒河猴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获取基础数值。方法使用BD FACS Calibur流式细胞仪,Cell QuestTM3.3分析软件,应用CD3-Percp、CD4-FITC、CD8-PE荧光标记的抗体,对北京地区84只实验恒河猴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北京地区实验恒河猴外周血CD3+,CD4+T淋巴细胞占淋巴细胞(LYM)的百分比为32.82%±5.93%;CD3^+CD8^+T淋巴细胞占淋巴细胞百分比为(23.99±6.34)%;CD4^+/CD8^+的比值为1.45±0.41;LYM百分比为白细胞的(49.70±14.00)%;LYMF为(4.634±2.181)×106/mL。结论实验用恒河猴T淋巴细胞亚群的基础数值测定为相关比较医学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利用抑制消减杂交(SSH)法筛选旋毛虫抗肿瘤相关基因,建立理想的动物模型获取可靠的实验样本。方法Balb/c小鼠随机分为检测组(Tester)和驱动组(Driver),Tester为经口服感染旋毛虫250条、400条和550条组,Driver为不接种组,在感染后11d,两组同时在皮下分别接种SP^2/0细胞2×10^6个,只,检测组和驱动组小鼠荷瘤后,于20d后处死,采集两组肿瘤组织和脾脏组织,用天平称量肿瘤块的重量,游标卡尺测量肿瘤块3个互相垂直直径进行体积比较;为了检测两组小鼠免疫情况,又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体内T淋巴细胞的动态变化,以便评估所需样本的可靠性。结果将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分离后,经统计分析比较两组肿瘤块重量和体积大小的差异均极为显著(P〈0.01)通过检测T淋巴细胞亚类,FACS共检测1×10^5个细胞,分别得到脾细胞中CD3^+、CD4^+和CD8^+T淋巴细胞的数量,感染组小鼠机体的CD3^+、CD4^+、CD8^+和CD4^+/CD8^+显著增高,在接种不同剂量的旋毛虫后荷瘤,小鼠脾脏特异的T淋巴细胞亚类:CD3^+差异显著(P〈0.05);CD4^+差异显著(P〈0.05);CD8^+差异显著(P〈0.05);CD4^+/CD8^+差异显著(P〈0.05)。通过以上指标的测定,我们认为所建立的动物模符合SSH的实验要求。结论建立的旋毛虫抗实体瘤动物模型,可用于旋毛虫抗肿瘤差异基因筛选的实验起始材料,为进一步研究旋毛虫抗肿瘤分子机制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9.
郭枫  钟鸣  杨乃林  卞正乾  赵刚 《生物磁学》2014,(19):3684-3686
目的:检测CD133不同亚群大肠癌细胞HT-29的miR-429表达情况,探讨miR-429及CD133的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活化细胞分选法(FACS)分选出CD133不同亚群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两组细胞miR-429的表达,合成miR-429寡核苷酸和阴性对照miRNA并分别转染CD133+和CD133+两个亚群细胞。再将细胞种植于非肥胖糖尿病/严重联合免疫缺陷(NOD/SCID)小鼠体内构建移植瘤模型,不同时间测量肿瘤体积和重量,RT—PCR及蛋白质印迹检测CD133+和CD133+两组肿瘤CD133mRNA和蛋白质表达。结果:血清检出CD133+细胞为67.9%,miR-429的表达量是CD133+细胞的(1.83±0.91)倍(P〈0.05),CD133+比例与miR-429表达呈负相关(r=0.591,P〈0.05);miR-429+/CD133+组的移植瘤体积及重量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miR-429+/CD133+组成瘤时间较对照组晚约2周,但miR-429+/CD133+组的移植瘤CD133表达量低,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miR-429可能作为CD133的负性调控因子,具有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但miR-429与CD133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阐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曲马多、吗啡对食管癌术后患者的镇痛疗效以及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本院50 例行食管癌手术患者随 机分成对A 组和B 组,A 组接受硬膜外吗啡镇痛,B 组接受硬膜外曲马多镇痛,常规监测心电图(ECG)、无创血压(BP)、心率 (HR)、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记录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 率、外周血T 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NK 细胞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均得到满意的术后镇痛效果,术后1d,A、B两组 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NK 细胞的水平较术前降低(P<0.05),且A 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B 组(P<0.05);术后2d,A 组外周 血T 淋巴细胞亚群、NK 细胞的水平虽有所升高,但仍较术前降低(P<0.05),B 组CD3+、CD4+、CD8+及NK细胞水平恢复至术前水 平;术后3d,A 组上述指标恢复至麻醉前水平。结论:曲马多在镇痛的同时对机体外周血T 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水平影响较 小,减轻了麻醉对细胞免疫功能的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联合抗幽门螺杆菌(H.pylori)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将58例血清H.pylori抗体阳性的ITP患儿随机分为:A组:给予根治性抗H.pylori,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和强的松治疗;B组:未予抗H.pylori,其他治疗相同.另设正常对照组(C组):选血清H.pylori抗体阴性的健康入学儿童.观察A、B两组治疗前和3月后T细胞亚群分布,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G(PAIgG)水平变化,及两组临床疗效和复发率.结果 各组间总T细胞无变化,A、B两组治疗前T细胞亚群分布异常,CD4^+细胞减少,CD8^+细胞增加,CD4^+/CD8^+比值下降,PAIgG水平升高,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治疗后3月复查,A组CD4^+细胞增加,CD8^+细胞减少,CD4^+/CD8^+比值和PAIgG值恢复至正常对照组水平,而B组虽有所恢复,但未达正常,A组显效+良效97%,复发率为3%,B组显效+良效70%,复发率为3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结论 对有H.pylori感染的ITP患儿,联合抗H.pylori治疗比单纯应用免疫抑制治疗,异常的T细胞亚群和PAIgG水平恢复较快,疗效较好,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以评价MM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6例MM患者和25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T、B淋巴细胞、NK细胞及CD4+CD25+T细胞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MM患者外周血的CD4、CD19细胞的表达显著下调,CD8细胞的表达显著上调,CD4/CD8比值则显著降低(P〈0.05或〈0.01);MM患者外周血的CD4+CD25+T细胞占CD3+T细胞的比例明显增高(P〈0.01),且与血清中的β2-MG浓度成正相关(γ=0.56,P〈0.05)。结论 MM患者体内存在淋巴细胞亚群的异常表达、CD4+CD25+Treg细胞的异常扩增,可能是MM患者体内广泛存在免疫缺陷的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生殖器疱疹初发患者(GH)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和B细胞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发病机制与细胞免疫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0例初发生殖器疱疹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和B细胞的表达水平,并与60例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RGH)、35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检测结果相比较。结果(1)初发组和对照组相比,除NK细胞降低差异有显著性外,其他差异无显著性;(2)初发组与复发组相比,初发组T细胞、CD4^+细胞、CD4^+/CD8^+均高于复发组,CD8^+细胞百分比低于后者,差异有显著性;B细胞、NK细胞比例差异无显著性;(3)复发组与对照组相比,外周血中T细胞、CD4^+细胞、NK细胞所占比例,CD4^+/CD8^+均降低,差异有显著性;CD8^+细胞百分比升高,差异有显著性;B细胞比例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生殖器疱疹初发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4.
李争鸣  周秀萍  林梅  李秀萍 《生物磁学》2011,(17):3258-3261
目的:观察口服卡介菌对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的治疗效果。方法:制备EAE大鼠模型,随机分为BCG高、中、低剂量组和PBS对照组,每组各15只,对大鼠治疗后的临床症状及病理组织学进行评估,提取脾脏淋巴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3H—TdR掺入法检测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结果:BCG组EAE大鼠与对照组相比,临床症状减轻,发病时间延迟,炎性细胞浸润数减少;急性期,口服BCG各组CD4^+、CD8^+T细胞的数量随剂量增加而增加,缓解期CD4^+、CD8^+T细胞数量减少;口服BCG可促进EAE大鼠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高、中剂量组上述变化均较其它分组明显。结论:口服BCG可很好的诱导免疫耐受,延迟EAE发病,减轻炎症反应,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低氧暴露后大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活化共刺激分子的变化,为干预措施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三色免疫荧光标记流式细胞仪分析法,观察在低氧暴露前和模拟海拔8 000 m低氧暴露8 h、3d6、d和10 d后,大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T淋巴细胞活化共刺激分子的变化。结果:模拟海拔8 000 m低氧暴露8 h后,大鼠CD3+、CD8+、CD8+CD28-细胞数较低氧前均显著降低(P均〈0.01);低氧暴露3 d后,除上述变化外,CD4+CD28+细胞数也显著降低(P〈0.01),CD4+CD28-细胞数显著增加(P〈0.01);低氧暴露6 d和10 d后,CD3+、CD4+呈现进一步降低趋势,CD8+CD28+细胞数显著增加(P〈0.01)。结论:说明模拟海拔8 000 m低氧暴露8 h和3 d后,大鼠外周血CD8+、CD4+T淋巴细胞活化水平均显著下降,随着低氧暴露时间的延长,CD8+T淋巴细胞活化水平由降低变为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稳定的异基因骨髓移植GVHD(移植物抗宿主病)动物模型,并初步了解其病理生理学机制。方法:以BALB/c(H-2^d)雌性小鼠为受者,接受8Gy致死剂量的。Co全身照射后,输注雄性C57BL/6(H-2^b)供鼠的脾细胞和骨髓细胞,观察受鼠的体征、造血功能恢复及生存时间的变化,并进行病理学、嵌合体和T细胞亚群及相关细胞因子的检查。结果:模型组小鼠在移植后出现了典型的GVHD症状;肠、肝、脾、皮肤的病理学分析均属于Ⅳ度GVHD;嵌合体植入成功;以7、14和21d为检测时间点,发现模型组鼠体内T细胞亚群移植后较移植前CD3^+CD4^+T细胞数量减少,CD3+CD8+T细胞显著升高,CD4^+和CD8^+T细胞比例严重倒置,随着时间变化比值会逐渐升高,但仍然处于较显著的倒置水平;血清中IFN-γ、TNF-α在移植后+7d表达显著增高,尤其是IFN-γ的表达在+7d达峰值;IL-4和IL-10的水平在移植前后几乎没有变化。结论:建立了稳定的GVHD动物模型;此模型发病过程中,CD8^+T细胞介导的CTL细胞毒性作用可能要大于CD4+Th介导的细胞因子效应;IFN-γ、TNF-α炎症因子在GVHD的早期发挥重要作用;IL-4、IL-10的低水平分泌与急性GVHD的高发病率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布拉酵母菌散联合蒙脱石散对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疗效。方法76例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均予以补液、抗病毒、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加用布拉酵母菌散剂和蒙脱石散治疗,对照组患儿予以单纯的蒙脱石散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后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治疗72h后,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4.7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95%(χ2=4.15,P〈0.05),两组患儿治疗中未发现明显药物不良反应。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患儿CD4+及CD4+/CD8+比值较治疗前明显上升,CD8+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而对照组患儿治疗前后CD4+、CD8+、CD4+/CD8+比值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布拉酵母菌散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具有较好的疗效,安全性较好,与增强患儿的细胞免疫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赵琪  刘勇  程健  严晓敏  吴超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8,8(10):1813-1815,1804
目的:探讨NOD/SCID(nonobese diabetic/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t)小鼠移植人脐带血(human umbilical cord blood,HUCB)CD34+细胞后免疫重建的特性。建立hu—NOD/SCID人鼠嵌合模型并观察其人源化免疫细胞在小鼠体内的生长分化特性、存活时间及其对HBV感染的清除作用。方法:1.NOD/SCID小鼠于C0603.5Gy照射后24h内尾静脉输注HUCBCD34+细胞;2.以流式细胞技术鉴定小鼠外周血中CD45+,CD3+,CD19+,CD56+等人源化细胞的比例;3.NOD/SCID小鼠于移植后第4wk注射HBV感染者血清并以未移植的NOD/SCID小鼠作为对照,注射同等量的患者血清;4.于感染后1、7、10、15天采血,免疫荧光定量PCR方法分别检测其HBV—DNA含量。结果:1.HUCBCD34+细胞移植后第2wk,在小鼠外周血中检测出的CD3+CD8+T细胞、CD3+CD4+T细胞、CD19+B细胞、CD56+NK细胞的比例分别为18.6%、16.1%、13.1%和27.8%。各细胞比例随小鼠周龄而变化。所有移植小鼠存活时间均达9wk;2.移植后小鼠感染HBV血清后,病毒仅在感染后第一天检出,随后消失;未移植CD34+细胞的小鼠外周血HBV—DNA一直维持在103水平:结论:1.NOD/SCID小鼠经射线照射后移植HUCBCD34+细胞,在不加任何刺激因子的情况下小鼠可以长时间存活并重建免疫;2.hu—NOD/SCID人鼠嵌合模型小鼠免疫成功重建后,对HBV感染有快速的清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自体DC与CIK细胞治疗难治复发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近期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给予20例难治复发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树突状细胞(DC)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治疗,20例难治复发的应用同样化疗方案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做为对照组;治疗后4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生存质量(KVS)评分,DC与CIK细胞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检测T细胞亚群(CD3+、CD3+CD4+、CD3+CD8+、CD3+CD56+)和细胞因子(IL-12、IL-2、IL-7、IFN-γ及TNF—α)水平的变化。结果:(1)DC与CIK细胞治疗组有效率和KP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所有患者的不良反应轻微,均可耐受。(2)DC与CIK细胞治疗后1周,患者T细胞亚群百分比和细胞因子含量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其中CD3+、CD3+CD56+及IL-12、IL-7明显升高(P〈0.05)。结论:DC与CIK细胞免疫治疗难治复发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高湿环境下大鼠免疫功能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为进一步研究相关影响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10):分别为常温常湿组、湿化20d组和40d组。湿化模型组用人工环境气候箱模拟高湿环境,在90%的湿度条件下进行处理,并于第20天、40天分别处死,收集外周血和脾脏,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外周血和脾脏的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结果:湿化20d大鼠外周血CD3’%为52.91±6.27,CD4%为37.80±4.11,CD8+%为14.85±3.73,CD4+/CD8’为2.72±0.82,除CD3%外与常温常湿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40d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数据均无统计学差异。湿化各组脾脏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与常温常湿组差异不大,20d组CD8’%为6.23±2.87,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检测结果显示,高湿组IgG、IgA、IgM均未见显著变化,而20d组c3显著升高。结论:在高湿环境下,初期大鼠的免疫自稳状态发生变化,免疫功能升高,随着时间的推移,机体通过自我的调整,可能逐渐习服,免疫功能逐渐降低到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