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3年6月—1984年10月,在成都市禽蛋批发部解剖家鸭200只,在郫县、大邑、祟庆、广安、合川、酉阳等县各解剖鹅10~20只,鸭30~50只,从鹅、鸭鼻腔、鼻窦中收到较多的环肠科吸虫。发现有两种平体属吸虫的形态特征与过去报道的不同,经鉴定为两新种,命名为四川平体吸虫Hyptiasmus sichuanensis Zhang sp.nov.和成都平体吸虫Hyptiasmus chengduensis Zhang sp.nov.四川平体吸虫新种Hyptiasmus sichuanensis Zhang sp.nov.(图1)虫体大型,扁平、叶状。前端稍尖,后端钝圆,最大宽度在虫体中后部。新鲜虫体为暗红色,肠支黑色,固定后虫体呈灰白色,…  相似文献   

2.
谢氏平体吸虫H.theodori Witenberg1928是一种较大型的吸虫,在寄生虫分类地位中隶属于环肠科Cyclocolidae Kossack1911平体属Hyptiasmus Kossack1911最早由Witenberg于1928年在约旦河发现于针尾鸭的鼻腔鼻窦中。1984年8月,笔者在进行寄生虫调查时,曾在成都市禽蛋批发部解剖家鸭200只,从其鼻腔鼻窦中采集到一些大型的环肠科吸虫标本,其中有一种,鉴定为谢氏平体吸虫,此种吸虫为我国家禽吸虫的新纪录,现详细描述如下:虫体大型、扁平、叶状。前端稍尖,后端钝圆,最宽部在虫体的中后部,新鲜虫体为暗红色,固定后呈灰白色,虫卵金黄色。虫长13—17…  相似文献   

3.
1983年在酉阳、秀山、黔江一带调查解剖了一批家鸭、家鹅。从鼻腔中采得大量环肠科吸虫,经查对鉴定,其中有一种是环肠科Cyclocoelidae噬眼属Ophthalmophagus的鼻居噬眼吸虫O.nasicola。现据四枚虫体整装染色标本测量结果报告于后。度量单位:毫米。标本保存于四川省畜牧兽医研究所寄生虫标本室。虫体扁平叶状,前端稍尖,后端钝圆。新鲜标本暗红色,肠支黑褐色,经10%甲醛固定后虫体呈灰白色,内部器官清晰可见。体长17.5~22.95,最大宽度(体中后部)5.92~7.51,无吸盘,口孔圆形,位于顶端。具前咽,咽近圆形,发育良好,大小为0.52~0.68×0.47~0.6…  相似文献   

4.
1973年5月作者到北京市郊黄塔公社张家铺大队采集标本,在一只白眉鶲的右眼瞬膜内发现一条吸虫。经鉴定认为是属于嗜眼吸虫科(Family Philophthalmidae Travassos,1918)的嗜眼亚科(Subfamily Philophthalminae Looss,1899)。但本虫的形态与本亚科已知四属有许多不同之点,所以拟另立一新属。其学名拟命名为北京眉鹟吸虫(Ficedulariabeijingensis gen.et sp.nov.)新属及新种。  相似文献   

5.
1983年6月至1985年12月,笔者在成都市禽蛋批发部解剖家鸭200只;在崇庆县和大邑县各解剖鸭50只、鹅50只;在龙泉驿区解剖鸭50只、鹅30只;在彭县解剖鸭90只、鹅27只,共计解剖鸭440只、鹅157只,从鹅鸭鼻腔鼻窦中采集到大型的环肠科吸虫59条,其中56条寄生于鸭,3条寄生于鹅。将上述虫体染色制片后,有8条虫(鸭7条,鹅1条)鉴定为斯兹达属Szidatitrema Yamaguti,1971一新种。 本文数据根据五个染色制片标本测量,长度均以mm计。  相似文献   

6.
关于我国枝腺科(Lecithodendriidae Odhner,1911)吸虫,福井玉夫与尾形藤治(1939)曾报告东北地区所采得的肠前腺属(Prosthodendrium)吸虫一种;陈心陶(1954)对肠前腺属吸虫的分类进行了研究,记载了华南地区采得的肠前腺属吸虫六种,并将肠前腺属中具有长形口吸盘与长形口的虫种分出,另建长吸盘属(Longitrema Chen,1954)。综上所述,我国已有记载的枝腺科吸虫仅肠前腺属六种,本科其他属虫种尚未见文献记载。作者  相似文献   

7.
侧肠锡叶吸虫的精子发生和中期染色体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利用透射电镜详细研究寄生在牛瘤胃中的同盘科侧肠锡叶吸虫的精子发生、精子形成及精母细胞第一次减数分裂时分裂中期染色体的超微结构。发现侧肠锡叶吸虫精子发生,形成过程和形态与过去研究过的多数吸虫种类相同,不同处仅在中央间体最外侧一对条带是由颗粒组成。该吸虫染色体为染色质纤维反复折叠形成的多级螺旋围中央轴区缠绕而成。染色质纤维直径为107 ̄179A,其组成的环长0.43 ̄0.50μm,染色体的整体形态,基  相似文献   

8.
在整理标本中,见到有一种吸虫,隶属吸虫纲Trematoda复殖亚纲Digenea前口目Proso-stomata单盘亚目Monostomata环肠科Cyclocolidae,为浙江省的新纪录,标本存杭州大学生物系,兹记述于下:多变环肠吸虫Cyclocoeliummutabile(Zeder,1800)Kossack,1911宿主磯鹬Tringahypoleucos(Linnaeus)寄生部位肠间膜采集时期1977年8月采集地浙江杭州虫体简述虫体长26毫米,宽5毫米。口经咽通入柱形的腔,长0.75毫米。咽圆形,直径为0.95毫米。食道略呈S形,长0.6毫米。两精巢各呈圆球形,每个直径0.41毫米,两者之间距离2.42毫米。卵巢球形,直径0.25毫米,在左边…  相似文献   

9.
鴞形类吸虫(Strigeids)属吸虫纲,复殖目,前口亚目。本类吸虫可分为前体与后体二部,前体为附着器官,具有口腹吸盘和黏器(adhesive organ);后体包含雌雄生殖器官,阴袋付缺,生殖腔开口于末端或亚末端。成虫寄生在哺乳动物、鸟类及爬行动物的肠道内。就文献记载,已发现的虫种,达300种以上,分属于五个科。在国内报告者有:Faust(1929)、陈心陶(1934)、唐仲璋(1936)、吴光(1937)氏等先后报告的咽口属(Pharyngos-  相似文献   

10.
作者在收集的寄生虫标本中,曾采到环肠科(Cyclocoelidae)吸虫,经鉴定,其中双囊环肠吸虫Cyclocoelum(Pseudhyptiasmus)bivesiculatum Prudhoe,1944为我国的新纪录。 宿主:红尾斑鸫Turdus naumarmi eunomus Temminck,1820;寄生部位:腹腔;采集日期:1964年5月11日;采集地点:山西太原。 共采到103只,经10个标本的测量,其一般量度均较Prudhoe记载为小(可能与标本固定有关)。  相似文献   

11.
在吉林省的鸟类和哺乳类体内获得后睾科(Opisthorchiidae)吸虫4属8种,斜睾科(Plagiorchiidae)吸虫1属2种。 1。鸭对体吸虫Amphlmerus anatia发现于怀德(采集日期(下同)1964年10月3日)、海龙县(1966,10,25)和长春市(1964,10,13)家鸭及九台(1964,5,31)和前郭县(1964,7,20)斑嘴鸭Anas poedtorhyncha zonorhyncha肝胆管中。在国内曾报告于江苏、云南、湖南、天津、福建、安徽、河北、江西、贵州、陕西、广东的家鸭、家鸡、斑嘴鸭、青头潜鸭和绿头鸭中发现过。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马铁菊头蝠肠道寄生吸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8月至2006年12月对河南省7个产地35只马铁菊头蝠肠道检查, 发现吸虫5种, 隶属于3科4属.即:软体肠前腺吸虫、长形肠前腺吸虫、软体亚睾吸虫、朝鲜斜睾吸虫和中孔吸虫未定种.马铁菊头蝠是软体亚睾吸虫的新宿主.软体肠前腺吸虫、长形肠前腺吸虫、软体亚睾吸虫是河南省蝙蝠寄生虫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了吉林省寄生于蛙类的四种复殖吸虫,其中一新种定名为:敦化发状吸虫Gorgodera(Mediodera)dunhua sp.nov.,并记录了蛙肺嗜血吸虫Pneumoneces sibiricus japonicus(Yamaguti,1936)、幼稚涅泥吸虫Loxogenes liberum Seno,1908及日本重盘吸虫Diplodiscus iaponicus(Yamaguti,1936)及其国内新宿主——金线蛙Rana plancyi。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记述分布在我国的盾盘吸虫六种:贝居腹盾吸虫(Aspidogaster conchicola K.Baer);黑龙江腹盾吸虫(Aspidogaster amurensis Achmerov,1956);饭岛腹盾吸虫(Aspidogasterijimai Kawamura,1913);印度腹盾吸虫(Aspidogaster indica Dayal,1943);中华杯盾吸虫(Cotylaspis sinensis Faust and Tang,1936)及东方簇盾吸虫(Lophotaspis orientalis Faust and Tang,1936)。对各虫种的形态特征作简单描述。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乌鹳(Ciconia nigra Linnaeus)的肠内找到三种棘口类吸虫,为乌鹳异棘口吸虫、新种(Allechinostomum nigriconiatum sp.nov.),中国肿头吸虫、新种(Chaunocephalus sinensis sp.nov.),肿头吸虫(Chaunocephalus ferox Dietz,1909)。对两个新种作了描述。 乌鹳异棘口吸虫、新种与该属的其他各种主要区别在具有卵巢后子宫环盘曲。中国肿头吸虫、新种与肿头吸虫的区别主要在卵黄腺滤泡呈横行排列,分布向后达体后部、角棘较小等特征,并与该属的其他种也作了比较。肿头吸虫属种的发现不但在我国而且在东亚均为首次。 文内对异棘口吸虫属(Allechinostomum Odhner,1910) 与肿头吸虫属(Chaunocephalus Dietz,1909)的分类位置各作了论述,并均列有种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16.
两种盾盘吸虫的生活史及吸虫纲系统发生的讨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本文记述分布在我国的盾盘吸虫六种:贝居腹盾吸虫(Aspidogaster conchicola K.Baer);黑龙江腹盾吸虫(Aspidogaster amurensis Achmerov,1956);饭岛腹盾吸虫(Aspidogaster ijimai Kawamura,1913);印度腹盾吸虫(Aspidogaster indica Dayal,1943);中华杯盾吸虫(Cotylaspis sinensis Faust and Tang,1936)及东方簇盾吸虫(Lophotaspis orientalis Faust and Tang,1936)。对各虫种的形态特征作简单描述。2.印度腹盾吸虫的生殖细胞发生及早期胚胎发育经详细观察,本文简单介绍此种吸虫的精子及卵子发生、受精卵发育达到杯状蚴过程及各发育期的形态特点。3.本文报道东方簇盾吸虫的各发育期虫体的构造特征,并简单介绍杯状蚴侵入其贝类宿主的途径和寄生部位。4.本文对盾盘吸虫的分类及系统发生等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7.
关于嗜眼属Philophthalmus Loss,1899吸虫,见诸文献报导者共计22种,其中包括2个未定种。除两种由人眼检得外,其余皆寄生于鸟类的眼结膜囊内。寄生鸟类的20种嗜眼吸虫中,有7种寄生于家禽,但以家鸡和家鸭的纪录较多。至于家鹅则只有Busa,V.  相似文献   

18.
张跃远 《动物学研究》1991,12(4):349-354
本文记载了采自鱼类膀胱中的叶形属吸虫三新种:ju叶形吸虫;wei叶形吸虫及崇仁叶形吸虫;对三新种的形态结构特征作了较详尽的描述,并与属内其他近似种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9.
寄生于北京地区的家鸭、家鸡与家鹅体内的棘口科(Echinostomatidae Dietz,1909)吸虫共获得12种,隶属于2亚科:1.棘口亚科(Echinostomatinae Odhner,1910)计有2属:(1)棘口属(Echinostoma Rudolphi,1809)有8种,其中2种为国内新纪录与1种未定名种。(2)棘绿属(Echinopharyphium Dietz,1909)有3种,其中1种新种与1种未定名种。2.低颈亚科(Hypoderaeina Skrjabin et Baschkirova,1956)只有1属1种。 卷棘口吸虫与似锥低颈吸虫的感染率最高,感染强度也较大(接睾棘口吸虫最大)。 宿主以家鸭体内的吸虫种类为多,计有11种,家鸡与家鹅体内仅获得2—3种,寄生部位棘口亚科以大肠为主,而低颈亚科以小肠为多。 感染率一般较昆明与福建为低。 文中附有鸭、鸡与鹅三种家禽的棘口吸虫属与棘缘吸虫属的检索表以及名录和分布地区。  相似文献   

20.
我国海岸线很长,沿海鱼类丰富。寄生于鱼体的半尾亚目Hemiuroidea吸虫是一大类群,也是我国海鱼主要寄生吸虫之一。Yamaguti(1971)记载本亚目,共有8科,26亚科,97属,其中大部分是鱼类寄生虫,少数寄生于两栖类和爬行类。国内有关本类吸虫的研究报道有曾省(1953),许鹏如(1954),叶英等(1955),郎所(1963),顾昌栋等(196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