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麦角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麦角菌(Clavic砂spurpurea(Fr.)Tul.)属于真菌门,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球壳目.麦角菌科,麦角菌属。此菌寄生在黑麦、小麦、大麦、燕麦、鹅冠草等禾本科植物的子房内,将于房变为菌核,形状如同麦粒,故称之为麦角。麦角菌生活史1.手囊和子囊抱子2子囊抱子已于囊抱子萌发4受侵害的花5.分生抱子梗及分生池子已分生抱子7分生抱于萌发8.麦穗上生出菌核9.菌核萌发成子座10.雌雄生殖器11.子座纵切示子囊壳排列12.子囊壳纵切示子囊麦角菌的主要寄主是黑麦。当黑麦开花期,麦角菌线状、单细胞的子囊抱子借风力传播到寄生的穗花上…  相似文献   

2.
南瓜白粉病病原菌鉴定及寄主范围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南瓜白粉病病原菌的闭囊壳、分生孢子及萌发方式的观察和鉴别寄主感病反应鉴定,结果表明引起甘肃省武威地区南瓜白粉病的病原菌为苍耳单囊白粉菌Podosphaera xanthii。该白粉病菌闭囊壳形成的最适条件为温度20℃、相对湿度70%和光照强度4,400lx。寄主范围测定结果表明,该病菌不侵染丝瓜、小麦、辣椒、番茄、苜蓿、红三叶草、架豆和菜豆,可侵染除丝瓜之外的其余9种瓜类植物和绿豆、红小豆、向日葵,其中对南瓜、绿豆、西葫芦、红小豆、向日葵、甜瓜和黄瓜的致病性最强,发病率均达到100%,病情指数分别为15.56、14.51、13.33、13.33、13.07、12.22和12.22。侵染过程观察发现,感病南瓜人工接种白粉菌12h后,分生孢子芽管从侧面萌发,于24h芽管伸长,于36h形成菌丝,于72h形成稠密的网状菌丝,于96h形成分生孢子梗及串生分生孢子。  相似文献   

3.
通过鹅膏菌抑菌活性物质对杨树烂皮病病原菌金黄壳囊孢菌的菌丝生长及其孢子抑制效果的研究,分析鹅膏菌的抗真菌活性。将培养15 d的鹅膏菌液体发酵物分成培养液和菌丝体两部分,然后分别将培养液、菌丝体提取物和发酵液本身对金黄壳囊孢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抑制效果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培养液对金黄壳囊孢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最高,为68.90%;三者对孢子萌发都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即在处理后10 d孢子都没有萌发。菌丝体在超声波、加热和浸泡的条件下,利用乙醇,丙酮、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进行提取,其提取物用于病原菌的抑制效果检测,结果表明:用乙醇和丙酮提取时,超声波、浸泡及加热处理,对金黄壳囊孢菌的抑制效果都与对照有显著差异(a=0.01),而正丁醇的提取物的抑制效果较差,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通过不同提取物对金黄壳囊孢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进行分析,并对抑菌活性物质提取工艺进行筛选,得到抑菌活性物质提取的最佳方法为摇床培养,乙醇是最适提取溶剂,处理方式(超声波、浸泡或者加热)相互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2005-2007年从青岛崂山的16科30属35种植物上采集了143份白粉菌样品,经形态鉴定分属于7属22种。其中40份样品中检测到白粉寄生孢Ampelomyces quisqualis,其寄主植物属于8科14属15种,其寄主真菌属于7属10种白粉菌。统计分析发现,多孢穆氏节丝壳上白粉寄生孢的发生率和重寄生强度均为最高;群落组成分析发现,棕丝单囊壳为白粉寄生孢寄主真菌中的优势种,其重要值为89.22%;菊科为白粉寄生孢寄主植物中的优势科,其重要值为97.85%。  相似文献   

5.
白粉病是危害瓜类作物最为严重的一种气传病害,引起该病的病原菌为单囊壳白粉菌Podosphaera xanthii(synonym Podosphaera fusca)和二孢白粉菌Golovinomyces cichoracearum(synonym Erysiphe cichoracearum),其中对Podosphaera xanthii的报道较为常见。主要概述了瓜类白粉病病原菌的分类地位、病理特征和生物防治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微生物源生防制剂和植物源生防制剂对瓜类白粉病的防治成果,并对当前研究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为该病的深入研究和有效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自然界甘蓝茎点霉(Phoma lingam)的有性世代为斑点小球腔菌Leptosphaeriamaculans通常形成于甘蓝属植株的越冬残茎上。在实验室内其有性阶段不易培养或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形成假囊壳的百分率也很低。为了在实验室内能短期诱发大量L.maculans的假囊壳,本实验研究了该菌假囊壳生成的条件,创造了双层培养方法。自澳大利亚采集到有该菌假囊壳的芸苔(Brassica napus)残基,分离得到子囊孢子单孢后代数十株,同时用保存的已知交配型665(+)和666(-)为材料,研究了(+)(-)配对结合的环境条件。实验结果表明16℃的温度,近紫外光照射(黑光灯)和V_(?)麦杆琼脂培养基上可以产生少量的假囊壳。但是,若配合以双层培养,则在培养4周后可产生大量成熟的假囊壳。实验还确定了该菌在性细胞形成、交配、子囊形成和成熟等阶段对环境因子都有不同的要求。双层培养对假囊壳的发育有重要作用。前期菌体营养生长与后期假囊壳的成熟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7.
桑木层孔菌固体培养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不同碳源、氮源、初始pH及培养温度对桑木层孔菌菌丝生长的影响,采用固体平板培养法研究了桑木层孔菌的培养条件,结果表明,该菌在淀粉为碳源时生长速度最快但长势较弱,在以葡萄糖和麦芽糖为碳源时生长速度比淀粉为碳源时稍慢,但长势最好;最适氮源为酵母浸粉;初始pH在5.5-8.0范围内变化时菌丝生长差异不大;培养温度在28-33℃范围内对菌丝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报道了内蒙古白粉菌4个新记录种,分别是寄生在白桦Betula platyphylla上的桦木白粉菌Erysiphe betulina、大果榆Ulmus macrocarpa上的榆白粉菌原变种Erysiphe ulmi var.ulmi、刺果茶藨Ribes burejense上的醋栗单囊白粉菌Podosphaera mors-uvae和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上的栾树叉钩丝壳Sawadaea koelreuteriae。其中,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和刺果茶藨子Ribes burejense为上述白粉菌的国内新记录寄主,文中提供了详细的形态描述和线条图。引证标本保存在赤峰学院菌物标本室(CFSZ)。  相似文献   

9.
采用响应面法优化纤维堆囊菌So ce90的原生质体制备条件。选择溶菌酶浓度,酶解时间和酶解温度作为考察因子,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nhnken中心组合设计方法进行三因素三水平试验设计。以原生质体生成率作为响应值,进行多元二次响应回归分析,得出纤维堆囊菌So ce90原生质体制备的最佳条件为:溶菌酶浓度1.40mg/mL,酶解时间为160min,酶解温度为30℃,响应模型预测的原生质体最高生成率为87.78%,在最优的条件下进行验证试验,得到原生质体生成率为86.23%,与预测值间的相对误差为1.76%,表明采用响应面法优化纤维堆囊茵So ce90原生质体的制备条件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引起石榴枯萎病和甘薯黑斑病的甘薯长喙壳菌的形态特征,及其在不同培养基、光照、温度、pH值等基本培养条件下菌丝的生长速率等生物学特性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处理培养条件下,石榴枯萎病菌生长速度均快于甘薯黑斑病菌,其菌落形态存在较大差异。二者在甘薯葡萄糖培养基(SPDA)上生长速率最快。在黑暗条件下的生长速率比12h光暗交替、光照处理显著增大。二者最适生长温度皆为25℃,石榴枯萎病菌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10-36℃,而甘薯黑斑病菌的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10-33℃。二者菌丝在pH4-12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pH值为6。石榴枯萎病菌菌丝的致死温度为50℃处理10min或52℃处理5min,甘薯黑斑病菌菌丝的致死温度为48℃处理10min或50℃处理5min。二者在完全培养液中产孢量最大,菌丝生长速率随培养基中葡萄糖浓度的减小而增大。  相似文献   

11.
在四川青城山风景区发现木材腐朽菌60种,给出了每个木材腐朽菌的寄主和生长基质。拟黄薄孔菌Antrodia subxantha为一新种,其特点为子实体平伏,孔口表面黄色,担孢子圆柱形至窄椭圆形(3-4×1.6-2.1μm),菌髓主要由生殖菌丝组成;该种与黄薄孔菌Antrodia xantha具有相似的孔口表面,但后者的担孢子为腊肠形(4-5×1.2-1.5μm),且其菌髓主要有骨架菌丝组成。  相似文献   

12.
禾谷顶囊壳(Gaumannomyces graminis Sacc.)v.Arx &Olivier)是重要的植物病原真菌,可引起禾本科作物全蚀病,其中小麦变种(G.graminis.var.tritici)分布最广,为害最重。禾谷顶囊壳有性生殖为同宗配合。1996~1998年,作者利用紫外线诱变技术获得了禾谷顶囊壳的白化突变菌株,井对白化突变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行了研究,取得了明确的结果,从而为开展该菌的遗传学研究创造了条件。1材料与方法1.1供试菌种供试菌株20个,分别由陕西、甘肃、宁夏部分地区小…  相似文献   

13.
西索米星发酵工艺的优化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用橄榄星孢小单孢菌M-41发酵生产西索米星的过程中,通过优化控制种子期菌丝的生长形态、培养基中有机氮源质量和磷酸盐含量、pH、温度、搅拌速度、通气质量等条件,可以使西索米星发酵达到适应工业化生产的水平。在此条件下,西索米星的发酵效价可达到545u/ml左右。  相似文献   

14.
荩草小戴顿菌图1及减ftNllerftz炒叩M切办*tya,CunJ大叽“.4门2~12土n伍5r咕1菌落在PDA培养基上灰褐色,气生菌丝茂密,不产生分生抱子。在水洋菜十麦村培养基上,分生抱子梗单生或2~4根丛生,圆柱状;平滑,褐色至红褐色,稍呈曲膝状;产抱细胞单点芽殖,圆柱状,向顶层出产抱,宽7~IOmp;基部细胞宽75~125w,基部细胞以上宽5~75lllll。梗长可达49印m;分生拖子椭圆形到宽椭圆形,平滑,直立或稍弯曲,褐色至金黄褐色3个真隔膜,从基部起第二个细胞最长最宽,分生抱子工~38X12]~25叫。寄主:草草Arthraxonh…khi‘sMunNMa…  相似文献   

15.
以新型白腐真菌——粗毛栓菌Trametes gallica为材料,研究了优化后的该菌菌丝球在非灭菌条件下对直接染料、中性染料、三苯甲烷类染料以及蒽醌类染料共12种染料的脱色能力、脱色机制,以及pH、温度、染料初始浓度等参数对该菌菌丝球脱色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条件下制备的粗毛栓菌菌丝球脱色活力良好,4℃下保存20d后仍保持有原脱色活力的95%;活菌丝球比死菌丝球对染料具有更强的耐受性和更好的脱色效果;非灭菌条件下活菌丝球对12种染料的适宜脱色条件为pH 3.0–5.0、25℃、染料浓度为50mg/L、处理36–60h,该条件下粗毛栓菌菌丝球在60h内脱色率均在55%以上,其中粗毛栓菌菌丝球对亚甲基蓝脱色率最高可达到96.40%。紫外可见光谱分析和显微观察结果表明,48h内粗毛栓菌菌丝球在非灭菌条件下对12种染料的脱色是由吸附引起,无二次污染物的产生。粗毛栓菌的这些优良特性显示了其在工业染料废水处理中的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源自不同寄主的灰葡萄孢生物学特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分离自番茄、辣椒、草莓、葡萄的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为供试菌株,从生长温度、pH适应性、碳源、氮源营养利用等方面对不同寄主来源的灰葡萄孢菌株的生物学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5个不同寄主来源的灰葡萄孢菌株的菌丝生长温度范围相同,均为0-35℃;但它们的最适生长温度和分生孢子致死温度存在差异,来自和县番茄菌株HX12最适生长温度为20℃,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47℃ 10min,其余最适生长温度均为25℃,分生孢子致死温度均为48℃ 10min;不同菌株在相同温度下的生长速率有显著差异。pH对不同寄主来源灰葡萄孢菌株菌丝生长的影响存在差异,来自长丰辣椒的菌株LJ菌丝在pH2-9的范围内均能生长,以在pH3-6.5时生长较快,pH6时最快;其余4个菌株在pH2-12的范围内均能生长,以在pH3-9时生长较快,pH6左右最快。不同碳源、氮源营养对灰葡萄孢菌株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产生均有显著影响,不同寄主来源的菌株间在碳源、氮源营养利用差异均极显著。在相同碳源、氮源营养条件下,不同寄主来源的菌株的线性生长、菌丝干重和分生孢子产量均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了单囊壳属Sphaerotheca的一新种:乌蔹莓单囊壳Sphaerotheca cayratiae Z.Q.Yuan et A.Q.Wang sp.nov.。新种寄生于葡萄科Vitaceae植物角花乌蔹莓Cayratia corniculata(Benth.)Gagnep上,为单囊壳属的寄主科世界新记录。文中对该新种的形态特征作了拉丁文和中文描述,并讨论了新种与本属内相似种的区别。模式标本存于新疆八一农学院植保系真菌标本室。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了小麦纹枯病菌(Rhizoctonia cerealis)侵染小麦的过程。病菌在穿透寄主之前产生侵染垫、菌丝圈以及形态简单的单附着胞等侵染结构。由侵染垫基部菌丝或附着胞产生的侵染菌丝直接或通过气孔侵入寄主,也可见菌丝直接侵入寄主;菌丝侵入寄主表皮后,迅速在受侵细胞内呈网状扩展,并直接穿透毗邻细胞壁,向其它细胞纵横扩展。受病组织出现细胞变形、变空;接近菌丝的质膜发生质壁分离,质膜断裂:叶绿体变形、变小或接近消失,类囊体被破坏,叶绿体内嗜饿颗料减少或无;线粒体解体等系列组织病变。  相似文献   

19.
小麦纹枯病菌侵染过程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雪梅  肖建国 《菌物系统》1999,18(3):288-293
本文报道了小麦纹枯病菌侵染小麦的过程,病菌在穿透寄主之前产生侵染热 丝圈以及形态简单的单附着胞等侵染结构,由染垫基部丝或附产丰胞产生的侵染菌丝直接或通过气孔侵入寄主,也可见菌丝直接侵入寄主;菌丝侵入寄主表皮后,迅速在受侵细胞内呈网状产扩展,并直接穿透毗邻细胞壁,向其它细胞纵横扩展,受病组织出现细胞变形,变空;接近菌丝的质膜发生质壁分离,质膜断裂,叶绿体有,变小或接近消失,类本被破坏,叶绿体内嗜颗粒  相似文献   

20.
欧亚种葡萄白粉病微效抗病基因原取代积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67个欧亚种葡萄品种的白粉病抗性和4个白粉菌自然群体的研究结果表明,寄主品种之间存在着抗病性的显著差异,但寄主-病原间的特异性素,作效应不显著。对寄主不同组合的自交和杂交后代白病抗鉴定结果表明,无论亲本的感病性水平如何,其后代群体中都会出现一定量的抗病类型,而且其比例与亲本的抗病性正关。这些研究结果证明我们在研究葡萄-霜霉菌病理系统时提出的基因取代职累学说同样适合葡萄-白粉菌病理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