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任军 《植物医学》2023,(2):81-86
针对学生在植物病理学课程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学习兴趣不高、自主学习意识不够、实际应用能力不强等“痛点”问题,通过教学反思分析了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课程授课教师结合课程自身特点,以新农科建设思想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对课程目标、教学手段、教学内容、课程评价方式、课程科研方面进行了创新性改革,探索形成了“一主体、三融合、五重建”的教学创新路径.该路径有效解决了传统教学的“痛点”问题,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学生专业自信度明显提升,培养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强农兴农的责任心,符合新农科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代农业产业的飞速进步对农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需要有过硬的理论基础和创新实践能力。实验教学作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在新农科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针对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限制,本文基于新农科背景论述了农科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对提升大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应用知识能力、跨学科发展能力以及整体素质的重要性,分析了当前实验教学模式落后及资源欠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不足、实验教学体系落后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要求等现实存在的困境,进而,以广西大学为例,通过创新实验教学模式,丰富实验教学资源,深化校企协同融合发展,优化实验教学评价体系等改革探索,切实提升农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新农科人才。本文的研究成果为培养新农科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吴顺  关洁 《生物工程学报》2023,39(11):4742-4749
新农科建设是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和新生态发展而推出的深化高等农林教育改革的新思路和新举措。根据新农科的要求,如何将农林产业发展中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及时引入实验课程教学,推进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是当前本科实验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鉴于此,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根据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要求和特点,结合教师科研成果,从实验项目、教学环节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也为其他课程的创新实验教学提供了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产教融合和“新农科”建设的背景下,采用何种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匹配,是高校教育工作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本文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演变入手,在此基础上结合现行的培养模式及“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农科人才培养需求转变,提出“一体两翼”的新型育人模式:以“五有”领军型人才培养为主体,集合政府、高等院校、产业链集群以及行业协会和评价机构多方资源,共同培养有社会责任感、有创新精神、有实践能力、有法治意识和有国际视野的新农科“五有”领军人才。  相似文献   

5.
新农科建设提出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现代农业复合型人才,而专业实践基地是农业类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构建专业实践基地治理体系对提高农业类研究生培养质量意义重大。针对农业类研究生专业实践基地治理的现实困境,结合三螺旋理论构建了政府参与的多元共治新型基地治理体系,并比较分析了科技小院和广东开放基地两种多元共治基地治理体系,提出政府参与农业类研究生专业实践基地治理的必要性以及多元共治基地治理体系完善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生物经济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新型生物工程人才支撑,建立以创新型工程教育为理念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为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提供支撑作用。大连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紧密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对接产业行业”“引领未来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等新工科建设的教育教学理念,从“面向新经济”的培养体系构建、“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重构和“项目式”教学方式改革、“多元化”评价体系实施等方面进行生物工程专业建设改革和探索,提出了“价值引领、深厚的基础理论、强烈的创新意识、技术和非技术核心能力素养”四位一体的生物工程新工科人才培养标准。满足了产业对人才多样化、个性化和动态变化的需求,保障了产业与教育的深入融合发展,为生物工程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7.
农业植物病理学是高校培养植物医生的核心课程,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该课程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该课程理论教学及实验教学的现状及不足,并从理论教学方法、理论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内容、课程考核方面等探讨了农业植物病理学对培养植物医生的作用,以期为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及新型植物医生的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面对“新农科”建设的历史性发展机遇,涉农综合性大学应该充分发挥其“综合性”优势,合理运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融入课程设置、跨专业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以及实验实践共享平台建设,全面改造提升传统农科专业,瞄准区域特色农业产业,构建优势专业集群,形成一套传统农科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方案,并走出一条综合性大学传统农科专业改造与发展的特色之路。本文以广西大学为例,探讨地方综合性大学在服务区域农业发展进程中如何实现传统农科专业改造提升,突出亚热带农业特色,加强区域合作,充分利用广西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在服务中国东盟合作、“一带一路”倡议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生物分离工程”是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是生物工程专业建立“新工科”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教学团队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创新思维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创新理念,针对课程长期存在的“理论教学与实验课脱节,学生不能及时地将理论知识内化为实践能力”、“课程内容陈旧,与行业需求脱节”、“授课和考核方式相对单一,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未能有效培养”等痛点问题开展教学改革,重构课程内容。打通理论课和实验课的界限,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通过科研反哺教学,使课程内容紧跟行业发展前沿,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更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并对学生进行全程化、动态化和多样化的考核,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新工科”背景下“代谢工程”课程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王璕  何进  郝勃  何璟 《微生物学通报》2020,47(4):1061-1067
"代谢工程"是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与研究生的专业核心课程,无论是应对新兴产业的"智能制造",还是针对传统发酵工业的升级改造,都能体现其"新工科"的特点。"代谢工程"更注重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来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即合理进行代谢途径与调控网络的设计,实现目的产物的"生物智造"。基于"代谢工程"综合性、时效性、应用性都很强的特点,我们通过明确课程定位、注重经典内容、紧跟学科发展、突出实际应用、强调师生互动等教学方式,不断优化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提出了注重衔接、案例启发、前沿展示、归纳总结等多种教学思路,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为高层次"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与农业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以“双重绿芭革命”为主要特征的世界农业科技革命的趋势,指出中国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是超出世界农业科技革命目标的多重绿色革命。农业生态学是实现多重以革命目标的两大关键技术之一。为了能使生态学家研究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中发挥应用的作用,必须进行生态研究的革命,即强化对农业生态学基本生态学过程听研究,面向农产品产量与品质提高的需求,加强产量生态学和品质生态学的研究,针对薄弱环节和社会发展急而开展促进中国  相似文献   

12.
乡村振兴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业高校承担着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其中,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专业(简称“三生”专业)人才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然而,农业高校“三生”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学生知农爱农情怀待加强、学生自主选修空间需扩大、实践教学要强化等问题。本文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提出新时代加强“三生”专业建设的举措,如加强情怀教育、重构课程体系、推进协同育人、加强师资建设、建立质量文化等,以培养高素质的“三生”专业人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13.
从"新工科"背景下环境微生物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出发,阐述了构建基于"新工科"要求的环境微生物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该实践教学模式从学科基础实验、校企合作实训、课程设计实践和教学实践德育等4个方面进行设计,要求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实践能力为目标,达到契合环境微生物行业发展需求的目的。实践教学环节有效地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激发了学生的实践创新积极性,为培养符合"新工科"要求的复合型、实践型具有环境微生物学知识背景的工程师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  相似文献   

14.
温室效应下的农林害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温室效应与农林害虫的关系。温室效应对害虫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直接影响,另一方面是通过作用于植物种群、天敌种群和人类的耕作来间接影响,其结果将造成昆虫群落演替、分布区改变,以及害虫世代、越冬、繁殖、发育等一系列变化。文中根据这一农林业生产上面临的新问题.对害虫综合控制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文中对照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的教学理念,详细阐述笔者教学团队经过5个轮次的教学实践和持续改进,逐步形成的生物工程项目实践创新课程教学逻辑与教学方法,重点阐述了课程教学项目的 遴选、教学过程的实施方式、课程过程性考核办法以及监控-评价与反馈-改进的课程质量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全球生物安全形势日趋严峻,重大传染病疫情、生物技术误用和谬用、生物武器等生物安全威胁不断显现,生物安全已跃升为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与此同时,生物安全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型学科,其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还处于起步阶段。受国内外生物安全形势、生物安全产业发展以及国家安全学学科设立的影响,凸显了我国在生物安全这一交叉领域的人才储备的短板和不足。尤其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更加显现出生物安全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本文根据作者在实际教学中的经验,从建立交叉融合课程体系、构建创新性教学模式、探索通识教育改革方案和完善持续改进机制等几个方面,系统介绍了新工科背景下完善生物安全领域人才体系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酶工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是提高酶学与酶技术研究效率的重要手段,通过各种网络技术将信息及时、准确地进行传递,并能将复杂的文字表达演化为动画、图像等更易于接受的媒介,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热情达到最优组合,并为学生多媒体教学后的复习与巩固,答疑解难及知识拓展创造了更为便利的平台。因此,作为资源共享课程,在网络模式的建设和后期拓展性应用等方面,从学生学习的目的和实际效果出发,还必须在教学中做更深入的探讨,通过优化教学模块、丰富考核方式、增强移动平台运用及借鉴慕课管理等措施,以促进课程的高效实施和建设质量,最终达到资源共享课程的精品建设。  相似文献   

18.
微生物与食品的生产加工、储存运输、安全检测和控制等各个环节密切相关,微生物学是绝大多数高校食品类专业重要的必修课程。依据食品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学院往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我们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研究性教学等方面对“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尝试,探索构建符合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9.
夏险  赵琪  苏平  涂俊铭 《微生物学通报》2021,48(3):994-1000
慕课等线上学习平台是教育信息化的结果,结合慕课对传统教学进行突破是近年来教学改革的热点之一.“微生物工程”课程是高等院校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专业的必修课,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为了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我们在微生物工程实验课的教学中引入了一种基于慕课教学资源的开放式教学模式.结果 表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