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野生鸟类观察及其保护初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1 环境概况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是为了研究拯救濒危动物大熊猫 ,实施国务院批准的大熊猫移地保护计划 ,扩大人工饲养的大熊猫种群数量 ,同时繁育其它珍稀濒危野生动物 ,于 1 987年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规划建设的 ,经十余年现已完成一、二期工程 ,占地 37hm2 。基地位于成都市北郊斧头山 ,距市中心约 1 0km ,是成都北郊浅丘区最高处 ,海拔在 51 4 4~ 599 5m之间 ,最大高差为 85m。以前大部份是丘陵荒坡地及少量农田旱地和园林、池塘等 ,土层为紫色土和黄壤。基地内常年主导风向为NNE(北北东风 ) ;年平均气温 1 6 2℃ ,最冷月 1…  相似文献   

2.
研究珍稀濒危动物的演化历史、濒危机制及适应性演化对策,既是保护生物学研究的重大科学问题,也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探讨物种濒危灭绝及适应性演化机制的理想模型.本研究团队率先将种群基因组学和宏基因组学等新技术引入大熊猫研究中,开拓了濒危动物种群基因组学与宏基因组学研究领域,系统阐明了大熊猫的种群历史、濒危原因、适应性演化机制与演化潜力等科学问题.以大熊猫为模型揭示了食性特化动物类群在食性转换和特化历程中如何在形态、行为、生理、遗传和肠道微生物等方面产生适应性演化的规律,积极推动了国家大熊猫放归和栖息地廊道建设工程的实施.  相似文献   

3.
大熊猫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强  唐飞 《兽类学报》1998,18(4):317-319
大熊猫(Aluropodamelanoleuca)是举世瞩目的珍稀濒危动物,被誉为中国的国宝,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喜爱和重视。近年来,国内的动物学工作者在大熊猫的繁殖、育幼、饲养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而大熊猫血液生理生化指标资料甚少,仅有...  相似文献   

4.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动物,也是世界珍稀濒危动物保护的象征。近半个世纪以来,在圈养大熊猫繁殖方面已取得了突出的成就。随着人工繁殖的幼兽逐年增多,各种各样的疾患也成倍地增长,给兽医临床疾病的诊疗带来了新的挑战。2003年12月,1只4月龄幼仔在育幼室玩耍时,被同龄伙伴抓伤1只眼球意外脱出,经紧急手术救治得以痊愈。现将救治过程加以报道,供国内外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5.
大熊猫(Aluropoda melanoleuca)是举世瞩目的珍稀濒危动物,被誉为中国的国宝,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喜爱和重视。关于大熊猫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资料已有较多报道。Chen(1987)对6只大熊猫,王强等(1998)对18只大熊猫,  相似文献   

6.
据9月来自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消息,2005年卧龙圈养大熊猫产11胎,出生幼仔16只,至今全部存活。据悉,今年全球大熊猫产仔情况是:国内,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产1胎1仔成活,北京动物园产1胎2仔未成活,陕西濒危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产1胎2仔成活1只;国外,美国华盛顿动物园和圣地亚哥动物园的大熊猫分别产1胎1仔成活,日本和歌山野生动物园大熊猫产1胎2仔成活1只。今年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大熊猫产仔情况预示着卧龙迎来了又一个大熊猫的丰收年.  相似文献   

7.
1 引言由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生境的破坏,物种绝灭速度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加剧已成为当今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自然保护区作为濒危物种的避难所,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卧龙自然保护区是一个以保护大熊猫、金丝猴、白唇鹿等珍稀濒危动物为主而闻名于世的自然保护区。同时,由于卧龙自然保护区高山峡谷地形的屏障作用,古冰川作用的规模和强度比  相似文献   

8.
在国家计委等部门和国内外友人的支持下,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濒危野生动物繁殖与遗传开放实验室”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建成,已于1999年3月正式投入使用。该实验室分繁殖、遗传、内分泌、营养和临床检验五个研究部,能分别对大熊猫的繁殖技术(包括试管大熊猫的研究)、疾病防治、遗传资源保存和开发等各个领域进行研究。该实验室为开放实验室,欢迎国内外研究机构前来合作。目前已有《大熊猫等濒危动物细胞库建立》、《大熊猫胚胎移植研究》、《大熊猫基因资源库研究》等重大课题正在申请和筹措经费。殷切希望有兴趣的国内外科研…  相似文献   

9.
“再过三十年,清山绿水河,繁花开遍,轻舟隐显,秦岷国宝结良缘。”这是所有热爱大熊猫的国人的心愿。三十年前,WWF作为第一个受中国政府邀请来华开展自然保护工作的国际非政府组织,以卧龙自然保护区为中心进行大熊猫研究,出版了世界第一本大熊猫专著《卧龙的大熊猫》,从此引起了全世界对这个中国特有珍稀物种的广泛关注。无数人为了大熊猫的生境和繁育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本文特邀北京动物园刘学锋老师讲述了一个大熊猫的孕产故事,在大熊猫憨态可掬的背后,不要忘了它们艰难而坚强的生活。  相似文献   

10.
"再过三十年,清山绿水间,繁花开遍,轻舟隐显,秦岷国宝结良缘。"这是所有热爱大熊猫的国人的心愿。三十年前,WWF作为第一个受中国政府邀请来华开展自然保护工作的国际非政府组织,以卧龙自然保护区为中心进行大熊猫研究,出版了世界第一本大熊猫专著《卧龙的大熊猫》,从此引起了全世界对这个中国特有珍稀物种的广泛关注。无数人为了大熊猫的生境和繁育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本文特邀北京动物园刘学锋老师讲述了一个大熊猫的孕产故事,在大熊猫憨态可掬的背后,不要忘了它们艰难而坚强的生活。  相似文献   

11.
本文简要论述了2010-1015年间,我国濒危哺乳动物(主要是食肉类、灵长类、有蹄类和鲸类) 保护生物学的研究进展,涉及进化保护生物学、保护生态学、保护行为学、保护生理学、保护遗传学、保护基因组学与宏基因组学和保护政策建议与实践等诸多领域。以大熊猫和金丝猴为代表的濒危动物保护生物学研究成绩显著。各项研究结果表明,大熊猫并非是一个已走到“进化尽头”的物种,仍具进化潜力。虽然大熊猫仍然面临栖息地破碎等环境问题,总的来看其种群数量在逐渐增长,栖息地面积在逐渐扩大,已走出困境并脱离“濒危”的状态,可降为“易危”。我国大熊猫的保护为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树立了成功的范例。根据国内研究进展和国际发展动态,该文还对未来保护生物学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包括加强长期定点监测与系统性的研究工作,加强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的研发及应用,加强宏微观研究手段的结合从机制上揭示科学问题,加强动物对食物、高原极端环境和水生生态环境的适应性进化分子机制的揭示,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推动研究成果的应用,为濒危动物的有效保护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2.
《生物学通报》2010,(1):17-17
<正>12月13日,Nature刊登了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领衔,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和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  相似文献   

13.
鲸类保护生物学学科组的前身是1978年秋成立的白鱀豚研究组。本学科组致力于白鱀豚、江豚、中华白海豚和扬子鳄等国家重点保护水生珍稀野生动物的保护生物学研究,重点研究濒危动物致危的内部与  相似文献   

14.
大熊猫的分子遗传学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桦锐  万秋红 《四川动物》2000,19(4):227-229
大熊猫作为一种具有明星效应的珍稀濒危动物 ,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多年来 ,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生态、饲养繁殖、分类、形态、疾病及生理生化等领域 ,而分子生物学水平的研究则较少。随着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相关技术的发展 ,对大熊猫的研究也逐渐深入到分子水平 ,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本文就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分四个方面 ,即分子进化、遗传多样性、亲子鉴定和个体识别、以及其它方面等作一综述。1 分子进化的研究大熊猫的分类地位 ,一直是困扰众多研究者的一个难题。前期的研究主要是从形态、解剖、化石等方面的知识来进行分类的。…  相似文献   

15.
大熊猫是我国保护最为成功、研究最为深入的珍稀动物之一,可以为其它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研究工作提供参考。20世纪70年代末期借助无线电颈圈,大熊猫的生态学研究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近20年来微卫星标记和非损伤性遗传取样技术的联合使用,将大熊猫的保护研究工作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本文在综合所有已发表大熊猫微卫星标记的基础上,梳理了微卫星标记在圈养大熊猫亲子鉴定与遗传管理,野生大熊猫个体识别与种群数量调查、遗传多样性评估、扩散和种群遗传结构研究中的应用情况,并着重介绍了其中29个重要的微卫星标记。同时指出目前微卫星标记的使用存在标记选择不统一、等位基因读数无统一规程等问题,并对应用前景进行了前瞻。  相似文献   

16.
2002年2~6月对卧龙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圈养大熊猫“雷雷”在半散放条件下的营巢行为和日摄食量的变化首次进行研究。该雌体在自然交配人工授精后一个月开始表现营巢行为。在4个月的观察过程中,大熊猫“雷雷”大约有371%的时间用于营巢或卧在巢中。营巢和卧巢的时间基本发生在上午900~1130时。营巢行为出现前后,个体的日均摄食量不存在显著差异(P=0519)。相关分析表明,日均摄食量与日营巢频次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R=-063,P>005,n=116)。大熊猫“雷雷”总共在圈舍内3个地点营巢,最终在安全性较高、采光好而郁闭度较低的地点营巢成功。圈养大熊猫对营巢材料没有表现选择性。结果表明复杂多样、接近自然状态的圈舍可能有助于大熊猫物种特有行为的发生。研究结果对大熊猫和其它珍稀濒危动物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发情期,对动物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的认识将有助于濒危动物繁育质量的提高。大熊猫为季节性单次发情动物,雄性发情期可持续30 d左右,而雌性大熊猫为几天至十几天,高峰期仅为1~3 d,且有与雄性不同步发情的现象。因此,进行发情期行为学方面的研究则显得尤为重要。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全事件记录法,于2013年3月1日—4月30日对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8只发情期大熊猫进行行为时间变化和活动节律研究,每只每周记录2 d数据。结果表明:休息行为是发情期最主要的行为方式(雄性约46%,雌性约53%),其次是摄食和运动行为,而探究、求适和发情行为则较少,发情行为主要出现在00∶00—03∶00、09∶00—11∶00和15∶00—17∶00等3个时段,可配对交配;发情期雌雄个体在休息、求适、运动和发情行为上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在探究行为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摄食行为上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且发情、探究行为与运动行为呈显著正相关(P<0.01)。对发情期圈养大熊猫昼夜活动行为的研究将为大熊猫的人工繁育及其配种提供行为学方面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大熊猫是世界珍稀动物之一,由于大自然环境的变迁,这种动物分布十分狭小,而数量则越来越少,在抢救和保护这种濒危动物中,目前有关学者对大熊猫病理生理及临床救治的研究文献不少,但对大熊猫免疫功能测定的研究至今国内外尚未见报道。为了探讨熊猫免疫功能与疾病之间变化的相互关系,我们根据免疫学原理,经过探索建立了大熊猫细胞免疫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9.
秦岭羚牛( 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 )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羚牛(Budorcas taxicolor),别名扭角羚,是亚洲特有的偶蹄目牛科动物,主要产于我国,是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并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被列入濒危级保护动物.羚牛共有4个亚种,秦岭羚牛(B.t.bedfordi)是其中体型最大的一个亚种.秦岭羚牛只分布于我国秦岭山脉(北纬32~34°,东经106~110°),一般活动在沿秦岭主脊的海1 200~3 500 m之间,但在海拔700 m左右的区域也可能有极少数独牛光顾.目前秦岭羚牛的高密度分布区主要在陕西的太白、佛坪、周至、洋县、宁陕、柞水、镇安等地.与羚牛同域分布的有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金丝猴(Pygathrix roxellana)等珍稀濒危动物.  相似文献   

20.
保护珍稀濒危物种主要有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两种形式,在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增长,基本能够实现种群自我维持的情况下,迁地保护有必要进一步进入到放归这一阶段,以复壮野生小种群或扩大大熊猫的分布范围。为野化培训成功的大熊猫选择适宜的栖息地,无疑是提高放归成功率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华蓥山大熊猫预选放归栖息地的考察结果表明:当地有可食竹资源达53万吨,年净增生物量约9.9万吨,当地政府和民众极力支持大熊猫回归华蓥山,以及其地形条件便于放归后的监测等有利条件;也有人为干扰较严重、个别地区水源距离较远、植被单一,以及犬细小病毒感染率较高等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等人工干预措施可以逐步缓解的问题;还有夏季气温较高、生境质量与野生大熊猫栖息地差异较大等对大熊猫影响程度未知的因素。所以在华蓥山开展大熊猫种群重引入的工作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需要在整个过程中加强监测和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