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85年4月至1986年3月观察了饲养6年的雄性白鱀豚“淇淇”的十种宏观行为,即顺时针方向游、逆时针方向游、仰游、侧游、转游、直立、玩、性行为、捕食和休息。行为型式变换次数的统计表明,白鱀豚存在明显的食前节律和昼夜节律。另外,顺时针方向游发生在夜间为多,逆时针方向游白天发生的多。以上2种行为所占的总时间大致相等。典型的休息行为均发生在夜间,全年在1月和5—8月出现2个高峰期。4—5月和8—9月出现2个性行为高峰。转游在早晨和白天摄食后共出现1个高峰期,而且与饲养池条件有关。呼吸行为的昼夜节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白鱀豚组织培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 convertAbstractHtml(article.abstractinfoCn, "cn")}}    相似文献   

3.
1979—1990年,作者在长江中下游江段,对白鱀豚的行为作了47次航行朋察。根据观察记录,对白鱀豚出水呼吸时所表现的集群,抚幼、觅食、求偶、玩耍、歇息、逃避等行为,作了较全面的描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白鱀豚饲养池水质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白鱀豚是我国特有的稀珍水生哺乳动物。仅分布于长江的中、下游干流之中。关于如何饲养白鱀豚没有可借鉴的资料。在没有水净化装置和流水系统的条件下,为了既能节省人力和财力,又能保证豚体的健康,我们对白鱀豚饲养池的理化和微生物因子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测定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为确保白鱀豚物种的繁衍,加快我国豚类生物学的研究步伐,为饲养在我所长达六年之久的“淇淇”寻找配偶,急需活捕白鱀豚。但是过去渔民偶然捕得的白鱀豚皆因钩伤严重,难以存活。1979年湖北省石首县渔民曾采用封堵江湾汊口的办法捕白鱀豚,由于不熟悉白鱀豚的生态习性,也未成功。    相似文献   

6.
白鱀豚上呼吸道的解剖和组织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鱀豚上呼吸道具有前庭囊、鼻额囊及前颌囊三对气囊,没有副囊和连接囊。三对囊均右大于左,其中又以前庭囊最为显著。喉由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及一对杓状软骨组成,从喉腔壁的组织学观察发现有室皱襞(假声带)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白鱀豚饲养池水质某些理化因子的变动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来水中的低量余氯对白暨豚无明显的刺激作用。豚池水温的变化情况与长江中、下游相似,极温对豚有不利影响。不同温度下,池水中磷酸盐含量的日增加率有显著差异,铵氮和硝酸盐氮的日增加系数相近,分别为0.327和0.2468,而亚硝酸盐氮的日增加系数在0.397—0.539之间,受温度的影响较大。池水有机物耗氧量增加不显著,含量与时间的相关式符合Y=aX~b型。缺少阳光照射是池水无机氮化合物增加较快、有机物分解较慢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白鱀豚的现状和三峡工程对白鱀豚的影响评价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评价了白(既鱼)豚的现状。白(既鱼)豚目前仅存约Z00头,其种群数量仍在进一步下降之中。白(既鱼)豚的分布上限为湖北枝城,下限为江苏浏河口,分布型式为间断性分布。三峡工程对白(既鱼)豚的影响是间接的。受建坝后坝下河床冲刷的影响,白(既鱼)豚的分布范围将压缩155km,分布上限下移至新厂,约5%的白(既鱼)豚将被迫迁移。由于航道条件改善,运输船只增加,白(既鱼)豚被螺旋桨击毙的威胁加大。此外,鱼类资源受到不利影响会间接影响到白(既鱼)豚。建立长江天鹅洲半自然保护区是一可行、有效、富有特色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9.
白鱀豚脑的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对采自长江的三头白暨豚(Lipotes vexillifer Miller)的脑进行了解剖研究。白鱀豚的脑表现出典型的鲸脑特征。与海洋齿鲸类比较,淡水鲸科的种类普遍呈现出视觉系统的退化,这是一种生态适应的结果。从神经解剖学的观点看来,白鱀豚与亚马逊河海豚(Inia)、拉普拉塔河海豚(Pontoporia)的脑的结构是近似的,而与恒河海豚(Platanista)显着不同,  相似文献   

10.
<正>更濒危的物种总能吸引更多的目光与投入,可遗憾的是,当许多动物真正成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而被重视时,却已错过了挽救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11.
Bye Baiji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
白鲃豚是一种仅存于中国的淡水豚,迄今已有约2500万年的历史.20年来,白鲃豚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其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约400头,锐减到90年代末不足100头.白鲃豚的生存环境也急剧恶化,目前仅在长江中下游的干流中有分布.导致白鲃豚濒危的主要原因源于日益增多的人类活动,包括水利工程、渔业活动、水体污染等.白鲃豚的保护主要从3个方面进行:①建立白鲃豚自然保护区,保护其自然种群和栖息地环境;②建立半自然保护区,实行迁地保护;③建立细胞库、基因库等,保护其种质资源.迁地保护为目前最为紧迫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3.
白暨豚保护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暨豚是一种仅存于中国的淡水豚,迄今已有约2500万年的历史。20年来,白暨豚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其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约400头,锐减到90年代末不足100头。白暨豚的生存环境也急剧恶化,目前仅在长江中下游的干流中有分布。导致白暨豚濒危的主要原因源于日益增多的人类活动,包括水利工程、渔业活动、水体污染等。白暨豚的保护主要从3个方面进行:①建立白暨豚自然保护区,保护其自然种群和栖息地环境;②建立半自然保护区,实行迁地保护;③建立细胞库、基因库等,保护其种质资源。迁地保护为目前最为紧迫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