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麻雀食性问题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鸟类食性及其季节性改变的研究,是鸟类生态学中重要的一环。作者在研究上海麻雀生态习性的同时(钱国桢,1964),也注意到了麻雀对食物的偏嗜及季节变化。关于这方面的问题,寿振黄早在1944年就已注意到(按郑作新等,1957),近来更有较详细的工作(郑作新等,1957;潘炯华等,1960;周世锷,1960;梁启燊等,1958)。本文拟仅就上海近郊地区的麻雀食性,作一粗略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上海麻雀生态学初步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麻雀Passer montanus saturatus Stejnerger在我国分布最广(郑作新,1958),是典型与人共居的鸟类。定居欧洲的两种麻雀 P.domesticus,P.montanus学者们都认为有害(布氏,1956:什氏,1956;1944;1952)。我国近年来对麻雀亦颇多研究与讨论,若能逐步搞清它们的生态活动,将有助于对它们数量的控制。潘炯华等1960年曾较详细地研究华南麻雀之生态,但华东地区有关生态资料很少。兹将1960—1962年上海西郊地区麻雀生态初步观察提出报告。  相似文献   

3.
当1960年作者参加麻雀研究工作时,在北京近郊昌平发现麻雀Passer montanus saturatue Ste-jneger巢中有许多青原丽蝇幼虫在麻雀雏体上寄生,一巢中最多达180头,严重的可导致雀雏死亡。爰将其种类请邓国藩同志加以鉴定,又对其生活习性作了观察。发生世代青原丽蝇的各个幼期均在鸟巢内  相似文献   

4.
麻雀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阮向东 《动物学杂志》1989,24(6):44-48,11
树麻雀(Passer montanus)和家麻雀(Passer domesticus)是世界性分布的食谷鸟类,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我国树麻雀分布极广,早在三十年代就开始了对其的研究工作(Shaw,1935)。从五十年代以来,我国鸟类学工作者曾对树麻雀的食性、分布、繁殖、种群动态,生态生理等进行了较广泛的研究,但大多数工作至七十年代终止。八十年代只有少量的工作继续进行。然而,国际上对麻雀生物学及生态学的研究进展很快,研究的内容也十分广泛和深入,而且开始注意到麻雀在生态系统中的  相似文献   

5.
南京近郊麻雀食性分析初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为进一步了解南京近郊麻雀对农业的益害关系,并结合除四害运动五狩猎实习,从1956年12月至1959年8月,共采得麻雀标本459只,进行了全年的食性分析。关于麻雀的食性研究,早在1953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郑作新先生等,曾于河北省昌黎产果区和北京近郊,采集了麻雀标本800多只,并对麻雀全年食性加以分析和鉴定。1955年,湖南师范学院生物学系梁启燊先生等,在湖南长沙附近采集了麻雀标  相似文献   

6.
温度对高山岭雀能量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几十年来已有一系列测定鸟类能量平衡受环境因素影响的研究方法的报告,如Zim-merman(1965),West和Hart(1966),West(1960),Kontogiannis(1968),Ken-deigh(1975),Davis(1955)等人对家麻雀(Passer domesticus)等几种小型鸟类在恒定温度、波动温度及不同日照等条件下所作的实验研究,证明了在实验室中测定温度和光照对能量平衡的影响,并进而计算自然条件下逐月出现的能量平衡的变化是可能的。另外,产卵、  相似文献   

7.
燕雀和麻雀代谢产热及消化道形态特征比较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于 2 0 0 3年 4~ 5月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地区以 1 0只燕雀 (Fringillamontifringilla)和 9只麻雀(Passermontanus)的耗氧量、肝脏和肌肉的线粒体呼吸、肝脏和肌肉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及消化道形态特征等为指标 ,探讨了燕雀和麻雀代谢产热及消化道形态的差异。燕雀的代谢率、肝脏和肌肉的线粒体呼吸及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均显著低于麻雀 ;而消化道总长度及小肠长度均明显高于麻雀。表明选择压力的不同塑造了燕雀和麻雀对环境的适应对策不同  相似文献   

8.
微量元素(钴)对动物生长的影响,以前有人曾进行了一些研究,如和(1949,1952)、(1947)、(1952)和林光华(1960)等。获得了不少的有益资料。在作者以前(1960)的工作中,曾发现兔体的生长存在一个节奏周期,兔体在成年以后,其生长呈波浪形起伏曲线,微量元素的加喂只  相似文献   

9.
1978年7月,周曼殊、张中干、王成弟等同志,在四川省南江县秦巴山系进行调查中从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 Milne-Edwaards)耳壳内采得一些恙螨幼虫,发现其中一只属于新种,命名南江囊棒恙螨。 1960年7月,陈宁宇等同志参加自然疫源地调查,在四川省黑水县903林场阔叶林  相似文献   

10.
1961年5至10月,岳佐和及黄宏金参加了中国科学院的西藏综合考察队,在西藏南部地区进行了鱼类学考察。1962年又在北京进行了鱼类种类的鉴定及资料整理工作。本文继《西藏鱼类初篇》(张春霖等,1962)之后,仅报告该地区的条鳅属(Nemachilus)鱼类,共六种,其中腹纹条鳅(N.bellibarus,sp.nov.)为一新种,斯氏条鳅(N.stoliczkae Steind.)为1960年张迺治等同志所采。  相似文献   

11.
树麻雀代谢率和器官重量在季节驯化中表型的可塑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劲松  李铭 《动物学报》2006,52(3):469-477
动物能量代谢的生理生态特征与物种的分布和丰富度密切相关,基础代谢率(BMR)是内温动物能量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北温带的小型鸟类,通过增加产热来适应低温环境。增加BMR的基础之一是中心器官(代谢机器)发生明显的变化。本研究中我们测定了树麻雀(Passermontanus)的BMR、体重和各器官的重量,分析了麻雀各器官的季节性变化及与BMR的关系。方差分析表明:麻雀的BMR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在冬季和秋季较高。麻雀内部器官的变化同样有明显的季节性,冬季和秋季麻雀的肝脏、心脏、肌胃、小肠、直肠和整体消化道的重量,都有明显的增加。相关分析表明:麻雀的BMR与肝脏、心脏和消化道等内部器官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我们的结果验证了“中心限制假说”,即麻雀体内存在着与BMR相关的“代谢机器”,中心器官是提高麻雀BMR的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2.
2013年7月和2014年5~7月,在新疆阜康地区对家麻雀(Passer domesticus)的巢址选择进行调查,以分析影响家麻雀巢址选择的生态因子。在研究区内共找到75个家麻雀的自然巢,筑巢生境为农田和防护林带,均在白杨(Populus adenopoda)林和胡杨(P.euphratica)林中的树上筑巢。其中,繁殖成功巢40个,繁殖失败巢20个,15个巢未记录到繁殖结果。在研究区内的居民房屋、墙洞等没有发现家麻雀的巢。采用逻辑斯蒂回归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筑巢地海拔(m)、筑巢树种、筑巢树高(m)、巢距路距离(m)、巢距地面高度(m)、巢上方盖度(%)、筑巢树胸径(m)、最近邻巢的距离(m)这些家麻雀的主要巢址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新疆阜康地区家麻雀巢址利用的主要因素为巢距地面高度(m)、巢上方盖度(%)和巢距路距离(m)。对家麻雀繁殖成功巢(n=40)和繁殖失败巢(n=20)的巢址参数进行比较,两者差异不显著,因而推测,在研究区域的尺度内,家麻雀的巢址选择并不是影响其繁殖成效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鸟类的咬合力受食性、种内竞争和捕食压力等多种生态因素的影响,可作为其生态适应特征的重要指标。但目前关于鸟类的咬合力及其影响因素却鲜有研究,为此,我们使用咬合力传感器,对同属的两个近缘鸟种,麻雀(Passer montanus)和山麻雀(P.cinnamomeus)的咬合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山麻雀(n=12)的咬合力显著大于麻雀(n=59)(t=3.754,P0.01),但山麻雀(t=0.449,P0.05)和麻雀(Z=﹣1.198,P0.05)的雌雄个体间咬合力均无差异,同时,山麻雀的头宽(t=﹣3.713,P0.01)、头高(t=﹣5.405,P0.01)和喙宽(t=﹣6.201,P0.01)均显著大于麻雀。尽管个体的咬合力与其身体各参数指标无显著相关性,但在种间,头和喙的大小可能是影响两者咬合力的重要因素,由于两者的一些生态适应特征可通过头大小和喙型体现,推测两者生境和食性的差异可能是影响其咬合力大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继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在北京连续举行的麻雀防除工作座谈会以后,又于4月11—13日召开了麻雀研究工作会议。与会的人广泛地代表着全国大部分地区:华北、东北、西北、西南、华东、华中;华南等,大多来自有关的高等院校。农业部、林业部、教育部、粮食都、中国农业科学院等中央部门也有代表参加。这次会议与前几次座谈会不同。前几次座谈会的代表均来自北京地区,且所讨论的内容系:组织机构的产生、如何准备开展工作以及历来国内外(尤其是国内)关于麻雀研究工作情况的总结。这次会议比前几次座谈会所讨论的内容更深入一步、更具体化了——是前几次座谈会的继续——为了继续贵彻和执行前几次座谈会的精神和决议而召开的。在党的领导下,几年来,除四害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雀害大大减小了。最近举行的全国人代会上,中央把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中的四害之一的麻雀改  相似文献   

15.
今年1月8日,安徽省阜阳县插花人民公社除四害能手刘文明同志,在该社的陈庄发现一只全身白色羽毛的麻雀,他追了六个村庄,将这只白麻雀打死,并送至省除四害总指挥部。这只岛经安徽大学生物学系鉴定为麻雀,雄性,体长十四厘米。头顶羽毛呈灰白色,颈部有散在  相似文献   

16.
1958年10月至1960年9月,作者在河北省安新县白洋淀附近进行鱉Trionyx sinensis Wiegmann的生态研究,并注重观察了繁殖习性。鱉雌雄两性的外形鉴别,在生殖季节怀卵期間尤显,雌鱉体型較厚,尾部較短。Stejneger(1907)和岡田健(1947)虽有簡单说  相似文献   

17.
2013年和2014年5—7月,在新疆阜康地区,对家麻雀(Passer domesticus)巢址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种群繁殖密度进行了调查,对影响其巢址空间分布的生态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家麻雀在研究区内为优势鸟种,平均种群繁殖密度为299.8±163.6只·km~(-2);其中,在白杨(Populus tomentosa)防护林中的种群繁殖密度最高,达491.9±87.8只·km~(-2);家麻雀在研究地区巢址的空间分布距离指数I=4.77,为集聚分布格局;农田、防护林带以及荒漠伯劳(Lanius isabellinus)的巢址分布对家麻雀巢址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巢址利用具有重要影响;影响家麻雀巢址分布格局的主要生态因子是食物资源利用和种间巢址竞争。  相似文献   

18.
一、前言我国的蛇尾目(Ophiurida)化石,自1960年杨遵仪、孙云铸两教授报道以后,此类化石陆续在我国南北各地相继发现。目前已报道的有贵州织金(杨遵仪,1960)、广东开恩(孙云铸等,1960)、贵州关岭永宁镇(冯儒林等,1978),陕西渭北(杨遵仪等,1979)、福建华安(吴岐,1980)  相似文献   

19.
麻雀 Passer montanus saturatus 的为害,是尽人皆知的。它遍布于农田、禾场、粮库等处,结群征逐,啄食榖粒,造成便大损失。据我们饲养试验,以四只体重平均19(18—20)克的麻雀饲养十天,一只麻雀每日所吃的榖子(带皮的小米)平均为51/2克。依  相似文献   

20.
麻雀(Passer montanus saturatus)食物分析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雀在全国范围内,是最常见的、分布最广的、而且与人类经济活动关系也最密切的一种鸟,可是以往对它的生物学研究却做得非常少。我们前(1953—1956年)在河北昌黎产果区进行食虫鸟类调查工作时,曾附带观察麻雀的生态和生活史,並采集了5百余号标本。自1955年冬间开展消减四害运动以来,复在北京近郊,于1—3月间采得3百多号麻雀。所采的麻雀,经剖验嗉囊和胃部后,所得结果加以统计分析,总结为本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