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淇淇"死后,长江里再也没有人确认见过白鱀豚。它曾经陪伴了人类23年,却始终孑然一身。2002年7月14日上午8时许,在武汉东湖之滨的白鱀豚馆内,一头名为"淇淇"的白鱀豚永远沉睡。它是全世界唯一人工饲养成功的白鱀豚,从此之后,人们再也无缘见到它的身影。  相似文献   

2.
<正>2005年7月5日.人工饲养条件下第一头江豚在武汉白鱀豚馆繁殖成功。除了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之外,建立一定规模的饲养群体并开展人工繁殖研究是保护长江江豚这一濒危物种的另外一种重要保护策略。自1996年开始.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鱀豚馆先后从长江石首、嘉鱼和城陵矶江段引入3头江豚(2雌1雄)并取得  相似文献   

3.
为确保白鱀豚物种的繁衍,加快我国豚类生物学的研究步伐,为饲养在我所长达六年之久的“淇淇”寻找配偶,急需活捕白鱀豚。但是过去渔民偶然捕得的白鱀豚皆因钩伤严重,难以存活。1979年湖北省石首县渔民曾采用封堵江湾汊口的办法捕白鱀豚,由于不熟悉白鱀豚的生态习性,也未成功。    相似文献   

4.
白鱀豚的发声及其与环境适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人工饲养条件下白鱀豚的发声、发声信号的类型和信号参数及其与环境适应的关系。随着生活环境或其他条件的改变,白鱀豚发生信号的类型,发声的多寡等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可根据这些规律判别白鱀豚对环境的适应程度,所处的状态及性周期的发生等等。为白鱀豚的人工饲养及种群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其声呐系统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为独居6年的雄性白鱀豚“淇淇”成功地介绍了雌性白鱀豚“珍珍”。通过近两年的驯养,已使雌雄豚生活融洽。本文还对不同个体之间的行为关系作了仔细的观察和研究,特别对白鱀豚的性行为和人工饲养条件下繁殖的可行途径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豚池是豚类动物饲养的基本条件,建设符合豚类动物生活,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饲养设施,是豚类饲养成败的关键之一。作者通过12年来白鱀豚Lipotes vexillifer饲养实践的总结,并实地考察了美、英、日、德国、法国、荷兰、瑞士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豚类饲养设施,结合我国国情,设计了白暨豚饲养繁殖系统——新白鱀豚馆,为我国豚类养殖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1-3。    相似文献   

7.
白鱀豚饲养池水质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白鱀豚是我国特有的稀珍水生哺乳动物。仅分布于长江的中、下游干流之中。关于如何饲养白鱀豚没有可借鉴的资料。在没有水净化装置和流水系统的条件下,为了既能节省人力和财力,又能保证豚体的健康,我们对白鱀豚饲养池的理化和微生物因子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测定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2005年7月5日,人工饲养条件下第一头江豚在武汉白鱀豚馆繁殖成功. 除了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之外,建立一定规模的饲养群体并开展人工繁殖研究是保护长江江豚这一濒危物种的别外一种重要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9.
鲸类保护生物学学科组的前身是1978年秋成立的白鱀豚研究组。本学科组致力于白鱀豚、江豚、中华白海豚和扬子鳄等国家重点保护水生珍稀野生动物的保护生物学研究,重点研究濒危动物致危的内部与  相似文献   

10.
白鱀豚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汉时(约公元前200年)的辞书《尔雅》:“鱀,是”。晋代的郭璞(公元276-324年)对其形态及习性作了记述。这表明古代人们对白鱀豚的形貌已有一定的认识。1958年,白鱀豚开始受到我国动物学界的注意。目前这种水生哺乳动物的数量迅速减少,已成为接近灭绝的物种。 1.分布和分类位置白鱀豚是中国的特有种。美国的米勒(Miller)在1918年描记白鱀豚时,认为它分布在洞庭湖及其附近的长江中。至1958年,周开亚等首次证实白鱀豚不仅生活在  相似文献   

11.
12.
13.
蕲州地区的蕲艾、青蒿、黄花蒿与茵陈的考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有润  黄奏球   《广西植物》1983,(1):25-31
<正> 蕲州是我国中药材主要产地之一,是湖北省蕲春县的一个集镇,,是我国中医药大师李时珍的家乡。该地区生长的菊科蒿属植物Artemisia Linn。颇多,其中入药的有十余种,并在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曾有记载。这里仅对该地区常见入药的蕲艾、青蒿、黄花蒿与茵陈结合《本草纲目》记载的材料作初步的考订。  相似文献   

14.
15.
16.
Chinchilla "big" and "little" gastrin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astrin heptadecapeptides (gastrins I and II which differ in the presence of sulfate on the tyrosine of the latter) have been purified and sequenced from several mammalian species including pig, dog, cat, sheep, cow, human and rat. A 34 amino acid precursor ("big" gastrin), generally accounting for only 5% of total gastrin immunoreactivity, has been purified and sequenced only from the pig, human, dog and goat. Recently we have demonstrated that guinea pig (GP) "little" gastrin is a hexadecapeptide due to a deletion of a glutamic acid in the region 6-9 from its NH2-terminus and that GP "big" gastrin is a 33 amino acid peptide. The chinchilla, like the GP, is a New World hystricomorph. This report describes the extrac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little" and "big" gastrins from 31 chinchilla antra. Chinchilla "little" gastrin is a hexadecapeptide with a sequence identical to that of the GP and its "big" gastrin is a 33 amino acid peptide with the following sequence: (See text)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