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牦牛线粒体DNA多态性及遗传分化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涂正超  邱怀 《遗传学报》1998,25(3):205-212
用20种限制性内切酶分析了我国5个牦牛群体90个个体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其中AvaI,AvaII、BglII、EcoRI.HindIII、HpaI6个酶切类型具有多态性,共发现5种mtDNA单倍型,每种单倍型中检出50-55个位点,并利用双酶切制定出其物理图谱。我国牦牛群体mtDNA多样度HT为0.1065,群体内的平均一致性概率为0.8966,表明我国牦牛群体mtDNA多态性较贫乏,群体间的平均净遗传距离Pet为0.000201,群体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0291,我国牦牛群体mtDNA变异只有2.91%来自群体间的差异,群体间的分化程度较低。并根据报道,比较了牦牛和其他家养牛种的mtDNA遗传分化,估计出牦牛和普通牛、瘤牛的分化时间大约分别在1.1-2.2百万年和1.01-1.02百万年之间。  相似文献   

2.
测定了28头西藏牦牛血液中6种酶的活性,探讨了6种酶活性与生产性能的关系。相关分析表明,LDH活性与产奶量、CAT活性与腹毛长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AKP活性与体重、Amy活性与体重呈显著正相关(P<0.05),SOD活性与体重呈显著负相关(P<0.05)。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可以用LDH活性预测牦牛产奶量,用AKP、CAT、Amy 3种酶活性预测牦牛体重,用CAT、Amy活性预测牦牛腹毛长。因此,有望将LDH、AKP、CAT和Amy等酶活性作为生化遗传标记应用于牦牛产奶量、体重、腹毛长的选择中。  相似文献   

3.
正跟着牦牛去巡山?这山是什么山,牦牛又是什么牛?巡山到底都干些什么?别着急,且听我一一道来。特别提醒:巡山过程中,队员们还要执行一项秘密任务。请留意任务内容哦!跷碛[牦牛说]各位哥迷好,我是巡山的向导——半野生牦牛,生活在四川雅安的跷碛山区。这里的高山海拔2000-3700米,植被丰富,野生动物种类也很多,绝对是个巡山的好地方!  相似文献   

4.
牦牛暖季放牧对牧草消化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全民  赵新全  马玉寿 《生态学杂志》2007,26(11):1771-1776
通过垂穗披碱草-星星草混播草地连续3个放牧季的牦牛放牧试验,对不同放牧强度下牧草的消化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放牧强度对牦牛所食牧草中酸性洗涤纤维消化率的影响极显著(P〈0.01),对粗纤维消化率的影响显著(P〈0.05),而对所食牧草中的总能、粗蛋白、粗灰分和中性洗涤纤维的影响不显著(P〉0.05);放牧时间对中性和酸性洗涤纤维的影响极显著(P〈0.01),而对牧草总能、粗蛋白、粗纤维和粗灰分的影响不显著(P〉0.05)。尽管牦牛的采食量均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减小,但牦牛对采食牧草各营养成分的消化率并未出现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5.
牦牛生态类型的分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进一步弄清中国牦牛的遗传资源及其类型划分,利用微卫星DNA、随机扩增多态性(RAPD)、扩增片断长度多态性(AFLP)等3种分子遗传标记技术研究了麦洼牦牛、九龙牦牛、大通牦牛和天祝白牦牛的分类;并结合作者对牦牛染色体和血液蛋白多态性的研究结果探讨了中国牦牛类群的分类.结果:①根据微卫星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进行聚类分析,表明麦洼牦牛和九龙牦牛的遗传距离最大(1.506),麦洼牦牛2个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小(1.062).5个牦牛群体被聚为两大类,四川九龙牦牛单独成一大类,其他牦牛群体聚为一类.②根据RAPD和AFLP两种分子遗传标记的分析,表明天祝牦牛和大通牦牛的遗传距离最小(0.0336),九龙牦牛和天祝牦牛的遗传距离最大(0.0414),4个牦牛品种被聚为两大类,九龙牦牛品种聚为一类,其它3个牦牛品种聚为一类.大通牦牛和天祝白牦牛在较近的水平上首先聚为一类,然后在较远处与麦洼牦牛聚为一大类.③根据染色体特征和血液蛋白位点的基因频率进行聚类的结果与微卫星DNA、RAPD、AFLP的聚类结果相似.中国牦牛可分为以九龙牦牛和麦洼牦牛为代表的两个类群(型).这与蔡立等将中国牦牛分为“青藏高原型”和“横断高山型”的结果是一致的.而与其他学者的分类结果有较大的差异.结合中国牦牛品种(群体)的地理分布、生态条件、育成史及其分化的实际情况,作者认为中国牦牛分为两个大的生态类型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6.
对牦牛SRY和TRO的部分基因克隆和序列分析,以期为进一步开展该基因与其性别相关分析,进行性染色体的基因定位、以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用特定引物对牦牛和西门塔尔牛的SRY、TRO基因部分序列进行扩增并进行TA克隆和测序。通过测序结果与普通牛的比对分析表明,这两个基因区域在牛种中有极高的保守性。牦牛与普通牛SRY和TRO基因这两个区域的核酸同源性分别达到了99.08%和99.39%。根据对这两个基因序列的研究为精子或者胚胎的性别鉴定提供有力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西藏牦牛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10对ISSR引物对西藏地区17个牦牛类群(或品种)共850头牦牛进行了PCR扩增,利用Popgen 32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0对ISSR引物共扩增出134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32条,多态性比率为95%,扩增片段的大小范围在200~2000bp。17个牦牛类群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498,Nei遗传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0.294,平均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449,各位点遗传多样性存在一定差别,说明17个西藏牦牛类群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聚类结果表明,西藏牦牛大致分为3类:错那牦牛、江达牦牛、工布江达牦牛、康布牦牛、巴青牦牛、类乌齐牦牛、桑桑牦牛、嘉离牦牛、斯布牦牛和隆子牦牛聚为1类;丁青牦牛、聂荣牦牛、帕里牦牛、日多牦牛、桑日牦牛和申扎牦牛聚为1类;仲巴牦牛单独聚为1类。聚类分析结果与牦牛的地理分布大体一致。  相似文献   

8.
用4对SRAP分子标记引物对西藏11个牦牛类群和四川麦洼牦牛的DNA进行扩增,研究其遗传多样性和分类关系。结果表明,在335头牦牛中,共得到29个基因位点,其中有19个多态位点,多态率占65.52%。12个牦牛群体间的Nei’s遗传多样性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048 2和0.073 4,遗传相似系数在0.781 1-0.989 1。巴青牦牛和康布牦牛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较其他类群高,分别为0.095 5和0.090 0;桑日牦牛类群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低,仅为0.008 5。这些结果表明,12个牦牛类群的SRAP遗传多样性较低。根据Nei’s遗传距离,利用UPGMAM构建聚类关系图结果显示,嘉黎牦牛、帕里牦牛、类乌齐牦牛、桑桑牦牛、康布牦牛、巴青牦牛、丁青牦牛、斯布牦牛和麦洼牦牛聚为一大类,然后依次才与桑日牦牛、工布江达牦牛和江达牦牛相聚在一起,显示在SRAP分子遗传标记所反映的牦牛基因组的遗传结构中,江达牦牛、工布江达牦牛和桑日牦牛与其他牦牛群体间的亲缘关系较远,牦牛的这种亲缘关系与其地理分布也不一致,说明这12个牦牛的起源、演化关系较复杂,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9.
西藏墨脱格当乡野生虎捕食家畜现状与保护建议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曾经在西藏东南的阔叶林中广泛分布的孟加拉虎,目前仅有一个小种群残留在墨脱县境内。2000年5-6月间,在大型家畜遭受野生虎捕食最严重的墨脱县格当乡展开调查,试图寻找减轻虎害的方法。结果表明:1994-1995年虎的捕食率达到最高,对牛和骡马的捕食率分别是17.9%和9.4%;但1996年后,捕食率分别降低到7.8%和1.8%,这可能与1996年当地曾捕杀过一头虎有关。1993-1999年间,全乡牛的数量下降了11%,但骡马数量上升了23%,这是因为当地为增加运输能力而从别处购得骡马。据反映,目前格当乡境内大约有4-5头虎。1997年和1999年,均见母虎和小虎同行,说明该种群尚有繁殖。在抽样的21户居民家中,1999年4月到2000年5月间,66.6%的人家有大型牲畜遭虎捕杀,共损失牛27头,马12匹,而自1993年以来,21户中共有18户(85.8%),有牲畜被杀记录,共计损失117头。其中对牛的捕食率达19.7%,对马达11.9%,平均每户损失牛1.2头,骡马0.5匹。非法狩猎减少了虎的猎物如野猪、羚牛等的数量,是老虎转向家畜的主要原因之一。虎害已对格当乡群众的经济造成较大负面影响。但格当乡以及周边地区保护着中国最后的野生孟加拉虎种群,为确保虎的长期生存同时减少人-虎冲突,建议改变目前放牧方式,尽可能联合放牧、增加看护;改善放牧地条件,清除牧场周围蕨草丛;减少对羚牛等有蹄类的猎杀,以减少对老虎猎物种群的破坏;对部分家畜移入棚内试行圈养,既保护家畜,又提高乳制品产量和增加农家肥料;实行多种经营方法,建议养一些山羊和家禽;政府应该帮助安置好部分愿意外迁的居民,这样既满足这些居民的需要,同时也减轻对当地野生动物种群的压力。  相似文献   

10.
牦牛乳酸脱氢酶B基因突变体的克隆鉴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证实牦牛(Bos grunniens)乳酸脱氢酶存在两种类型,根据LDH同工酶谱的特点推测牦牛LDH多态是由B基因变异所致,并由此将凝胶电泳中迁移率快的LDH同工酶谱带称为LDH-Bf类型,迁移率慢的称为LDH-Bs类型.为阐明牦牛LDH变异体的分子机制,实验从牦牛心脏组织中提取总RNA,采用RT-PCR方法分别克隆了LDH-Bf和LDH-Bs两种类型的B基因cDNA全长序列;序列比对分析发现LDH-Bf和LDH-Bs基因存在4个碱基差异;依据cDNA序列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的比对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存在两个氨基酸差异;利用Deepview分子建模软件进行的牦牛H亚基及LDH1突变体的高级结构预测,发现突变的两个氨基酸都能产生新的H键,影响整个蛋白分子的H键网络,并进一步导致蛋白分子空间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