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鱼体内异尖线虫生态分布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报道了异尖线虫在近海鱼类体内微生态分布情况。区检查25种,800尾近海鱼类,其中在19种、629尾中224尾检出1型3期异尖线虫,计1518条,定植率为32%,定植度为1-43条/尾。本次发现了7种鱼、即黄鲫、孔鳐、石鲽、鲈鱼、星鳗和子,有异尖线虫幼虫定植国内还未见有文献报告。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西藏高寒山区田鼠盲肠内的一寄生线虫——加查首尾线虫,新种(Cephaluris jiachaensis sp-nov.)。隶属于线虫纲、尖尾亚目、异尖线虫科。本新种的鉴别特征为:1.缺肛前栉。2.泄殖孔前后仅两对乳突。3.交合刺明显长于已知种的交合刺。  相似文献   

3.
为理清刀鲚(Coilia nasus)洄游时间与体内寄生线虫的关系,于2018年4—7月在长江安庆段调查了刀鲚寄生线虫的感染情况及群落结构。结果显示,刀鲚线虫感染率为96.0%,平均感染强度为8.06±7.26,平均感染丰度为7.74±7.29。经ITS分子标记共鉴定出7种线虫,其中异尖属2种,宫脂属4种,针晶蛔属1种,均为海水性寄生虫,可作为刀鲚有海水生活经历的生物标记。其中派氏异尖线虫(Anisakis pegreffii)的感染率最高,为84.5%,其次为内弯宫脂线虫(Hysterothylacium aduncum)(31.0%),二者的感染强度和感染丰度也较高,其中平均感染强度分别为6.40±6.08和2.81±2.49,平均感染丰度分别为5.41±6.05和0.87±1.90;派氏异尖线虫感染丰度和感染强度在洄游早期呈上升趋势,到6月下旬稍有降低但不显著(P>0.05),内弯宫脂线虫感染丰度和强度则均表现为下降趋势。刀鲚寄生线虫的群落结构在不同洄游时间也有所差异,其中刀鲚感染线虫的平均物种丰富度和Brillouin多样性指数均呈下降趋势,但优势物种一直是派氏异尖线虫,...  相似文献   

4.
简单异尖线虫[Anisakis(Anisakis)simplx]的幼虫,至今仅在海鱼体中发现,虫体为长圆筒形。前端钝圆,食道接着有大而呈圆筒形的胃。尾短,末端钝圆。生活时呈乳白色。据报道,简单异尖线虫的幼虫为刀鲚(Coilia ectenes Jordan et Seale)体内常见寄生虫之一。一般寄生在腹腔和内脏中。据我们观察,该虫体对刀鲚的感染率较高,感染强度较大,对鱼体的生长有一定的危害。刀鲚离水后不久即死亡,但寄生在刀鲚体内的简单异尖线虫却可生存一段时间。由于该种属海洋寄生虫,对盐度忍受力较强。但  相似文献   

5.
寄生蜂是蜘蛛的主要天敌类群之一,但寄生于漏斗蛛的寄生蜂种类较少,且缺乏相关寄生蜂的详细研究报道。我们研究了皱胸尖裂姬蜂(Oxyrrhexis rugosus)对机敏异漏斗蛛(Allagelena difficilis)的拟寄生,旨在揭示蜘蛛寄生蜂的拟寄生行为及其发育特征。显微镜下观察了12头机敏异漏斗蛛头胸部背面的皱胸尖裂姬蜂卵,并以均值法统计了皱胸尖裂姬蜂各发育阶段的历期,进一步观察了皱胸尖裂姬蜂寄生机敏异漏斗蛛后对寄主的影响。交配后的雌性皱胸尖裂姬蜂经过寻找、降落、蛰刺蛛体后伺机将卵产在机敏异漏斗蛛的头胸部背面后部;孵化后的皱胸尖裂姬蜂幼虫头部形成一个特殊摄食导管,通过摄食导管获取蛛体的营养;幼虫随着龄期增长,体色由浅变深,历期约10 d;幼虫老熟后在蛛网的漏斗状管道内结茧化蛹,蛹期约为12 d;成体雌、雄蜂寿命约为11 d,皱胸尖裂姬蜂的平均生活史周期约为33 d。皱胸尖裂姬蜂寄生后对寄主蜘蛛的行为和生活状态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随着幼虫龄期增长被寄生机敏异漏斗蛛不再进食、蜕皮,活动减少,蛛体逐渐萎缩,直至老熟幼虫离开蛛体时,蜘蛛死亡。该研究不仅增加了漏斗蛛寄生性天敌的已知种类,而且初步了解了以漏斗蛛为寄主的姬蜂的产卵行为、后代的发育特征以及对寄主蜘蛛的影响,这将为研究蜘蛛寄生蜂及其与寄主蜘蛛之间的化学通讯和协同进化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6.
昆虫病原线虫感染寄主行为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李慧萍  韩日畴 《昆虫知识》2007,44(5):637-642
昆虫病原线虫斯氏属Steinernema和异小杆属Heterorhabditids线虫是新型的生物杀虫剂。其感染期幼虫是惟一能够侵染寄主昆虫的虫态。这类线虫感染寄主的行为分为寻找寄主、识别寄主和侵染寄主。文章综述昆虫病原线虫感染寄主昆虫的行为以及在感染寄主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斯氏线虫属-新种(小杆目:斯氏线虫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描述了斯氏线虫属一新种:尖尾斯氏线虫,并根据形态特征与属内的已知种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8.
中国异皮属线虫一新种(线虫纲:垫刃目:异皮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描述采自河北省滦县寄生于白茅Imperate cylindrica var.Major的异皮属线虫一新种,中华异皮线虫Heterodera sinensis sp.nov.;新种孢囊为柠檬形,阴门膜孔为两侧单膜孔型,下桥发达有泡状突;二龄幼虫口针基部球前部略凹陷,口孔侧唇外缘融合王头晕第1环纹内,即无明显侧唇,其体侧区有3条侧线与体环纹呈不完全网格状交叉;雄虫侧区有3条侧线与体环纹呈完全网格状  相似文献   

9.
异叶苣苔属地上茎的生长式样及其系统发育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异叶苣苔属植物地上茎形态发生过程的观察旨在揭示该属地上茎的生长式样。该研究发现异 叶苣苔属植物地上茎的生长式样并不是以往所认为的简单顶端生长。该属植物的顶芽已完全受到抑制。其地上茎实际上是萌发于小型叶叶腋的侧芽替代顶芽生长所形成的各级侧枝系统,即合轴分枝系统。异叶苣苔属植物地上茎的不分枝情况是位于大型叶叶腋的腋芽受到抑制所致,纯粹是一种次生现象,并不是尖舌苣苔族植物原始祖先的孑遗性状。尖舌苣苔族其他属植物地上茎的生长式样并不均是从异叶苣苔属植物的生长式样演化而来。出蕊苣苔属和异叶苣苔属植物地上茎的生长式样可能来自同一个不太远的祖先,但已经向着不同的方向演化。独叶苣苔属植物复杂的圆锥状对花聚伞花序并非从异叶苣苔属地上茎上部,即生殖生长部分退化而来,乃幼态成熟的复化过程所致。尖舌苣苔属的总状花序可能更接近尖舌苣苔族的原始祖先类型。  相似文献   

10.
昆虫病原线虫是一种有应用潜力的地下害虫生物防治因子。本研究利用形态学特征和ITS-rDNA分析方法对从河北省沧州分离的异小杆线虫一品系进行了鉴定, 并在室内测定比较了其对蛴螬的致病力。通过对该线虫侵染期幼虫和雄性成虫主要形态学特征的参数测量, 发现其与嗜菌异小杆线虫Heterorhabditis bacteriophora的形态特征最为相近;同时ITS1-rDNA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学分析结果显示其与嗜菌异小杆线虫亲缘关系最近。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 确定该线虫为嗜菌异小杆线虫沧州品系。该线虫对蛴螬(华北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 oblita、暗黑鳃金龟H. parallela和铜绿丽金龟Anomala corpulenta 3种金龟子的2龄幼虫)的致病力研究结果表明:处理72 h后, 暗黑鳃金龟幼虫死亡率显著高于另外两种金龟子幼虫 (P<0.05);处理120 h后, 暗黑鳃金龟和铜绿丽金龟幼虫的死亡率分别达到93.3%和80.0%, 二者无显著差异 (P>0.05), 可见该线虫对它们有较强的致病力。不同线虫对暗黑鳃金龟幼虫的致病力结果显示, 嗜菌异小杆线虫沧州品系侵染96 h后, 幼虫的死亡率显著高于Steinernema feltiaeS. longicaudum两种线虫的处理 (P<0.05) , 说明嗜菌异小杆线虫沧州品系的致病力显著高于另外两种线虫。  相似文献   

11.
对采自我国山西和陕西两省鸟类异刺科Heterakidae线虫进行了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共鉴定出异刺属线虫4种,其中松鸡异刺线虫Heterakis pedioecetes Mawson, 1956和肿胀异刺线虫H. neoplastica Wassink,1917为国内新纪录种.所有标本均保存于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相似文献   

12.
中国异小杆线虫属一新种:小杆目:异小杆线虫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杰 《动物分类学报》1994,19(3):268-272
本文记述采自我国福建省长乐县的异小杆线虫属一新种:短尾异小杆线虫Heterorhabditis brevicaudis sp.nov.,并与属内其它定名种进行了比较。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于广东省昆虫研究所。  相似文献   

13.
利用徒手切片,在光学显微镜下对芋(Colocasia esculenta(L.)Schott)营养器官中晶体的类型和分布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并用化学方法对晶体的化学成分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芋营养器官中的晶体为草酸钙结晶体,形态上可以分为针晶和簇晶两大类。含针晶束的异细胞有3种类型:含发射型草酸钙针晶束异细胞(存在于叶片、叶柄、块茎中),含大型草酸钙针晶束异细胞(存在于叶片、叶柄、块茎、块茎皮中),含大量草酸钙针晶的管状异细胞(仅存在于不定根中)。草酸钙针晶也有散乱分布于块茎和不定根中的。草酸钙簇晶在叶片、叶柄、块茎、块茎皮、不定根中均有分布,且叶片、叶柄、块茎皮中的簇晶比块茎和不定根中的尖锐。芋营养器官中的草酸钙晶体很可能是作为一种防御机制,防止动物的取食。  相似文献   

14.
万航宇  钱海涛  董辉  丛斌 《昆虫知识》2007,44(4):545-548
对2种昆虫病原线虫(芫菁夜蛾线虫Steinernema feltiae Filipjev和嗜菌异小杆线虫Heterorhaditis bacteriphora Poinar)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25℃下,在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 L.幼虫体内完成1个侵染周期芫菁夜蛾线虫Otio品系需220~230h,嗜菌异小杆线虫15-2品系需200~210h。15-2品系比Otio品系具有较强的繁殖力。2种线虫侵染大蜡螟幼虫的温度范围均为20~30℃,在此温度范围内,Otio品系的侵染力和运动能力均强于15-2品系。当土壤含水量(w/w)为5%~15%,线虫的侵染活性最高,随湿度降低线虫的侵染活性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5.
异叶苣苔属(苦苣苔科)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次报道了中国特有异叶苣苔属的染色体数目及核型。该属所研究种类的染色体数目均为 2n=18,染色体长度在2.0µm以上,在尖舌苣苔族所报道的染色体中显示出较原始的性状。尖舌苣苔 族的染色体基数可能是x=9。异叶苣苔属的间期核均为复杂型;前期染色体呈渐变型。核型从对称型 向不对称型的演化主要表现在近中部着丝粒,尤其是近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比例的增大。毕节异叶苣苔 W.bljieensis和峨眉异叶苣苔W.tsiangiana var.wilsonii的核型分别为2n=2m+8m+8sm(1sat)和 2n=2m+8m(1sat)+8sm(2sat),较为对称。紫红异叶苣苔W.purpurascens和白花异叶苣苔W. tsiangiana var. tsiangiana的核型分别为2n=4m+6sm+8st(1sat)和2n=4m+8sm(2sat)+6st,比较 特化。河口异叶苣苔W.hekouensis的核型是2n=4m+10sm(1sat)+4st,处于二者之间。峨眉异叶苣 苔和原变种白花异叶苣苔的核型差异较大,在外部形态方面二者之间的性状变异也间断较大。本文建 议将该变种从白花异叶苣苔W.tsiangiana中移出自成一种,并和毕节异叶苣苔近缘。  相似文献   

16.
武扬  张燕  鄢小宁  郑经武 《动物学报》2007,53(1):167-174
通过对国内14省(市)1599份土壤样品的分离及鉴定,在北京、山东、山西、河北、河南、四川、浙江、福建、海南、重庆等10个省区的样品中发现63个标明剑线虫群体,占检测到剑线虫属群体总数的19.0%,表明该线虫为中国剑线虫属的优势种群之一,其中海南省为标明剑线虫新记录省。通过对采自海南、山东、四川、浙江四省份的标明剑线虫代表性群体的形态测量值比较,明确了标明剑线虫的雌虫齿针长、尾长、V值等主要形态测量值在种内群体间甚至群体内存在较大的变异范围,并在一定范围内出现重叠,但相互之间没有相关性。否认了将标明剑线虫分为二型(印度型和标明型)的说法。从杭州的一个标明剑线虫群体中发现了所有的四个幼虫龄期标本,并进行了详细的形态学观察和测量,其中有关该线虫的一龄幼虫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昆虫病原线虫嗜菌异小杆线虫沧州品系 Heterorhabditis bacteriophora strain Cangzhou侵染对蛴螬脂肪体和中肠的影响,进一步明确其对蛴螬的致病机理。【方法】采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暗黑鳃金龟 Hololtrichia oblita (Faldermann)和大黑鳃金龟 H. parallela Motschulsky 2龄幼虫被嗜菌异小杆线虫沧州品系侵染后其脂肪体和中肠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血腔注射感染期病原线虫嗜菌异小杆线虫沧州品系悬浮液24和48 h后,观察发现暗黑鳃金龟和大黑鳃金龟2龄幼虫脂肪体和中肠的组织结构均按时序逐渐发生变化,起初表现为脂肪球变形或变小,颜色变浅,脂肪体细胞和中肠细胞内质网、线粒体肿胀,中肠微绒毛变形脱落等现象,48 h后包裹脂肪球的膜结构破裂,脂肪体细胞和中肠细胞线粒体破裂,内质网数量减少,中肠微绒毛大量脱落,同时核内染色质大量解离,核膜破裂。【结论】经昆虫病原线虫嗜菌异小杆线虫沧州品系处理后,暗黑鳃金龟和大黑鳃金龟两种金龟甲2龄幼虫脂肪体和中肠细胞均出现明显的病理变化过程,这是嗜菌异小杆线虫高效致死蛴螬的原因之一。本研究可为昆虫病原线虫作为一种生物防治手段在蛴螬的综合防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李腾  唐启明  韦玉梅  赵建成  李敏 《广西植物》2021,41(8):1372-1390
通过对采自广西24个县(市)的1 147份青藓科植物标本的逐一鉴定及相关文献的查阅,确认有广西青藓科植物11属、44种,其中包括广西青藓科植物新记录属1属,即拟异叶藓属(Pseudokindbergia),新记录种7种,分别为匐枝青藓(Brachythecium procumbens)、阔叶尖喙藓(Oxyrrhynchium latifolium)、泛生尖喙藓(O. vagans)、拟异叶藓(Pseudokindbergia dumosa)、华东细喙藓(Rhynchostegiella sinensis)、长肋拟青藓(Sciurohypnum populeum)和弯叶拟青藓(S. reflexum)。该文提供了修订后的广西青藓科植物名录,并对其中的新记录属、种的主要形态学识别特征、生境和地理分布等进行了详细描述。  相似文献   

19.
索线虫寄生前期幼虫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六索属、罗索属和两索属3属6种索线虫的寄生前期幼虫进行了观察比较,对索线虫寄生前期幼虫作为索科线虫属、种鉴别的可能性、分类鉴别方法和主要鉴别特征值等问题作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记述采自中国山西和河北的叶蜂科蔺叶蜂亚科异片叶蜂属1新种:尖鞘异片叶蜂Astethomostus acutithecus Wei et Wang,sp.nov..新种与白鳞异片叶蜂A.tegularis Wei et Zhang,2005近似,但锯鞘端部尖,锯刃长且平坦,亚基齿大型,中基部锯刃内外侧亚基齿仅1~2枚,雄虫翅基片黑色,阳茎瓣外顶角折叶短三角形.简要记述了该属的属征,编制了异片叶蜂属分种检索表.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湖南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昆虫模式标本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