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农架大九湖12.5kaBP以来的孢粉与植被序列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神农架海拔1700m的大九湖盆地12.5kaBP以来晚第四纪中,高密度地取得3个钻孔的孢粉样品,建立起晚第四纪高分辨率孢粉组合序列,划分出15个综合孢粉带,代表15个不同时代类型的古植物群落,根据植被演替及其所反映的气候变化过程,本文还讨论了第四纪植被与气候阶段的划分问题,认为高分辨率孢粉-植被序列的建立与研究可以反映多种时间尺度,特别是小尺度的环境变化与事件,从而更详细地揭示其演变轨迹与特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富拉尔基 QH70孔(井深226.07m)73块孢粉样所取得的123科属埴物孢粉,依据其孢粉组合特征,从下至上划分出七个区域性孢粉带。第Ⅰ带属晚白垩世早期,植物群具热带-亚热带的面貌,反映当时的气候热而潮湿。第Ⅱ—Ⅲ带,地质时代为晚第三纪。组合中除葇荑花序植物为主外,同时又保存较多的亚热带落叶和常绿阔叶乔木树种,气候温暖潮湿。至第Ⅲ带晚期,草本植物和半灌木已占优势,表明气温下降,变干。第Ⅳ带由蒿、藜科、禾本科、蓼等中旱生的草本及半灌木组成温性草原,气候冷干。孢粉组合特征结合热释光和磁性地层,将该区上新世和更新世界限确定为距今240万年左右。第Ⅳ—Ⅶ带属更新世,各孢粉组合具明显的差异。在Ⅴ带的早期,植被尚属草原或冻原,气候寒冷干燥,但在其晚期,则属落叶阔叶林和草原,表明气候温暖半潮湿。在Ⅵ—Ⅶ带内,草本植物占优势,但在末次冰期时,由云杉、冷杉、落叶松和桦等组成的北方针叶林曾一度繁盛在低地和平原,气候寒冷潮湿。  相似文献   

3.
应用聚类分析划分孢粉带(区)的实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序言随着计算机的普遍使用,孢粉分析学者对于数值方法在第四纪孢粉分析中的应用有了长足的认识。聚类分析、全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多变量统计分析已用于处理第四纪孢粉学问题。应用这些方法划分孢粉带、孢粉分布区,进而探讨孢粉谱和植被、气候间的关系,定量解决第四纪孢粉学和古生态学的问题。在我国,虽有少数孢粉学者做了这方面的工作,但工作开展得还不够充分。本文是应用Q型聚类分析方法的一个实例。试图用聚类分析方法对珠江三角洲和内蒙古旱海的两个钻孔和南中国海海域表层样品作孢粉带划分  相似文献   

4.
江西星子县第四纪红土层的植硅石和孢粉研究及意义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17  
本文报道江西星子县第四纪红土层中的植硅石和孢粉,共划分出4个植硅石带,代表不同的气候特征。研究表明:植硅石作为我国近年来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其与孢粉具有很好的互补性;在我国南方红土中化石缺乏的地层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植硅石除了其本身所蕴含的植物学意义外,还可以较好地用于反映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5.
从哺乳动物化石来探讨元谋人生活时代的自然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谋人到底生活在冰期寒冷气候环境中还是生活在温暖的气候环境中?这是近几年来对云南元谋盆地进行第四纪地质、古生物研究提出的问题之一。地质学家、孢粉学家、哺乳动物学家根据自己的研究各自提出不同的看法。本文从元谋哺乳动物化石的组成、生态、动物地理分布等方面分析,认为元谋的哺乳动物,包括元谋人,生活在温暖的亚热带气候的自然景观中。这一结论和孢粉分析的结果大致相符。  相似文献   

6.
华北平原第四纪孢粉的数学地质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介绍了系统聚类分析,有序聚类分析及有序对应分析方法在第四纪孢粉带划分中的应用,并提出用连续性系数(K)确定有序聚类的分类数,用载值比(D)将对应分析的结果推广于有序样品的分类,采用上述两个系数可以较好地评价孢粉带划分的合理程度,为第四纪的下限及古植被、古气候的演变特征提出证明,华北平原孢粉资料计算的结果表明,依据数量分类确立的孢粉带与古地磁极性世密切相关,与地质综合解释的地层划分基本一致,误识率一般小于5%。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系统聚类分析,有序聚类分析及有序对应分析方法在第四纪孢粉带划分中的应用,并提出用连续性系数(K)确定有序聚类的分类数,用载值比(D)将对应分析的结果推广于有序样品的分类,采用上述两个系数可以较好地评价孢粉带划分的合理程度,为第四纪的下限及古植被、古气候的演变特征提出证明,华北平原孢粉资料计算的结果表明,依据数量分类确立的孢粉带与古地磁极性世密切相关,与地质综合解释的地层划分基本一致,误识率一般小于5%。  相似文献   

8.
长江三角洲东缘晚新近纪沉积的孢粉与古环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作者对长江三角洲东缘地区的南汇鹤鸣孔(Hm)、东海1井、高桥G2孔3口钻井晚新近纪地层的孢粉作了研究和对比,划分出了6个孢粉组合带和3个亚带,恢复了本地区植被演替、气候波动的6个阶段:第1阶段为稀疏的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反映气候凉冷稍湿;第2阶段为针叶阔叶混交林草地,反映气候温凉略湿;第3阶段为含常绿阔叶树的针叶阔叶混交林,反映气候温和略干;第4阶段为以常绿栎类、栲属、杨梅等为主的常绿阔叶林,反映气候热暖潮湿;第5阶段是以栎、松、禾本科为主的针叶、阔叶混交林,反映气候温暖略干;第6阶段是以落叶栎类、常绿栎类、松为主的落叶阔叶、常绿阔叶、针叶混交林草地,反映气候温暖湿润。这种气候波动与世界性气候变化相一致,为本地区的地层年代划分和对比提供了新的证据,为晚新近纪古植被、古气候、古环境的重建提供了重要的孢粉学资料。  相似文献   

9.
江苏太湖平原北翼的第四纪孢粉与环境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本文根据湖北侧4个钻孔的孢粉分析,^14C和古地磁测试,并结合钙质超微化石,介形类和有孔虫所确定的海侵地层,将太湖地区的划为10个孢粉带,再参照长江下游相关资料,着重对12.7-1.5万年以来的4个孢粉带作了较深入的环境探讨,揭示出VI带(12.7-7.0万年)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反映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其主要温暖阶段冬温较今高4-5度,当时湿度相对偏大,当然其中也有凉湿与干凉时段,Ⅶ带(7.0-3.0万年)为疏林草原,反映冷(半)干气候,其主要寒冷阶段年均温为8度左右,但仍存在剧烈的气候波动,Ⅷ带(3.0-2.1万年)为温性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反映温凉湿润的季风海洋性气候,其主要温凉阶段生长季月均温比现在低约3度,其中亦有更为干冷或暖湿时期,IX带(2.1-1.5万年)为森林草原-草原或干草原植被,其极干冷阶段年均温约8度,年降雨量400mm左右。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长江三角洲锦溪地区白莲湖附近人工剖面的孢粉研究,重建该地区7 230cal a BP前后的植被和气候。孢粉植物群反映当时气候略有波动,但整体上与全新世气候适宜期的温暖环境相一致。孢粉自下而上可以细分为4个组合带:Zone 1青冈栎含量丰富,反映温暖气候;Zone 2落叶栎有所增多,气候稍有转凉;Zone 3青冈栎含量再度增高,气候变暖;Zone 4松属和落叶栎明显增多,气候再度转凉。从沟鞭藻和相关孢粉类型的分布分析,除底部12号样品因孢粉含量低而未予考虑外,其它样品都指示沉积时期当地受到海水的影响。其中Zone 1和Zone 2孢粉植物群指示两次海水的进退过程。当前孢粉研究结果很好地反映出长江三角洲地区全新世大暖期的气候变化特征,以及与当时海平面变化的关联。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长江三角洲锦溪地区白莲湖附近人工剖面的孢粉研究,重建该地区7 230cal a BP前后的植被和气候。孢粉植物群反映当时气候略有波动,但整体上与全新世气候适宜期的温暖环境相一致。孢粉自下而上可以细分为4个组合带:Zone 1青冈栎含量丰富,反映温暖气候;Zone 2落叶栎有所增多,气候稍有转凉;Zone 3青冈栎含量再度增高,气候变暖;Zone 4松属和落叶栎明显增多,气候再度转凉。从沟鞭藻和相关孢粉类型的分布分析,除底部12号样品因孢粉含量低而未予考虑外,其它样品都指示沉积时期当地受到海水的影响。其中Zone 1和Zone 2孢粉植物群指示两次海水的进退过程。当前孢粉研究结果很好地反映出长江三角洲地区全新世大暖期的气候变化特征,以及与当时海平面变化的关联。  相似文献   

12.
新疆乌伦古湖全新世以来高分辨率的孢粉记录与环境变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新疆乌伦古湖钻孔剖面高分辨率的孢粉研究,得出全新世以来研究区的气候经历了四个大的阶段:约9.99~7.72cal.kaBP期间,气候温暖干旱;7.72—3.62cal.kaBP,气候由温和偏湿逐渐转向温暖偏干;3.62—1.24cal.kaBP,气候由寒冷干旱逐渐转向寒冷偏湿到温和湿润;1.24cal.kaBP至今,气候总体上温和干旱。在这四个大阶段的气候背景下,还存在8.90cal.kaBP和8.35cal.kaBP左右、3.62—2.80cal.kaBP期间、0.82—0.45cal.kaBP期间和约0.23cal.kaBP时的突然变冷事件。本剖面的孢粉组合在约9.99—7.72cal.kaBP期间反映的是湖区的植被,早期为以芦苇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随后演替成以黑三棱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自7.72cal.kaBP以后,孢粉组合反映的是区域植被,与气候相应的区域植被依次经历了荒漠草原→荒漠→荒漠草原→草原或荒漠草原→草原→荒漠→荒漠草原的多次演替。  相似文献   

13.
福建沿岸晚第四纪孢粉,硅藻组合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通过对福建沿岸8个钻孔的孢粉、硅藻的综合分析,发现晚第四纪地层中有8个综合孢粉组合带与7个硅藻阶段。结合古地磁和14C测年资料认为,该地区晚第四纪地层划分为晚更新世中、晚期(早大理冰期、大理亚间冰期、晚大理冰期)和全新世(早期、早中期、晚中期、晚期)。气候变迁序列为冷而干燥→暖而湿→冷而干燥→温暖稍干→暖而湿→热暖潮湿→温暖略干→温暖湿润。据古环境分析认为有七次海侵(或海进),且各次海侵(或海进)的影响范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4.
甲查拉组位于藏南特提斯喜马拉雅北带的江孜盆地,是江孜地区的最高海相地层,被视为新特提斯洋关闭时代的主要证据。通过对甲查拉组剖面的孢粉分析,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孢粉组合带:1 Ulmipollenites minor+Ulmoideipites-Myricipites组合带;2 Quercoidites-Caryapollenites组合带;3 Abiespollenites-Betulaceoipollenites+Betulaepollenites组合带。甲查拉组孢粉植物群揭示出其沉积自晚古新世开始,其沉积结束可能延续到早渐新世。推测晚古新世—早始新世为温暖湿润的暖温带或亚热带气候,始新世中晚期为温暖、潮湿的亚热带气候,早渐新世为温和湿润的暖温带气候。  相似文献   

15.
利用孢粉图示、Q型系统聚类分析等方法,对辽中凹陷JZ16-4-1,JZ21-1-1,JZ25-1-3,JZ31-2E-1等钻井的206块样品进行孢粉分析,结果显示:辽中坳陷古近系沙三段到东营组一段划分为6个孢粉组合带;结合渤海湾盆地其它凹陷的古近系孢粉地层研究发现辽中凹陷东营组孢粉组合带与南堡凹陷和冀中拗陷分带结果较为相似,与黄河口凹陷和东濮凹陷有较大差异;孢粉组合带特征表明,辽中凹陷古近系气候以温暖湿润为主,略有波动,是形成孢粉分带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南海北部更新世高分辨率孢粉序列与气候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依据南海ODP1144站下段(225.7-501.3m,ca.0.36-1.02Ma)孢粉记录,将1144站下段225.7-501.3m划分19个组合带(11-29),并分别与氧同位素11-29期(MISs11-29)相对应。冰期时,花粉总沉积率增加,孢粉组合以松粉(Pinus),蕨类植物孢子(Fern)含量降低,草木植物花粉(Herb)含量增加为特征。气候干冷;间冰期时,则相反,间冰期孢粉组合特征反映其气候特征与现代相似,约0.82Ma后孢粉组合中的热带山地针叶类分子叶枝杉(Phyllocladus)的出现,以及草本植物禾本科(Gramineae),莎草科(Cyperaceae)取代耐干冷的蒿属(Artemisia),可能与夏季风增强有关,这一现象可与中国第四纪黄土-古土壤记录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鹤庆深钻孢粉分析的基础上,把各孢粉类型划分成不同的孢粉生态组,结合孢粉多样性指数,系统重建云南鹤庆地区2.78 Ma以来的占气候演化所经历的8个大的阶段,与西南季风在滇西北地区8次大的变化相对应:即在2.729-2.608Ma和0.118Ma-11.83ka BP期间,气候整体湿润,冬、夏季降水的季节性较强,反映西南季风相对较强盛;1.447-0.342Ma期间,气候整体逐渐变湿,冷暖、干湿变化幅度逐渐变大,气候组合特征逐渐变复杂,反映西南季风逐渐增强,其波动幅度也逐渐变大,并于0.991-0.342Ma期间达到最强盛,其波动幅度也最大;而在2.780-2.729Ma、2.608-1.447Ma和0.342-0.118Ma期间,气候普遍相对温暖干旱,西南季风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8.
热带地区环境变化对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显得越来越重要,热带地区的古环境记录,特别是孢粉记录是恢复过去气候的重要方法,东亚热带地区在冰期-间冰期的气候影响下,生态环境主要表现为山地植被带的垂直升降,因此,定量恢复热带地区第四纪植被垂直移动的幅度,以及作为古气候的替代性指标进行数量化转换是热带地区孢粉研究的关键,然而,我国热带地区现代孢粉雨和植被的关系研究程度较低,给热带第四纪孢粉古生态的恢复和对比带来困难,本研究较系统地总结了海南岛从低地平原到五指山1860m的垂直植被带表土的孢粉散布规律,为热带地区孢粉古环境的重建提供了新的基础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孢粉组合的变化与垂直植被带紧密相关,孢粉的多样性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其中针叶类随海拔升高而增加,蕨类孢子则相应减少,在低地和低山丘陵,孢粉组合显示出为干扰的影响,如防风雨的主要树种木麻黄(Casuarina),行道树台湾相思(Acacia richii)和人为砍伐后大面积生长的芒箕(Dicranopteris)群落等在一些孢粉谱中特别高,尽管如此,孢粉组合反映的垂直植被带变化仍然是清楚的,海南岛由下至上可划分出5个表土孢粉组合带-低地人类强烈干扰带(<400m):Mallotus,Casuarina,Pinus,Myrica,Palmae,Poaceaae,Dicranopteris:--低地质陵地带(400-800m):Quercus,Castanopsis,Mallotus,Myrica,Platea,Meliaceae和大量孢子(包括Dicranopteris);--山地下带(800-1200m):Castanopsis,Quercus,Podocarpus,Dacrydium,Cyathea和单缝孢子;--山地上带(1200-1600m):Dacrydium,Pinus,Altingia,Quercus,Castanopsis;--山顶带(>1600m):Pinus,Rhododendron,Dacrydium,Symplocos.  相似文献   

19.
3.2MaBP以来河北黄骅地区孢粉地层学与古气候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河北省黄骅市八里庄村HB1孔孢粉、古地磁和光释光等资料,发现第四纪以来渤海西岸的古植被演变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也受沉积环境的制约.1.6-3.2 Ma BP期间河流发育时期孢粉不丰富;孢粉富集带多出现在湖相地层,而且持续时间短,孢粉贫乏带多出现在河流相沉积地层,持续时间较长;O.8-1.6 Ma BP期间植被以疏林草原为主,局部草原存在,古气候温和偏干.O.13 Ma BP以来,随着明显的古季风变化,孢粉丰富,气候序列分辨率高,可与海洋氧同位素分期对比;11 ka BP以来气候变暖湿润,为针阔叶混交林草原或沼泽草甸植被,3 ka BP之后为海退时期,气候变凉变干,植被由沼泽草甸演变为盐生草甸.尽管该孔是目前沿海平原深孔分析孢粉样品最密的钻孔,但是未能发现连续丰富的孢粉,可能与该孔位于相对较高部位,多与河流沉积环境有关;故而,平原区内并非每一个钻孔皆足以反映整个第四纪孢粉地层学的全貌.  相似文献   

20.
东海陆缘(浙南段)晚第四纪硅藻的发现及古环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海陆缘(浙南段)温州沿海以往第四纪沉积已开展了一些研究,见有丰富的有孔虫、孢粉等生物化石,但未发现硅藻。本项研究在温州CH6井、台州CH5井岩心中发现了大量硅藻化石,本文以温州CH6井丰富的硅藻化石为依据,建立了晚第四纪硅藻组合序列,划分为12个硅藻带,并恢复其古环境演替,根据四个AMS ^14C年代数据,其时代属早、中全新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